原標題:用咖啡豆袋子做出獨一無二的衣服
小店用環保面料製成衣服和包包 本版圖片/晨報記者 謝竲
這些年的上海,「上年紀」的小店越來越「有味道」,新加入的「成員」也不斷帶來驚喜。在上海市商務委支持下,新聞晨報·周到記者將帶大家走近小店、體驗小店,深入感受在魔都「逛馬路」的別樣魅力。
再造衣銀行是一家很低調的「路邊小店」。開在弄堂裡,沒怎麼做宣傳,原本是工作室的屬性,卻因為同名服裝品牌的聲名在外,也慢慢成為了探店達人、時尚弄潮兒們眼中的「特色小店」。
取名為「再造衣」,顧名思義,指的是舊衣物的升級再造,用了「銀行」二字,則意為舊物料的儲存、流通、「匯兌」。在這樣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店裡,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師用很多人眼中的廢舊衣料,拼接組合成時尚潮流的服裝;也可以見識到各種專門開發的環保面料,親自感受一下用塑料瓶、漁網製成的衣裙原來也可以如此柔軟。
正在備戰上海時裝周
近期因為正在備戰即將於10月舉行的上海時裝周,平時一般作為展廳的1樓往往也會受到「戰火」的「波及」,所以這段時間小店也很少接待顧客,如有需求則一般採取微信、微博提前預約的方式,「畢竟現場環境受到了限制,也不方便挑選、試穿」。
倪先生其實是「再造衣銀行」這一服裝品牌的銷售總監,辦公桌就設在小店的一樓,看上去也算是個「店長」了。據他介紹,除了一樓的「店面」,二樓至四樓分別是生產區、設計室以及休息區,雖然也有別處的工廠,但旗下的很多服裝也的確是在這一方小天地裡製作完成的。
「大本營」在此,不少只在T臺秀場上亮相過的孤品、秀款也有機會在小店裡見到。
咖啡豆袋子製成麻袋衣
當然了,「再造衣銀行」畢竟是個服裝品牌,記者之所以稱小店為「全上海最環保的服裝小店」,自然和這裡陳列的服裝大有關係。例如店裡的牛仔衣、牛仔包,使用的便是回收的牛仔舊衣,經過了回收、消毒、拆分、重組等方式設計製作出手工拼接面料,再製成成品。而一件已看上去就很「原生態」的「麻袋衣」,選用的竟然是南京西路上星巴克烘焙工坊裡的咖啡豆袋子。這一靈感其實來源於一次跨界合作前的考察,設計師聽說烘焙工坊會剩餘大量的咖啡豆麻袋,因為派不上別的用場一般會被直接丟掉,「當時我們覺得其實咖啡豆袋子原本的顏色、紋理很天然,於是在處理的過程中保留了上面的圖案、字樣,所以,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還有一條與某知名運動品牌合作的長裙,看上去花哨、別致,更帶有那麼一點民族風,也是用了十幾件各色球衣裁剪、拼接後完成的。
事實上,小店真正的「老闆」、再造衣銀行的品牌創始人便是被稱為「中國環保時尚第一人」的獨立設計師張娜。從七八年前就開始致力於「把垃圾變廢為寶」的她,除了不斷為品牌注入越來越多的環保基因,同時也希望承載了很多回憶、經歷的舊衣,通過創意和設計,更好地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塑料中提取「時尚」
在小店另一個角落,一幅解釋了「如何穿上塑料瓶」的長漫畫也很是引人注目。在垃圾分類話題的巨大熱度下,環保話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新聞、綜藝節目、宣傳活動裡,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的「用塑料製成服裝」,在這家小店裡就能親眼見到、親手觸摸到。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款運用了科技力量研發出來的全新面料,RPET便是全部從回收的塑料瓶和漁網裡提取纖維再紡織而成,30多個塑料瓶就可以製成一件百分之百RPET面料的襯衫。而相較傳統的方法,這一新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減少42%的能耗、45%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94%的水資源浪費。
有一定硬度的塑料瓶做成的衣服能穿嗎?這家環保小店給出了最有力的解答。如果不是事先提醒,無論是視覺上或是手感上,這些衣服都和普通材質幾乎沒有任何區別,頂多因為不同面料中羊毛、聚酯纖維等所含比例的不同,在質地上略有區分。此外,這種低碳加工的「綠色面料」還可以運用在彈力較大的運動服以及防風防水的功能性服裝等領域。
據悉,這類服裝的價格接受度也很高,秋冬季的T恤、衛衣、外套在1000元至4000元左右。而這家環保的小店「銀行」也正不斷對部分系列進行價格調整,希望通過更年輕化、更易接受的整體形象讓更多人了解、接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