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店故事|她從東京來,開了一家定製裁縫店

2020-12-11 澎湃新聞

安福路,滬上知名文藝小馬路,歷史久,聲望高,商家必爭之地。

黃金地段的「廝殺」,殘酷無情,多少人費盡心機投資、裝修門面,大力推廣,卻只好關門大吉。

能在這裡站穩腳跟的,得是有真本事的人。

東京來的石川利枝,在151號開了家小小的服裝定製店,轉眼,今年已經第14個年頭了。

安福路151號COUTURIER Shanghai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從時裝編輯到女裝設計師

學日本文學出身的石川利枝一直喜歡寫作,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她成了時尚雜誌的撰稿人,憑藉深厚的文學素養和靈敏的語言能力,用自己的視角和筆觸描繪了時尚世界。2005年結婚後,她隨丈夫駐派到上海,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位於上海老城廂的董家渡面料市場像魔法寶盒一樣,吸引了這位東京女子。她在那裡選面料,靠著僅會的兩句「你好」和「謝謝」和裁縫交流,訂做衣服,樂不思蜀。

朋友們都喜歡她穿的時髦衣服,欣賞她設計的款式和選用的面料。一次聚會,一個朋友說自己的T恤店打算結業,問利枝想不想自己開家店,讓更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利枝順口回了一句:「哦,好的」。於是,在一系列籌備後,2007年6月,COUTURIER Shanghai出現在了安福路上。

2007年6月,利枝在店鋪開業時留影 石川利枝 圖

這個簡單直白的名字 「裁縫店,上海」,被她寫在了白色落地大窗上,玻璃上還貼了中、英、日語的介紹單,寫著「COUTURIER Shanghai 經營精美的印花絲綢服飾和小物件。您只需在我們的陳列中挑選喜歡的款式,即可為您度身定做……」。

2007年開業時小店內景 石川利枝 圖

店裡12平方米,空間整潔敞亮,白色的牆壁、置物架、柜子、工作檯,各式陳衣、包袋、絲巾、飾品和五彩斑斕的布料,錯落有序地擺放著。室內裝飾也不繁複,只有時令的鮮花和布藝做的彩球,裝點了門面,還添了生趣。

置物架上的絲巾陳列和鮮花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14年裡,這套空間布局,鮮少改動,試衣間的淡杏色的刺繡絲綢門帘也沒有換過,只是定期的清洗,因為利枝相信,喜歡的東西,保養好,保管好就好。

開業期,利枝在店裡工作 石川利枝 圖

淡杏色的刺繡絲綢門帘依舊在使用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用10倍的努力,帶來獨一無二的感動

這家店裡最大的變化是她自己。

如今回首往事,一個沒有學過衣服設計的人在異國他鄉開一家服飾定製店,是多麼大膽的事。

母校的學生記者曾經採訪利枝,請她談談工作的感想,利枝的回答裡有一句總結,「由於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所以我工作也努力10倍」。

她找來為她做衣服的裁縫,請他們教授正確的、科學的量體裁衣的方法,鑑別面料好壞的門道。「我覺得他們是專業的」,利枝誠懇地說,「我一直按照他們的辦法來做」。

裁縫老師也是她的固定合作夥伴,用利枝的話,是「我家人一樣重要的人」。

利枝的裁縫老師(右二)在十周年店慶時留影 石川利枝 圖

懂得做衣服,設計起來就有了更大的信心。可是定製不像做快消類時裝,和「時髦感」一樣重要的是「合適」,更重要的是「獨一無二」。這就更考驗設計師的本領了,得益於她先前的工作經驗,對時尚的敏銳捕捉和對衣服的搭配的個性見解,還有領悟力以及自身的天賦,她有多款襯衫、連衣裙、圍巾等招牌設計,還有相對應的包、飾品配件,構建「美的一體」。

服飾搭配陳列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店裡所用的面料都經她一手挑選,以中國印花絲綢為主,後來也增加了中國傳統元素、歐洲特色的布料,漂亮精美,穿起來也舒適透氣。

店裡有各式布料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小店多工作檯上有她的手稿冊,裡面繪製了豐富的衣服樣式,貼著色彩斑斕,紋理各異的布料,她時不時就在上面塗塗畫畫,寫寫關鍵詞。

利枝手稿集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工作檯上方角落的書架上有很多時裝雜誌和裁縫書,她和以前的老同事還一起出了本寫真集《上海節奏》,記錄著店鋪,安福路和都市生活的精彩畫面。

《上海節奏》創意寫真集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書架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安福路有很多海外住客,剛開業那幾年,店裡客人都是附近的日本、歐洲人,中國人大概只佔比20%。

日本媒體對小店的報導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語言是個大障礙,不過2010年,利枝喜獲了寶貝女兒優優,撫養她的一路也成了學中文的一路。「優優是在華山醫院出生的,我生完她後沒幾天,店鋪的房東阿姨來看望了我們,還送來大禮。我又驚又喜又感動,真是太感謝了!」說起往事,利枝熱切激動。

為了讓優優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利枝為她選擇了家門口的幼兒園和公立學校,女兒的語文老師也是她的老師,女兒的課本也是她的教材。

女兒優優的塗鴉張貼在工作檯旁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如今優優10歲,說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而利枝已經能用流利的中文溝通和寫作了,她在寫作交流平臺「三明治」微信公眾號上分享中文作品。

店裡精美的手工配飾 石川利枝、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在中文不斷進步的過程裡,她遇到了更多中國客人,也遇到了新的挑戰。中國人希望在店裡看到更多現貨和新品,利枝也積極做出了改變,她和裁縫老師一起動腦筋,想思路,衣服和配飾的數量多了,定製期變短了,她說:「大概從2015年開始,有越來越多本地客人來關照我,還接到過三次婚紗定製,人們把自己人生那麼重要的衣服交給我來做,是對我很大的肯定和鼓勵!」

石川利枝為客人量身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十多年裡,利枝參與並見證了很多人的人生。上海姑娘們一直跑來找她做衣服,利枝看著她們從單身、戀愛到結婚,生子;有一天,一個年輕人走進店裡,和她說:「我是華山路上戲劇學院的學生,我每天都從安福路走過去上課,總是路過您的店,每次看著這家店就讓我很開心,所以真是太感謝您了,今天我畢業了」,說完從包裡掏出了一份禮物,是她貴州老家做的糯米;還有一位日本老婦人客人,回國生活後不幸得病,在醫院裡,她吩咐家人把當時在上海時候利枝為她做的衣服拿來,那件被老人家視為珍寶的衣服陪著她一起走完了最後一程……利枝有點哽咽,在採訪中談起這些動情時刻時。

「能讓別人那麼欣賞,喜歡並且認可,你有什麼秘訣嗎?」記者問,利枝思忖片刻,搖了搖頭說:「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很認真地聽他們說話,記下他們的喜好和需求,從溝通中了解他們的性格,做出適合的、屬於他們的獨一無二的衣服。還有就是一點一滴地努力,日語說『こつこつ(kotu-kotu)』,來為客人實現他們想要的衣服,也為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店裡的工作檯上貼著訂單細則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她分享了多年積累的觀察經驗。從前,中國客人喜歡定做略微緊身、收腰的款式,多選用鮮豔一點的顏色。後來,他們逐漸喜歡寬鬆舒適的版型和淡雅內斂的顏色。她說:「一年春節前,我選了很多紅色的布料,畢竟是中國傳統上的喜慶的氛圍,但沒有料到陸續客人進來直接表示,不要紅色,視覺效果太強烈了,那時我還挺驚訝的!」

採訪當日,一位老客人傅小姐來取定製的小包,她對記者說:「利枝細心又耐心,我喜歡她選擇的布料和配色,還有設計和做工,總之,能讓人稱心如意」。

利枝為傅小姐調整包袋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其實,利枝還很熱心。老客人和老朋友設計的創意產品也都擺放在店裡,她覺得那是「與有榮焉」。

回到東京時的「外地人」

2014年10月開始,利枝在《讀賣新聞》夕刊開設「海外時尚」專欄,介紹在中國的生活。2020年的文章裡,有介紹「直播帶貨」現象,討論疫情後服裝企業和店鋪謀生方式,還有對武漢的服裝設計師的專訪。寫作是她的另一項工作,也是她和故鄉的一條紐帶。

2020年6月19日《讀賣新聞》夕刊「海外時尚」專欄 石川利枝 圖

每年她和家人回東京看望親友,一次她和妹妹逛完超市打算結帳,她忘了在等候區排隊,直接拎著籃子走到了帳臺,妹妹趕緊把她拉回來,和周圍人不停地抱歉。

「回到東京,我就是『外地人』」,利枝直言不諱,「有時我覺得日本人有點過於禮貌,規矩有些過於苛刻,人們有很多話都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為什麼要這樣呢?」

在她中文寫作的「處女作」裡,利枝描繪了今年2月回到東京的見聞,她曾在車站看到沒有戴口罩的工作人員,「……戴著口罩向客人或者長輩提供服務會給他們留下『沒禮貌』的印象。日本人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不會優先考慮自己的看法,習慣根據他人的看法,改正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情況下,他是為了遵守紀律,還是手上沒有口罩了?」與此同時,女兒的班主任每天給她發信息,分享電子課本的連結,上網課的流程和細則,她覺得「我感到我們是緊密團結在一起的……在國外還可以上課的現代生活,是值得感恩的事情」。

不論何時,總要認真工作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眼看著東京的疫情也逐步擴散,利枝決定回上海。4月4日,店鋪開門營業,那陣子街上也很冷清,她就像往常沒有客人時候一樣,每天打掃,整理,依舊遵她的工作計劃一步步進行,照顧女兒,料理家事。後來,老客人都知道她回來了,店裡又恢復了往常的樣子。

利枝布置花瓶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7月,荷花鮮豔,利枝在店鋪門口擺弄剛買的花,一邊感嘆,「啊!又一年夏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老闆張嘴可來六級英語,裁縫店開門專迎老外客
    金陵晚報記者 朱波實習生劉平金陵晚報報導南大北門的上海路南秀村上有家很小的小裁縫店,不足10平米,沒有裝潢,但卻顯得很「扎眼」。這家店鋪紅色的店照上只有英文:「HongBangTailor」。而玻璃門上也用英文寫著「定製禮服,電話預定,上門服務……」原來,這是一家專門給老外做衣服的裁縫店。
  • 大學四年,她開了一家裁縫店賺到了一套商品房
    #走進華元電影大世界二樓轉角一家十平米左右的店鋪,如同走進了老式的裁縫店,兩米高的鏡子牆、各色花紋的領結、掛在衣架上的成衣……  出乎意料的是,裁縫師傅是剛剛從浙江計量學院畢業的女生,自我介紹叫點點。她說,這裡的衣服、包包、帽子都是手工裁剪的。  四年前,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點點單槍匹馬來到下沙,馬上開起這家店。
  • 上海小店故事|傳統技法融合中國食材,這家和果子店很特別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搶救上海小店!
    很難用一句經營不善來概括所有關張的小店。在我眼裡、心裡,他們都是如數家珍的好店!哪一家活過10年的店,哪一個不是師傅,哪一個不是俞菱的老師?!2017年12月26日,我參與了紹興路漢源書店最後一日告別。21年歷史,齊刷刷腰斬。站著講話腰一點都不痛嗎?
  • 如何選擇一家靠譜且口碑好的西裝定製店?
    導讀:經常會有朋友來詢問我,關於定做西裝,該如何選擇一家靠譜且擁有著好口碑的西裝定製店?在聆聽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基本都無法給出確切的建議!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認知與見識因人而異!而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之談,評判標準及認知框架,記錄分享在此,以饗友人,在面臨定製抉擇時,可略微參考一二!
  • 老底子上海灘頂級時髦小店——南昌路上的鞋罩店 ▸上海獨白◂
    >迭一帶以前住過上海交關出名的名人騷士、政客寓公,風花雪月故事蠻多,但是又勿失優雅情趣,所以關於迭條馬路的文字勿少,拍影視、做廣告也少勿脫要來取取景的。不過再朝西過了陝西南路是一段「屈頭路」,襄陽路碰頂頭就斷脫了。南昌路尾巴迭一截大概就是風水先生講的「氣數已盡」,兩邊房子馬上大不一樣。
  • 高級定製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柯橋萬商路687號,有一家海藍色外牆的「格調」高級女裝定製店,推開大門,柔和的燈光下掛著連衣裙、晚禮服、西裝套裝等各式女裝,每一件都獨一無二。一頭利落的短髮,一身剪裁得體的淺灰色亞麻西裝,今年59歲的謝美麗和女兒白玲玲正在店內忙碌著。
  • 現實版「羅拉快跑」:一個從裁縫店起家的原創造風故事
    8年前,「蘿拉」只是一個靠裁縫店接單的小網店,她是如何變成年銷售額超3000萬元的原創商家的?因為喜歡電影《羅拉快跑》中羅拉的角色,湖北姑娘陳程2011年來到上海創業時,給自己的淘寶店取名「蘿拉」。近日,她專程前往河北保定調研箱包產業鏈,準備用富餘的原創生產能力繼續孵化新品牌,和淘寶一起突破下沉市場。靠裁縫店「代工」的原創設計商家在手機淘寶打開「蘿拉原創設計師店」,填滿視線的「萌」圖讓人無法相信,這是一個靠著路邊裁縫店成長起來的商家。
  • 上海九大旗袍店 尋找花樣年華的女人味
    金枝玉葉旗袍店  地址:茂名南路72號  是一家經營傳統以及改良旗袍的定製店。作為上海最知名的旗袍品牌之一,這家旗袍店的款式多,做工精緻,面料以真絲為主,蘇繡旗袍是此店的一大特色。花樣繁多的旗袍一定會讓追求時尚的你選到滿意的旗袍。  精緻的改良旗袍對設計、裁剪、製作的工藝要求都相當高。僅量衣一道工序,就要在身上量出36個點,量的點越多,做出的衣服越貼身。在這家店裡,資深的老師傅會根據測量的數據定製出合理的方案,然後將尺寸和款式做成紙樣。
  • 8年前他從臺灣舉家來到浙江,靠手藝開了一家小店,如今成網紅店
    行走在外,時常能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們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書寫著普通老百姓為生活而奔波的故事。在浙江寧波象山有一座6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一頭連著石浦漁港,一頭深藏於山谷之間,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這就是著名的石浦漁港古城。
  • 上海小店故事|最傳統的義大利點心,好吃不貴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把裁縫店開成「博物館」,這位紅幫裁縫帶你「穿」越時光 | 寶藏爺...
    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上海人的特質和海派文化的魅力。新民晚報全媒體推出「上海寶藏爺叔」系列短視頻,和你細品上海爺叔們的百味人生。   上海有家裁縫店,竟是個拍民國復古照的「網紅」博物館?沒錯!這裡的館長呂方,是地道的紅幫裁縫,更是瘋狂的「長衫達人」。他想通過穿衣這件美好的事來秀出上海人的腔調,更展現民族的驕傲。
  • 國內一線高端男裝品牌:佬裁縫服裝定製詮釋紳士品格!
    二十年前,人們開始了對「私人定製」概念的追捧——北京、上海的高級定製服裝工作室大量湧現。在中國,強調個性的年輕一代和追求品質的中產階級,同樣是定製式消費的主力軍。而國內商品市場的細分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也足以讓他們的定製生活來的相當輕鬆。    服裝定製道路,講究的是「誠實」、「堅持」,這些都是社會生活,尤其是商業領域和職場應需要的品德。而儀表和架勢,也是定製西裝能帶給你的東西。    佬裁縫——為什麼要定製服裝?    為什麼要定製服裝?這恐怕是不少人會對定製服裝提出的問題。
  • 北京上海西裝定製地圖
    ,可以提供到屬於你的Bespoke和MTM兩種定製服務,採取預約制,一個完整的定製過程需要顧客與裁縫大師最多約見三次,從最初測量到全部完成,大約耗時六到八周。店鋪裡的裁縫師傅每兩個月會來中國一次,所以定製西服採取的是預約制。
  • 上海小店故事 | 波蘭餃子和中國餃子不同在哪?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如何辨別一家西服定製店的水平?告訴你小技巧!
    在我看來定製和成衣最大的區別是:成衣是你去適應衣服,定製是來適應你,定製就必須合身,沒有任何藉口。什麼是合身?合身是指在保證舒適度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提升穿著者的外形輪廓,好的定製揚長避短,差的只會把你勒死,這樣的定製西服,不如買成衣找個裁縫修改來的合身。
  • 這些在上海開了10年以上的路邊小店,別讓它們因疫情「消失」
    喜歡在上海街頭閒逛的朋友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些開了10年以上的特色小店新樂路有「20年+」歷史的夢曼特西餐廳圖片來源:大眾點評用戶@einiewi長樂路上「20年+」的瀚藝旗袍圖片來源:大眾點評用戶@兔小蠻蠻蠻
  • 泉州「80後」開桌遊小店 無人看管的店也能賺錢
    無人看管的店也能賺錢 泉州「80後」開無人看管桌遊小店如今規模擴大,正在探索自主繳費新模式如今在泉州市區,這個年輕人還和「90後」的弟弟擴大規模,開了一家比原先的規模大兩三倍的桌遊店。之前小店的投幣率達到90%,「90後」阿青說,希望大家都喜歡這種方式,使之成為泉州這座文明城市的又一註腳。白天免費開放 還配備卡隨意開門靜靜開著的小店,每個到訪者都是它的主人翁,店裡的桌遊隨便挑選。
  • 紀實|小店裡的小康故事:留在上海的理由
    當你穿過熱鬧或幽靜的馬路,在街角,也許就會碰到一家讓你駐足的小店。裡面,是他們充滿陽光的笑容。他們,來到上海,愛上上海,留在上海。她從小喜歡塗豔麗甲油,顏色還會配合自己的衣服、頭飾等整體風格。沒有參加任何培訓,靠看書看教學視頻,自己慢慢地、一點點地去學習,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失敗才總結摸索出一套方法。不過餘林香覺得,自己還算是有天賦,很多款式,她看看就知道應該怎樣做出來,再練習嘗試,就能做到漂亮。2018年10月,她在定西路開出了自己的美甲美睫店。
  • 上海小店故事 | 一針一線,「釐爾」一縷深心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