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路,滬上知名文藝小馬路,歷史久,聲望高,商家必爭之地。
黃金地段的「廝殺」,殘酷無情,多少人費盡心機投資、裝修門面,大力推廣,卻只好關門大吉。
能在這裡站穩腳跟的,得是有真本事的人。
東京來的石川利枝,在151號開了家小小的服裝定製店,轉眼,今年已經第14個年頭了。
安福路151號COUTURIER Shanghai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從時裝編輯到女裝設計師
學日本文學出身的石川利枝一直喜歡寫作,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她成了時尚雜誌的撰稿人,憑藉深厚的文學素養和靈敏的語言能力,用自己的視角和筆觸描繪了時尚世界。2005年結婚後,她隨丈夫駐派到上海,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位於上海老城廂的董家渡面料市場像魔法寶盒一樣,吸引了這位東京女子。她在那裡選面料,靠著僅會的兩句「你好」和「謝謝」和裁縫交流,訂做衣服,樂不思蜀。
朋友們都喜歡她穿的時髦衣服,欣賞她設計的款式和選用的面料。一次聚會,一個朋友說自己的T恤店打算結業,問利枝想不想自己開家店,讓更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利枝順口回了一句:「哦,好的」。於是,在一系列籌備後,2007年6月,COUTURIER Shanghai出現在了安福路上。
2007年6月,利枝在店鋪開業時留影 石川利枝 圖
這個簡單直白的名字 「裁縫店,上海」,被她寫在了白色落地大窗上,玻璃上還貼了中、英、日語的介紹單,寫著「COUTURIER Shanghai 經營精美的印花絲綢服飾和小物件。您只需在我們的陳列中挑選喜歡的款式,即可為您度身定做……」。
2007年開業時小店內景 石川利枝 圖
店裡12平方米,空間整潔敞亮,白色的牆壁、置物架、柜子、工作檯,各式陳衣、包袋、絲巾、飾品和五彩斑斕的布料,錯落有序地擺放著。室內裝飾也不繁複,只有時令的鮮花和布藝做的彩球,裝點了門面,還添了生趣。
置物架上的絲巾陳列和鮮花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14年裡,這套空間布局,鮮少改動,試衣間的淡杏色的刺繡絲綢門帘也沒有換過,只是定期的清洗,因為利枝相信,喜歡的東西,保養好,保管好就好。
開業期,利枝在店裡工作 石川利枝 圖
淡杏色的刺繡絲綢門帘依舊在使用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用10倍的努力,帶來獨一無二的感動
這家店裡最大的變化是她自己。
如今回首往事,一個沒有學過衣服設計的人在異國他鄉開一家服飾定製店,是多麼大膽的事。
母校的學生記者曾經採訪利枝,請她談談工作的感想,利枝的回答裡有一句總結,「由於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所以我工作也努力10倍」。
她找來為她做衣服的裁縫,請他們教授正確的、科學的量體裁衣的方法,鑑別面料好壞的門道。「我覺得他們是專業的」,利枝誠懇地說,「我一直按照他們的辦法來做」。
裁縫老師也是她的固定合作夥伴,用利枝的話,是「我家人一樣重要的人」。
利枝的裁縫老師(右二)在十周年店慶時留影 石川利枝 圖
懂得做衣服,設計起來就有了更大的信心。可是定製不像做快消類時裝,和「時髦感」一樣重要的是「合適」,更重要的是「獨一無二」。這就更考驗設計師的本領了,得益於她先前的工作經驗,對時尚的敏銳捕捉和對衣服的搭配的個性見解,還有領悟力以及自身的天賦,她有多款襯衫、連衣裙、圍巾等招牌設計,還有相對應的包、飾品配件,構建「美的一體」。
服飾搭配陳列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店裡所用的面料都經她一手挑選,以中國印花絲綢為主,後來也增加了中國傳統元素、歐洲特色的布料,漂亮精美,穿起來也舒適透氣。
店裡有各式布料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小店多工作檯上有她的手稿冊,裡面繪製了豐富的衣服樣式,貼著色彩斑斕,紋理各異的布料,她時不時就在上面塗塗畫畫,寫寫關鍵詞。
利枝手稿集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工作檯上方角落的書架上有很多時裝雜誌和裁縫書,她和以前的老同事還一起出了本寫真集《上海節奏》,記錄著店鋪,安福路和都市生活的精彩畫面。
《上海節奏》創意寫真集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書架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安福路有很多海外住客,剛開業那幾年,店裡客人都是附近的日本、歐洲人,中國人大概只佔比20%。
日本媒體對小店的報導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語言是個大障礙,不過2010年,利枝喜獲了寶貝女兒優優,撫養她的一路也成了學中文的一路。「優優是在華山醫院出生的,我生完她後沒幾天,店鋪的房東阿姨來看望了我們,還送來大禮。我又驚又喜又感動,真是太感謝了!」說起往事,利枝熱切激動。
為了讓優優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利枝為她選擇了家門口的幼兒園和公立學校,女兒的語文老師也是她的老師,女兒的課本也是她的教材。
女兒優優的塗鴉張貼在工作檯旁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如今優優10歲,說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而利枝已經能用流利的中文溝通和寫作了,她在寫作交流平臺「三明治」微信公眾號上分享中文作品。
店裡精美的手工配飾 石川利枝、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在中文不斷進步的過程裡,她遇到了更多中國客人,也遇到了新的挑戰。中國人希望在店裡看到更多現貨和新品,利枝也積極做出了改變,她和裁縫老師一起動腦筋,想思路,衣服和配飾的數量多了,定製期變短了,她說:「大概從2015年開始,有越來越多本地客人來關照我,還接到過三次婚紗定製,人們把自己人生那麼重要的衣服交給我來做,是對我很大的肯定和鼓勵!」
石川利枝為客人量身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十多年裡,利枝參與並見證了很多人的人生。上海姑娘們一直跑來找她做衣服,利枝看著她們從單身、戀愛到結婚,生子;有一天,一個年輕人走進店裡,和她說:「我是華山路上戲劇學院的學生,我每天都從安福路走過去上課,總是路過您的店,每次看著這家店就讓我很開心,所以真是太感謝您了,今天我畢業了」,說完從包裡掏出了一份禮物,是她貴州老家做的糯米;還有一位日本老婦人客人,回國生活後不幸得病,在醫院裡,她吩咐家人把當時在上海時候利枝為她做的衣服拿來,那件被老人家視為珍寶的衣服陪著她一起走完了最後一程……利枝有點哽咽,在採訪中談起這些動情時刻時。
「能讓別人那麼欣賞,喜歡並且認可,你有什麼秘訣嗎?」記者問,利枝思忖片刻,搖了搖頭說:「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很認真地聽他們說話,記下他們的喜好和需求,從溝通中了解他們的性格,做出適合的、屬於他們的獨一無二的衣服。還有就是一點一滴地努力,日語說『こつこつ(kotu-kotu)』,來為客人實現他們想要的衣服,也為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店裡的工作檯上貼著訂單細則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她分享了多年積累的觀察經驗。從前,中國客人喜歡定做略微緊身、收腰的款式,多選用鮮豔一點的顏色。後來,他們逐漸喜歡寬鬆舒適的版型和淡雅內斂的顏色。她說:「一年春節前,我選了很多紅色的布料,畢竟是中國傳統上的喜慶的氛圍,但沒有料到陸續客人進來直接表示,不要紅色,視覺效果太強烈了,那時我還挺驚訝的!」
採訪當日,一位老客人傅小姐來取定製的小包,她對記者說:「利枝細心又耐心,我喜歡她選擇的布料和配色,還有設計和做工,總之,能讓人稱心如意」。
利枝為傅小姐調整包袋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其實,利枝還很熱心。老客人和老朋友設計的創意產品也都擺放在店裡,她覺得那是「與有榮焉」。
回到東京時的「外地人」
2014年10月開始,利枝在《讀賣新聞》夕刊開設「海外時尚」專欄,介紹在中國的生活。2020年的文章裡,有介紹「直播帶貨」現象,討論疫情後服裝企業和店鋪謀生方式,還有對武漢的服裝設計師的專訪。寫作是她的另一項工作,也是她和故鄉的一條紐帶。
2020年6月19日《讀賣新聞》夕刊「海外時尚」專欄 石川利枝 圖
每年她和家人回東京看望親友,一次她和妹妹逛完超市打算結帳,她忘了在等候區排隊,直接拎著籃子走到了帳臺,妹妹趕緊把她拉回來,和周圍人不停地抱歉。
「回到東京,我就是『外地人』」,利枝直言不諱,「有時我覺得日本人有點過於禮貌,規矩有些過於苛刻,人們有很多話都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為什麼要這樣呢?」
在她中文寫作的「處女作」裡,利枝描繪了今年2月回到東京的見聞,她曾在車站看到沒有戴口罩的工作人員,「……戴著口罩向客人或者長輩提供服務會給他們留下『沒禮貌』的印象。日本人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不會優先考慮自己的看法,習慣根據他人的看法,改正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情況下,他是為了遵守紀律,還是手上沒有口罩了?」與此同時,女兒的班主任每天給她發信息,分享電子課本的連結,上網課的流程和細則,她覺得「我感到我們是緊密團結在一起的……在國外還可以上課的現代生活,是值得感恩的事情」。
不論何時,總要認真工作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眼看著東京的疫情也逐步擴散,利枝決定回上海。4月4日,店鋪開門營業,那陣子街上也很冷清,她就像往常沒有客人時候一樣,每天打掃,整理,依舊遵她的工作計劃一步步進行,照顧女兒,料理家事。後來,老客人都知道她回來了,店裡又恢復了往常的樣子。
利枝布置花瓶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7月,荷花鮮豔,利枝在店鋪門口擺弄剛買的花,一邊感嘆,「啊!又一年夏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