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小店裡的小康故事:留在上海的理由

2020-12-14 新民晚報

當你穿過熱鬧或幽靜的馬路,在街角,也許就會碰到一家讓你駐足的小店。裡面,是他們充滿陽光的笑容。他們,來到上海,愛上上海,留在上海。

「健康是種生活方式」

柯林兵:30歲,健身教練

根據「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公眾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職業之一就是健身教練。

2012年秋天,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的柯林兵一個人坐動車從合肥來到上海。大學四年,他的課餘時間都貢獻給了健身房。他先投奔了在閔行搞代拍車牌的朋友,小住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愛上了上海。那個一開始因為「太大」讓他覺得迷茫的上海,快速的生活節奏、連軸轉的工作狀態、高頻率的人際交往,一一暗合了他充沛的活力。以至後來過年回家,挨家挨戶從大年夜吃到正月十五的傳統讓他覺得「浪費時間」。

在老家訂完婚,他再次來到了上海,這一次,他要努力在這個大城市紮根落腳。第一家是位於莘莊的健身會所。進去工作後才發現,在這裡,健身教練更重要的工作是銷售。因為長了一張看起來非常憨厚的娃娃臉,柯林兵的銷售業績非常好,第一個月就拿到了近八千元工資。他在這家健身房幹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早上眼睛睜開後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居然是會員掃二維碼支付的情景……他忽然醒悟過來,這難道就是想像中的理想的工作?雖然那時的工資已近兩萬一月,他還是毅然離開了。

「私教存在的意義肯定不是讓學員掏錢買課。」他有了自己開工作室的念頭。「20~30%的銷售工作,70~80%的技術含量,這才是對的。」

他跳槽去了新華路上的健身會所,一邊積累自己的會員資源,一邊開始物色合適的房子。在這個過程中他才發現原來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比如說工作室的定位到底是什麼樣的?是靠口口宣傳百年老店那樣經營,還是通過公號或者宣傳單張直接把市場打開?什麼都不懂,一直在摸索。」

問家裡要了三萬塊,一個支持他的會員也投資了一點,就這樣,他和另一個小夥伴在法華門大廈九樓有了自己兩室一廳一百三四十平方米大小的第一間工作室。剛開始,只有七八個信任他們的會員。慢慢地,工作室的營收開始增長,他和小夥伴之間,經營理念卻出現了本質的分歧。「他也開始使用那些套路,不再注重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在柯林兵看來,健康的含義是相當廣泛和深刻的,不只是肌肉含量、體脂率這些,更要幫助學員減少身體上的病痛,將生活方式修正為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為此他還自費去深圳和北京學習了拉伸康複課程,帶著平時學員們的各種體態問題、關節問題去諮詢老師。他還考出了運動營養諮詢師證,在給出學員合理的運動處方的同時,還能為他們制定科學膳食。

有個會員號稱自己是「千年老腰」,逛街超過一小時就痛得直不起來,必須噴塗止疼藥膏。柯林兵發現她的問題是骨盆嚴重前傾,花了三個月強化了她的腹肌核心區域、臀大肌後,通過拉伸屈髖肌群和豎脊肌,就此幫她遠離了腰痛。最有成就感的一個案例是讓學員扔掉了一雙只能勾著腳趾拖拉著走的船形拖鞋,從此腳底板不再疼痛。

現在的柯林兵有了和自己理念相合的教練團隊,疫情期間,雖然不能帶課,他還是給他們發放基本工資,為他們支付兩人一間的房租,鼓勵他們趁著這樣一個「悠長的假期」充電學習。「對他們中的有些人而言,這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希望今後能緊密合作,大家經濟上儘快都實現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小康生活。」

從一開始在健身房拿一萬多塊,到後來和朋友合開工作室一個月幾千積累經驗,再到後來自己帶著嚴選的95後八人團隊輾轉各個健身房接下私教業務,輸出自己的健身理念,妻子兒子都跟著來到了上海,一家三口住在浦東九十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其樂融融,柯林兵覺得,自己算是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上海大部分家庭都已經步入小康生活,不愁吃喝,普遍都會投資自己,尤其這次新冠病毒肆虐,讓大家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他對於健身行業,對於自己一家的美好未來,充滿希望。

「這裡充滿機會」

餘林香:39歲,美甲美睫店主

1999年,18歲的餘林香高中畢業,父母替她找了一個百貨店營業員的工作,於是她離開家鄉浙江麗水,孤身一人來到上海。幹了一年,因為談了戀愛,就跟著男友換了一個行業:圖文快印。兩人白手起家,開了自己的小店,一直幹到今天,男友成了老公,還有了兩個兒子。

剛起步那幾年,非常艱苦。兩人租了老小區浴室搭出來的一間廠房,安了個上下鋪,幹活生活都在那20平方米的屋子裡。大平頂,又沒空調,夏天時陽光直曬,等於天天泡在45攝氏度的高溫裡。屋裡沒有衛生間,洗澡都得借用鄰居的浴室。

她的工作主要是曬圖,是將描的半透明的底圖放在曬圖紙上,用玻璃壓平了,放在強光燈下曬上幾秒鐘,然後放在容器內用氨氣燻上一段時間,顯影成功。曬完之後的曬圖紙會揮發出有刺激性的氨水味,剛開始不太適應,喉嚨痛,還咳嗽,感覺昏昏沉沉。「幾百張圖紙,一一燻好,還要一張張疊起來,那個環境你是想像不到的。」

做了兩年,積攢下人生中第一桶金,她在附近買下了第一套房子,四十幾平方米的二手房,三十多萬,一次付清。「很多在上海打拼的老鄉,手裡也有錢,但沒選擇買房,他們總覺得自己以後是要回老家的。」但是餘林香從來到上海的第一天起就決定,她要在這片土地上立足。

圖文快印的生意穩定了,餘林香覺得,是時候發展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了。她從小喜歡塗豔麗甲油,顏色還會配合自己的衣服、頭飾等整體風格。沒有參加任何培訓,靠看書看教學視頻,自己慢慢地、一點點地去學習,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失敗才總結摸索出一套方法。不過餘林香覺得,自己還算是有天賦,很多款式,她看看就知道應該怎樣做出來,再練習嘗試,就能做到漂亮。

2018年10月,她在定西路開出了自己的美甲美睫店。店不大,但卻累,一路走來,也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雖然都很瑣碎,比如大夏天的空調卻壞了,或者合作的美甲老師、美容師、養生師突然要求更高提成,談不攏就撂挑子……但也都一一解決,也學會了凡事都要有備選方案。

她很享受現在的工作,「喜歡和不同的人交流,把人家弄得美美的,心裡很有成就感。」她不能理解那些並不熱愛上海、卻還想在上海賺錢的年輕人,她會反問:那你為什麼還要留在這裡?在她看來,上海這個城市充滿機會。「沒有一個年代沒有紅利,每個年代都有能成功的人,」餘林香最後如是總結,「目標不一定能達到,但想法總歸要有的,對吧?」

「活在每個當下」

Cotton Ding:43歲,酒吧老闆

上海有兩家棉花酒吧,都在老洋房裡,一家在安亭路,有德國青年學派建築風格,另一家在新華路,西班牙風格。兩家酒吧的老闆都是一個來自益陽市安化縣的湖南妹子。

高中畢業,她考取廣州的工藝美術學院,家裡卻沒錢供她念大學。1997年,20歲的她第一次來到上海。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中達-斯米克電器電子有限公司的工廠流水線上做裝配工,月工資350,幹了半年。工廠是和國際著名企業共同投資興建的,管理人有些來自國外,會在工餘組織各種興趣小組,她參加了演講小組,還得了獎。

半年後,她去了廣州,在一家湘菜館做服務員。1999年的廣州,路上已經能見到一些外國人,結合此前上海所見,她決定,要學好英語。「沒錢交學費,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西餐廳打工。」她去應聘西餐廳服務員的工作。第一天上班,美籍華人老闆就給了她一個下馬威,點了一杯Espresso,她沒聽懂,端上Americano。「大家都笑著說點錯了點錯了,心裡好害怕。」那時的她最害怕自己一個人當班時接到英文電話。

勤能補拙。她先把菜單裡所有英文單詞背出來,就有了簡單交流的基礎。一空下來,就跟著磁帶學習「瘋狂英語」。三個月後,她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曾經有顧客給她打電話,說是家裡起火了,拜託她趕快替他翻譯,告訴家裡阿姨該怎麼滅火。

過了三個月,唯一的調酒師辭職,她自告奮勇。但對她來說,這還不是自己要的人生。「讀大學一直是個夢想。」她想起當年沒能去上的設計學院,有天在報上看到廣州美院開設了成人自考的大專課程,就去報了名,白天讀書,晚上去餐廳工作。「當時同事們還笑我,說讀什麼大學,你還想要怎樣?」但她還是堅持下來。

2001年,她再次來到上海,想找一份設計師工作。然而夢想卻殘酷地拒絕了她。實在走投無路,她給以前西餐廳的老闆打電話。1999年,老闆就在上海開出了茂名分店,她又做起了調酒師的老本行。她至少用了半年時間,慢慢接受現實。「這就是人的韌性所在。我就決定,如果我找不到想要的job,我就要把這個job變成一個dream。當你改變想法以後,你整個人生就亮了。」她成了「那個有名的調酒師」。她帶上店裡一幫年輕人一起,整天想著把店開得有趣,讓人有家的感覺。那一時期認識的各種新朋友,不僅讓她的生活變得非常明亮,日後開店,他們還成了她最有力的支持者。

工作一年以後,她找到了第一位投資人,一個常來的瑞士人。尋找了七個月,最後找到了一座建於1911年的老洋房。原本陰暗、破舊的老房子,在她手下煥發了新顏。之前學習的設計本事,派上了用場。僅花了20天,她就完成了內部裝修。桌子凳子地板的油漆,都是她自己上的。露天陽光房梧桐掩映、竹林環繞,推開門,有樹,有陽光。她的朋友圈沸騰了,開店第一天就爆滿。

但後來,她也遭遇挫折。直到2005年底,她在安亭路上再次開出了酒吧;2008年,新華路上的第二家店對外營業。今天,坐在自己一手養育的酒吧花園裡,她覺得,所有經歷的過往都是禮物。看到一個新員工,她能打心眼裡體會到他/她第一天上班面對老外的害怕。為了讓他們不再走她當年的彎路,她花了3年時間設計出清晰的、極簡的工作流程,不斷做減法,不斷提升速度,還製作了培訓手冊。

「我出身草根,所以經濟上沒有特別大的要求,對物質不是特別在意。最重要的是你是誰。活在當下,生命的每一刻都不浪費,這樣會活得比較豐富、明白,這樣,稱得上小康。」店裡有了新員工,她就會和他們彼此分享自己的故事。「我會問他,你是誰,你來自哪裡,為什麼你現在在這裡,你以後想去哪裡?然後我會告訴他我的故事,我想給他一個希望,這樣他就會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做事情、做人。」

很多年以前,那個剛會背英文單詞的女孩給自己起了Cotton這樣一個英文名字。「因為棉花是溫暖的、舒適的、陽光的、韌性的。」(走走)

相關焦點

  • 在上海的小店裡,挖掘城市的「寶藏」
    除了三角包的稜角,總「饞」著小店的死忠粉們,還念念不忘茶杯裡的陳皮絲、店門框上的深淺凹槽、銅角蹭得如金子般的紫檀算盤……對一切物品的周密觀照,構成了粗糙而純真的歲月裡,關於「充裕之權力」的全部想像。   《南貨店》裡邊寫了很多跟「吃」搭界的內容,作者坦言,「吃食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我特別喜歡小說裡把吃寫得有儀式感。
  • 上海小店故事|百年老房子裡的和風洋食店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上海小店故事|一間房間,一個插畫的世界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上海小店故事|最傳統的義大利點心,好吃不貴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烏蘇里船歌」唱出新故事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親切看望生活在這裡的赫哲族群眾,總書記對赫哲族奔小康的殷殷囑託,當地幹部群眾牢記在心。4年過去,這個民族寫就了屬於自己的小康故事。01魚皮上「剪」出的幸福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的魚皮畫小店裡,赫哲族婦女孫鳳華正忙著給遊客賣魚皮畫,她的丈夫——魚皮畫傳承人孫玉林則坐在一旁,小心地將剪好的魚皮用膠粘到畫板上。從十二生肖到山水園林、從平面畫到多層立體畫,小店的四壁掛滿了上百款形色各異的畫作。
  • 上海小店故事 | 一針一線,「釐爾」一縷深心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搶救上海小店!
    那一根羊絨圍巾還掛在寒冬的脖子上,溫暖著上海的日子。2003年,俞菱在《上海小店物語》一書,記錄了當年的Annabel Lee。「看見這樣的店面,無論如何你都想推門進去瞧瞧。」「很多名人都有Annabel Lee裡購物的經歷。在Apec期間,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曾到店裡購買了絲綢包等商品。而香港前政界要人陳方安生也買過靠墊等商品。」
  • 《我們的小康》紀實欄目將開播 全景式展現廣西社會活力
    冬春之交,廣西馬山縣沃柑種植園裡,當地村民正在使用手機,給沃柑拍照,簡單地一拍,不僅可以測算掛果數量,還能實時識別病蟲害種類,並給出對應的用藥和施肥措施,為果園管理者提供精準的決策依據,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精品果率。  每天清晨,黃世教會準時收到手機軟體提醒,他管理的70畝葡萄,需要上什麼肥,打什麼藥,什麼時候需要剪枝,他都可以有條不紊地打理。
  • 上海小店故事|從擺攤到開店,原創布包夫妻的創業記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上海小店故事 | 波蘭餃子和中國餃子不同在哪?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上海小店故事|傳統技法融合中國食材,這家和果子店很特別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紀實人文頻道 、東方影視頻道 上線!2020年上海電視螢屏有變化
    東方網通訊員陳路12月30日報導:新的一年,上海電視頻道將再次迎來轉型升級,上海螢屏呈現新面貌、新變化、新亮點。2020年1月1日起,紀實頻道和藝術人文頻道整合調整為紀實人文頻道,東方電影頻道和電視劇頻道整合調整為東方影視頻道。藝術人文頻道和東方電影頻道停止播出。
  • 景德鎮市婦聯「小康幸福你我她」分享會(昌南新區站)紀實
    景德鎮市婦聯「小康幸福你我她」分享會(昌南新區站)紀實 2020-05-31 0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面小康 央企擔當」第三屆中央企業優秀故事名單
    「全面小康 央企擔當」第三屆中央企業優秀故事名單  文章來源:宣傳工作局  發布時間:2020-12-18  為充分展現廣大中央企業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民族音樂紀實劇《家園》講述脫貧攻堅感人故事
    12月7日至8日,由中央民族樂團創作出品的民族音樂紀實劇《家園》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民族音樂紀實劇《家園》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立項的重點新創劇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即將實現之際,記錄這一划時代歷史進程的適時之作。
  • 上海「智」造的紀錄片,如何點亮城市人文之光?
    從全國第一個以紀錄片命名欄目《紀錄片編輯室》,到全國第一家紀錄片專業頻道上海紀實,再到全國率先上星的紀錄片專業頻道,上海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紀錄片的重鎮。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爆發,上海這座城市因此變得更加具有韌性。都市踏過的每一步足跡,若干年後有紀錄片創作者的光影為證,有鏡頭講述的故事為據。
  • 小店裡的「李佳琦」!這位70歲的上海阿姨22年專注「帶貨」國貨精品
    >4000多件國貨精品一一陳列承載著很多人兒時的回憶也因此,這裡被很多人視為寶藏小店「它裡面有一種東西是羊毛脂,保護頭皮,防治脫髮,非常好……」 這不是直播帶貨現場,而是小店老闆娘費寶英在給顧客介紹海鷗牌洗髮膏。
  • 「提示」上海紀實頻道今起改版亮相!看看有哪些新變化?
    中國第一家專業紀錄片電視頻道——上海紀實頻道今起推出全新版面。從18:00到22:00,依次為自然動物時段、上海文化品牌時段、現實類紀錄片時段、歷史類紀錄片時段......這是該頻道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改版,將借鑑國際同類電視頻道的編排理念,創新黃金時間內容排播,成為中外優秀紀錄片作品的薈萃之地。
  • 中冶集團編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故事集》
    中冶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央企力量。—記中國十九冶駐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四呷左村扶貧幹部宋偉士「寶葫蘆」老田——記中國二十二冶駐河北唐山玉田縣散水頭鎮北劉橋村扶貧幹部田永斌紮根邊疆,將青春揮灑在精準扶貧路上——記中國二十二冶駐新疆昌吉扶貧幹部孫明哲帶著老母親去扶貧——上海寶冶扶貧幹部傅永新助力朝裡幹村脫貧
  • 上海小店故事|她從東京來,開了一家定製裁縫店
    2007年開業時小店內景 石川利枝 圖店裡12平方米,空間整潔敞亮,白色的牆壁、置物架、柜子、工作檯,各式陳衣、包袋、絲巾、飾品和五彩斑斕的布料,錯落有序地擺放著。室內裝飾也不繁複,只有時令的鮮花和布藝做的彩球,裝點了門面,還添了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