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焊接」是世界技能大賽的一個技術難點,選手要仰頭進行焊接動作,焊接機自重就有20多公斤,如果沒有足夠的「腕力」,動作就容易變形。為了提升手腕肌肉群的力量,羅良每天在手腕處綁上2公斤的沙袋進行訓練。到了比賽現場,羅良「鐵腕」焊接的動作讓評委們驚訝,一位評委甚至錄下了羅良「薄板焊接」的視頻。
左圖:羅良在車間進行鈑金操作。 (資料照片)
2015年8月11日,羅良至今還清晰記得那個日子,年僅19歲的他在巴西聖保羅舉行的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連續奮戰22個小時,最終摘得車身修理項目銀牌,斬獲了我國在該項目上的最好成績。如今的他,已是上汽集團最年輕的「全國技術能手」、「技師」職稱獲得者。
訓練時把車子「大卸八塊」
「我們平時焊接,焊上了就算完成了,國際同行對焊縫的厚度、平整度要求很高,焊好後打磨,打到幾乎看不出是兩塊板拼接的。」在羅良看來,「他們把修理活兒當成藝術活兒在做」。
比賽中,選手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車身診斷與校正、模擬結構件更換、非結構部件更換、面板修復4個模塊的任務;而比賽選用的具體車型會提早3個月告訴選手。羅良記得,當時正式比賽的考題是,更換前縱梁、更換車尾翼子板、修復被砸壞的車頂,而且比賽時間持續3天半、共計22個小時。
羅良至今記得當年比賽的一項要求———保險槓、車門被撞出一個凹坑,參賽選手要對比汽車出廠數據,將凹坑修復到誤差在1毫米以內。而在國內汽車維修行業,這一數字只要控制在5毫米以內即可。
為了備戰比賽,羅良早就把比賽車型「大卸八塊」,反覆練習,做到心中有數。不過,到了比賽現場,實際的試題和預先訓練的方案有些差別,真正考驗羅良實戰能力的時候到了。當時需要在車輛的翼子板上進行焊接,翼子板非常薄,很容易焊穿,對參賽者的操控能力是個非常大的挑戰;而且板上的焊孔也和之前訓練用的不同,由常規的6毫米直徑的焊孔改成了更大的8毫米直徑焊孔,要嚴密地完成焊接,難度進一步加大。
羅良處變不驚。「比賽本來就會出現各種意外情況,我事先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且焊接是我之前下功夫最多的項目,」羅良告訴記者。儘管板材薄,焊孔大,但是經過羅良的巧手,焊接最後還是順利完成。
「鐵腕」焊接讓評委們驚訝
這枚沉甸甸的銀牌,得來並不容易,背後是羅良整整兩年的艱苦訓練。
羅良小時候比較喜歡做各種小玩意,動手能力比較強。上了職校之後,他的這個特點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尤其是手工製件更是強項。「很快,老師就注意到我,經常讓我課餘時去操作室多練練手。」羅良有些靦腆地回憶,「不久後,老師告訴我,國家要選拔選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學校挑了4個人集訓,共同參加上海市的選拔,我的競賽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這之後是殘酷的淘汰賽,羅良最後脫穎而出,代表上海參加全國的選拔。然後又是一輪淘汰賽———8進4、4進2,最後2進1。等到所有比賽項目完成,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在這期間,羅良幾乎每天都會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不斷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
這不僅是對選手技能的考驗,更是心理素質和體能等多方面的綜合測試。為此,團隊為羅良特別設置耐力訓練和腰、腹背肌等強化訓練。「薄板焊接」是整個比賽中的一個技術難點,選手要仰頭進行焊接動作,焊接機自重就有20多公斤,如果沒有足夠的「腕力」,動作就容易變形。為了提升手腕肌肉群的力量,羅良每天在手腕處綁上2公斤的沙袋進行訓練。到了比賽現場,羅良「鐵腕」焊接的動作讓評委們驚訝,一位評委甚至錄下了羅良「薄板焊接」的視頻。
對技術工藝的不懈追求
比賽歸來,2015年10月,羅良入職上汽,成了試驗認證部試製車間車身股的一名鈑金技師。由於上汽自主品牌試製研發的技術要求,以往招收技師,學歷要求起碼大專以上,這次絕對屬於「破格」。
目前試製車間有45名技師,而90後只有3個人,羅良就是其中年紀最小的一個。頭頂著世界亞軍的光環,剛進公司那會兒,羅良也面臨不小壓力。作為一名鈑金技師,其職責就是要將工程師完成的改制設計圖紙在實車上實現,但在當時,羅良連改製圖紙都看不懂。
為了讓羅良儘快成長,上汽特意安排上海市首席技師張榮新擔任他的帶教師傅。師傅是試驗認證部試製工程科系統經理,平時很忙,可總會抽空到他這邊轉轉,讓他有問題隨時問,還為他借了不少汽車結構基礎方面的專業書,最常掛在嘴邊的要求是「三多」:多做,多學,多用工具。半年之後,羅良不僅能夠看懂改製圖紙,還能夠給出好幾套技術解決方案。
從一張圖紙到一輛汽車走進千家萬戶,依靠的是無數個「羅良」在每一個崗位上充分發揮才能,對技術工藝的不懈追求。
(責編:陳晨、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