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世界史如何敘述中國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西方中心主義」劃分歷史時期的方法已不復存在。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斯賓格勒的「西方的衰落」、湯因比的「文明史觀」,二戰後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非西方民族以獨立的主體出現在世界舞臺。

劍橋世界史

在人類歷史上,以世界的宏闊目光觀察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漫長的傳統。希羅多德的《歷史》是以記述希臘和波斯衝突為核心內容的西方第一部史學名著,作者不僅以流暢優雅、充滿詩意的行文開創了西方最早、最古老的「敘事史」這一類型,而且展現了古代希臘人對世界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此後不斷有人撰寫不同類型的「世界史」。到19世紀,西方近代史學的奠基者利奧波德·馮·蘭克在晚年失明後口授的7卷本的《世界通史》,從略述埃及和西亞的歷史開篇,一直講到1453年。儘管該書沒有最終完成,也沒有脫離強烈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但他將自己心目中的「世界」作為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撰述歷史,對於後世的史學家不乏啟示意義。

由英國阿克頓勳爵策劃並在其逝世後於1902-1912年間陸續出版的多達14卷的《劍橋近代史》,開創了由專家聯合撰寫歷史的劍橋史傳統。在此之後出版的卷帙浩繁的《劍橋中世紀史》《劍橋古代史》《劍橋中國史》等都成為該領域的權威之作。冠以「劍橋史」的系列隨後又衍化出很多著作,如國別史、區域史、事件史、專題史等,世界史撰寫不斷發展壯大。其中,2015年出版的多卷本《劍橋世界史》,則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國際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這部在英語世界迄今為止對人類歷史最全面的、最權威的敘述由威斯康星大學歷史系主任威斯納-漢克斯主編,她早年研究早期歐洲近代史、比較史學、婦女史、性別史,2000年後開始轉向世界史、全球史研究。威斯納-漢克斯率領一支由200多名學者組成的國際團隊,歷時數年共同完成了該書的著述。成員中不乏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學者,如卡洛·金茲伯格、彼得·伯克、彭慕蘭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團隊中有10位華人,如王國斌、劉欣如、夏伯嘉、姚新中等,這從另一個方面見證了華語學術界在世界的影響力。

全書內容大致如下:第一卷「世界史導論,至公元前10000年」,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敘述的是世界史學術,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世界史研究的由來與發展;第二部分是一組描述迄今為止佔整個人類歷史95%的史前史的文章。此後每一卷所涵蓋的時間都比前一卷短,同時每一卷在年代上也略有重疊,描述向現代世界的逐漸過渡過程。第二卷「農業世界,公元前12000-公元500年」,始於新石器時代,講述了由農業賦予的複雜社會結構和文化形式下的人類歷史的普遍發展進程;第三卷「比較視野下的早期城市,公元前4000-公元1200年」,講述城市的起源,城市與技術、儀式、信息、權力、文化之間的關係,城市與內陸的關係;第四卷「國家、帝國與網絡時代的世界,公元前1200-公元900年」,講述這一時期新國家、新帝國的誕生及其跨文化貿易網絡和徵服;第五卷「擴展中的交換網絡與衝突,公元500-1500年」,屬於前全球時代的中世紀,考察了諸如環境、戰爭、教育、家庭和宮廷文化等重要主題。

前五卷都是每卷一部書的篇幅,但後兩卷的篇幅增加了。第六卷「全球世界的構建,公元1400-1800年」,追溯了這一時期商業、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上卷「奠基時代」聚焦於能夠使這個日益相互依賴的世界成為可能的新模型的出現,這種相互依賴包括環境、技術和疾病;下卷「變化的模式」考察了全球性或地區性的移民和碰撞,以及他們如何被貿易網絡、法律、商品流通、生產過程和宗教交流等因素塑造。第七卷「生產、破壞和連接,公元1750年到當下」,考察了利用燃料的世界的不均衡轉變以及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下互相影響的人口爆炸。上卷「形成中的結構、空間和邊界」從環境、農業、技術、能源、疾病等角度討論了這個擁擠的世界;研究了諸如民族主義、帝國主義、非殖民地化和社會主義等塑造這個世界的政治運動。下卷「參與變化」考察了家庭、城市化、移民、宗教、科學、體育、音樂、汽車等因素表現出來的全球性聯繫,同樣也研究了包括冷戰和1989年蘇聯東歐劇變的特殊時期。

全書共由200多篇文章組成,體現了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性。與以往的世界史撰寫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每卷大體都從區域、主題、比較三個角度加以論述,並輔以相關的個案研究。其中包括傳統研究比較多的區域,如歐洲大陸、地中海地區、印度洋地區、中亞等;也有以往不太重視的區域,如非洲地區、加勒比海地區、東南亞等。主題的選取反映了當今學術界的最新狀況,如第三卷分別從作為表演舞臺的早期城市、早期城市和信息技術、早期城市景觀、早期城市和權力分配、作為創造中心的早期城市、早期帝國城市幾個維度論述早期城市。過去幾十年間,世界史研究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比較研究的方法,使人們對世界各個民族與文明處於平等的位置加以研究。

第二,前四卷分別從史前史、農業史、城市史、政治經濟史的維度進行論述,後三卷逐漸進入現代意義上的整體世界史,體現了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歷程。全書強調互動、交流,論述人類是如何從碰撞走向一體的,同時也十分注重互動中的比較研究,強調「他者」的重要性。

第三,傳統的歷史分期已經煙消雲散,至少從表面上看「西方中心主義」劃分歷史時期的方法已不復存在。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斯賓格勒的「西方的衰落」、湯因比的「文明史觀」,二戰後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非西方民族以獨立的主體出現在世界舞臺,「和平學」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等觀念都在不斷消解著傳統的「西方中心主義」,拓展了人類的視野與認知,世界共同體範疇裡的平等主義思潮也隨之滋生;20世紀中葉以來,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痛苦記憶、核毀滅的危機、去殖民化的來臨、全球範圍對種族歧視的批評、石油危機、國際組織的興起、冷戰結束、女權運動、多元文化的擴展等,刺激了史學家以平等的思想審視這個世界。

第四,著述過程中注重借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尤其重視考古學、人類學、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使得本書成為跨學科的產物。但編撰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藝術、科學、技術、文學等人類文明遺產如何在世界史編撰體系中表現出來,通觀全書,這點處理得並不是很恰當。

法國哲學家吉爾松(1884-1978)曾說過:「我們研究歷史是為了將全部的往昔從虛無中解放出來。沒有歷史,過去將會化為一片空白。沒有歷史,過去將不再成為過去。我們研究歷史,是為了讓過去在這獨特的當今重生。」世界史是多樣的,不同的時代會呈現出不同的世界史:因為不同時期會出現不同的史料;不同時期對史料的解讀也是不同的;歷史編撰方法也會隨著時代的不同發生變化;不同的敘事風格和組織概念會呈現出不同的世界史;更加重要的是,歷史學家工作的本質特徵是不斷創新方法,以接近往日的真實世界,滿足人類的知識欲望。一言以蔽之,所有歷史研究與歷史敘述都是記錄人類歷史的一個階段,一種表達手段,一種敘事風格,沒有終結。(文/陳恆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

相關焦點

  • 《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近代史》翻譯惠澤國人
    )  《劍橋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和《劍橋近現代史》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自1902年以來陸續出版的三部世界史巨製,有「劍橋三史」的美譽。它發端於阿克頓勳爵策劃與主編的14卷本《劍橋近代史》,其第二版《新編劍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為名,於上世紀末陸續翻譯出版,惠澤眾多中國學人與世界史愛好者。  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於2010年底獲準立項。
  • 史學巨著《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惠澤國人
    武寅(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劍橋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和《劍橋近現代史》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自1902年以來陸續出版的三部世界史巨製它發端於阿克頓勳爵策劃與主編的14卷本《劍橋近代史》,其第二版《新編劍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為名,於上世紀末陸續翻譯出版,惠澤眾多中國學人與世界史愛好者。   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於2010年底獲準立項。
  • 2017中國史·世界史推薦閱讀書目長編
    上編 中國史部分 導言對於尚且徘徊在歷史學門檻之外的我們來說,「如何閱讀歷史學著作」,幾乎就是「如何學習歷史學」的同義語。在我們聆聽歷史學的正式課程、接受系統的史學教育之前,閱讀就是我們與歷史學的全部交集。
  • 學術全球化時代如何推進中國世界史研究
    如何看待西方學術的三大體系  在構建三大體系語境下談論中國的世界史,筆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塔西佗等古典史學家,而是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這些問題雖已經引起重視,但大家在討論時似乎忽略了問題的另一方面:西方的學科體系是如何形成的?西方的學術體系包括哪些要素?評價學術的標準是什麼?西方的話語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進行有效傳播的?這意味著在構建三大體系的同時,我們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 繪本《全景世界史》:中國孩子也需要讀世界史,做一個世界人
    這是一套怎樣的世界史?《全景世界史》總主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羽田正認為,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現代世界的特徵,把握如何正確行動,「這是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歷史,是為生活在現代的你我服務的。世界上沒有與現代無關的歷史。」
  • 光仁洪與中國世界史研究
    1979年4月17日至24日,我國世界歷史學科規劃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受會議精神的影響,光仁洪積極探索世界史教材的編寫工作。10月,在他的帶領下,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研室集體討論並編寫了《世界近代史教學大綱》。大綱具有鮮明的特色,如從整體上敘述各國的歷史,不僅增加了亞非拉史的內容,還增添了社會思想、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部分的介紹。
  • 《世界歷史評論》升級為學術季刊,在中國如何研究世界史
    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與中華文明一道在艱難中成長,是中國融入現代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藉助以上海師範大學為中心的世界史學科學術資源,《世界歷史評論》可以說是中國世界史研究幾十年發展的一項成果之一,是2011年世界史成為一級學科後,第二份以「世界歷史」命名的刊物。
  • 世界史研究的視域與路向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歐美史研究中心主任 孟廣林  【內容提要】「傳統世界史」與「新世界史」這兩種歷史視域遠可回溯到古典時代,只是隨著近代以來的社會變動與學術發展才逐漸定型,並在當代出現明顯的理路分野。
  • 中國學者為什麼沒能寫出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的世界史著作?
    在中國讀者的印象中,世界史,尤其是歐洲史是歐美學者的禁臠。歐美以外的歷史學者只能研究本國的歷史,為世界史提供區域性的敘事。但事實並非如此,日本的歷史學家就有著悠久的研究世界史的傳統,同時注重將令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的學術研究,轉化成貼近大眾的普及型讀物。
  • 復旦教授葛兆光: 我們的教科書要如何敘述歷史?
    Ebrey)寫的《劍橋插圖中國史》(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所謂「好看」並不等於一定通俗,就好像「枯燥」並不一定等於深刻一樣,要把歷史著作或教材寫得好看,讓人想讀還願意讀下去,在於如何理解「歷史」,以及如何經由歷史敘述傳遞「歷史的精神」,即怎樣把歷史放在一個好的敘述思路中,通過精心選擇的情節和文字,傳遞學術思考的深度和難度,使閱讀者理解和感受歷史,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歷史技巧,更是一個關於「歷史何為」的觀念問題,絕不僅是「通俗」和「深奧」的寫作形式的分別
  • 馬建標、徐暢:評《劍橋中國晚清史》《劍橋中華民國史》
    【文/馬建標、徐暢】「劍橋中國史」系列是當代西方學術界研究中國歷史的一套集大成之作,由多位歐美著名學者執筆。它在中國的出版,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熱烈討論。其中《劍橋中國晚清史》和《劍橋中華民國史》兩本所涉及的時間段,又與通常所稱的「中國近代史」大致相當。這兩本書也繼承了該系列的一貫特點,即站在西方研究者的立場上,以一種「域外」和「他者」的視角,觀察審視發生在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現象,並自成一套評價體系和結論。這種體系和結論,雖然「獨特」和「新穎」,但卻未必合理與正確。先以《劍橋中國晚清史》為例。
  • 讀《遊牧民的世界史》有感:一部歐亞本位的世界史
    過去大陸的學界一般認為,在日俄戰爭後日本的中國民族史研究是為了學習所謂的「異族」的統治經驗,這樣的說辭放諸今天難免讓今日的學者不置可否。20世紀中期以來日本的蒙元史研究最為突出的特點即是對不同文字資料的搜羅與利用,在這一點上杉山正明可謂是成果出眾,作為一名懂得十幾國語言的歷史學家,他擅長於運用波斯文、蒙文、漢文史料進行對勘,從而掌握了從宏觀角度分析文明發展之脈絡這樣宏大的命題的能力、具備了許多中國學者所不能具備的世界史觀。
  • ...下的中國經濟史 ———《劍橋中國經濟史:古代到19世紀》讀後感
    這樣,讀者對於中國數千年的社會經濟的演進就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進而對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瞭然在胸。應該說,萬志英教授在對中國經濟史的敘述中有自己獨特的理論構建。 二是動態敘述中突出各時段的特色,也就是我國第一部通史著作《史記》所強調的「通古今之變」,這是《劍橋中國經濟史》的另一明顯特點。吳承明先生強調,非如政治、軍事史之注重事件,經濟史以研究過程為主。
  • 中國社會科學報:成績與挑戰並存的世界史研究
    紀念活動助推世界史研究  今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開羅會議召開7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周年,國內外學界圍繞戰爭與和平問題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戰爭與和平主題彰顯重要性。2014年7月,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與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 中國眼光與世界情懷:對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思考
    中國的外國史研究應關注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與關聯,研究成果不僅惠及中國並且對其他國家具有意義,發揮史學的普世價值。中國的外國史研究需兼具中國眼光和世界情懷。中國的世界史研究應當體現中國眼光,研究成果要凸顯中國特色,能夠體現對中國社會的現實關懷,充分發揮史學可資殷鑑的功能,從外國歷史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教訓。
  • 蒙古帝國是如何「發明」世界史的
    而本書《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可以算是這波風潮下的首部成果。廣大的中國讀者群也得以一窺這位日本史家對於世界史的另類思考與觀點。岡田英弘《世界史的誕生》東西方兩種歷史觀本書的日文原名為「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日文初版於1992年發行,1999年再版。
  • 我是世界史譯者朱悅瑋,如何從貨幣的角度理解世界史的變遷,問我吧!
    我是世界史譯者朱悅瑋
  • 海外學者如何評價《劍橋中國史·宋代卷》
    海外學者如何評價《劍橋中國史·宋代卷》 澎湃新聞記者 熊豐 譯 2016-08-05 16:53 來源:澎湃新聞
  • 講談社 | 終於來了,日本人寫的世界史,釐清中國在世界橫向和歷史縱向坐標上的位置!
    無論對象是神一般的亞歷山大帝國,還是讓人無限懷戀的唐帝國,抑或是自近代至今引領世界的歐洲諸國,都被一一客觀而冷靜地敘述,不誇張,也不貶低,少有偏見。如何用既非西歐中心史觀,又不同於中華中心主義的角度來看待貫穿歐亞的絲綢之路?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明清帝國都繼承了蒙古的遺產?
  • 宮崎市定史學:世界史中的中國史
    宮崎市定的世界史史學礪波護的編輯判斷,是非常正確的,在《亞洲史論》一書,第一章《世界史敘說》便是宮崎市定史學的提綱挈領。從此章可以看到,宮崎市定首先是一個世界史研究者,之後才是一個亞洲史與中國史的研究者,宮崎的中國史不是中西歷史比較的中國史,而是一個以歐亞大陸為主為一體的世界史中的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