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中心主義」劃分歷史時期的方法已不復存在。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斯賓格勒的「西方的衰落」、湯因比的「文明史觀」,二戰後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非西方民族以獨立的主體出現在世界舞臺。
劍橋世界史
在人類歷史上,以世界的宏闊目光觀察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漫長的傳統。希羅多德的《歷史》是以記述希臘和波斯衝突為核心內容的西方第一部史學名著,作者不僅以流暢優雅、充滿詩意的行文開創了西方最早、最古老的「敘事史」這一類型,而且展現了古代希臘人對世界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此後不斷有人撰寫不同類型的「世界史」。到19世紀,西方近代史學的奠基者利奧波德·馮·蘭克在晚年失明後口授的7卷本的《世界通史》,從略述埃及和西亞的歷史開篇,一直講到1453年。儘管該書沒有最終完成,也沒有脫離強烈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但他將自己心目中的「世界」作為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撰述歷史,對於後世的史學家不乏啟示意義。
由英國阿克頓勳爵策劃並在其逝世後於1902-1912年間陸續出版的多達14卷的《劍橋近代史》,開創了由專家聯合撰寫歷史的劍橋史傳統。在此之後出版的卷帙浩繁的《劍橋中世紀史》《劍橋古代史》《劍橋中國史》等都成為該領域的權威之作。冠以「劍橋史」的系列隨後又衍化出很多著作,如國別史、區域史、事件史、專題史等,世界史撰寫不斷發展壯大。其中,2015年出版的多卷本《劍橋世界史》,則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國際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這部在英語世界迄今為止對人類歷史最全面的、最權威的敘述由威斯康星大學歷史系主任威斯納-漢克斯主編,她早年研究早期歐洲近代史、比較史學、婦女史、性別史,2000年後開始轉向世界史、全球史研究。威斯納-漢克斯率領一支由200多名學者組成的國際團隊,歷時數年共同完成了該書的著述。成員中不乏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學者,如卡洛·金茲伯格、彼得·伯克、彭慕蘭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團隊中有10位華人,如王國斌、劉欣如、夏伯嘉、姚新中等,這從另一個方面見證了華語學術界在世界的影響力。
全書內容大致如下:第一卷「世界史導論,至公元前10000年」,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敘述的是世界史學術,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世界史研究的由來與發展;第二部分是一組描述迄今為止佔整個人類歷史95%的史前史的文章。此後每一卷所涵蓋的時間都比前一卷短,同時每一卷在年代上也略有重疊,描述向現代世界的逐漸過渡過程。第二卷「農業世界,公元前12000-公元500年」,始於新石器時代,講述了由農業賦予的複雜社會結構和文化形式下的人類歷史的普遍發展進程;第三卷「比較視野下的早期城市,公元前4000-公元1200年」,講述城市的起源,城市與技術、儀式、信息、權力、文化之間的關係,城市與內陸的關係;第四卷「國家、帝國與網絡時代的世界,公元前1200-公元900年」,講述這一時期新國家、新帝國的誕生及其跨文化貿易網絡和徵服;第五卷「擴展中的交換網絡與衝突,公元500-1500年」,屬於前全球時代的中世紀,考察了諸如環境、戰爭、教育、家庭和宮廷文化等重要主題。
前五卷都是每卷一部書的篇幅,但後兩卷的篇幅增加了。第六卷「全球世界的構建,公元1400-1800年」,追溯了這一時期商業、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上卷「奠基時代」聚焦於能夠使這個日益相互依賴的世界成為可能的新模型的出現,這種相互依賴包括環境、技術和疾病;下卷「變化的模式」考察了全球性或地區性的移民和碰撞,以及他們如何被貿易網絡、法律、商品流通、生產過程和宗教交流等因素塑造。第七卷「生產、破壞和連接,公元1750年到當下」,考察了利用燃料的世界的不均衡轉變以及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下互相影響的人口爆炸。上卷「形成中的結構、空間和邊界」從環境、農業、技術、能源、疾病等角度討論了這個擁擠的世界;研究了諸如民族主義、帝國主義、非殖民地化和社會主義等塑造這個世界的政治運動。下卷「參與變化」考察了家庭、城市化、移民、宗教、科學、體育、音樂、汽車等因素表現出來的全球性聯繫,同樣也研究了包括冷戰和1989年蘇聯東歐劇變的特殊時期。
全書共由200多篇文章組成,體現了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性。與以往的世界史撰寫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每卷大體都從區域、主題、比較三個角度加以論述,並輔以相關的個案研究。其中包括傳統研究比較多的區域,如歐洲大陸、地中海地區、印度洋地區、中亞等;也有以往不太重視的區域,如非洲地區、加勒比海地區、東南亞等。主題的選取反映了當今學術界的最新狀況,如第三卷分別從作為表演舞臺的早期城市、早期城市和信息技術、早期城市景觀、早期城市和權力分配、作為創造中心的早期城市、早期帝國城市幾個維度論述早期城市。過去幾十年間,世界史研究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比較研究的方法,使人們對世界各個民族與文明處於平等的位置加以研究。
第二,前四卷分別從史前史、農業史、城市史、政治經濟史的維度進行論述,後三卷逐漸進入現代意義上的整體世界史,體現了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歷程。全書強調互動、交流,論述人類是如何從碰撞走向一體的,同時也十分注重互動中的比較研究,強調「他者」的重要性。
第三,傳統的歷史分期已經煙消雲散,至少從表面上看「西方中心主義」劃分歷史時期的方法已不復存在。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斯賓格勒的「西方的衰落」、湯因比的「文明史觀」,二戰後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非西方民族以獨立的主體出現在世界舞臺,「和平學」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等觀念都在不斷消解著傳統的「西方中心主義」,拓展了人類的視野與認知,世界共同體範疇裡的平等主義思潮也隨之滋生;20世紀中葉以來,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痛苦記憶、核毀滅的危機、去殖民化的來臨、全球範圍對種族歧視的批評、石油危機、國際組織的興起、冷戰結束、女權運動、多元文化的擴展等,刺激了史學家以平等的思想審視這個世界。
第四,著述過程中注重借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尤其重視考古學、人類學、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使得本書成為跨學科的產物。但編撰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藝術、科學、技術、文學等人類文明遺產如何在世界史編撰體系中表現出來,通觀全書,這點處理得並不是很恰當。
法國哲學家吉爾松(1884-1978)曾說過:「我們研究歷史是為了將全部的往昔從虛無中解放出來。沒有歷史,過去將會化為一片空白。沒有歷史,過去將不再成為過去。我們研究歷史,是為了讓過去在這獨特的當今重生。」世界史是多樣的,不同的時代會呈現出不同的世界史:因為不同時期會出現不同的史料;不同時期對史料的解讀也是不同的;歷史編撰方法也會隨著時代的不同發生變化;不同的敘事風格和組織概念會呈現出不同的世界史;更加重要的是,歷史學家工作的本質特徵是不斷創新方法,以接近往日的真實世界,滿足人類的知識欲望。一言以蔽之,所有歷史研究與歷史敘述都是記錄人類歷史的一個階段,一種表達手段,一種敘事風格,沒有終結。(文/陳恆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