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老了後辭官歸隱有「退休金」嗎?生活貧困還是富裕?

2020-12-19 李可一說歷史

現在的我們經常說養老金,退休金,那古代也有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官員在老了後有沒有退休金?他們是靠什麼生活的?

古代官員退休的「規定」時間竟然是七十歲

都說古代人平均壽命比較短,那古代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多少歲呢?

據有關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事」(《禮記·曲禮上》記),這意思就是說,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年齡是七十歲。

有人說,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能設置退休者,還是比較先進的,但也有人提出,這只是表面現象,仔細看這個退休年齡,你就會發現這樣的規定實在是太「過分」了。 

為什麼說過分:

第一:古代受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的影響,能活到退休的官員,實在是少數。

七十歲,對於現在的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來說,可能不是很難,但是放在古代,七十歲可以說是很高壽的。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

也就是說,能夠活到七十歲那是相當少的。

退休年齡設置在七十歲,那意味著能活到退休的人就會比較少。

那如果官員年齡大了,幹不動了,還沒到退休年齡,又無法繼續工作,怎麼辦呢?

堅持不到規定退休年齡,那就只能主動辭官歸隱

辭官歸隱,這個詞我們在很多影視劇裡經常看到,很多關於會因為身體原因或者年齡原因,在沒有達到退休年齡之前主動辭官回老家養老。

如果是退休了那可能會有「補助」,那這些主動辭官的人,回到家朝廷會給補助嗎?他們的老年生活又是靠什麼生活的呢?

看電視裡,我們能看到辭官歸隱的官員,一般在當地都比較有威望,受歡迎,而且日子似乎過的也不錯。

那麼他們辭官後的主要收入來源有哪些呢?

一:辭官時朝廷發的補貼:「退休金」  

雖然沒有到規定的退休年齡,但也是可以在辭官時領取到一些補貼的。

在我過古代各個朝代,對於這塊的情況稍微有所不同。

在秦漢時期,辭官退休了的官員,身份上就是一個平民,那作為平民身份,自然就沒有了朝廷對官員的補貼,經濟上的來源也就斷了。

想要繼續生活下去,就只能重新找「工作」賺錢。

只不過這些昔日的官員要想找個工作可比我們普通人要容易的多,而且起步和路子也會多很多,所以,即使朝廷不再給他們補助,他們的生活依然是相對比較富裕的。 

到了魏晉時期,朝廷有了新的規定,為辭官後的官員,特意設置了「顧問」這樣一個閒職,如果有需要的,可以繼續擔任這個閒職,領取朝廷的俸祿生活。

當然,如果自己有其他想法, 也是可以再去重新謀出路的。

隋唐以前,古代官員辭官後的生活,大多要靠自己去奮鬥了,對於思想比較活絡的官員來說,可能不是問題,但是對於一些比較清廉的官員來說,辭官後的日子可能就會有點辛苦。

所以在隋唐以後,朝廷在這塊做了重新的調整。辭官後的官員,不論級別高低,都可以享受「半俸」養老的待遇。

這也是就是,可以領取在位時一般的工資,相對來說,也是很不錯的了。

宋神宗以後,辭官退休後的官員的待遇再次提升了一個層次。不僅有俸祿可以領,還可以保留自己的官職。

退休後的官職仍然保留,跟有甚者,退休後還有升官的先例。

當然,如果日子真的太苦過不下去了,還可以向朝廷神情救助,每月領二石米。  

俸祿,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工資,從表面上看,有俸祿似乎是很不錯的一件事,但其實古代的俸祿都是比較低的,所以很多官員在辭官後,不得不開始了自己的第二份事業。

二、重新尋找「新的工作」,開啟第二個人生 

我們能看到,有很多官員在辭官歸隱後,一心鑽營自己喜歡的事情,有的遊山玩水,有的詩詞歌賦,寫出一系列大受影響的詩句;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正常的:

舉個例子,清朝有個人叫做錢振倫,他辭官回鄉後,去做了一名教書的先生,來賺自己的生活費。  

退休官員做教書育人,看起來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理想很好,現實卻很殘酷。

看電視我們都能看到,古代的官員家庭一般都有很多口人,不只有家裡妻兒老小,還有傭人打雜的工人,養活家裡人吃飯需要錢,給這些人發工錢也需要錢,還不說,時不時的還有一些社交宴會的應酬需要花錢,。

所以僅憑錢振倫一個人教書賺的錢養活他一個人興許還可以,要來養活這一大家子,實在是杯水車薪。

三、被迫辭官

古代的朝廷,其實跟現在的職場有相似之處。

明代有個大臣叫李廷機,他在南京當官時,為人清廉,兩袖清風,他任職期間,打擊各種亂象,鼓勵小販經商,把整個南京的經濟搞得紅紅火火。

百姓們倒是很喜歡,但同行們卻很排擠他。

在萬曆三十四年,李廷機被明神宗提拔進入了內閣。但因李廷機是沈一貫的學生,這讓大臣們對他不滿,天天對他攻訐彈劾。

連續幾個月被幾十位同僚潑髒水,曾經的雄心壯志,早已被這些勾心鬥角磨的隨身無幾,最後頗為無奈的打算辭官歸隱。

當然,皇帝是不願意的,但李廷機決心已定,他先讓全家老小先回老家,然後把自己的房子捐給窮人,一個人住在廟裡,給明神宗寫來五份辭呈。

五份辭呈交上去,明神宗皇帝不動聲色,啥話也沒說。李廷機一看這情況,就再接再厲,再寫來五份辭呈。  

明神宗皇帝依然不理,李廷機就繼續寫,就這樣,一來一回,前前後後,李廷機寫了五年,總共一百二十三份辭呈,這期間自己一直住在廟裡。

但直到最後,明神宗都沒雨批准他的辭呈。

實在沒辦法來了,再這樣耗下去,李廷機年齡也越來越大,於是在萬曆四十年九月,李廷機遞交最後一封辭呈,在皇帝的臺階前向皇帝請辭,然後自己離開了(明代規定,遞交辭呈之後,準與不準都可自行離去)。 

明神宗知道後,竟專門加封了李廷機為太子太保,還送上了豐厚的銀兩盤纏。

看到皇帝的這個操作,回到家鄉的李廷機,才深深的鬆了口氣。

但好日子還沒過上幾年,四年後,李廷機就在家中去世了。

用了五年的時間來辭職,這個經歷真的讓人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最後

有一個現象,我們都能看到,古代官員都說是辭官歸隱,這個歸,大部分都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因為古代很少有官員在當地任職的,都是去其他的地方當官。

這個原因是因為:古代官員任職的迴避原則,官員不許在原籍或者有產業的地方擔任官職。

那不讓在自己家鄉任職,要去別的地方,那朝廷就得提供住所,於是官員不論在哪裡任職,朝廷都會安排官邸以供官員和家屬居住。  

但如果這個官員辭官退休,這個官邸就必須讓出來,給繼任者居住。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員沒有退休金,辭官回鄉後靠什麼生存?網友看後怒罵
    古代官員沒有退休金,辭官回鄉後靠什麼生存?網友看後怒罵皇上雖然是普天之下最為尊貴的人,可是他們的生活當中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朝廷上面很多人牽制著他的決定。很多時候都是大臣想主意,給皇帝上只是為了通知,為了讓他採納自己的意見。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辭官的理由,不管是守制還是乞骸骨,只要事實確鑿,很少有人設置障礙。如果辭官者胡編亂造,那就犯了欺君之罪,不是鬧著玩的。然而,古代還是有不少像陶淵明、李白那樣傲骨錚錚的文人,他們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看到周圍人黑白不分時,不願同流合汙,就頭也不回地辭官了。正是他們,讓文人的脊梁變得正直起來,人格偉大起來。
  •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歸鄉,又沒有俸祿,靠什麼生活?
    在我國古代,士農工商,可見官員的地位在古代是非常高的。對於很多寒門子弟來說,當官入仕是他們的夢想,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擺脫之前的生活和地位,進入上層階級。既然有想當官的,那麼就有在官場多年,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的爭鬥,想要辭官歸鄉的人。而在古代,一般官員想要辭職回家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懷才不遇,在朝廷中,自己的才華不被賞識,自己的抱負得不到施展。這個原因會讓很多人鬱郁不得志,最終離朝廷而去,回家過那種閒雲野鶴的日子。其二,就是因為家中父母年老,需要回家盡孝。在古代,孝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對父母孝是很重要的事情。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到底靠什麼生活?
    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 現代人早年的重要目標,就是努力學習,將來找到優異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古人的思想其實與現代人的思想沒什麼大的區別,他們畢生的心願是在年少時多學習知識,成為有思想和學識的人,考取功名,入仕途,取得政治成就。然而,雖然大部分人對功名嚮往,但不少官員卻常常有辭官回家,歸隱田園的想法冒出。古代為何那麼多官員動不動就想辭官呢?
  • 古代官員退休回家後,退休金有多少?武官為什麼相比比文官多?
    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紀也就不得不服老,就得退休,古代人也不例外,到了一定的階段就得從自己原來的崗位退休。現在的公職人員退休,國家會給予相應的保障和待遇,這樣的制度也就越來越健全。那麼,古代官員退休後,會有相應的補貼和保障嗎?其實呢,退休制度自古有之,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和演變,才發展到像現在這麼健全。
  • 中國古代官員也有退休制度嗎?退休金有多少?
    在中國古代,官員到了一定的年齡也是可以告老還鄉的,只是不用退休這個詞,用一個比較高雅的詞彙:「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還給國君,根據「周禮」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在周朝時,官員可以在七十歲退休了,但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古代人的壽命比較短,這個已經算是高壽的年紀了,所以,大多數人
  • 「掛冠」,其實就是夥計炒老闆,古代人辭官或歸隱的雅稱
    「掛冠」,其實就是現在的夥計炒老闆魷魚,在古代叫辭官或歸隱。夥計炒老闆魷魚,在古代是不容易的,古人想要出人頭地的途徑不多,一個是學而優則仕,做官一條道;二個是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造反,讓天下利益重新洗牌;三個就是乾花錢買官、行賄、溜須拍馬等見不得陽光的勾當。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靠啥維持全家人生活?古人一個特質我們丟了
    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這一句詩詞,讓其田園生活得以升華,歸隱田間,遠離錯綜複雜的官場,陶淵明覺得身心都獲得了自由,快樂竟是如此簡單。 那麼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歸鄉,上有老下有小,又靠什麼生活?
  • 古代的官員多少歲「退休」?退休後有沒有「退休金」?
    在現代,我們少時努力的學習,成年後爭取能進一家正規的企業做員工,老了好有退休金能頤養天年,現在的醫療保障都做的非常的好,但是在古代就沒有這麼多保障了。寒窗苦讀十年,為的就是考取功名,能為朝廷效力進而使自己能夠榮華富貴,那麼古代的官員有沒有退休呢?退休有什麼保障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首先就是退休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上了年紀為朝廷操勞了大半輩子了,是該給個機會休息一下,再說如果老臣不退的話,如何吸收新鮮的血液呢?
  • 古代的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他們靠何來生活?
    官員辭官歸鄉後,收入來源,主要兩方面,一是家產,有的出生大戶,本就吃喝不愁,有平民舉仕的,當官後都會置辦田產居所;二是靠「稿費」,官員都有學識,能書能畫,在當地寫個賦,撰個碑,作個畫,楷個字什麼的,都能獲得酬金。
  • 古代官員動輒辭職,返回家鄉。他們如何生活?
    古代官員動輒辭職,返回家鄉。他們如何生活?來了解一下。在古代,官員辭職返鄉是有條件的。輕易離開並非易事。為父母守孝和厭倦官僚鬥爭是辭職的兩個常見原因。但辭職後,生活來源不同,生活條件也大不相同。通常,大部分官員出任官員時都有一些積蓄,他們會購買一些田產作為退隱保障。這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生活來源。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中,人們發財致富的方式非常單一。它不是商品經濟社會,商人也不多,所以他們要麼從事農業工作,要麼就當官員。務農處於「苛政猛於虎」的殘酷政策。很難滿足溫飽,也不可能致富。因此,要致富,必須要當官,成為當時的主流。
  • 古代以「情懷」上位的官員,動不動就辭職歸鄉,他們靠什麼生活?
    古代,總有那麼些官員喜歡玩「歸隱」 那麼,今天很多人想不明白,對於古代那些辭官還鄉歸隱的官員們,他們不像現代人基本人人都有養老保險可領,在養老體系並不健全,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養老條件保障的古代,這些辭官歸鄉的官員們,對於此後生活上的收入來源,他們又以怎樣的方式來打法餘生所需的生活物資開銷呢?
  • 古代官員一言不合就辭官,退休後竟然靠這個繼續奢侈生活
    古代官員一言不合就辭官,退休後竟然可以靠這個繼續奢侈生活!話說這官員在為官期間,不免是有些斂財手段的。即便不是你主動,也有的是人奉上錢財寶物,這官做的真是越來越滋潤。辭官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辭官。做一個載入青史的清官這種事,還是交給海瑞吧。有錢才有權,有權又有錢,官威凜凜,美妾相伴,小日子不要太滋潤哦。
  • 古時候的官員是不是和現在的公務員一樣,致仕之後都有退休金?
    也許很多人有疑問,現在的公務員都只是60歲退休,古代的官員竟然要熬到70歲,他們的壽命有那麼長嗎?其實說到古人的壽命,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在商周時期的人特別高壽,姜子牙七十二歲才出山,身體還倍兒棒,周文王也是老當益壯,活了九十多歲。可是後來朝代的壽命又變得短了,所以對於退休年齡又作出了一定的調整,而且還有特殊情況,那就是強制退休。
  • 古時候的官員是不是和現在的公務員一樣,致仕之後都有退休金?
    古代致仕制度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但是每個朝代的致仕制度都不盡相同,總體還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做具體安排,而且法定的退休的年齡也跟現在有所不同。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致仕的規定:「大夫七十致仕,老於鄉裡,還祿位於君」。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靠啥生活?古人有一特質我們丟失了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靠啥生活?古人有一特質我們丟失了。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這個話題。一、敢不敢炒老闆?對於這句話,相信很多年輕人都非常的敏感,因為我們在現代生活中工作很不容易。所以古代辭官其實比我們想的要更加艱難,因為不僅僅要有勇氣與老闆決裂,而且還要放棄所有的榮華富貴。那麼古人是如何做到的?二、小農經濟的特色其實要理解補人的這一衝動,要首先從他們的生活開支上來理解。每一位官員的背後肯定有一個家庭,妻子,孩子,甚至還有爹娘。
  •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
    別看明清兩季官員的俸祿低,但是要當官的仍然是趨之若鶩,因為工資雖少,但是政策好,外快多,所以一般官員都不會主動辭官。 但是官員們還不得不面對被動離開工作崗位,那就是父母不在了,要守孝三年。
  • 古代難道真的是養兒防老嗎?不,古代不僅有退休金還有養老院!
    現如今,人們退休以後有社保和養老金,以此來保障自己老年的生活不受損害。那麼在古代,老人們也有養老金和社保來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嗎?還是真的依了那句古話「養兒防老」呢?古代以男子為尊,大部分工作都是由男子來操作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同),因此由兒子和兒媳來奉養老人是古代社會普遍的現象,一直到現今,養兒防老仍出現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 古代難道真的是養兒防老嗎?不,古代不僅有退休金還有養老院
    那麼在古代,老人們也有養老金和社保來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嗎?還是真的依了那句古話「養兒防老」呢?所以不管你是普通人家的兒子,還是有「退休金」人家的兒子,都必須贍養老人。說到了「退休金」,不得不說一下,古代官員退休後的生活。古代官員退休後,基本上都回家休養了,也就是所謂的告老還鄉、回家種地去了。做了大半輩子的公務員,有的還是武將身上還有傷痛,種地怎麼看怎麼都不現實。這個時候由朝廷出面,發放一筆金錢當作養老費,供他們頤養天年,其次家中兒子也會供養他們度過晚年。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歸鄉,靠什麼維持生活?
    可以說,那個時候官員沒有辭職過,沒有歸鄉過,都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不完整。那麼,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歸鄉,靠什麼維持生活?有一個特質我們丟失了。古往今來,究竟是哪裡發生了改變,導致了現在人們不敢辭職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