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們經常說養老金,退休金,那古代也有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官員在老了後有沒有退休金?他們是靠什麼生活的?
古代官員退休的「規定」時間竟然是七十歲
都說古代人平均壽命比較短,那古代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多少歲呢?
據有關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事」(《禮記·曲禮上》記),這意思就是說,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年齡是七十歲。
有人說,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能設置退休者,還是比較先進的,但也有人提出,這只是表面現象,仔細看這個退休年齡,你就會發現這樣的規定實在是太「過分」了。
為什麼說過分:
第一:古代受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的影響,能活到退休的官員,實在是少數。
七十歲,對於現在的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來說,可能不是很難,但是放在古代,七十歲可以說是很高壽的。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
也就是說,能夠活到七十歲那是相當少的。
退休年齡設置在七十歲,那意味著能活到退休的人就會比較少。
那如果官員年齡大了,幹不動了,還沒到退休年齡,又無法繼續工作,怎麼辦呢?
堅持不到規定退休年齡,那就只能主動辭官歸隱
辭官歸隱,這個詞我們在很多影視劇裡經常看到,很多關於會因為身體原因或者年齡原因,在沒有達到退休年齡之前主動辭官回老家養老。
如果是退休了那可能會有「補助」,那這些主動辭官的人,回到家朝廷會給補助嗎?他們的老年生活又是靠什麼生活的呢?
看電視裡,我們能看到辭官歸隱的官員,一般在當地都比較有威望,受歡迎,而且日子似乎過的也不錯。
那麼他們辭官後的主要收入來源有哪些呢?
一:辭官時朝廷發的補貼:「退休金」
雖然沒有到規定的退休年齡,但也是可以在辭官時領取到一些補貼的。
在我過古代各個朝代,對於這塊的情況稍微有所不同。
在秦漢時期,辭官退休了的官員,身份上就是一個平民,那作為平民身份,自然就沒有了朝廷對官員的補貼,經濟上的來源也就斷了。
想要繼續生活下去,就只能重新找「工作」賺錢。
只不過這些昔日的官員要想找個工作可比我們普通人要容易的多,而且起步和路子也會多很多,所以,即使朝廷不再給他們補助,他們的生活依然是相對比較富裕的。
到了魏晉時期,朝廷有了新的規定,為辭官後的官員,特意設置了「顧問」這樣一個閒職,如果有需要的,可以繼續擔任這個閒職,領取朝廷的俸祿生活。
當然,如果自己有其他想法, 也是可以再去重新謀出路的。
隋唐以前,古代官員辭官後的生活,大多要靠自己去奮鬥了,對於思想比較活絡的官員來說,可能不是問題,但是對於一些比較清廉的官員來說,辭官後的日子可能就會有點辛苦。
所以在隋唐以後,朝廷在這塊做了重新的調整。辭官後的官員,不論級別高低,都可以享受「半俸」養老的待遇。
這也是就是,可以領取在位時一般的工資,相對來說,也是很不錯的了。
宋神宗以後,辭官退休後的官員的待遇再次提升了一個層次。不僅有俸祿可以領,還可以保留自己的官職。
退休後的官職仍然保留,跟有甚者,退休後還有升官的先例。
當然,如果日子真的太苦過不下去了,還可以向朝廷神情救助,每月領二石米。
俸祿,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工資,從表面上看,有俸祿似乎是很不錯的一件事,但其實古代的俸祿都是比較低的,所以很多官員在辭官後,不得不開始了自己的第二份事業。
二、重新尋找「新的工作」,開啟第二個人生
我們能看到,有很多官員在辭官歸隱後,一心鑽營自己喜歡的事情,有的遊山玩水,有的詩詞歌賦,寫出一系列大受影響的詩句;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正常的:
舉個例子,清朝有個人叫做錢振倫,他辭官回鄉後,去做了一名教書的先生,來賺自己的生活費。
退休官員做教書育人,看起來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理想很好,現實卻很殘酷。
看電視我們都能看到,古代的官員家庭一般都有很多口人,不只有家裡妻兒老小,還有傭人打雜的工人,養活家裡人吃飯需要錢,給這些人發工錢也需要錢,還不說,時不時的還有一些社交宴會的應酬需要花錢,。
所以僅憑錢振倫一個人教書賺的錢養活他一個人興許還可以,要來養活這一大家子,實在是杯水車薪。
三、被迫辭官
古代的朝廷,其實跟現在的職場有相似之處。
明代有個大臣叫李廷機,他在南京當官時,為人清廉,兩袖清風,他任職期間,打擊各種亂象,鼓勵小販經商,把整個南京的經濟搞得紅紅火火。
百姓們倒是很喜歡,但同行們卻很排擠他。
在萬曆三十四年,李廷機被明神宗提拔進入了內閣。但因李廷機是沈一貫的學生,這讓大臣們對他不滿,天天對他攻訐彈劾。
連續幾個月被幾十位同僚潑髒水,曾經的雄心壯志,早已被這些勾心鬥角磨的隨身無幾,最後頗為無奈的打算辭官歸隱。
當然,皇帝是不願意的,但李廷機決心已定,他先讓全家老小先回老家,然後把自己的房子捐給窮人,一個人住在廟裡,給明神宗寫來五份辭呈。
五份辭呈交上去,明神宗皇帝不動聲色,啥話也沒說。李廷機一看這情況,就再接再厲,再寫來五份辭呈。
明神宗皇帝依然不理,李廷機就繼續寫,就這樣,一來一回,前前後後,李廷機寫了五年,總共一百二十三份辭呈,這期間自己一直住在廟裡。
但直到最後,明神宗都沒雨批准他的辭呈。
實在沒辦法來了,再這樣耗下去,李廷機年齡也越來越大,於是在萬曆四十年九月,李廷機遞交最後一封辭呈,在皇帝的臺階前向皇帝請辭,然後自己離開了(明代規定,遞交辭呈之後,準與不準都可自行離去)。
明神宗知道後,竟專門加封了李廷機為太子太保,還送上了豐厚的銀兩盤纏。
看到皇帝的這個操作,回到家鄉的李廷機,才深深的鬆了口氣。
但好日子還沒過上幾年,四年後,李廷機就在家中去世了。
用了五年的時間來辭職,這個經歷真的讓人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最後
有一個現象,我們都能看到,古代官員都說是辭官歸隱,這個歸,大部分都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因為古代很少有官員在當地任職的,都是去其他的地方當官。
這個原因是因為:古代官員任職的迴避原則,官員不許在原籍或者有產業的地方擔任官職。
那不讓在自己家鄉任職,要去別的地方,那朝廷就得提供住所,於是官員不論在哪裡任職,朝廷都會安排官邸以供官員和家屬居住。
但如果這個官員辭官退休,這個官邸就必須讓出來,給繼任者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