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一言不合就辭官,退休後竟然可以靠這個繼續奢侈生活!
文/歷史的光束
其實在古代很多學子一輩子止步於秀才,所以哪怕是中個舉人,鄉裡都是敲鑼歡慶的。當了舉人老爺就離做官不遠了,所以中舉是許多學子的夢想。然而當久了舉人,享受著遠鄉近鄰的恭維,往往還沒做官,就已經享受到做官的滋味了。最後做了宮,自然而然的耍起官威。
話說這官員在為官期間,不免是有些斂財手段的。即便不是你主動,也有的是人奉上錢財寶物,這官做的真是越來越滋潤。辭官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辭官。做一個載入青史的清官這種事,還是交給海瑞吧。有錢才有權,有權又有錢,官威凜凜,美妾相伴,小日子不要太滋潤哦。
在古代,官員想要離開官場通常有幾個常見原因,一個是家裡長輩死了要回家丁憂守孝,另一個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時常被政敵打壓,還有一種特殊的則是常被高級官員作為政治手段,以辭官告老威脅皇帝。總之有真辭官的也有假辭官的,屁大點小官辭了也就辭了,多的是人想上位。
那些在朝為官多年的,比如閣老丞相。常常因為與皇帝政見相左,一言不合就用告老還鄉威脅皇帝。這類人其實辭官身後退路也是很多條的,除了自己培養出來的門生都在朝堂上扎穩腳跟,收斂的財物可供普通一家好幾輩滋潤的生活。總之呢,皇帝不聽話?那本官溜了溜了。當然也有官不大的回鄉後也過得滋潤的,畢竟官場浸淫多年,積攢許多家業,生活不愁。一些文人官員退休後沒有收入也會給人寫字作畫,賺點小錢錢也是不在話下的。
不過文人離職官員中還是出現一個奇葩,他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做官做的不開心,辭職回家寫文章作詩,什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是一家老小要吃飯啊,他文章寫的很豁達,但是生活艱辛啊。他還不接受好友接濟,好友給他送來糧食,還要被言辭臭罵,最後還是家裡的老母親偷偷收下。他的一個好友深夜找他談心還會自帶酒水,想來是陶淵明家的情況他習以為常了。
其實呢退休只要自己站隊的官員不倒臺,退休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依舊有人上門孝敬的。有憂患意識的官員就會早早的囤積土地,廣納房屋。朝廷發的那點小俸祿,真的糊不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