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人生導師究竟是誰?他晚年落魄時,曾國藩就算死也要拜訪

2020-12-15 WarOH協虎

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名聲早已家喻戶曉。然而許多人不知道,在古代官位看成績的科舉制度之下,曾國藩當初會試成績只是三甲第38名,最多充其量也就只能在京城衙門當個主事,或者外調終生止於縣令一職,看起來資質十分平庸。

那麼,為何曾國藩還能在短短十年間便位極人臣,甚至在滿清權貴佔主導的清朝當上二品大員呢?這多是因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師,一個堪比和珅的人物。

曾國藩,原名子城,本是出身於湖南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父親是個教書匠。雖然是先秦先賢曾子的第70代後人,但是曾國藩卻沒有繼承祖上的智商,自幼資質愚鈍。幸虧他的父親懂得一點學識,也自小對他的品格加以塑造和培養,所以曾國藩對待事情有著堅貞不懈的品格。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歷經幾次名落孫山以後,終於成功考上了進士。雖然成績只有三甲的第38名,但是曾國藩比之前而言還是比較幸運了。不過對於有著家國情懷的曾國藩來說,如果以這個成績去當個京城主事、或者地方縣令,他是萬萬不能接受的。而正當他跟同鄉抱怨,想要放棄朝考之時,他的好友勸解他先去走走同鄉前輩勞崇光的關係。

勞崇光此人十分愛才,曾國藩在前兩次考試中便拜訪過他,所以他對曾國藩十分欣賞。當曾國藩找上門來時,勞崇光因為自己當時只是一個個小小的言官,無法相助,所以便將他舉薦到自己老師穆彰阿那裡去了。

▲曾國藩與穆彰阿

穆彰阿何許人也?此人本是嘉慶一朝的滿清官員,父親還是朝廷大員。但是此人實際上碌碌無為,難堪大任,所以他在侍郎之位徘徊了十幾年卻仍沒有進步。不過,這十幾年光陰無疑教會了他圓滑混世的技巧,以至於到了道光皇帝以後,他刻意迎合道光皇帝厭惡戰爭的喜好,對英國採取綏靖政策,最終自道光一朝聖眷不衰,任軍機大臣(皇帝心腹),無人能比。

在曾國藩科舉考試期間,穆彰阿正擔任這次會試主考官,所以按照封建規矩,穆彰阿算是曾國藩老師。再加上他有著重視人才的優點,所以當穆彰阿聽聞勞崇光舉薦曾國藩以後,便特意調來試卷一看,發現曾國藩策論之中認為"好官往往有正直的節操,不譁眾取寵和離經叛道"。

這番話對於穆彰阿而言,無疑是說到心坎裡去了,宛若找到知音一般。因為穆彰阿本就沒有大才,甚至連寵信他的道光皇帝都有點責怪他沒有政績,再加上歷來科舉新貴大多心高氣傲,自詡高人一等,所以他認為如曾國藩這樣的人才屬實難得。

於是等到面聖朝試之際,穆彰阿在道光面前對曾國藩大吹特吹,硬是把曾國藩成績從三甲第38吹到朝試第二的成績,這一下子曾國藩便有資格進入翰林院,成為未來的"儲相"。然而進入翰林院才是仕途第一步,雖然有個好起點,但並不意味著有個好前途,特別是在天下英才聚集地——翰林院之中。所以穆彰阿特意語重心長叮囑曾國藩,讓曾國藩感激涕淋。

感激涕淋是一回事,但是能不能當好官就是另一回事。曾國藩才當官的第二年,正值鴉片戰爭爆發。當時穆彰阿考驗曾國藩是不是和自己一個想法,便特地問他如何看待鴉片戰爭,是否該攻打英國。但是曾國藩卻主張"安撫"英國,因為他深刻意識到此時英國十分強大,用外交和法律更容易釜底抽薪;而如果開戰則將虧損更大,將事與願違,而事實也正如曾國藩預料那般。

所以自那以後,雖然曾國藩不願意投靠朝中權貴,但是穆彰阿卻認為他們政見相同,加之曾國藩擁有卓遠見識,所以更加將他看作自己人。以至於他直接幫曾國藩改名"國藩",所以從此以後曾子城便永遠被人們稱作曾國藩。

甚至到了後來,道光對翰林院考校的時候,曾國藩成績不行,他還特意幫他作弊,讓他成功逃避這次審核。當時翰林院把這場考試當作學士生涯中的天花,一旦成功渡過便可以徹底騰飛,這對曾國藩也不例外。自那場考試以後,曾國藩的仕途生涯有滋有味,幾年便升為四品翰林院侍講。

但很快,曾國藩便迎來了事業的瓶頸,由於曾國藩年輕之時性格正直,不知圓滑為何物,在朝中不依附權貴,所以一度被冷落。就在此時,穆彰阿又再度在道光皇帝面前吹耳旁風,告訴道光曾國藩此人相當細心,極有才華。於是道光也來了興趣,特意在宮中召見曾國藩。

然而,曾國藩由於宮中威嚴而未敢四處觀望,再加上當天皇帝沒來,所以他就只能莫名其妙回去了。他回來後,穆彰阿便迫不及待問他是否知道當時周遭的字幅寫了什麼?可曾國藩一問三不知,穆彰阿便心中甚是焦急,不惜連用400兩銀子賄賂養心殿太監,讓其把殿中環境全部繪畫下來,讓曾國藩記住。

到了第二天,道光果然重新接見曾國藩,並對他進行考察,發現他真如穆彰阿那般所說的"細緻",便從此對他特別倚重。於是,曾國藩雖然28歲才考了科舉,但是他卻用十年時間成功位居朝廷二品大員,那時他不過年僅37歲,創下了清朝漢人官員的晉升記錄。

書及此處,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何穆彰阿會如此看重曾國藩,甚至對他寵信到如此地步?其實這和曾國藩為人處世的原則有關。而這些原則讓他深受三朝寵信而不衰,收攏穆彰阿則更不在話下。

在曾國藩眾多準則中,有一條最重要,那便是他認為做人不能懶惰和驕傲。因為懶惰會讓人難以成功,而驕傲則導致成功之人失敗。所以只有勤懇而謙遜,才能讓人們不失方寸。而正是他低調謙虛的態度,才讓他在參加科舉時以及鴉片戰爭時脫穎而出,被穆彰阿所倚重。

其次便是"習勤,崇儉,謙謹,敬恕,毋貪,去私,專一,有恆"八種品德。"習勤"和"有恆"讓曾國藩歷經多次失敗而走向科舉,而"崇儉"、"毋貪"、"崇儉"和"去私"則讓他在朝中謹慎而清廉,不與人有利益糾葛。

或許會有人好奇,清廉如曾國藩又如何去討好自己的老師穆彰阿呢?要知道,雖然穆彰阿愛才,但也"愛財"。關於送禮這一點,曾國藩也有自己的原則,那便是"不送人貴重的,只送人需要的。"

初上朝廷,曾國藩的俸祿並不算多,但是他會認真打聽老師穆彰阿的喜好。後來他得知穆彰阿喜歡唐伯虎的字畫時,便會時常留心周遭關於唐伯虎的真跡。後來有次曾國藩被派往四川主持鄉試,他竟然在當地無意中便宜淘到了唐伯虎畫蝦點睛的畫扇。他知道唐伯虎畫蝦一生只點過兩次,且都是贈予秋香的,所以這幅畫相當罕見。

後來,曾國藩回去以後,先把帶來的珍貴茶葉送給穆彰阿,可是穆彰阿雖然客氣一番,但並未對茶葉多看一眼。後來當他們坐下嘮嗑的時候,尷尬的曾國藩從袖口掏出畫扇,贈與穆彰阿時,穆彰阿突然站起來,十分驚喜地打開畫扇,開心得難以抑制。

到了嘉靖一朝,穆彰阿因為奉行道光皇帝不抗戰的理念,慘遭冷遇而落魄。此時曾國藩雖因為沒有和他結黨營私受到牽連,可是卻因為沒有老師護航,在應對太平軍時處處被朝廷刁難。而在對抗太平軍期間,曾國藩顧念師生舊情,覺得被連坐、被陷害都比師恩重要,所以去拜訪穆彰阿,此時穆彰阿便再度送他一句話,"好漢打落牙和血吞",而這句話影響了曾國藩一生,也讓他受益一生。

後來,當曾國藩路過門可羅雀的穆宅後,不怕受到牽連,再度進去看望穆府後人,隨後還將府宅修繕一番。這被朝中重臣肅順看在眼中,認為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君子,便大力在同治面前舉薦他。從這些事情中,我們便知道,曾國藩是個真性情的男人,以心交友。這也是他為人處世第三條原則,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所以說,曾國藩能夠被後人當作完人,而備受歌頌,自然有其讓人矚目的優點和成就。

相關焦點

  • 曾國藩:人生落魄時,記住這5句話,少走彎路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出身於耕讀世家,勤奮好學,考中進士後十年連升了七級,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終成一代名家,影響深遠,是很多人的人生導師,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曾國藩認為,人生落魄時,記住這5句話,會幫助你走出低谷,少走彎路。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國藩說:「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曾國藩:成大器的男人,不是靠人脈和錢,落魄時一樣出人頭地
    曾國藩:能成大器的男人,不是靠錢和人脈,落魄時一樣出人頭地但是滿清在洋務運動時期,是有機會復興的。作為洋務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曾國藩,為晚清的中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也是百姓非常愛戴的官員,他是同時獲得毛澤東和蔣介石稱讚的官員。
  • 曾國藩 品味
    羅澤南是湘軍一員名將,這個人其貌不揚,長得跟鄉下教書的老先生一樣,很多人一看他都認為這個人沒有什麼能力沒有什麼本事。但是曾國藩一見就非常重視他,親自去登門拜訪,認為這個人一定可以重用。為什麼呢?其實就是羅澤南這個人的追求。羅澤南是一個理學先生,他家裡很窮,有一年湖南發生了大旱,羅澤南家裡連續餓死了十個人,辦了十次喪事。
  • 誰的人生不是挺過來的?人生低谷時,看看曾國藩的挺經!
    我們從他的《挺經》中可以窺得一二人生天機。好玩的國學認為可以有12點作為概括。一是忍。王小波說,人生其實就是個挨捶的過程。人生沒有多少事情是一帆風順的,要想達到成功的彼岸,超越常人,就必須有常人所沒有的忍耐。忍到忍無可忍、忍到不能忍,你或許將迎來生機級。所以曾國藩一生信奉「打脫牙和血吞」,默默忍受所有的苦難。
  • 曾國藩究竟能不能當皇帝?
    前有防備後有隱患,其態勢甚至還不如吳三桂造反時的情形。清朝廷真有那麼脆弱嗎?說完曾國藩,我們再來看看他的對手。所以清朝的統治雖然有衝擊有動搖,但大廈還沒到倒的時候,縱然曾可以打出滿漢之分的旗號,又能有多少號召力需要打個問號,其已不能和吳三桂造反時的情形相比,曾國藩想逆轉兩百年之統治慣性真的太難了。如果遇上傳統的孤兒寡母、主少國疑的情況,曾國藩還是有機會的,但可惜他遇到的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寡母。
  • 他是曾國藩人生中第一個貴人 臨死前送曾國藩一幅字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名臣之首,是清朝立國以來第一個憑藉戰功封侯的文人。他能做到這一切,離不開一個人的大力提攜。這個人叫穆彰阿。穆彰阿是怎麼提攜曾國藩的呢?向來很討厭穆彰阿的汪士鐸,也承認他有愛惜人才的優點。當時,穆彰阿是會試主考官。他聽了勞崇光的介紹後,讓曾國藩送點詩文來看看。曾國藩喜出望外,立即揪斷幾十根鬍子,寫了幾首詩文給穆彰阿送去。穆彰阿一看之下,很對胃口。有了穆彰阿的讚賞,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殿試之後,是朝考。
  • 曾國藩與左宗棠的朋友圈
    在他看來論事業左宗棠肯定大過曾國藩,若論胸懷,曾國藩則無異更大。談及曾國藩的成長之路,劉黎平分析:「諸葛亮27歲出山,之前是個農民工。但曾國藩27歲就通過了國考,成為國家公務員了。」這對曾國藩以後往上走很有幫助。其次,曾國藩花了大量時間讀書,30歲就想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雖自覺「零零碎碎、一地雞毛」。此時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老鄉朋友唐鑑及時地給他做了人生指導。
  • 曾國藩:誰的人生不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
    他每天都期盼能有人將他救出去,但奇蹟並未發生。為了活下來這名倖存者開始用樹枝搭建「房屋」,終於搭建好了,然而不幸再次降臨,在他外出尋找食物的空檔裡,一場大火燒毀了他的房屋,他感到深切的絕望。當他還沉靜在絕望中不可自拔時,一艘大船向他駛來,他獲救了。
  • 他被稱千古完人 毛澤東蔣介石稱他導師 晚年納小妾只為做一動作
    他被稱千古完人 毛澤東蔣介石稱他導師 晚年納小妾只為做一動作。曾國藩是科舉制下遴選出的人才。儘管科舉制到後期十分腐敗、低效,但曾國藩卻幸運的在科舉制中脫穎而出,跨出農門。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好影響了幾代人,且不說其同時代的湘、淮將領以曾國藩為楷模,就是其後的黃興、蔡鍔等資產階級軍事家對曾國藩治軍方略也推崇備至,張之洞、袁世凱等在甲午戰後採用西法編練新軍時,還採納了曾國藩治軍的許多做法。蔣介石則明確表示要師承曾國藩,要求國民黨軍隊中的將領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
  • 曾國藩有多好色?拜訪好友只為看小妾的美貌,在50歲納妾為其止癢
    因此我們要站在一個欣賞的角度,絕對不要變成色狼哦!其實啊,愛看美女的人千千萬,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好色,愛看美女還是出了名的,所以別看他是晚清四大名臣,其實啊,還是一個好色之徒呢!不過曾國藩的好色,也就僅僅只是過過眼癮,畢竟家裡還有他敬重的妻子歐陽氏,所以他也算是一個好色的聖人吧!曾國藩的好色程度要怎麼形容呢?
  • 曾國藩: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因此他雖官至總督,每且吃飯,以一葷為主,有客始略略增之。時人號為「一品率相」,布袍鞋襪均由夫人媳婦為之。他三十歲時,曾制一件緞馬褂,惟遇新年及慶賀時著之,藏之三十年,不再另制,他曾說:「古語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以吾觀之,衣亦不如故也。」(2)不因科舉誤終身讀書考試,科舉功名,這是士人學子的最高追求。
  • 曾國藩: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牢記2個字
    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曾國藩,他的一生經歷坎坷,卻能徐圖自強,隱忍自立,取得了頗多成就。他學問文章兼收並蓄,留給世人許多忠告,他認為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牢記2個字,早日成為富人。這兩個字就是「勤」與「懶」。
  • 曾國荃勸曾國藩稱帝,曾國藩幾句話讓他啞口無言,難怪到死是臣子
    曾國荃勸曾國藩稱帝,曾國藩幾句話讓他啞口無言,難怪到死是臣子說到曾國藩,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建立的湘軍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攻克了太平天國,結束了這場生靈塗炭。當時,曾國藩的湘軍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人,他成了滿清入關以來漢族官員中傭兵最多的人。於是,曾國藩的一些部下開始按耐不住了。
  • 曾國藩智慧:「越是困境中,越是開悟時」,若能讀懂,足以改變一生
    古有"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今有"人生難免起起落落落落"。人活在世上,難免會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坎。困境之中,如何擺脫?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有一顆自渡的心。生而為人,曾國藩也同樣如此,他的一生幾經波折,經歷數次大敗,甚至三次自殺未果。
  • 左宗棠晚年為何要和有恩於自己的曾國藩徹底決裂?
    曾國藩有恩於左宗棠,左宗棠卻在晚年同曾國藩徹底決裂?乍一聽這似乎是個忘恩負義的故事,但深扒兩人的恩恩怨怨,卻發現事實遠沒有想像中的忘恩負義那麼簡單。 左宗棠第一次見到曾國藩時,只是湖南巡撫張亮基身邊的一個小小幕僚,他雖地位卑微氣場卻異常強大,談起長沙防務事宜時口若懸河,這讓張亮基、曾國藩兩位二品官員根本插不上嘴。
  • 曾國藩晚年幡然悔悟,沒聽此人之話:貽誤半生!
    前一段時間拜讀了《曾國藩傳》看完對這位晚清第一權臣的一生不能說是感慨頗深,但也算是略有所得。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人們都認為他是文舉出身,在朝廷內平步青雲,曾國藩的前半生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大的功績。曾國藩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是在關鍵時刻絕對不掉鏈子。太平天國期間,曾國藩雖然包受挫折,但是在多為得力屬下以及幾位好友的幫襯下,曾國藩逐漸坐穩了自己直隸總督的職位。而且平滅太平天國有功的曾國藩更是在當時的國內呼聲極高。在漢人佔據優勢的江南地區,很多有志學子甚至曾國藩的主力手下都有意無意的透露過用戶曾國藩為帝的想法,但是都遭到了曾國藩的拒絕。
  • 慈禧派官員取代曾國藩,官員卻留下遺囑:就算我死了要忍氣吞聲
    同治七年,也就是在曾國藩胞弟曾國荃率領湘軍大破南京城四年之後,曾國藩被調離了他熟悉的兩江地區,奉命前往天津擔任直隸總督,同年又著手處理「天津教案」事件。馬新貽是慈禧的一枚棋子,他帶著使命而來又因此而死,他在任上的兩年只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情便是裁撤湘軍,打擊聚眾的閒散湘軍兵勇;第二件事情便是調查當年太平天國的財寶去向。馬新貽在任上的作為令湘軍恨之入骨,雖然曾國藩本人此時為「天津教案」焦頭爛額並未表態,但畢竟兩江地區都是他的嫡系,馬新貽可謂是公然與他作對。
  • 曾國藩權謀術:人生在世,懂得這三個秘密,不要外傳
    曾國藩在《曾國藩誡子書》中寫道: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曾國藩是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書法、戰略家,他自幼勤奮好學,並且整理出一套自己的人生心得。
  • 曾國藩的人生三境說,欲成大事者,一生需經歷三個境界
    曾國藩是晚清第一名臣,被譽為中國近代唯一的聖人。他的待人接物和處世智慧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楷模,尤其是曾國藩家書,一直是後世研究學習的經典。曾國藩晚年總結出一番的人生感悟,道盡了他的處世智慧。他認為人生在三個不同階段,最為忌諱的處境。
  • 曾國藩告誡兒子,人生的成敗,取決於這一點
    其中,誰與朋友的故事,最為有情有義?而又有誰與朋友的關係最為微妙?在《曾國藩家書》裡,有一封曾國藩寫給大兒子的信件,特別強調了擇友的重要,他這麼寫,「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這話的意思是,選擇朋友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人一生的是非成敗,都與朋友的好壞密切相關,因此,選擇朋友不可以不謹慎。從曾國藩的經歷中,讓人明白他對「擇友」之重要,領悟有多深切。1852年,曾國藩的母親去世,他趕回湖南老家奔喪。此時,太平軍來勢洶洶,大肆進攻多個城市,攻打官府、焚燒孔廟和寺廟,清軍節節敗退,幾乎毫無招架之功。朝廷命令曾國藩在湖南操辦團練,從而抗擊太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