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名聲早已家喻戶曉。然而許多人不知道,在古代官位看成績的科舉制度之下,曾國藩當初會試成績只是三甲第38名,最多充其量也就只能在京城衙門當個主事,或者外調終生止於縣令一職,看起來資質十分平庸。
那麼,為何曾國藩還能在短短十年間便位極人臣,甚至在滿清權貴佔主導的清朝當上二品大員呢?這多是因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師,一個堪比和珅的人物。
曾國藩,原名子城,本是出身於湖南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父親是個教書匠。雖然是先秦先賢曾子的第70代後人,但是曾國藩卻沒有繼承祖上的智商,自幼資質愚鈍。幸虧他的父親懂得一點學識,也自小對他的品格加以塑造和培養,所以曾國藩對待事情有著堅貞不懈的品格。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歷經幾次名落孫山以後,終於成功考上了進士。雖然成績只有三甲的第38名,但是曾國藩比之前而言還是比較幸運了。不過對於有著家國情懷的曾國藩來說,如果以這個成績去當個京城主事、或者地方縣令,他是萬萬不能接受的。而正當他跟同鄉抱怨,想要放棄朝考之時,他的好友勸解他先去走走同鄉前輩勞崇光的關係。
勞崇光此人十分愛才,曾國藩在前兩次考試中便拜訪過他,所以他對曾國藩十分欣賞。當曾國藩找上門來時,勞崇光因為自己當時只是一個個小小的言官,無法相助,所以便將他舉薦到自己老師穆彰阿那裡去了。
▲曾國藩與穆彰阿
穆彰阿何許人也?此人本是嘉慶一朝的滿清官員,父親還是朝廷大員。但是此人實際上碌碌無為,難堪大任,所以他在侍郎之位徘徊了十幾年卻仍沒有進步。不過,這十幾年光陰無疑教會了他圓滑混世的技巧,以至於到了道光皇帝以後,他刻意迎合道光皇帝厭惡戰爭的喜好,對英國採取綏靖政策,最終自道光一朝聖眷不衰,任軍機大臣(皇帝心腹),無人能比。
在曾國藩科舉考試期間,穆彰阿正擔任這次會試主考官,所以按照封建規矩,穆彰阿算是曾國藩老師。再加上他有著重視人才的優點,所以當穆彰阿聽聞勞崇光舉薦曾國藩以後,便特意調來試卷一看,發現曾國藩策論之中認為"好官往往有正直的節操,不譁眾取寵和離經叛道"。
這番話對於穆彰阿而言,無疑是說到心坎裡去了,宛若找到知音一般。因為穆彰阿本就沒有大才,甚至連寵信他的道光皇帝都有點責怪他沒有政績,再加上歷來科舉新貴大多心高氣傲,自詡高人一等,所以他認為如曾國藩這樣的人才屬實難得。
於是等到面聖朝試之際,穆彰阿在道光面前對曾國藩大吹特吹,硬是把曾國藩成績從三甲第38吹到朝試第二的成績,這一下子曾國藩便有資格進入翰林院,成為未來的"儲相"。然而進入翰林院才是仕途第一步,雖然有個好起點,但並不意味著有個好前途,特別是在天下英才聚集地——翰林院之中。所以穆彰阿特意語重心長叮囑曾國藩,讓曾國藩感激涕淋。
感激涕淋是一回事,但是能不能當好官就是另一回事。曾國藩才當官的第二年,正值鴉片戰爭爆發。當時穆彰阿考驗曾國藩是不是和自己一個想法,便特地問他如何看待鴉片戰爭,是否該攻打英國。但是曾國藩卻主張"安撫"英國,因為他深刻意識到此時英國十分強大,用外交和法律更容易釜底抽薪;而如果開戰則將虧損更大,將事與願違,而事實也正如曾國藩預料那般。
所以自那以後,雖然曾國藩不願意投靠朝中權貴,但是穆彰阿卻認為他們政見相同,加之曾國藩擁有卓遠見識,所以更加將他看作自己人。以至於他直接幫曾國藩改名"國藩",所以從此以後曾子城便永遠被人們稱作曾國藩。
甚至到了後來,道光對翰林院考校的時候,曾國藩成績不行,他還特意幫他作弊,讓他成功逃避這次審核。當時翰林院把這場考試當作學士生涯中的天花,一旦成功渡過便可以徹底騰飛,這對曾國藩也不例外。自那場考試以後,曾國藩的仕途生涯有滋有味,幾年便升為四品翰林院侍講。
但很快,曾國藩便迎來了事業的瓶頸,由於曾國藩年輕之時性格正直,不知圓滑為何物,在朝中不依附權貴,所以一度被冷落。就在此時,穆彰阿又再度在道光皇帝面前吹耳旁風,告訴道光曾國藩此人相當細心,極有才華。於是道光也來了興趣,特意在宮中召見曾國藩。
然而,曾國藩由於宮中威嚴而未敢四處觀望,再加上當天皇帝沒來,所以他就只能莫名其妙回去了。他回來後,穆彰阿便迫不及待問他是否知道當時周遭的字幅寫了什麼?可曾國藩一問三不知,穆彰阿便心中甚是焦急,不惜連用400兩銀子賄賂養心殿太監,讓其把殿中環境全部繪畫下來,讓曾國藩記住。
到了第二天,道光果然重新接見曾國藩,並對他進行考察,發現他真如穆彰阿那般所說的"細緻",便從此對他特別倚重。於是,曾國藩雖然28歲才考了科舉,但是他卻用十年時間成功位居朝廷二品大員,那時他不過年僅37歲,創下了清朝漢人官員的晉升記錄。
書及此處,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何穆彰阿會如此看重曾國藩,甚至對他寵信到如此地步?其實這和曾國藩為人處世的原則有關。而這些原則讓他深受三朝寵信而不衰,收攏穆彰阿則更不在話下。
在曾國藩眾多準則中,有一條最重要,那便是他認為做人不能懶惰和驕傲。因為懶惰會讓人難以成功,而驕傲則導致成功之人失敗。所以只有勤懇而謙遜,才能讓人們不失方寸。而正是他低調謙虛的態度,才讓他在參加科舉時以及鴉片戰爭時脫穎而出,被穆彰阿所倚重。
其次便是"習勤,崇儉,謙謹,敬恕,毋貪,去私,專一,有恆"八種品德。"習勤"和"有恆"讓曾國藩歷經多次失敗而走向科舉,而"崇儉"、"毋貪"、"崇儉"和"去私"則讓他在朝中謹慎而清廉,不與人有利益糾葛。
或許會有人好奇,清廉如曾國藩又如何去討好自己的老師穆彰阿呢?要知道,雖然穆彰阿愛才,但也"愛財"。關於送禮這一點,曾國藩也有自己的原則,那便是"不送人貴重的,只送人需要的。"
初上朝廷,曾國藩的俸祿並不算多,但是他會認真打聽老師穆彰阿的喜好。後來他得知穆彰阿喜歡唐伯虎的字畫時,便會時常留心周遭關於唐伯虎的真跡。後來有次曾國藩被派往四川主持鄉試,他竟然在當地無意中便宜淘到了唐伯虎畫蝦點睛的畫扇。他知道唐伯虎畫蝦一生只點過兩次,且都是贈予秋香的,所以這幅畫相當罕見。
後來,曾國藩回去以後,先把帶來的珍貴茶葉送給穆彰阿,可是穆彰阿雖然客氣一番,但並未對茶葉多看一眼。後來當他們坐下嘮嗑的時候,尷尬的曾國藩從袖口掏出畫扇,贈與穆彰阿時,穆彰阿突然站起來,十分驚喜地打開畫扇,開心得難以抑制。
到了嘉靖一朝,穆彰阿因為奉行道光皇帝不抗戰的理念,慘遭冷遇而落魄。此時曾國藩雖因為沒有和他結黨營私受到牽連,可是卻因為沒有老師護航,在應對太平軍時處處被朝廷刁難。而在對抗太平軍期間,曾國藩顧念師生舊情,覺得被連坐、被陷害都比師恩重要,所以去拜訪穆彰阿,此時穆彰阿便再度送他一句話,"好漢打落牙和血吞",而這句話影響了曾國藩一生,也讓他受益一生。
後來,當曾國藩路過門可羅雀的穆宅後,不怕受到牽連,再度進去看望穆府後人,隨後還將府宅修繕一番。這被朝中重臣肅順看在眼中,認為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君子,便大力在同治面前舉薦他。從這些事情中,我們便知道,曾國藩是個真性情的男人,以心交友。這也是他為人處世第三條原則,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所以說,曾國藩能夠被後人當作完人,而備受歌頌,自然有其讓人矚目的優點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