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哥胤禔是康熙長大成年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兒子,因為是庶出,所以沒有被立為太子,也被稱為皇長子或大阿哥。
其實他的結局在參與「九子奪嫡」中的兄弟中還算是好的一位了,雖然被圈禁26年,但是他至少是被圈禁在自己的王府之中,相比於老三胤祉被圈禁的景山永安亭還有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被圈禁在無名的小黑屋裡,胤禔被圈禁在自己的王府中這環境比他們好太多了,所以老大還能在圈禁的26年中生下20個子女。
之所以說他下場不好,而是因為胤禔所作所為完全是咎由自取,他有了想殺弟弟廢太子胤礽之心,所以老爹康熙罵他是亂臣賊子、無知蠢材,連老媽惠妃在最後都不替他說話,還跟康熙說這樣的兒子就當我沒生過,連弟弟雍正繼位後都不待見他,同樣和他都被老爹康熙下旨圈禁的廢太子胤礽在雍正朝就得到了善待,連長子弘晳都被雍正封王,而雍正卻對大哥胤禔不聞不問,胤禔死後雍正只以貝子禮將他安葬,而胤禔的兒子弘昉只承襲了鎮國公爵位,可見雍正對待胤禔有多麼刻薄。
乾隆即位後為諸多在「九子奪嫡」中被雍正迫害的叔伯平反,唯獨沒有胤禔,也算是對他不聞不問吧,而且弘昉還在乾隆年間因故連鎮國公的爵位都被乾隆削除了。
這麼一看胤禔真的是生前身後家族結局都不太好,但是在這隻想說這都是他自己找的,下面就說一說為什麼這都是胤禔自找的結果。
作為長子的胤禔始終對太子之位垂涎不已
胤禔生母是康熙四大妃之首的惠妃納蘭氏(也作葉赫那拉氏),但是惠妃家族出身並不高貴,且還是庶妃,因此胤禔沒有資格成為太子。
惠妃的曾祖就是葉赫部落貝勒金臺石,是努爾哈赤的大舅子,也是皇太極的親舅舅,努爾哈赤帶領建州女真攻滅了葉赫部,金臺石被殺,金臺石的後人都被努爾哈赤整編進入了正黃旗和正紅旗。
所以說雖然惠妃出身正黃旗,是當年女真一大部落首領的後代,但是其家族早已衰敗,但是好在納蘭氏家族出現了納蘭明珠。
納蘭明珠是康熙朝權盛一時的重臣,他與惠妃並非像電視劇中演的乃是兄妹關係,其實明珠與惠妃的父親索爾和都是金臺石的孫子,所以說明珠是惠妃的堂叔,是胤禔的外叔公。
再說說廢太子胤礽的出身,胤礽是康熙的嫡子,是康熙原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生,赫舍裡氏家族出身高貴,是康熙初期首輔索尼長子噶布喇的女兒,所以康熙十分喜愛皇后赫舍裡氏。
因為赫舍裡氏在生育胤礽時難產而死,康熙悲痛萬分,所以當即決定冊封剛出生的胤礽為太子,這一下就註定了胤禔作為長子卻失去了太子之位。
索尼第三子索額圖在康熙朝時期也是和明珠並列的權臣,索額圖就算是胤礽的外叔公,索額圖和明珠兩人互相不服氣,長期搞黨爭明爭暗鬥。
因此來說胤禔因為與明珠有了這層親戚關係,明珠就是全力支持胤禔與太子胤礽爭奪太子之位。
但是康熙內心中最喜愛的兒子其實就是胤礽,在胤礽一出生就喪母之後,康熙就親自撫養胤礽,康熙對胤礽可謂是異常溺愛,即便後期胤礽不成器,被兩廢太子之位,不過在康熙心目中依然最牽掛胤礽,康熙在臨終前都一再叮囑雍正要善待胤礽,封胤礽長子弘晳為王爵。
甚至康熙都很有可能是因為雍正在11歲之後有胤礽撫養長大,與二哥胤礽兄弟感情最為深厚,所以康熙相信雍正必定能在自己死後善待胤礽,才傳位給雍正。
所以說即便有明珠扶持,胤禔論父親寵愛度來說都比胤礽差太多了,明珠早早就慫恿胤禔參與爭取太子之位,外加明珠處處針對胤礽的外叔公索額圖,排擠構陷與索額圖和胤礽親近的太子派官員。
而康熙當時愛屋及烏,對胤礽十分喜愛,也十分放縱與胤礽親近的索額圖,因此明珠結黨營私針對索額圖引起了康熙的反感。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彈劾明珠貪腐、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明珠由此被罷官,後來雖然康熙愛惜明珠才能,又重新啟用,但是明珠已經徹底失勢,不受康熙信任和重用。
胤禔出生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雖然明珠失勢時胤禔年紀還小,但是在明珠從小的慫恿下,胤禔內心中早就有了爭奪太子之位的想法,這個想法並沒有因為明珠失勢而改變,胤禔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開始,就處處留心觀察太子胤礽身邊的人和事,和有關胤礽的一切動向,他就想抓住胤礽把柄,好能除掉胤礽,等待時機奪取皇儲之位這是胤禔自成年以後的最大志願。
胤禔一直在處心積慮關注著胤礽的言行舉止,他一心就想找到機會把胤礽從皇儲之位上拽下來,在他心裡一直認為康熙肯定是有無嫡立長的想法,所以只要胤礽垮了,自己才能當上太子。
其實胤禔不知道他越是這樣處心積慮圖謀太子之位約會引起康熙的反感,而且胤禔為人處世和情商都不高,所以他在愛新覺羅家族內部皇親中非常不受待見,很多皇室成員都很反感胤禔,他在康熙諸子之中也就是眾兄弟中威望也不高,很多弟弟都根本不服他。
胤禔人緣比較差,皇室成員很多都反感他,連伯父福全都不喜歡他
胤禔在皇室家族內部人員比較差,弟弟們不服他,連他的伯父、康熙的二哥福全也對這位侄子頗為不滿。
福全是康熙的二哥,也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賢王,自幼就溫和謙恭,素來以仁義寬厚以及溫和謙恭名傳於世,就是這麼一位極好說話,在官場上都算得上是老好人的人,胤禔都能把他惹得對其不滿。
康熙二十九年,準葛爾汗國的葛爾丹勾結沙俄企圖製造分裂,葛爾丹開始進擾內蒙古一帶,康熙決定予以葛爾丹和沙俄強烈反擊,於是康熙派遣二哥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從古北口出擊葛爾丹,派遣五弟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從喜峰口出擊葛爾丹。
當時已經年滿十八歲的胤禔被父親康熙派到軍隊歷練,胤禔歸伯父福全統領,從古北口出擊葛爾丹。
胤禔在統軍期間屢有過失,引起了統帥福全不滿,但是福全為人寬厚溫和,所以並沒有對他發作,而是隱忍下來。再後來福全與胤禔在軍事指揮中又發生衝突不和,主要就是福全在擊潰葛爾丹之後,軍中糧草殆盡,福全沒有繼續追殲葛爾丹,而是引軍撤退了,胤禔主張乘勝將葛爾丹一舉殲滅,伯父福全與侄子胤禔就此發生爭執。
後來康熙也認為福全應該乘勝追殲葛爾丹,將其徹底殲滅,福全回京後受到了弟弟康熙嚴厲斥責,同時胤禔也出來作證,指證伯父福全沒有按照康熙徹底殲滅葛爾丹的旨意行軍進攻。
福全面對侄子胤禔的當面指責,寬厚溫和的他並沒有反擊,更沒有向康熙匯報胤禔在統軍作戰期間的過失,而是向弟弟康熙認錯,默默承擔了指揮失誤的後果。
福全沒有乘勝追擊葛爾丹,也給了葛爾丹喘息之機,後來康熙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親自帶領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寧以及長子胤禔親徵葛爾丹,終於擊斃了葛爾丹。
第一次徵討葛爾丹,也讓福全對侄子胤禔產生了不滿,雖然福全為人寬厚溫和,沒有繼續和侄子胤禔計較,但是福全與胤禔之間的感情也淡了很多。
由此可見胤禔在皇室之中不得人心,不過在一廢太子之前,康熙還是比較器重這個長子胤禔,親徵葛爾丹也讓康熙認識到了胤禔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所以康熙每次外出巡幸都會帶上胤禔,留太子胤礽在北京監國,胤禔也因此有機會常伴康熙左右,可以時不時在康熙面前詆毀一下胤礽。
通過一廢太子可以看出胤禔的愚蠢,最終引起了父親康熙憎惡
胤礽是康熙典型的教育失敗的產物,康熙為了培養胤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金錢,但是康熙也是典型的慈父多敗兒。
康熙對胤礽非常嬌慣,他聘請名師教育胤礽,但是康熙卻處處袒護胤礽,康熙從來不會認為胤礽做錯事,胤礽犯錯受罰的永遠不會是胤礽,而是胤礽身邊的人。因為康熙認為自己親自栽培教育胤礽,而他之所以犯錯都是他身邊有一些奸佞小人教唆他,所以胤礽犯錯康熙從來不處罰胤礽,只處罰胤礽東宮的服務人員。
這是典型的護犢子行為,除了護犢子,康熙還對胤礽有著無限的經濟支持,康熙本人算是勤儉自律的皇帝,而胤礽的東宮花銷每年都是康熙開支的三到四倍,可見康熙有多麼溺愛胤礽,可以說康熙是勒緊褲腰帶,滿足兒子胤礽的一切要求。
因此在康熙如此護犢子溺愛的教育下,他把胤礽從前期得名師指點的賢能太子變成了驕橫乖戾之徒。
胤礽越來越驕橫乖戾,也就越讓胤禔暗自高興,只要胤礽做錯的越多,胤禔就一定將他的錯失添油加醋借著在外伴駕的機會,看似無意的在父親康熙面前大肆渲傳。
如果說外人挑撥離間康熙與胤礽的父子關係,康熙或許不會當回事,還會認為這是挑撥離間,這個人可能都會被康熙治罪,但是這個挑撥離間的人卻恰恰是康熙另一個兒子胤禔,而且康熙當時還比較器重胤禔,所以久而久之康熙也確實覺得胤礽的人品有問題,尤其是隨著康熙在位時間越長,他越覺得胤礽是不是當太子當久了不耐煩了想盼著自己死,有這種不孝的心理了。
康熙對胤礽的外叔公索額圖動手,就代表著他已經對胤礽不滿,但是他給了胤礽機會,他先收拾了索額圖,希望能警醒胤礽。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為了敲山震虎,將索額圖一黨全部擊垮,將索額圖列為「清朝第一罪人」,把索額圖圈禁到死。
康熙在這時還是一直都認為他的好兒子胤礽本質不壞,也沒認識到胤礽其實是被康熙的溺愛寵壞了,而是認為被索額圖這個奸臣帶壞了,所以康熙對索額圖和他的兒子們毫不留情。
索額圖一黨被擊垮後,胤礽並沒有警醒,仍然沒有改變自己,而胤禔則更加趁陪伴康熙之機,在康熙面前一直給胤礽上眼藥,最終康熙在四十七年(1708年),忍無可忍的康熙將胤礽的太子之位廢除。
胤礽被廢之後,胤禔以為自己的機會到來了,他開始指使自己的黨羽上躥下跳,準備圖謀太子之位了,但是當胤礽被廢除後,康熙也察覺到了胤禔的野心,所以這時期康熙也開始對胤禔產生了反感。
胤礽被廢之後不久康熙甚至直接向群臣宣布,即使胤礽被廢,他也不會考慮立胤禔為太子,宣布圈禁胤礽的同時,康熙就明諭百官:「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康熙這話說的很直白,相當於毫不客氣的說胤禔是一個蠢材,這種人怎麼配能繼承皇位呢。所以胤禔這時才發現,父親康熙是多麼瞧不起自己,即便他扳倒了太子,這個位置在父親心目中早就將他畫出局了,他在康熙心目中永遠都不能繼承皇位。
所以這一場老大和老二之爭,算是兩敗俱傷,老二被廢,老大也沒如願以償,老大和老二鷸蚌相爭,最後其實便宜了老四胤禛也就是雍正,換個角度看,雍正還得感謝老大胤禔先替他扳倒了太子。
不過按照歷史發展來看,雍正繼位其實還真應該感謝老大胤禔,因為胤禔確實就像他老爹康熙所說,他就是個蠢材,他後來的一波騷操作,不止把自己毀了,還連帶著把老八也毀了,最終成全了雍正,所以雍正還真得感謝大哥胤禔。下面再看看胤禔後來又來了哪些騷操作。
康熙向天下公布了不會把皇位傳給胤禔這種蠢材,胤禔也只能死心了,既然自己繼承不了皇位,得找一個能對自己好,自己能擁立他繼承皇位的人,也有一場擁立之功啊,也能確保這個兄弟繼承皇位之後,自己跟著沾光。
於是胤禔想到了扶持老八胤禩爭奪皇位,為什麼要選擇老八胤禩呢?因為老八胤禩生母良妃出身辛者庫罪籍,身份十分低賤,所以老八自幼是由胤禔生母惠妃撫養長大,因此來說胤禔與老八關係還是比較親近。
康熙在一廢太子之後不久,他就有些後悔,想復立胤礽為太子,但是康熙都不好自己推翻自己的說法,於是康熙想到把這件事交給朝廷群臣,於是康熙便下旨讓群臣推舉太子人選,其實康熙是希望群臣都能重新推舉復立胤礽為太子,這樣他就可以借坡下驢重新讓胤礽當太子了。
結果由於老八胤禩人望比較高,這道旨意一下來之後,群臣以重臣佟國維和馬齊為首都推舉了老八為太子人選,這一下讓康熙大失所望,康熙也由此認為老八有結黨營私之嫌疑,從最初喜愛老八變成了反感老八。
而胤禔真的是個蠢材,他一點沒看出康熙對群臣保舉老八為太子這件事不滿,他還以為老八是眾望所歸,於是他又趕緊想為老八錦上添花。
於是胤禔向康熙進言:「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術士張明德嘗相於胤禩必大貴。如誅胤礽,不必父皇出手。」——《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
這件事就是歷史上的「張明德相面」事件,這句話主要是兩個意思,一個是胤禔向康熙說明相士張明德給胤禩相面,認為胤禩未來有大貴之相,胤禔認為胤礽已經喪失人心,應該予以誅戮,他可以替父親康熙行萬難之事殺掉胤礽。
這是最能說明胤禔是蠢材的行為,這就表明了胤禔之前給胤礽上眼藥全是為了扳倒胤礽而進言,引起了康熙對胤禔動機的懷疑,而且胤禔心狠手辣還想殺害弟弟胤礽,這都是康熙所不能容忍。
清代自努爾哈赤以來就規定兄弟、宗室之間不可自相殘殺,所以當初多爾袞與豪格爭多位時期,當多爾袞大權在握操控順治時,多爾袞也沒有敢誅殺侄子豪格,而只是將他圈禁起來。即便後來雍正繼位後,對待老八和老九這些政敵弟弟,也沒敢將他們公然以罪名殺害,而是圈禁折磨致死。
胤禔現在居然敢違背祖訓對康熙說出殺弟弟這種話,康熙如何能不反感他,康熙當場將胤禔罵了出去,大罵他是畜生,派人將他看管起來。
後來忠於太子胤礽的老三胤祉認為胤礽是被胤禔所陷害,於是他開始私下調查胤禔,調查之後胤祉發現胤禔還勾結蒙古喇嘛鎮魘胤礽,於是胤祉將這件事報告給了康熙,這一下康熙震怒,抓了蒙古喇嘛,還抓了相士張明德。
在拷問張明德之後,康熙才知道,胤禔還曾經企圖派張明德為刺客去刺殺胤礽,這一下康熙震怒,康熙痛斥胤禔為「不諳君臣大義,不念兄弟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這時連胤禔的母親惠妃都覺得自己怎麼生了個這麼蠢的兒子,惠妃都不敢袒護兒子胤禔,請康熙按國法處置胤禔。康熙不忍殺子,於是下旨將胤禔終身圈禁。
這件事連帶著老八胤禩都被康熙恨起來了,康熙認為胤禩與胤禔勾結有異志,於是康熙下旨將胤禔終身圈禁起來同時,胤禩也被圈禁起來。
這就是歷史上的「張明德相面事件」,這件事完全看都像是胤禔搬起石頭砸自己腳一樣,毀了自己也毀了胤禩。
至此三十七歲的胤禔就開始了被圈禁生涯,胤禔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臘月被圈禁起來,於雍正十二年(1735)去世,從37歲一直被圈禁到63歲去世,整整被圈禁了26年多。
這件事之後搞笑的在後面,胤禔被圈禁後,很快胤礽就被復位為太子,合著胤禔折騰了半天把自己先折騰了進去,要不康熙都覺得胤禔這個兒子蠢笨到家了,這麼看來胤禔確實是智商不夠啊。
胤禔這波騷操作徹底毀了自己,也毀了胤禩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雖然胤禩被圈禁不久就被康熙放了出來,但是康熙內心已經對胤禩比較反感,並且開始出處壓制胤禩。
二廢太子之後,胤禩因為有了豬隊友胤禔的一波騷操作奠定了康熙對他的反感,外加後來「斃鷹事件」,康熙都說出了與胤禩斷絕父子之情的話,胤禩也意味著徹底與皇位無緣了。
最終老四雍正以不爭的態度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從某些方面來說,雍正登基還真得感謝這位大哥胤禔,沒有他最開始上躥下跳,一頓猛如虎的騷操作,一波騷操作幫胤禛清除了太子胤礽、老八胤禩和自己在內的三個皇位競爭對手,否則這皇位最後都不一定能到胤禛手裡。
寫在最後
胤禔就像他老爹康熙說的蠢材一樣,他折騰到最後,自己什麼也沒撈到,而且還因為他支持過老八胤禩,雍正繼位後對他也很是一般,不過這只是相對於雍正善待廢太子胤礽父子來說,相對比胤礽,那雍正對待胤禔就差遠了。
但是胤禔要是相對老三胤祉、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這三個兄弟來說,雍正對他還算是不錯了。畢竟胤禔一直是按照康熙時期圈禁地址被圈禁在他原來的直郡王府之中,環境和待遇還都算是可以,只是沒有自由和政治權力而已。
所以說胤禔也是蠢人不憂心,因此活的壽命還比較長,活了63歲,並且在圈禁的26年期間還生了20個子女,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心也是夠大的,從胤禔的壽命和生育子女的數量來看,他都算是康熙諸子之中結局非常好的了,除了沒有自由和政治權力,他基本享受到了比一般老百姓還要好的多的生活待遇。
但是胤礽在死後都得到了雍正寬恕,雍正下旨廢除了康熙加在胤礽身上的一切罪名,並被雍正追諡為理密親王。
而胤禔死後並沒有得到雍正的寬恕,雍正也像在胤礽死後那樣下旨廢除康熙加在胤禔身上的罪名,要知道雍正當初廢除康熙加在胤礽身上罪名時說的可是非常好聽,雍正說胤礽生前獲罪於皇父康熙,死後已經把罪孽贖清,所以仍是自己的好哥哥。
那麼為什麼胤禔死後雍正不來這一套話,把康熙加在胤禔身上的罪名廢除呢?
首先胤禔曾經支持過雍正最恨的政敵老八胤禩,所以雍正繼位後沒整死他就算是很夠意思了,其次胤禔的罪名比胤礽厲害多了,胤禔有想殺弟之心且已有行動,這是清朝皇室最為忌諱且最不能容忍的罪名,因此雍正不可能廢除胤禔身上的罪名。
所以乾隆即位之後也是如此,乾隆能給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平反,能釋放出老十胤和老十四胤禵,能給三伯父胤祉追尊諡號,卻唯獨不能給胤禔平反,因為沒法平,胤禔是鐵打的事實,既有殺弟之心,也有殺弟之行為,再外加胤禔在皇室成員中人緣極差,也沒人會去在意他的身後之名,因此乾隆對胤禔就是不管不顧就不錯了。
胤禔的後代也很慘,除了三子弘昉承襲了鎮國公爵位,其他十四個兒子在乾隆時期大多是閒散宗室或者侍衛。
所以胤禔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