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圖中這首詞,就讓人想到一位蘇區紅軍高級將領李才蓮的遺孀——池煜華的故事。她守望了他七十餘載春夏秋冬,從青絲到白髮,從少女到老嫗,杉木門檻從厚實到凹陷,倚靠在門前的她也從未改變。可惜直到她閉眼的那一刻,也沒等到良人歸來。
那一年,她10歲,他7歲。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他們相遇了,她是他的童養媳,在舊社會這樣的愛情很正常。1929年春節前夕,李才蓮在祖母的操持下,與池煜華圓了房,兩姓聯姻,一堂締約。那一年她19歲,他16歲。
正是最好的年紀,情竇初開,可他卻心繫祖國,把兒女情長放在一旁。其實早在結婚前的一個冬夜,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她也是在新婚之夜,才知道他的"高官"身份。彼時中國動蕩不安,毛澤東剛召開了"柏露會議",希望發展新的革命根據地,建造一個新中國。
所以在婚後第三天,天還未曾亮,她就起床,悄悄送丈夫到村口,有一首歌叫《十送紅軍》,其中有句歌詞是"山裡紅花永不敗"。
她支持丈夫的事業,也想自己成為他的革命同志,不僅僅是老婆。所以她擔任了區蘇維埃婦女部長,積極為大家辦實事。她像丈夫臨別時囑託的那樣,在守好家、多識字的同時,還在為紅軍做力所能及的事,那些思念也在忙碌中得以消解,她等著丈夫凱旋。
但隨紅軍轉戰千裡的李才蓮,忙於革命事業,三年來沒有回過一次家。在第四次反"圍剿"之際,她終於打聽到他的消息,她為他升任而自豪,得知他在七裡坪。思夫心切的她就踏上了尋夫之路,她與人搭伴走了五六天,步行了百餘裡,她終於看到了他。
她還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看著他們,她覺得自己更應該支持丈夫為了理想而奮鬥,她堅信黨的明天一片光輝。
彼時他已是少共江西省委書記,還當選為少共蘇區中央委員,與項英、陳毅等人齊名。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以在妻子希望相依相伴的時候,他拒絕了她。原因無他,帶著家屬幹革命不方便,在戰爭時代,只有犧牲小我才能保全大家。
於是在短暫地相聚七天之後,就算再不舍,她也邁上了回老家的路,打算繼續幹支前工作,卻不料這竟是兩人的訣別。分離之際,他送給她唯一的信物是一面鏡子,細鋼絲纏繞出一個簡單的底座,託著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內需外方,一塵不染,如日之精華,似月之通明。
他對她說:"戰爭時期,消息很不確定,如果有人說我死了,千萬不要相信,記住,等著我"。
1934年10月,她24歲,他21歲。作為中央分局十二傑之一,他是最年輕的委員。他帶領遊擊隊在瑞金卻沒能突出重圍,被身邊信任的警衛兵從背後開了一槍,最後不治身亡,享年22歲。
在夫妻分離的歲月裡,她獨自一人送走了公公和後母,就連兩人愛情的結晶在5歲時因病夭折,她也獨自承受,後來為了延續李家煙火,她還去領養了一個,其中艱辛可想而知。那些年,陪著她的只有一面鏡子,她笑它也笑,她哭它也哭。
有人會對她說,李才蓮死了,她卻不相信。她跑遍了贛南地區,只看到一張搜捕令,國民黨高金懸賞她丈夫的腦袋,她覺得慶幸。
1949年4月,她39歲,他永遠地停留在了22歲。屆時興國縣城解放,她聞訊連夜跑到縣城尋他無果。她就給毛澤東寫信,主席不願意告訴她這個噩耗,覺得太殘忍,就轉交婦聯處理。
婦聯鼓勵她好好生產、工作,以後李才蓮會回來看她。思念無處可訴,於是她把它們都寫進信裡,把它珍藏在心裡。就連民政部門每月發的烈士撫恤金,她也當作是丈夫給她的生活費。
1983年,她73歲,民政局終於核實李才蓮犧牲,發給了她一張烈士證。她也一直等著他。她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門口張望一下,站幾分鐘,覺得愛人會回來。老來多健忘,唯不負相思,然後她慢慢轉身,洗臉,會摸索出丈夫留給自己的鏡子細細梳頭……
最後她年近九旬時,她和老紅軍們一起去瞻仰墓園。紀念碑上丈夫的名字李才蓮赫然在列,自己日思夜想的人成了一抔土,她也釋然了。很難有人知道她是什麼時候知道丈夫不在的,但就算知道丈夫不會回來,她也不願意放棄那份守望。
她說因為革命而同心,她說即便婚後只在一起十天,她也不後悔守候他一生一世。
72年,究竟有多長呢?它可能是一個人生命所有的長度,卻也是池煜華等待李才蓮的長度。3天的新婚,7天的團聚,就支撐了她的守望,至死不渝,深情不。
只因他對她說,革命成功後,我一定會來接你。2005年,她95歲,她終於和他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