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也會虧?它和存款真的不一樣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南方基金

最近某寶收益率不敵銀行定期存款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小南的一個朋友很早就轉投了銀行理財,最近吐槽說:

「這年頭,閒錢理財也太難了。投的銀行理財竟然連續兩天負收益了。」

在很多人眼裡,銀行幾乎是的代名詞:「把錢放銀行總是安全的吧」,抱著這樣的想法,一些人在買銀行理財時直接給收益率從高到低排序,然後買最高的那個。「低風險」

其實銀行理財和存款不一樣,資管新規後銀行的理財運作模式也發生了一些新變化,投資之前務必要弄清楚哦。

銀行理財VS銀行存款

銀行存款都很熟悉,我們把錢儲存在銀行,在約定的時間內銀行按照約定的利率付給我們本金和利息。相當於你把錢暫時借給銀行,背後有銀行的信用作擔保。

銀行存款有活期和定期之分,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規定活期基準利率是,定期存款一年期利率是。一般來說,國有大銀行存款利率基本保持一致,而一些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等中小銀行會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有所浮動。0.35%1.5%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可能在支付寶等平臺看到年化3%以上的銀行存款產品。不過看到它們你可能會犯嘀咕:這些小銀行會不會倒閉呢?

銀行作為非常重要的金融機構,自然倒閉的概率是很低的。假設真的發生了極端風險,我國還設立了《存款保險條例》,為存款人的存款安全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保障。一旦出現意外,如果你的存款本息低於50萬元,可以獲得全額賠付,如果超過了50萬元,超出部分則從銀行清算財產中受償。總而言之,銀行存款產品的安全性是很高的。

而銀行理財則不一樣,它的本質是我們把資金委託給銀行,銀行代我們投資理財。這裡可以把銀行理解為資金的募集管理人和投資通道。

相比近乎無門檻的銀行存款,2018年以前銀行理財有的投資門檻(現為1萬)。但這絲毫阻擋不了投資者的熱情。當時不少理財產品不僅保本保收益,並且比銀行存款利息高不少。從2009年起,銀行理財規模以年複合增速超50%的速度發展。5萬元

而2018年資管新規正式落地,明確規定了「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向淨值化轉型,投資者要自負盈虧」。剛性兌付就是不論發生什麼,銀行都兌付本息,而打破剛性兌付通俗地理解就是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了,即使到期兌付困難,銀行也不能做兜底處理。

以往保本型產品一般會有預期收益率比如5%,不管其間運作得怎麼樣,到期後就會按照5%的收益率兌付給你。而新規之後,銀行理財就不存在預期收益一說了,會向淨值化轉型,就像基金產品一樣,每天公布淨值,賺多少虧多少一目了然。

不過雖然不再保本保收益,但一些銀行理財標註的3.5%、4%業績比較基準,對於閒錢理財來說依然很有誘惑力。先別急著買,南南整理了三個要點是投資前必須留意的。

01

第一個要點:了解發行主體,儘可能選擇銀行自產自銷的產品。

某銀行的理財產品一定是銀行自己發的嗎?不一定,也可能銀行只是代銷,是第三方機構如保險、信託發行的產品,銀行從中賺取手續費,不對產品的運作和盈虧負責。這裡並不是說第三方機構不好,而是如果你看中的是銀行信用背書,了解發行主體可以避免錯配或虛假產品。比如3年前某銀行就出現了支行行長偽造理財產品募集了30億的飛單事件。

那麼如何判斷是不是代銷?有兩個小技巧,一是在產品展示頁或說明書中查看,有沒有「代銷」的聲明或發行主體名稱。

二是在產品說明書中查找到以大寫的「C」開頭的14位編碼,這是理財登記編碼。把這個編碼輸入中國理財網(銀監會同意設立的官方網站)就可以查詢到產品登記信息了。如果查不到就要留意真偽了。

網址:https://www.chinawealth.com.cn

02

第二個要點:留意風險等級

銀行理財不一定都投資於低風險的債券、貨幣工具,也可能投資權益資產。根據投資標的,銀行理財產品有從R1到R5,5個等級,風險等級越來越高,收益波動也會越來越大。

03

第三個要點:業績比較基準不等於實際收益率

前面有說到資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不再有預期收益率一說。但日常銀行客戶經理仍可能會說一個大概的數字,在網站上我們也能看到。這個參考數字一般是業績比較基準,因為很顯眼,一些投資者常常會誤以為其是收益率。而事實上業績基準只是管理人基於對過往投資經驗和產品波動的預判所設定的投資目標,不代表任何收益承諾。

其次在購買時要警惕資產佔用的情況。比如南南買了一萬的銀行定期理財,周期91天。可是從購買起息到結束贖回,資金佔用了101天,實際收益率就要再打10%的折扣。所以在同等情況下,儘量選資金贖回效率比較高的。

風險提示:上述內容和意見僅作為客戶服務信息,並非為投資者提供對市場走勢、個股和基金進行投資決策的參考。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有關觀點或分析判斷不發生變化或更新,不代表本公司或者其他關聯機構的正式觀點。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收益,基金投資需謹慎。

相關焦點

  • 在銀行買理財有風險嗎?本金會虧嗎?
    有網友提問——「在銀行買理財有風險嗎?本金會虧嗎?」,凡是投資必然有風險。同時,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還有一條絕對不能忘記的既定規則,那就是: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但是高風險未必會帶來高收益。很多時候,這些貨幣基金主要是投資銀行的存款,或者國債、央行票據等等一系列高安全係數的產品,因此,它的價值波動較小,不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所以本金損失的概率也非常小,能夠為投資者帶來較為穩定的收益。它的收益率通常都會比存款高,可以達到2%-4%。
  • 江瀚: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也能虧?買理財虧錢時代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買的時候明明被告知是穩健型理財產品,怎麼現在會有跌破本金的風險?」投資者將不解投向第三方投訴平臺上。不少購買了相關理財產品的用戶投訴稱,「該行淨值型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長期大幅虧損」,並要求相關銀行進行退款、解釋和賠償。那麼之前一直都覺得不會虧錢的銀行理財為什麼會虧了?買銀行理財到底靠不靠譜?我們到底又該怎麼看呢?
  • 銀行理財真的安全嗎?我們扒出了5個大坑
    全文3511字,細讀需約7分鐘扒出以下大坑:不止賣銀行理財收益率的障眼法固定收益不保本存款也會有風險風險級別靠譜嗎?以及,銀行理財更適合的配置方案。嗨,今天是為大家避坑操碎了心的麥麥。最近有一件大事兒,估計很多小夥伴都忽略了——《資管新規》延期到2021年底才實施。對我們影響最大的,要數銀行理財了。
  • 日虧7000元的銀行理財產品還能買嗎?
    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暴跌」這事讓不少投資者炸了。比如A朋友:我自己購買了某銀行98天成長理財,合計為75萬元,但買進之後就一直在虧,不到兩個月每天都在跌,每天虧幾百到上千元,而此前,理財經理向我承諾過這是一款低風險產品。
  • 銀行理財劫:上百款產品浮虧,固收類損失慘重,銀行理財該如何買?
    收益率跌至-4.42%,淨值降到0.9997,近日,招行一款「季季開1號」產品將銀行理財頂上了「熱搜」,成了投資界的標誌性事件。與此同時,誰也沒有料到,一直不溫不火的銀行淨值理財產品,會以這樣的姿勢「出圈」。銀行理財不保本了?曾經「穩穩的幸福」,如今跌破本金,這一事實衝擊著市場對於銀行理財的剛兌信仰,投資者一邊感嘆「活久見」一邊重新認識所謂的「低風險」。
  • 銀行相繼破產,2020年應該如何存款和理財?
    從國際看,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老牌銀行不再能夠合法正常的進行營業活動,而進行破產清算,也成為了今年美國第一家倒閉的銀行。從國內看,銀行破產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成立於1995年的海南發展銀行就是中國第一家倒閉的銀行。
  • 理財-美元理財方式有哪些銀行美元存款利率是多少?
    我們對人民幣銀行存款利率比較熟悉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美元存款利率。那麼,銀行美元存款利率是多少?有別於人民幣存款的是,不同的外幣儲蓄利率是不一樣的,而且不同幣種的匯率也不盡相同。在關注銀行美元存款利率是多少之前,先去了解美元理財方式。美元理財方式有哪些美元儲蓄。
  • 為何銀行存款利息那麼低,還是有許多人選擇存款而不是理財?
    但是,每一個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並且理財的方式也是特別的多,因此在選擇理財方式的時候要按照自己實際的情況去選擇相應的理財項目。比如:追求保本型穩健型的人,在選擇理財方式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會選擇一些風險係數比較低的並且安全係數比較高的理財方式,銀行存款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 那些把錢存銀行或餘額寶的人,真的虧大了!
    截至2020年4月,共有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先後進行降息,甚至有些國家和地區降息2次以上。 至於為什麼降息其實很簡單,國家的錢夠多了,不需要大家的存款。 通過降息讓人把錢取出來,不管是購房、消費,只要能提振經濟、推動生產就行。
  • 結構性存款算是存款還是理財產品?
    文/UC資訊 生活財經 作者:財經知識觀相信自2018年以來,不少人都有聽過「結構性存款」這五個字,那麼這結構性存款又是什麼呢?它到底是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銀行定期?還是它也一款理財產品?嚴格來說,結構性存款介於兩者之間,它既不屬於存款,但也不能算理財。它本身算是一種存款,但是又與我們普通的存款不一樣,因為它嵌套了金融衍生品,或許有人不理解結構性存款是如何運作的,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分析。
  • 目前結構性存款很流行,它是銀行存款嗎?有什麼樣的風險?
    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出來之後,銀行的理財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從2018年5月份開始,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不能保本保息,所以目前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都是已經打破剛兌,這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是有一定的風險性的。在資管新規出來之後,銀行理財規模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之下,銀行就紛紛把目光轉向了結構性存款,所以我們看到過去兩年時間,各大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是不斷擴大的,在最高峰的時候,各大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甚至達到12萬億以上。而各大銀行在宣傳結構性存款的時候,一些業務員可能把結構性存款等同於普通存款,這是很容易給客戶造成誤導的。
  • 理財收益怎麼算,銀行存款的收益大概多少
    用戶在挑選理財產品時,比較關心的就是這些產品的收益情況,用戶可提前掌握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方法。理財收益怎麼算?銀行存款的收益大概是多少呢?理財收益怎麼算如果用戶選擇的是淨值型的理財產品,就需要按照產品的份額和淨值進行計算。
  • 存款人意外死亡,銀行和支付寶會「獨享」存款?存款將被這樣處理
    但是不主動,並不代表銀行會「沒收」這筆錢。相反,銀行會一分不差地還給家屬。當然因為存款的性質不同,我們分為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兩種進行討論,看看銀行會如何處理。 只要錢還在,即便存款人已經去世,這筆活期存款也會一直結算。但是一般情況下,銀行也會每年扣除相應的費用,包括簡訊費、管理費等等。最終這筆錢要麼被扣光,要麼就是帳戶轉為睡眠帳戶。
  • 金額10萬元,多種存款和理財方式,教你選擇
    也可以在不同的銀行尋找尋找,一般國有大行的年化收益率低一些,一些地方性城鎮銀行三年、五年定期存款利率能達到3.5%-5.5%的水平。定期存款的年化收益率雖然要低於大額存單,但很多銀行也會推出5萬元的存款,利率能較一般存款有著提升。
  • 如果發生了戰爭,居民的存款、理財、股票是不是會血本無歸?
    今天回答了網友問題,題目:如果發生了戰爭,居民的存款、理財、股票是不是會血本無歸?這要看具體情況,一般情況下不可能發生,原因分析如下:一、戰爭發生戰爭,要看戰爭的具體地點,爆發程度,不是整個國家戰爭,都不會影響居民的存款、理財、股票,局部戰爭,只會影響局部地區安全與穩定。戰爭主要影響的是經濟,消耗的是人力、財力。只要銀行、證券交易正常都不會影響居民的存款、理財、股票。
  • 如果發生戰爭,居民的存款、理財、股票是會不會血本無歸?
    在這種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之後,大家首先要想到的是保命,而不是想著賺錢,這時候包括銀行在內的一些金融機構和企業都有可能出現倒閉。而在戰爭年代發生銀行倒閉是沒有人有心思去追究銀行倒閉的責任的,這意味著大家在這些銀行存錢或者購買理財產品基本上是有去無回的。
  • 部分銀行美元存款、理財利率直逼人民幣大額存單:該投嗎?
    近期,交通銀行的「匯添息」美元存款產品1年、2年期利率分別高達3%和3.3%(1000美元起);工商銀行內部人士也對記者表示,類似期限美元存款也能給到同等水平的利率,但起存金額較大。當然,也有相當多銀行的美元同期限存款利率維持在1%以下。
  •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買5%的理財產品,只買銀行定期存款3%?
    但是最近兩年時間,很多人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出現了一些變化,很多人都更傾向於購買收益率更低的銀行存款產品,而不是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理財產品已經打破剛兌規則。
  • 手上有40萬存款,未來3年用不著,怎麼理財比較好?
    那麼、手裡有40萬存款,如果在未來3年內用不著的情況下,該如何理財更好呢?一、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配置金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非常多,各種各樣,風險係數也不盡相同。而每個人的承受風險能力不一樣,有的投資者追求穩定收益,不願意承受本金虧損風險,那麼這個群體的投資者儘量選擇穩健類的理財產品。若是偏好中高風險類投資的投資者,既在行情不好的情況下,本金可能會出現浮虧,那麼這類型的投資者可以配置波動類理財產品。首先是要清楚自己的自身條件,能接受多大的風險,再進行選擇。
  • 銀行行長:20萬存款這樣存年利息近萬元
    銀行存款也屬於一種理財方式,既然是理財方式,自然就需要理財人具備一定的技巧。一個會存款的人,跟一個不會存款的人相比,每年拿到的利息就比普通人多。 毫不誇張地說,現在我們銀行的各種「存款方式」都有了。對於不同的儲戶,他們可以通過選擇最適合的存款方式來獲得更多的利潤。明智地存錢是件麻煩事,但它也能讓你賺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