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基金
最近某寶收益率不敵銀行定期存款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小南的一個朋友很早就轉投了銀行理財,最近吐槽說:
「這年頭,閒錢理財也太難了。投的銀行理財竟然連續兩天負收益了。」
在很多人眼裡,銀行幾乎是的代名詞:「把錢放銀行總是安全的吧」,抱著這樣的想法,一些人在買銀行理財時直接給收益率從高到低排序,然後買最高的那個。「低風險」
其實銀行理財和存款不一樣,資管新規後銀行的理財運作模式也發生了一些新變化,投資之前務必要弄清楚哦。
銀行理財VS銀行存款
銀行存款都很熟悉,我們把錢儲存在銀行,在約定的時間內銀行按照約定的利率付給我們本金和利息。相當於你把錢暫時借給銀行,背後有銀行的信用作擔保。
銀行存款有活期和定期之分,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規定活期基準利率是,定期存款一年期利率是。一般來說,國有大銀行存款利率基本保持一致,而一些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等中小銀行會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有所浮動。0.35%1.5%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可能在支付寶等平臺看到年化3%以上的銀行存款產品。不過看到它們你可能會犯嘀咕:這些小銀行會不會倒閉呢?
銀行作為非常重要的金融機構,自然倒閉的概率是很低的。假設真的發生了極端風險,我國還設立了《存款保險條例》,為存款人的存款安全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保障。一旦出現意外,如果你的存款本息低於50萬元,可以獲得全額賠付,如果超過了50萬元,超出部分則從銀行清算財產中受償。總而言之,銀行存款產品的安全性是很高的。
而銀行理財則不一樣,它的本質是我們把資金委託給銀行,銀行代我們投資理財。這裡可以把銀行理解為資金的募集管理人和投資通道。
相比近乎無門檻的銀行存款,2018年以前銀行理財有的投資門檻(現為1萬)。但這絲毫阻擋不了投資者的熱情。當時不少理財產品不僅保本保收益,並且比銀行存款利息高不少。從2009年起,銀行理財規模以年複合增速超50%的速度發展。5萬元
而2018年資管新規正式落地,明確規定了「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向淨值化轉型,投資者要自負盈虧」。剛性兌付就是不論發生什麼,銀行都兌付本息,而打破剛性兌付通俗地理解就是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了,即使到期兌付困難,銀行也不能做兜底處理。
以往保本型產品一般會有預期收益率比如5%,不管其間運作得怎麼樣,到期後就會按照5%的收益率兌付給你。而新規之後,銀行理財就不存在預期收益一說了,會向淨值化轉型,就像基金產品一樣,每天公布淨值,賺多少虧多少一目了然。
不過雖然不再保本保收益,但一些銀行理財標註的3.5%、4%業績比較基準,對於閒錢理財來說依然很有誘惑力。先別急著買,南南整理了三個要點是投資前必須留意的。
01
第一個要點:了解發行主體,儘可能選擇銀行自產自銷的產品。
某銀行的理財產品一定是銀行自己發的嗎?不一定,也可能銀行只是代銷,是第三方機構如保險、信託發行的產品,銀行從中賺取手續費,不對產品的運作和盈虧負責。這裡並不是說第三方機構不好,而是如果你看中的是銀行信用背書,了解發行主體可以避免錯配或虛假產品。比如3年前某銀行就出現了支行行長偽造理財產品募集了30億的飛單事件。
那麼如何判斷是不是代銷?有兩個小技巧,一是在產品展示頁或說明書中查看,有沒有「代銷」的聲明或發行主體名稱。
二是在產品說明書中查找到以大寫的「C」開頭的14位編碼,這是理財登記編碼。把這個編碼輸入中國理財網(銀監會同意設立的官方網站)就可以查詢到產品登記信息了。如果查不到就要留意真偽了。
網址:https://www.chinawealth.com.cn
02
第二個要點:留意風險等級
銀行理財不一定都投資於低風險的債券、貨幣工具,也可能投資權益資產。根據投資標的,銀行理財產品有從R1到R5,5個等級,風險等級越來越高,收益波動也會越來越大。
03
第三個要點:業績比較基準不等於實際收益率
前面有說到資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不再有預期收益率一說。但日常銀行客戶經理仍可能會說一個大概的數字,在網站上我們也能看到。這個參考數字一般是業績比較基準,因為很顯眼,一些投資者常常會誤以為其是收益率。而事實上業績基準只是管理人基於對過往投資經驗和產品波動的預判所設定的投資目標,不代表任何收益承諾。
其次在購買時要警惕資產佔用的情況。比如南南買了一萬的銀行定期理財,周期91天。可是從購買起息到結束贖回,資金佔用了101天,實際收益率就要再打10%的折扣。所以在同等情況下,儘量選資金贖回效率比較高的。
風險提示:上述內容和意見僅作為客戶服務信息,並非為投資者提供對市場走勢、個股和基金進行投資決策的參考。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有關觀點或分析判斷不發生變化或更新,不代表本公司或者其他關聯機構的正式觀點。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收益,基金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