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讀書高還是讀書無用?

2020-12-12 粟中齋筆記

「讀書無用論」和「學歷無用論「在當前社會,在網絡上甚為流行。有人欣然支持,也有人痛心疾首的反對。其實這些問題不是什麼新問題。國學大師南懷瑾很早以前就說過讀書無用。不過他的看法比較獨特。他說的是很多人讀好書,然後就去美國。南懷瑾說,這種讀書對中國社會沒有什麼用,主張教育救國。現代人的讀書無用論和南懷瑾的看法當然不同。南懷瑾著眼於國家、民族等宏大的方面來談問題,而現代人則從個體方面來談問題。讀書到底有無用處,其實是個複雜的問題。

中國傳統主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國人對於讀書賦予太多的含義,希望讀書能帶來實際的東西。這種實用論讀書直接帶到了現代社會教育。很多人寄希望於讀書改變命運。讀書就等同於上學。問題也就變成,上學有用嗎?於是乎,主張讀書有用的人就說,看看某人考了個好大學畢業後掙了多少錢,有了多好的工作;而主張讀書無用的人則舉出沒有高學歷或輟學的巨富高官為例,指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網上流行依舊的一個段子是:我從小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而我的同學從小學習非常爛,小學畢業出去打工。在我讀大學時,他混社會成功成了老闆,然後僱傭了985畢業的自己,以具體的個案證明讀書無用。實際上,雖然讀書無用論甚為流行,但是我相信沒有一個成年人真的信。我們周圍也沒見到那個人讓在的孩子小學畢業就去打工。實際上,國人都在用實際行動默默地支持讀書有用,都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讀書來安身立命,超越父輩。

真正相信讀書無用論的是很多學生們。有網絡數據顯示,網際網路上有一半的未成年人。我們在網絡評論中,有很多未成年人在肆意地散發非理性的言論。這些孩子沒有經歷過人生的辛酸,看到了很多明星、網紅們不讀書就可以一夜暴富的報導,必然會滋生出嚮往的想法。再加上學習過程中的單調和壓力,必然對上學讀書產生厭惡感。他們不知道,成功的明星、網紅背後付出的努力,更不知道還有多少不成功的。我見過一個初三的孩子本來非常優秀,中考結束後的假期,在家裡上網接受了這類信息。上高中後,他就不再好好讀書,說要混社會,結果考了個三本。其實,很多專家都說過,上學讀書未必能夠獲得高官厚祿,但是卻是人生成功最便捷、最有平坦的路。它是有路可循,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讀好書或許是最值得拼搏的路。

最後回到主題。讀書到底有沒有用?讀書當然有用!!!雖然現在社會已經多元化,但是有著良好教育背景的人還是在各行業能夠做得不錯的。當然應該指出的是,獲得好的學歷只是讀書最初的階段。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讀書獲得學習的習慣、寬厚的知識基礎和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乃至保持終生的學習的態度,才能彰顯出讀書帶來的價值。

相關焦點

  • 讀書有用嗎?百無一用是書生還是唯有讀書高?
    今天,關於讀書有用無用的新聞不絕於耳,各種說法層出不窮。那麼,古人是怎麼看的呢?實際上,在科舉制以前,讀書無用論佔據時代的主流,科舉制以後,讀書有用論成為時代的潮流。在科舉制正規化全面化的宋代以前,普通人的讀書之路並不順暢,世家大族壟斷了晉升之路。所以漢代班超「投筆從戎」,唐代楊炯寫詩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杜甫也說「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李賀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裡表示的都是寒門貴子的無奈與憤恨,讀書並沒有成為社會的共識和國家的理念。
  • 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
    所以,從現在起,你應該靜坐一隅,好好的讀書,你會從那些偉大的著作裡發現,你生活中那些輕浮的人生哲學,心靈雞湯,是多麼的愚蠢。好書,照亮黑夜的明燈古今中外讚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的不可勝數,漢代劉向說「書尤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張元濟先生說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人是如何讀書的呢?
    古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當然在古代,讀書是跟考功名緊緊聯繫在一起,讀書並不一定是純粹地愛好學習,而可能是謀取公民的手段。儘管這句話的含金量不如古代那麼大,並且社會上還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不管如何,讀書學習,還是有其不可磨滅的正面意義的。
  • 讀書不如早工作?《平凡的榮耀》白敬亭實力打臉「讀書無用論」
    王阿姨家兒子名牌大學畢業,現在還是給人打工,一個月就幾千塊錢,還不如我兒子早早出來工作,現在都有車有房了。更有甚者,前幾年,有兩個90後網紅主播在看到粉絲送的禮物是一本書的時候,表現出不屑一顧,當場說覺得讀書沒啥用,因為不讀書我也開跑車,然後直播撕書,代表了自己是堅定的讀書無用論支持者。
  • 「唯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到底哪個說法是對的?
    對於讀書,有兩句古話人盡皆知。一句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意思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入流的,只有讀書才是高尚的」;另一句古話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是說「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看待書生的,世界上最沒有用處的人就是讀書人」。
  • 還相信讀書無用?李彥宏用高學歷反駁讀書無用論
    網上一直流傳著「讀書無用」的言論,也有不少人以賈伯斯輟學為榜樣,認為沒有學歷也可以成功。但賈伯斯成功是個小概率事件,對於許多成功人士來說,高學歷是基本配置。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就曾是高考狀元,北大畢業後前往美國繼續深造。
  • 讀書無用是不學無術者的藉口!
    是不是你也發現自己曾經也會或多或少的抱怨過讀書無用?讀書到底有用還是無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被這個問題困擾。那麼,我們現在假設「讀書無用的結論是真的」,現在要大家證明這個結論。在我們剛出生時,我們大腦的信息量幾乎為零,我們的成長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 為何古人既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相信關於讀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既有人說覺得讀書時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捷徑,也有人尊崇「讀書無用論」,那麼到底讀書重不重要呢?其實這個思考古來就有之,既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有人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那這兩句話都出自何處?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
  • 楊華:「讀書無用論」雜談
    春節期間,上海高校博士生返鄉筆記中「知識的無力感」的觀點,女研究生回鄉記述中學老師「現在我都不和學生說讀書有用了」的豪論,爆棚網絡引發爭論。這是典型的「讀書無用論」的論斷。最近十幾年,「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社會和城市普通市民中很有市場,在網絡上也經常沉滓泛起,興起網民大討論。本來是不想參加這些沒趣的討論的。
  • 讀書無用論頻頻出現,你所認為的讀書,是什麼?
    休息之餘,老闆問其中一個女生,以後工作想要多少工資,女生回答他說是五千,老闆嘲笑他們,五千夠幹啥的,看看你們讀書有啥用,大學生還不是給我打工。除開關於跨越階級的爭論,關於「讀書無用論」的爭論,大多發生在讀書人與這樣的人之間。非功利性的讀書,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開闊眼界,對於在生活中忙碌的普羅大眾來說,太過虛無縹緲,亦是一種負擔。
  • 曹雪芹的「讀書無用論」
    只要有了讀書這個愛好,個人素質就明顯提升。即便是賈雨村這樣的草根出身,成名之後,也是只愛自己相識於微時的戀人嬌杏。大概這也是封建時代的規律,飽暖思淫慾,唯有讀書才能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讀書使人的思想更為豐富,有更多精神追求,所以不會陷於原始欲望。這是曹雪芹總結出來的讀書的一大好處,未必放之四海而皆準,卻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讀書之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人為何如此看重讀書呢?
    讀書在古人眼中的重要性就可見一斑。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這就古人對讀書給的最佳答案,凡要求上進者不可不讀書,讀書是一個人獲得知識和學問的重要途徑,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古人還有一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焚書坑》|讀書無用論,章碣是懷才不遇還是借古諷今?
    他最出名的詩是《焚書坑》和《東都望幸》,而流傳最廣的就是「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首詩爭議不斷,主要是圍繞著「焚書帝業虛「和」劉項不讀書「這兩項,而後者被認為是」讀書無用「的最有力證據。劉項真不讀書?被隱藏的謀士方陣」項藉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項羽年少的時候讀書不好,練劍不成,後來和項梁學兵法,還是學不好。項氏家族一直以來都是楚國的將領,而其起義也是利用的「反秦復楚」進行的。
  • 唯有讀書高
  • 史上最大笑話-讀書無用論
    一、論讀書有無用由於社會上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一些人也跟著宣傳讀書無用論,最近看到一個反智公眾號「無極領域」也在大肆宣揚讀書無用論,還列舉了一堆片面的例子,居然還讓很多無知的人相信了。深感社會愚昧盛行,所以打算論一論,撥雲見日,讓大眾不在被讀書無用論毒害。
  • 我為什麼反駁讀書無用論
    讀書無用論大概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年輕的時候辛辛苦苦的讀書,最後進入社會取得的經濟效益還不如不怎麼讀書的人多,換句話說就是上了這麼多年學,才掙那麼點錢,所以說最後就覺得讀書無用。第二個方面就是,讀書讀了這麼多年,最後長大了書中大部分的知識都給忘了,那麼我讀書幹嘛呢?我認為讀書無用論只是一種片面的、短視的視角,它只看到了某一個時刻,一個人的能力和所擁有的資源不匹配,或者說是文憑和他現在的收入不匹配,就認為這個理論是對的,但是這背後更複雜的原因,讀書無用論並沒有看到。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那麼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原創 閔曉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一篇影響廣泛的啟蒙讀物《神童詩》,這兩句話充分彰顯了讀書的重要地位。古人讀書,大者可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小者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現代人讀書,可以將萬般的下品變成上品,通過讀書不斷學習新知識,改變自身和國家的命運。下面我就從六方面談談中國人讀書的目的。第一點是古人讀書,大多為了考取功名,改變命運。北宋皇帝有詩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很多讀書人苦讀錦繡文章,以求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 別讓新「讀書無用論」撕裂鄉土中國
    「知識無力」背後的「讀書無用」觀念究竟是真實流行於中國當下村落中的社會事實?還是僅僅被媒介不懈炒作而蕩漾在公共輿論世界裡的頭腦風暴?    針對此問題,去年,我們以中國西部一個偏遠行政村落為個案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田野研究。
  • 世界讀書日|讀書無用的年代,為什麼還要讀書?
    世界讀書日|讀書無用的年代,為什麼還要讀書?讀書是一種「習慣」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有一個回答很精彩: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麼了。
  • 讀書=無用=迂腐?
    嗚呼哀哉,死讀書來錢太慢了。況且現在本科生就業形勢那麼艱難,有許多老闆不就是很看不起那些名校畢業的書呆子嗎?瞧,你認真學習了那麼多年,到最後還不是來給我當著打工仔混口飯吃。讀書有什麼用呢?好像真的沒用。而且,讀書似乎也有它的功利性,它並沒有那麼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