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和「學歷無用論「在當前社會,在網絡上甚為流行。有人欣然支持,也有人痛心疾首的反對。其實這些問題不是什麼新問題。國學大師南懷瑾很早以前就說過讀書無用。不過他的看法比較獨特。他說的是很多人讀好書,然後就去美國。南懷瑾說,這種讀書對中國社會沒有什麼用,主張教育救國。現代人的讀書無用論和南懷瑾的看法當然不同。南懷瑾著眼於國家、民族等宏大的方面來談問題,而現代人則從個體方面來談問題。讀書到底有無用處,其實是個複雜的問題。
中國傳統主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國人對於讀書賦予太多的含義,希望讀書能帶來實際的東西。這種實用論讀書直接帶到了現代社會教育。很多人寄希望於讀書改變命運。讀書就等同於上學。問題也就變成,上學有用嗎?於是乎,主張讀書有用的人就說,看看某人考了個好大學畢業後掙了多少錢,有了多好的工作;而主張讀書無用的人則舉出沒有高學歷或輟學的巨富高官為例,指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網上流行依舊的一個段子是:我從小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而我的同學從小學習非常爛,小學畢業出去打工。在我讀大學時,他混社會成功成了老闆,然後僱傭了985畢業的自己,以具體的個案證明讀書無用。實際上,雖然讀書無用論甚為流行,但是我相信沒有一個成年人真的信。我們周圍也沒見到那個人讓在的孩子小學畢業就去打工。實際上,國人都在用實際行動默默地支持讀書有用,都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讀書來安身立命,超越父輩。
真正相信讀書無用論的是很多學生們。有網絡數據顯示,網際網路上有一半的未成年人。我們在網絡評論中,有很多未成年人在肆意地散發非理性的言論。這些孩子沒有經歷過人生的辛酸,看到了很多明星、網紅們不讀書就可以一夜暴富的報導,必然會滋生出嚮往的想法。再加上學習過程中的單調和壓力,必然對上學讀書產生厭惡感。他們不知道,成功的明星、網紅背後付出的努力,更不知道還有多少不成功的。我見過一個初三的孩子本來非常優秀,中考結束後的假期,在家裡上網接受了這類信息。上高中後,他就不再好好讀書,說要混社會,結果考了個三本。其實,很多專家都說過,上學讀書未必能夠獲得高官厚祿,但是卻是人生成功最便捷、最有平坦的路。它是有路可循,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讀好書或許是最值得拼搏的路。
最後回到主題。讀書到底有沒有用?讀書當然有用!!!雖然現在社會已經多元化,但是有著良好教育背景的人還是在各行業能夠做得不錯的。當然應該指出的是,獲得好的學歷只是讀書最初的階段。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讀書獲得學習的習慣、寬厚的知識基礎和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乃至保持終生的學習的態度,才能彰顯出讀書帶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