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關於讀書有用無用的新聞不絕於耳,各種說法層出不窮。那麼,古人是怎麼看的呢?
實際上,在科舉制以前,讀書無用論佔據時代的主流,科舉制以後,讀書有用論成為時代的潮流。
在科舉制正規化全面化的宋代以前,普通人的讀書之路並不順暢,世家大族壟斷了晉升之路。所以漢代班超「投筆從戎」,唐代楊炯寫詩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杜甫也說「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李賀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裡表示的都是寒門貴子的無奈與憤恨,讀書並沒有成為社會的共識和國家的理念。
等到了宋代,科舉成為仕宦的唯一路途,所以讀書人的地位全面提升。宋真宗以皇帝之尊承諾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屋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親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讀書成為了一種高尚的理念,開始有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
當兵從此備受歧視,如範仲淹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所謂「白馬掛金鞍,騎出萬人看。借問誰家子,讀書人做官」,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