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用嗎?百無一用是書生還是唯有讀書高?

2020-12-12 族譜修撰研究

今天,關於讀書有用無用的新聞不絕於耳,各種說法層出不窮。那麼,古人是怎麼看的呢?

實際上,在科舉制以前,讀書無用論佔據時代的主流,科舉制以後,讀書有用論成為時代的潮流。

在科舉制正規化全面化的宋代以前,普通人的讀書之路並不順暢,世家大族壟斷了晉升之路。所以漢代班超「投筆從戎」,唐代楊炯寫詩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杜甫也說「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李賀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裡表示的都是寒門貴子的無奈與憤恨,讀書並沒有成為社會的共識和國家的理念。

等到了宋代,科舉成為仕宦的唯一路途,所以讀書人的地位全面提升。宋真宗以皇帝之尊承諾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屋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親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讀書成為了一種高尚的理念,開始有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

當兵從此備受歧視,如範仲淹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所謂「白馬掛金鞍,騎出萬人看。借問誰家子,讀書人做官」,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相關焦點

  • 「唯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到底哪個說法是對的?
    對於讀書,有兩句古話人盡皆知。一句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意思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入流的,只有讀書才是高尚的」;另一句古話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是說「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看待書生的,世界上最沒有用處的人就是讀書人」。
  • 「唯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
    對於「讀書」這件事情,古人曾經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又曾經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豈不是前後矛盾嗎?如果將這兩句詩翻譯成現在的語言,前者為「知識就是力量」,而後者被誤解為「讀書無用論」。可見,「讀書」還是「不讀書」,是一個由古及今一直存在的爭議。
  • 為何古人既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相信關於讀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既有人說覺得讀書時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捷徑,也有人尊崇「讀書無用論」,那麼到底讀書重不重要呢?其實這個思考古來就有之,既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有人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那這兩句話都出自何處?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
  • 「惟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哪個對?其實都不對!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話歷來被「讀書無用論」和「讀書萬能論」的兩種對立觀點,更是在讀書這件事上正反雙方強力的佐證,觀點雙方更是吵的不可開交!這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文人的社會地位自然就高,讀書不僅受人尊重,還能考取功名,將來還會做官,如此一勞多得的事,豈不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嗎!小雷就問,這正常嗎?一個國家的公民如果人人只想著擺弄筆墨紙硯,而不去發展其他行業,軍事,生產,農業都過於落後的話,那也要被其他國家消滅的。
  • 俗語「百無一用是書生」,上半句是什麼?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在哪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俗語,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常常聽到。這句話從古流傳至今,每當人們認為讀書無用時,就常常引用它發表感嘆。令人奇怪的是,在要靠讀書參加科舉才能成為人上人的古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話呢?黃景仁一生寫了2000多首詩,其中有一首《雜感》是這樣的:「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廣為流傳的俗語「百無一用是書生」,就出自這首《雜感》。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你怎麼看這句話
    為選拔優秀人才,他開創了科舉制度,為讀書人讀書出仕、為官、從政,成為現實。這個制度採取公開、公平、公正的手段和辦法,應該講是很科學、合理的,後來歷朝、歷代都仿效,在我國影響了千百年。實際上今天,我國(也包括其他許多國家)在選拔人才,在對人才真才實學考察、考核方面,還都沿用這一制度和辦法。科舉制度推行後,社會上出現"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的說法也很正常。
  • 知行合一與「讀書無用論」:百無一用是書生?
    說起「讀書無用論」,至今在網絡上還是個能引起熱議的話題。結果有天進公司一看,發現公司的掃地僧居然是二十年前班級的第一名某某乙,哈哈哈哈。然而,讀書這兩個字,本身就是有多重含義的。例如蜀相諸葛孔明,堪稱華夏歷史上文臣楷模,智慧的化身。他生平治學,只觀大略,不求甚解。在《三國演義》舌戰群儒篇中,孔明就笑過東吳嚴畯: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
  •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真的沒用嗎?
    正如這首詩中所寫: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其看人有青眼有白眼之別: 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常言「禮豈為我設耶?」時有喪母,嵇喜來吊,阮作白眼,喜不懌而去;喜弟康聞之,乃備酒挾琴造焉,阮大悅,遂見青眼。
  • 世界讀書日:和珅的貪,教會紀曉嵐如何做人,百無一用是書生
    文丨曹鏡明題丨世界讀書日:和珅的貪,教會紀曉嵐如何做人,百無一用是書生世界讀書日:不是書生百無一用,是書生更知道怎麼用,才如此沒用和珅與紀曉嵐,這對歡喜冤家雖然在真正的歷史之中,少有交集,卻一直是近些年來影視劇裡的常客。尤其是在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中,直接將紀曉嵐的風流才子形象和和珅的腦滿腸肥的形象,推向公眾認知高潮。
  • 唯有讀書高還是讀書無用?
    「讀書無用論」和「學歷無用論「在當前社會,在網絡上甚為流行。有人欣然支持,也有人痛心疾首的反對。其實這些問題不是什麼新問題。國學大師南懷瑾很早以前就說過讀書無用。不過他的看法比較獨特。他說的是很多人讀好書,然後就去美國。南懷瑾說,這種讀書對中國社會沒有什麼用,主張教育救國。
  •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知道它的真正含義嗎?
    以前學生時代讀書,總會有大人說女孩子要少讀書,書讀多了沒有什麼用,家裡也有人一開始就為我想好了,初中畢業直接去師專,然後讀三年就可以工作掙錢,幸好我讀完初中的時候,師專已經不如以前,也不安排工作,我得以去了高中。
  • 夜讀,百無一用是書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清代詩人黃景仁用這兩句詩充分展示了自己對生活的憤憤不平以及無可奈何。那麼,在古代,讀書人做為社會中的「高層」所在,又為何會有如此的感悟呢?其中的奧秘值得當代人細細品味。古語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常言道:百無一用是書生,真的嗎?它還有前半句,聽了讓人很無奈
    常言道:百無一用是書生,真的嗎?它便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許多人常用這句話來推脫,來解釋自己失敗的原因,那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是真的嗎?其實不然,想必大家也聽過這麼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話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反義詞」,是兩個極端。
  • 黃景仁什麼情況下寫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摒棄讀書無用論的觀念
    清代詩人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在某些時候,有些人總會拿「百無一用是書生」來說事,認為讀書無用,這純屬斷章取義的臆造。首先,咱們先來了解下黃景仁。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武進(今江蘇常州)人。
  • 「百無一用是書生」,一首讓文人黯然泣下的詩
    中國詩文自古就有,最盛在唐代,可是在八股文盛起,詩詞衰落的清代,依然有這麼一首詩,讓人讀之而淚下。其中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更是被無數人傳唱。琵琶行在中國古代,由於高層對知識的壟斷,文人的地位很高,甚至傳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話,宋朝刑不上大夫,就跟現在的刑不上未滿16歲少年一樣,對文人進行特別保護,明朝進士不交稅
  • 「百無一用是書生」,作者原意並非如此,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對書生的辱罵之聲,比如「書呆子」、「書生誤國」、「百無一用是書生」等,把書生說得一文不值。但另一方面,對書生的讚美之聲也不絕於耳,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才高八鬥」、「才子佳人」,又把書生捧到天上去了。到底讀書好?還是不好?不用筆俠回答,眾多省吃儉用都要把孩子往好學校裡送、為孩子報無數興趣班的家長就是最好的回答。
  • 原來「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這裡,作者竟是黃庭堅的後裔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17歲寫的《雜感》。全詩是這樣的: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 人們為什麼會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又知道前一句是什麼嗎?
    現在書生這個詞早已變成了一個褒義詞,人們對於一些讀書人,常常是會用一種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認為他們都是一群書呆子,無用之人;在當今這個時代,一個會讀書,最後成為了科學家,大作家的人,那麼也是比不上一個明星和商人。應當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那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那都是同樣的貼切。
  • 為什麼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
    作者想表達的是因為自己身世飄零悽苦,明明自己很有才華卻無人賞識,仕途始終不順(6次鄉試不中對一個自詡有才的人確實是很大的打擊),隨後怒極反笑,自嘲到百無一用是書生,黃景仁是清朝人,年少成名,9歲有詩名,16歲在3000人中取得童子試的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這樣的人都不能取得功名,所以很是憤慨。
  •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誰說的?你怎麼認為?
    古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有何看法?文/南郭居士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很容易被我們掛在嘴邊,但大多數人在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常說「古人說」,卻並不知道這句出在何處,是誰說的。對讀書人,中國一直存在著兩種評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 百無一用是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