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愛的水滸人物是宋江,雖然很多人對他褒貶不一,但他身上還是有很多地方很吸引我。今天來說說宋江是如何坐上梁山泊第三任寨主的,這個過程也是有很多故事的,老施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來安排的。
梁山泊確立第三任寨主的麻煩源於晁蓋的臨終遺言、它對未來的繼承人作了很具體很明確的提示,但一切又在未定之數。在這個關口,突然出現了盧俊義,他是被按圖索翼軟硬兼施「賺」上梁山的。
按宋江那意思,似乎是要為好漢們引進一個寨主。第二次攻打曾頭市,宋江讓盧俊義擔任前部先鋒,這是有意給他捉拿史文恭的機會。但是吳用找藉口讓盧俊義在外圍打接應,他是不主張由盧俊義做一寨之主的。
但這一回吳用失算了,史文恭的坐騎使他逃出了梁山大軍的重圍,他成了埋伏在平川的盧俊義的俘虜。依照晁蓋的遺囑,應該立盧俊義為新寨主。這也是此役之後宋江又一次向眾頭領提出的意見。
顯然,宋江提出這個意見並不完全是由於晁蓋的遺言,因為在打曾頭市之前,他就向盧俊義表達了這層意思。並且,如果他根本不想盧俊義主持山寨,完全可以不給他機會,比如不讓他參加攻打曾頭市,或者乾脆不請他上梁山。
可是宋江將自己的位置拱手相讓,往往是出於籠絡人心的目的。他曾對剛剛做了梁山俘虜的呼延灼說:「倘蒙將軍不棄山寨微賤,宋江情願讓位與將軍。」這次讓的位子不是寨主,其時晁蓋還健在。
當時宋江是代理寨主。而且宋江自己一味躲避寨主的席位,似乎缺乏足夠的理由。他一直以忠孝自勉,希望有朝一日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國家的臣子。在他答應暫時主持山寨的時候,就將王倫時期延續下來的「聚義堂」改為「忠義廳」。
他與王倫晁蓋最大的區別在於,他有一些超越於不怕天不怕地,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之上的理想與追求。要實現這類理想,自己親任寨主不是更便捷嗎?何況由他坐第一把椅子是眾望所歸,何必要刻意拂逆眾將領的心意呢?
在古今不少人的心目中,宋江是一個虛偽透頂的人。那麼,他躲避寨主的席位是不是一個虛偽的舉動?宋江推薦了盧俊義之後,將自己與盧俊義進行了一番比較,從中可以窺探到-些訊息。他時歸順朝廷,建功立業,官爵升遷,能使弟兄們盡生光彩。
這番話說得很實在很誠懇,與宋江對梁山群體的最終期許也是密切相關的。其中第二件提到出身,一個山大王「犯罪在逃」應該是正常甚至是必然的事情,根本不算缺陷。但宋江強調出好壞是著眼於招安。
在後來招安的過程中,作為朝廷使官隨員的李虞候張幹辦確實盯著梁山漢子的這種出身不放,口口聲聲罵他們「本是該死的人」、「反賊」。
就此而言,盧俊義「無至惡之名」顯然更合乎時宜。那麼,宋江是從將來的招安出發才推薦盧俊義擔任寨主的,這與他一貫的思想完全相符。
因而可以說至少宋江的這個舉動是真誠可信的。儘管如此,由於李逵、魯智深等人以散夥相威脅,這個提議還是沒有獲得通過。這些人對招安興趣不大,難以理解宋江的良苦用心。
宋江最後是宣布他與盧俊義同為梁山泊的「總兵都頭領」。忠義堂上立兩面繡字紅旗,一面書寫「山東呼保義」,一面書寫「河北玉麒麟」。這樣的結果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既沒有違背晁蓋的遺囑,又符合眾頭領的心意,顯示了宋江處理棘手問題的特殊能力。
還值得注意的是,宋江以「總兵都頭領」的稱呼取代了王倫、晁蓋時代常用的大王、寨主,這體現了一種更為開放的姿態,而且朝廷也更能接受。
宋江就這樣在別人不輕易的「微言」中露出了「大義」,就像他隨意地將聚義堂改為忠義廳一樣。不愧是做老大的人,一切盡在運籌帷幄之中。
以上是我的觀點,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