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代工藝中,這個大部分工藝都是官民共享,比如瓷器我們就官窯就有民窯,比如玉器宮廷製作,民間也製作。只有一個獨特的工藝它基本上在清末之前,是宮廷獨享的。在同光中興之前,這門工藝沒有走入民間,這就是景泰藍。我們俗稱景泰藍,它的學名叫掐絲琺瑯。我們先介紹一下什麼叫掐絲琺瑯?
掐絲是指把一個細的銅絲掐成一個圖形,掐絲琺瑯它首先不是銅絲,它是一個銅片,它因為要有力牆,要往裡填彩,填這個琺瑯釉,所以它叫掐絲琺瑯,掐出圖案,填上各種色料,經過燒制、磨製最後成為成品,這就是掐絲琺瑯的由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掐絲琺瑯它是一個外來的物種,它首先不是中國的東西。我們今天都認為景泰藍理所應當是我們國家的,是我們傳統的文化,但實際上早期它是一個外來的文化。它是由阿拉伯地區在元朝傳入我們中國的,這一點跟我們的想像有一點差距。不管是什麼樣的文化,一旦進入中國它就一定要起一個中國的名字,我們明代,我們講了很多了有很多工藝品它都有獨特的名字,它這個名字的特點是什麼呢?一般是強調它的年號,然後才是它東西本身。比如我們講過的宣德爐、成化杯、萬曆櫃,這些東西都是當朝流行的。但是景泰藍不是當朝流行,景泰藍是在元代進入了中國。到了景泰年間由於皇家的重視發揚光大,才使它聲名鵲起,使它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非常通俗易懂,帶有文學色彩的名字—景泰藍。
景泰藍的叫法非常晚,它並不是景泰年間開始叫。明朝一朝都不叫景泰藍,清朝的初年到了雍正年間有這樣的記載,我們聽一下。雍正六年《造辦處活計檔》五月初五日,其仿景泰藍琺瑯瓶花不好,欽此。這是關於景泰藍最早的文字記錄。這一段記錄讀法還有別,就是我們怎麼去讀。它說其仿景泰,藍琺瑯瓶,還是景泰藍琺瑯瓶,這個讀法是不一樣的。我們古文字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中國過去文字是靠你前後的意思和你讀書的這個能力判斷這個句式的,那麼在這一點上我們今天來看它是景泰藍琺瑯瓶,還是景泰,藍琺瑯瓶是兩個意思。晚清的《陶雅》記載的是最明確的,它這樣說。景泰藍是泛銅為質,嵌以銅絲,花紋空洞,雜填彩釉,昔謂之景泰藍,今謂之琺瑯。《陶雅》實際上是給說翻了,我們《陶雅》中這個記載說的很清楚,它說過去這個東西稱景泰藍,今天稱琺瑯。實際上這個東西過去稱琺瑯,而今天稱景泰藍,這個景泰藍由此這個名字就蔓延開來,就讓社會接受了這個通俗易懂的名字。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是因為這個工藝品以藍色基調為主,我們說了景泰藍是一個外來的文化,這個外來文化是波斯文化傳給我們的。波斯文化的主色調就是藍色。我們今天如果有機會阿拉伯國家,你看看它的很多建築,藍色是一個非常主要的色調。元代景泰藍傳入中國的時候它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它是實物階段,它是通過貿易把實物直接傳入中國。讓中國人看到這樣一種外國文化,或者說是異族的文化,我們過去沒有這樣的東西,看到這樣的東西非常的新奇,這是成品進入中國,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技術進入中國,我們喜歡這個商品了以後就會學這門技術,我們自己來燒。我多次說過在古代運輸成本是非常大的一個成本,不管做什麼事首先要考慮這個成本。我們今天考慮運輸成本是非常低的,運輸在商品成本中佔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可古代是非常高的,所以它願意引進技術。南宋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古籍中找到這樣蛛絲馬跡,南宋顧文薦的《負喧雜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他說予得一瓶,以銅為胎,縛之以革,外為觚領,彩繪外國人之奇形詭狀卻是玻璃,極其工巧,不知為何物。南宋到元很近了,南宋這段記載說得非常的清楚,這個東西的描述我們今天看就是景泰藍,可當時他說不知為何物,沒有這樣的名字。元政府它當時對手工業的這個工匠的態度跟宋政府是有區別的,它當時對這個,元朝我們知道這個歷史了。這段歷史相對比較殘酷,當時拿下中國是風捲殘雲般的拿下整個國土。這個時候它的政府需要大量的手工業工人,所以你有本事我就把你給俘虜來,把你弄的我的名下開始為我工作,所以元代政府對工匠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態度還是不錯,還高看手工業工匠一等。過去一直認為景泰藍是景泰年間才有的,要不然怎麼叫景泰藍呢?起碼是明代才有的。可是通過這些年的查閱古籍去類比去研究,知道了元代就有了景泰藍。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由於景泰藍工藝的一個特殊性,它因為跟瓷器不一樣,瓷器是一次燒造而成,你不能更改。景泰藍畢竟是銅胎,銅胎它就給了你焊接,然後改造,所以景泰藍的偽款後添款等等改款的現象非常嚴重。我們剛才看的大明景泰年制的雙龍尊它就是後添款,它過去底下沒有款。那因為景泰藍名氣大,那麼我添款一定要添名氣最大的時期,所以要添大明景泰年制。從16世紀開始一直到乾隆中期,景泰藍的改造工作就一直不斷。所以我們今天對景泰藍的分類、斷代非常困難,要一點一滴的去比對去看它的紋飾,去跟當時橫向的所有的工藝品比對,這個難度相對比較大
晚明景泰藍的品種在增加,但是質量在下降。它的特點就是砂眼在增多,景泰藍是要燒制的,它填完彩料以後一定要進火燒制,如果質量不能控制砂眼就會增多。我們當時中央政府也非常注重景泰藍的製造,比如它用景泰藍做了多穆壺。我們看一下圖,多穆壺用景泰藍製造顯然有禮品的意味。因為多穆壺是少數民族,是蒙藏少數民族用來喝奶茶或者擱酥油的。湖南電視臺《東方尋寶》報名:一三一四二零二二零五五 那麼用景泰藍這麼名貴的材料做,那顯然它有跟少數民族溝通的意思。所以中央政府當時把這些東西大量的發往西藏、內蒙,跟少數民族保持良好的關係。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康熙19年,武英殿、養心殿設立了造辦處。康熙57年,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那麼它從等級也提高了。康熙對歐洲傳教士帶來這個琺瑯非常感興趣,這個時候的琺瑯不是掐絲琺瑯,是畫琺瑯。我們講琺瑯彩的時候講過,它有銅胎畫琺瑯,有瓷胎畫琺瑯,有玻璃胎畫琺瑯。這三種胎畫琺瑯都是康熙一朝創燒的。康熙30年呢,《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康熙這樣說。朕新制琺瑯碗,因思先帝時未嘗得用,亦特擇其嘉者,供奉陵寢。我們過去一直講要尊重祖宗,尊重歷史,這個尊重一定要有具體的事件。康熙在30年的時候新試燒成功琺瑯碗,他就說我的父親先帝沒有用過這個東西,我要挑最好的供奉在他的陵前,表示我的一個孝心,那是一國之君,都要表示這樣的孝心,我們今天每一個人只要你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你就應該表示這種對祖宗的孝心,不僅僅是對你的祖宗,是對我們民族的祖宗。
琺瑯彩由於康熙的重視,它就開始普及。但是掐絲琺瑯在康熙一朝燒造的並不太多,可能是因為這個瓷胎畫琺瑯、銅胎畫琺瑯以及玻璃胎畫琺瑯影響了掐絲琺瑯的製造。到了雍正一朝,景泰藍就明顯增加了,史料也在增加。比如雍正十年有這樣的史料記載,說做了一組爐瓶燭臺,俗稱五供。什麼叫五供呢?一般在祖宗排位前要供五件東西,中間一個爐,兩個花瓶,兩個燭臺,這一共是五個,這俗稱五供。咱們有機會如果去清西陵,你看看那還有石五供,巨大的,搬都搬不動的石五供還都擺在陵寢前面。那麼五供由於五件是非常容易失群,所謂失去是古董上的一個專業術語,就是它歷史上的這個數量如果一旦分散就叫失群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乾隆以後景泰藍的工藝越來越成熟,做得特別的精細,器物也可以做得越來越大。我曾經在德國買過一個大號的景泰藍,80多公分一個大瓶,我們看一下圖。這個瓶子非常高,80多公分,兩個鎏進的耳朵,我們從這個瓶子的紋樣以及造型上看是乾隆時期的典型特徵,全部在身上體現了。我們講了這麼多課,我們橫向可以比較了,我們講過陶瓷,就可以拿出陶瓷的造型跟景泰藍的造型做一個橫向的比較,看它的差異有多大。在同一個歷史時期,橫向有時候幾乎在造型上沒有差異,在紋飾上沒有差異,在細節上也沒有差異。這就是文物橫向比較的好處。
國家的經濟衰退,直接體現在奢侈品上。景泰藍在所有的工藝品中成本是最高的,為什麼呢?是因為它以銅做胎,銅在歷史上是錢,使多少銅就使多少錢,它工藝複雜的程度那個另說,但是它的原材料成本就特別高。所以清代中葉以後乾隆以後,迅速衰退。那麼直至晚清開始走入民間,這時候北京、揚州廣州這些地方都開始有些字號生產景泰藍。那麼有名的比如有老天利、德成、寶華生、靜遠堂等等等等。這些字號都非常有名。它那時候的特徵我們今天看非常明顯,就是它的胎一般都非常的薄。它是用工藝來彌補材料的不足,我不可能給你使那麼多銅,老的景泰藍一掂很重,晚清民國初年做的這些景泰藍非常輕,但是掐絲掐的非常細,它用工藝來彌補材料上的不足。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我們對這個景泰藍的認識偏低,西方人偏高。西方人認為這是你中國代表宮廷文化或者是貴族文化一個典型器物,所以大量的景泰藍都流往了歐洲。晚清到民國時期,就是第四次收藏熱的時候古玩店裡,不擺兩個景泰藍顯得檔次低,換句話說有品位的買家一看你這個店裡連景泰藍都沒有轉身就出來了,覺得你低了。那麼中國人並不認為景泰藍有多高,源於文人的認識。文人認為這個東西太花哨了,不含蓄,所以文人對景泰藍的評價一直不高。曹昭就說這個東西俗得要死,清玩裡都沒這東西。由於文人這個態度,所以使我們的景泰藍大量的撒手流往歐洲。西方人為什麼認為景泰藍重要呢?西方人看你的皇宮擺設,一進皇宮一參觀一看,故宮大殿裡凡是重要場合群不都是景泰藍的大香爐,大仙鶴,都是大件的景泰藍。乾隆44年除夕,乾隆吃年夜飯的時候,只有皇上的餐具是景泰藍的,剩下的底下的全部都是瓷器,其他材料的。就可見景泰藍在當時宮廷中的一個地位。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景泰藍雖然是一個外來的工藝,但是經過了元明清三朝皇家的推崇,再加上工匠的一個努力使它成為了中國工藝美術一個奇葩。由於中國文人不推崇這種繁縟華麗的藝術,導致景泰藍我們不大重視它,導致我們對景泰藍的研究也非常的低,非常的淺。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文化史觀,我們一定要加強自己的文化史觀,什麼是文化史觀。歷史上所有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都應該尊重它。但是不幸中之的萬幸,我們景泰藍的這種奇葩西方人非常認可。景泰藍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代表中國燦爛文明的。我們下一講講一門也是由西方人帶給我們的一門藝術,由我們最後發揚光大,那就是鼻煙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