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的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經濟轉型升級逐漸深化,城市的發展目標也從追求規模到追求質量。人才的角逐賽日益激烈,跑在前面的城市已經開始減少對資源要素的依賴,轉換城市發展模式,建立吸引人才宜居宜業的環境,以此在新一輪發展中脫穎而出。
2020最佳引才城市榜單出爐 供圖
據智聯招聘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除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之外,新一線、二線、三線城市也強勢崛起。北京市、成都市、廣州市、寧波市、青島市、蘇州市、無錫市、銀川市以及成都市錦江區、廣州市海珠區、上海市臨港新片區榮獲「最佳引才城市獎」稱號。其中,無錫市的「太湖計劃」引進人才的經驗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參考。
高學歷年輕人是人才流動中的積極分子
想要打贏「人才爭奪戰」,第一步要搞清楚城市品牌宣傳的目標群體。據智聯招聘研究發現,當前人才流動的主體是高學歷年輕人,2020 年全國各地新增的求職人口中,超4成為21-25歲人群,且7成以上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
調研顯示,年輕人在選擇城市發展時69%看中薪酬因素,43%看重福利待遇,32%看重培訓和發展,傳統觀念中的戶籍因素對這個群體的影響甚微,近13%關注是否解決戶口。不難看出,年輕人在所處的人生階段主要目標是提升收入和實現個人發展,在目標城市定居的目的性不是很強,有「試錯」的心態。
2020最佳引才城市榜單出爐 供圖
縱觀各城市在吸引人才時制定的策略,針對以應屆生為代表的年輕人才制定的優惠政策,購房優惠、落戶、現金補貼等手段不拘一格,有效地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
把握人才流動規律,順勢而為
想要驅動人才從「心動」到「行動」,還要把握人才流動的客觀規律,實現靶向引才。智聯招聘大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是一線、新一線、二線城市外來人才的主要供給地,分別佔其人才總量的48%、33%、29%,據此成為人才爭奪高地。
從經濟帶之間的流動特徵看,京津冀與長三角地區共同爭奪中原城市群人才,而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則對長江中遊城市群人才吸引力更高。
在求職人群流動慣性規律支配下,城市引才策略應避免「海納百川」式的宣傳而失焦,把引才方向聚焦在人才流入的目的地,順勢而為可以更高效地完成人才建設目標。
在獲獎城市中,無錫以「太湖人才計劃」為支點,面向長三角,在人才吸引網面取得重大突破。「2020太湖人才峰會」以「新時代、新人才、新生態」為主題,打造個性化人才生態建設方案,持續打響「無比愛才、錫望您來」人才品牌。
成都打造的「蓉漂」品牌則在提高人才留存度的同時,將品牌化戰略與人才吸引融合到一起。具體來看,成都推出六大「拳頭」產品及系列衍生產品:深入實施的「蓉漂計劃」孕育出西南地區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與18家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為人才的內部流動、向上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其打造的「成都蓉漂人才發展學院」為成都人才提供累計培訓超 10 萬人次,儲備大量跨界複合型人才;而「蓉漂+」系列衍生產品則進一步增強了人才認同感和舒適度,創造出「引、育、留」的完整人才鏈條。
雲南網記者 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