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寧12月9日訊(記者 杜倩 蔡國建)說起濟寧清真點心老店,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馬大興」,不論是平時還是逢年過節,總會有人去買些糕點帶回家或者走訪親友。
從清代道光年間的馬家糕點鋪到今天的「馬大興」,這家百年老店,在一代代濟寧人的陪伴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鋪子發展為現在的清真馬大興食品廠,為濟寧人帶來了綿延百年的時光味道。
運河岸邊的馬家糕點鋪
在濟寧市小南門的十字路口拐角處,坐落著一個兩層平房,這就是「馬大興」清真糕點房。一進店裡,撲鼻而來的糕點香氣很容易讓人想起經年的「老味道」,店裡北面牆上掛著百年馬大興老店位居圖,圖裡的馬家糕點鋪與流經濟寧的京杭大運河隔街相望。
清道光14年(1834年),一位南京商人準備到北京經商,乘船途經濟寧時,見這裡市容繁華昌盛,便打消了去京城的念頭,在濟寧運河岸邊的響鈴閣街,開了家馬家糕點鋪。到了馬勇這一代,已經是「馬大興」第五代掌柜。
「從我記事起,我就幫著爺爺以及父親賣糕點,長大以後,我就騎著三輪車往各個代銷點送貨。」馬勇說,為了傳承這一味老口味,馬大興糕點房一路走來有著很多的不容易。
1986年,間斷經營了18年的馬大興糕點房重新開業了。那一年,馬勇33歲,無論風雪晴雨,他都會堅持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吆喝售賣糕點,直到今天,他很感謝自己當初的堅守。
全家守護「百年老字號」
「現在是家人幫忙打理店裡的生意,我也已經退居『二線』,該是年輕人的時代了。」今年66的馬勇說,自己的兩個女兒負責這家店,還有一些親戚在幫忙。「從小就受到我父親的影響,沒有特意去學,看的時間久了也便會了。」馬勇的小女兒馬冬青和馬勇當年一樣,耳濡目染,慢慢學會了家傳的手藝。
如今,馬冬青5歲的女兒也常常在她在做糕點時,目不轉睛的盯著看媽媽的做法。「我會讓女兒繼續把這門手藝和我們家的百年老味繼續傳承下去。」馬冬青說,從2003年開始家裡買下這座二層小樓,「馬大興」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再也不用輾轉周折了。
幾十年間,儘管「馬大興」的店鋪位置不斷變遷,但依然有很多濟寧人會循著記憶中的老味道,穿越大街小巷。同樣,馬勇和全家人也在堅守著傳承「老味道」的初心。
濟寧老味兒漂洋過海
「有次有個老年人過來買糕點說,他們家孩子買了別的地方的糕點,他一口就吃出來了。平時吃慣了我們家的無糖香脆餅,再吃別家的就感到味道不對了。」馬勇說,「馬大興」歷經近百年滄桑,在時代的浪潮中也在不斷地進行創新。
每逢過節,馬大興店裡面總是被前來購買糕點的客戶圍得裡三層外三層,忙不過來時,馬勇還要僱人幫工,最多的時候僱傭過三十多個工人。「有不少人去了外地之後還對我們家糕點念念不忘。」馬勇說,越是過節就越會來很多人,他們有人買了郵給遠在外地的親人,希望他們在糕點裡吃出「家」的味道。
「去年有一個臺灣來的客戶,買了很多牛舌酥、蜜三刀等一些老糕點準備帶回臺灣,他說在我的糕點裡吃出了小時候的味道,在臺灣這種味道他吃不到。」馬勇說,這位客戶曾經告訴他,在夢裡都想吃上一口帶著濟寧老味兒的蜜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