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雪,在古代靠什麼取暖?

2021-01-17 人民日報

冬天來了!北方的朋友縮在室內,在暖氣中享受「四季如春「;南方小夥伴空調、電暖氣、電熱毯、暖寶寶甚至發熱鞋墊齊上陣,穿好秋褲、捂緊被子抵抗嚴寒。

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沒有暖氣、空調、暖寶寶的人們如何跟低溫「對抗」?

古人取暖,也是「內外兼修「,室內和室外各有一套。

室外靠抖腿或喝酒嗎?並不,我們穿得厚!

那會雖然沒有羽絨服,但各種皮草在冬天輪番登場。在《紅樓夢》中,就有鬥篷,鶴氅、雪帽、狐皮襖子、羊皮小靴等等。賈寶玉平時有起夜披的貂頰滿襟暖襖,重要場合還有賈母賞賜的雀金裘等。

尋常百姓冬天還是穿棉衣居多。不夠暖沒關係,一件不夠就穿兩件。消費不起棉衣,還有性價比更高的紙衣。

溫度擋不住古人的「腦洞」。在唐宋時期,人們還會用楮皮紙做衣服,稱為「紙裘」。它不但禦寒、耐穿,最主要的是價格便宜,適合貧民出門穿。

古代也有便攜的取暖設備,比如手爐。手爐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說是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是楚人應對楚地潮溼的發明;還有說是隋煬帝冬天到江南南巡的產物。

手爐在唐代已非常盛行。它可以捧在手上,也可以揣在袖中,可謂古代的暖手寶。

民間用不起高大上的精美手爐沒關係,還有湯婆子,類似於今天的暖水袋。在宋代,就有許多人用它捂手捂腳。黃庭堅說:「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

室內的取暖設備,真是五花八門,可見古人在取暖這件事上有著源源不斷的創意。

最常見的就是炭盆,但凡冬季,都少不了它。炭盆可置於室內或庭院中,燒炭取暖,故亦稱「炭盆」。在條件簡陋的古代,可以說算是自供暖的鼻祖了。

在電視劇《如懿傳》中,眾嬪妃因為炭牽扯出許多瓜葛,不同位份的嬪妃用炭也分個三六九等,這也許就是古代發放「取暖費」吧。

在秦漢時期,椒房出現了,這個詞總是能在古裝劇裡混個臉熟。皇宮內、大戶人家的取暖開始進入了系統化,椒房可以理解為現在的集中供暖。

椒房還真的與「椒」有關。據《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牆壁「以椒為泥塗室」做保溫材料,然後牆上掛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用大雁羽毛做幔帳,地上鋪西域毛毯。

這樣「內外兼修」,以提高室內溫度。後來,未央宮的椒房殿專門由皇后居住,「椒房」幾乎成了皇后的代稱。

除了椒房,高級一點的有地暖,甚至王公貴族有了中央空調房——暖閣。暖閣的形式很多,總的來說就是集中供暖的供暖系統。其中最著名的一種就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

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簷底下。炭口裡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這可以算是古代的「地暖」。

普通人家安不了中央空調,土炕就承擔了主要的禦寒功能,赫赫有名的北方土炕其實明清時期就非常流行了。火炕也稱「暖炕」或「暖床」,清代皇宮中,幾乎所有的寢居之室都有火炕。

所以你看,古人取暖智慧根本不亞於現代人。若能回到古代的冬天,在雪裡穿鬥篷賞景,在暖閣中煮酒論詩,想必也是一件快活的事!

(來源:光明日報微信公號)

相關焦點

  • 今日大雪 大雪·物語「大雪三候」是什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大雪 大雪物語大雪三候是什麼 今天(12月7日)開始,我國各地進入大雪節氣.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大雪,鬥指癸,太陽到達黃經255度,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12月68日.標誌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
  • 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小雪過後,大雪臨近,天氣愈加寒冷。暖氣、空調、羽絨服……不少小夥伴的「禦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禦寒措施一應俱全。那麼在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古代比現代冷嗎古代有四個寒冷期,是遠比現代冷的。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因為氣候寒冷,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向較溫暖的南方進行了大遷移。
  • 古人冬天靠什麼取暖呢?
    人們在寒冷的冬天再也不害怕取暖的問題了,因為現在除了有暖氣以外,還有空調等多種取暖的方式,那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冬天是靠什麼取暖的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果是窮人家裡那就只能靠燒柴火取暖了,再有就是衣服穿多一點
  • 今日大雪!達州接下來的天氣……一定要扛住!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今日0時9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來到了你我的身邊「大雪」①把手夾在大腿裡②把手壓屁股下面③貼暖寶寶持續發熱,哪裡不暖貼哪裡是要貼滿全身嗎…④對象的衣領男朋友的口袋算什麼>這個季節願意讓你把手伸進領口取暖的才是真愛!
  • 大雪將至,古代取暖妙招:火炕、地暖、手爐
    大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天氣會更冷。那麼,在寒冷的冬季,古人是怎麼取暖的呢?火炕取暖古人發現地面被火烤熱後,不但不會潮溼,而且還會長時間保持適宜的熱度,於是他們有意識地烤熱地面,坐臥其上,這種「燒地臥土」的取暖方式便是最早的火炕原型。春秋時期宋國一個叫作柳的宦官就是用火炕贏得了宋元公的寵愛。
  • 大雪至寒冬始,古代那麼冷古人咋禦寒呢?
    《宋史·五行志》記載:「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凍死」。第四個寒冷期:明清寒冷期明清寒冷期持續了五百來年。公元1493年的冬天,淮河流域竟然斷斷續續下了半年的大雪;公元1893年湖北普圻地區天空再降大雪,平地雪厚竟然達到五、六尺。
  • 大雪節氣吃什麼|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今日大雪
    大雪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你知道麼?在大雪節氣吃什麼?你又知道嗎?接下來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大雪節氣吃什麼、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大雪節氣的詳細含義「大雪」節氣,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也有個別年份的6日或8日)。太陽黃經達25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範圍也廣,故名大雪。
  • 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微言夜讀·經典
    那麼在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 古代比現代冷嗎 古代有四個寒冷期,是遠比現代冷的。
  • 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那麼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一起來了解——古代比現代冷嗎古代有四個寒冷期,是遠比現代冷的。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因為氣候寒冷,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向較溫暖的南方進行了大遷移。《竹書記年》記載,「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第二個寒冷期為魏晉南北朝寒冷期。
  • 大雪紛飛的日子裡,古代人們都是靠什麼度過寒冷的冬天
    那麼在那個沒有空調,沒有暖氣的古代世界裡,人們是如何過冬的呢?其實,裘並不是古代貴族的專利,它根據材質的不同貧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見的冬服。有錢人家穿狐、貂、貉、豹的裘衣,輕薄保暖。貧苦人家取暖就只能選擇鹿裘、羊裘、狗裘。
  • 分享||大雪至寒冬始,古代那麼冷古人咋禦寒呢?
    先跟科科一起,來看看古代的冬天是怎樣的冷法? 根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我國古代冬季的天氣變化是很大的,在不同的時代又有寒冷期和溫暖期的區別,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寒冷期,在這些寒冷期,冬天的溫度十分的低。
  • 2020大雪節氣吃什麼|2020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今日大雪
    2020大雪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2020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你知道麼?在2020大雪節氣吃什麼?你又知道嗎?接下來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帶來2020大雪節氣吃什麼、2020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的相關內容。
  • 「漲知識」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遂寧23514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已獲得生活補助小雪過後,大雪臨近,天氣愈加寒冷。暖氣、空調、羽絨服……不少小夥伴的「禦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禦寒措施一應俱全。那麼在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
  • 大雪至,仲冬始丨取暖防寒,勿忘防火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2月7日零時9分我們迎來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大雪「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大雪是冬季的第3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此時,氣溫將顯著下降雪往往下得更大、範圍更廣不少小夥伴要問了池州的雪到底啥時候來
  • 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 微言夜讀·經典
    小雪過後,大雪臨近,天氣愈加寒冷。暖氣、空調、羽絨服……不少小夥伴的「禦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禦寒措施一應俱全。那麼在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今晚,就隨教育小微一起來了解——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因為氣候寒冷,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向較溫暖的南方進行了大遷移。
  • 今日大雪,天寒地凍,古代詩人眼中的大雪卻別有一番情致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古人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鶡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寒冷的天氣,寒號鳥也不再鳴叫;此時盛極而衰,天地間的陽氣有所萌動,老虎開始了求偶行為,蘭草感受到微弱的陽氣開始抽動新芽。
  • 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但是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夏天是用什麼降的溫,冬天又是用什麼取的暖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瞻仰一下古人在這方面的智慧。鑑於在古代凍死的人比熱死的人多得多,所以寒冷的冬季對古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層的貧民來說,是一段非常難熬的時間,很多老弱病殘就是被一場大雪亦或一次強降溫的嚴寒奪走了生命,他們食不果腹饑寒交迫/。
  • 今日「小寒」,那麼古代皇上是怎樣取暖的?
    一:火盆,火盆是古代最通用的取暖方式,下到黎民百姓,上到皇家貴族都會使用火盆,這也是我們在影視劇當中最常見的取暖方式。但是這樣取暖的方式卻很不安全,而且取暖的收效也不是很高,只會出現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所以也不是皇上首選的取暖方式。二:暖閣,歷史上皇帝都是在暖閣裡面辦公,在紫禁城的地下修建了地道,而這條地道就是專門用來取暖的火道。
  • 古人取暖花樣多,花椒也能取暖?古代也有暖氣房
    嚴寒酷暑是正常的節氣變換,到了現在,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人們只需要依靠空調就能獲得舒適的溫度,但是在古代科技不夠發達的時候,人們沒有空調,在大雪紛飛寒冷的冬天裡,古人又應該怎麼去取暖呢?拋開普通人不說,單純看看古代有記載的貴族都是如何取暖的。
  • 古代沒暖氣沒空調怎麼過冬!古人有的是辦法,取暖方式厲害的很
    這也讓小編不禁想起,以前在古代那些皇帝沒有暖氣、沒有空調,是怎麼熬過大雪紛飛的寒冬呢?大家可別以為沒有空調、沒電熱毯的古代人取暖全靠抖!他們的的取暖方式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厲害得多!尤其是養尊處優的皇帝們,根本不會讓自己受寒,他們有自己的獨特保暖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