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天氣會更冷。
那麼,在寒冷的冬季,古人是怎麼取暖的呢?
火炕取暖
古人發現地面被火烤熱後,不但不會潮溼,而且還會長時間保持適宜的熱度,於是他們有意識地烤熱地面,坐臥其上,這種「燒地臥土」的取暖方式便是最早的火炕原型。
春秋時期宋國一個叫作柳的宦官就是用火炕贏得了宋元公的寵愛。柳曾服侍宋平公多年,宋元公還是太子時就不喜歡他,一度想置他於死地。宋平公去世後,柳就想盡辦法討好宋元公。依規定,在寒冬十二月守喪,宋元公不得「衣狐裘,坐熊席」,但元公的席位總是暖和的,原來是柳預先用炭火將席位烤暖,待元公將至再將炭火去掉。元公一高興,柳便保住了性命,贏得了宋元公的喜愛。

「南方習床,北人尚炕」後來火炕發展為北方居民應對寒冷氣候的取暖設施,千年間火炕伴隨北方人度過了無數個寒冬。在魏晉時期,東北地區已經有使用火炕的記錄,據記載,白天,人們在灶臺煮飯做菜,晚上撤去炊具,堵上火孔,置席睡臥其上。後來,經過不斷改造與完善,與灶分離成用煙道相連接的兩體,煙道裡的煙順著屋外煙囪排出,火炕就此產生。

地暖
明清時北京冬季比現在還冷,紫禁城的建築師根據火炕原理,設計出了火地取暖法。其構造是在房屋的兩側的廊下、或簷下挖一數尺深的燒火坑,坑內砌灶,灶的煙道在室內地面下往復盤旋,這樣,灼熱的煙氣把會把地面烘熱,供室內採暖。它既沒有煙氣汙染,又沒有煤氣中毒的擔憂,而熱氣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內供熱均勻,居住舒適。

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曾在紫禁城待了13年。他說過,「北京冬天使用的爐子,不像我在德國、荷蘭和英國見的爐子。歐洲的爐子立在房間裡,像小灶一樣。這兒的爐子在室內不佔地方,熱量通過火道傳導到室內,這些火道完全鋪設在地板的下面。按照歐洲取暖的方法,當我們雙足還冷時,頭已很熱了。在北京雙腳卻總是舒適而暖和。適度的熱量均勻地充滿在房間的每個角落。」

手爐
從唐代開始,人們用銅製成手爐。手爐呈橢圓形,裡邊放火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原理類似於現在的暖手寶,不過大部分手爐有提柄。古人寬袍大袖,可將手爐放在袖裡暖手,隨身攜帶,溫暖方便。


白居易在詩中寫到:「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爐眠。」其中提到的「暖爐」就是手爐。
清代詩人張劭曾作詩讚之:「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由此可見,冬季隨身攜帶一個暖爐是多麼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