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將至,古代取暖妙招:火炕、地暖、手爐

2020-12-14 龍貓君趣說歷史

大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天氣會更冷。

那麼,在寒冷的冬季,古人是怎麼取暖的呢?

火炕取暖

古人發現地面被火烤熱後,不但不會潮溼,而且還會長時間保持適宜的熱度,於是他們有意識地烤熱地面,坐臥其上,這種「燒地臥土」的取暖方式便是最早的火炕原型。

春秋時期宋國一個叫作柳的宦官就是用火炕贏得了宋元公的寵愛。柳曾服侍宋平公多年,宋元公還是太子時就不喜歡他,一度想置他於死地。宋平公去世後,柳就想盡辦法討好宋元公。依規定,在寒冬十二月守喪,宋元公不得「衣狐裘,坐熊席」,但元公的席位總是暖和的,原來是柳預先用炭火將席位烤暖,待元公將至再將炭火去掉。元公一高興,柳便保住了性命,贏得了宋元公的喜愛。

古人喜席地而坐

「南方習床,北人尚炕」後來火炕發展為北方居民應對寒冷氣候的取暖設施,千年間火炕伴隨北方人度過了無數個寒冬。在魏晉時期,東北地區已經有使用火炕的記錄,據記載,白天,人們在灶臺煮飯做菜,晚上撤去炊具,堵上火孔,置席睡臥其上。後來,經過不斷改造與完善,與灶分離成用煙道相連接的兩體,煙道裡的煙順著屋外煙囪排出,火炕就此產生。

火炕

地暖

明清時北京冬季比現在還冷,紫禁城的建築師根據火炕原理,設計出了火地取暖法。其構造是在房屋的兩側的廊下、或簷下挖一數尺深的燒火坑,坑內砌灶,灶的煙道在室內地面下往復盤旋,這樣,灼熱的煙氣把會把地面烘熱,供室內採暖。它既沒有煙氣汙染,又沒有煤氣中毒的擔憂,而熱氣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內供熱均勻,居住舒適。

地暖構造示意圖

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曾在紫禁城待了13年。他說過,「北京冬天使用的爐子,不像我在德國、荷蘭和英國見的爐子。歐洲的爐子立在房間裡,像小灶一樣。這兒的爐子在室內不佔地方,熱量通過火道傳導到室內,這些火道完全鋪設在地板的下面。按照歐洲取暖的方法,當我們雙足還冷時,頭已很熱了。在北京雙腳卻總是舒適而暖和。適度的熱量均勻地充滿在房間的每個角落。」

渤海上京寢殿地下採暖設施復原平面圖

手爐

從唐代開始,人們用銅製成手爐。手爐呈橢圓形,裡邊放火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原理類似於現在的暖手寶,不過大部分手爐有提柄。古人寬袍大袖,可將手爐放在袖裡暖手,隨身攜帶,溫暖方便。

廣東省博物館藏清銅胎掐絲琺瑯手爐

影視劇中關於手爐的劇照

白居易在詩中寫到:「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爐眠。」其中提到的「暖爐」就是手爐。

清代詩人張劭曾作詩讚之:「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由此可見,冬季隨身攜帶一個暖爐是多麼幸福。

相關焦點

  • 「大雪」將至寒意逼人,古人取暖有妙招
    很快就是「大雪」節氣了,寒冷氣息越來越濃,大家肯定少不了使用禦寒物品來過冬。如今各式各樣的禦寒物品可謂五花八門,羽絨服、羊絨衫、取暖器、暖手爐、熱水袋、暖寶寶……一應俱全。但在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古代,人們冬天又是如何禦寒的呢?
  • 今日大雪,在古代靠什麼取暖?
    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沒有暖氣、空調、暖寶寶的人們如何跟低溫「對抗」?古人取暖,也是「內外兼修「,室內和室外各有一套。室外靠抖腿或喝酒嗎?並不,我們穿得厚!那會雖然沒有羽絨服,但各種皮草在冬天輪番登場。在《紅樓夢》中,就有鬥篷,鶴氅、雪帽、狐皮襖子、羊皮小靴等等。賈寶玉平時有起夜披的貂頰滿襟暖襖,重要場合還有賈母賞賜的雀金裘等。
  • 凜冬將至,古人如何過冬?原來地暖、暖水袋都是他們玩剩下的!
    冬天已經悄然而至,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暖氣、空調、地暖、電褥子等禦寒物品,讓我們的冬天過得十分愜意,任他北風肆虐、大雪紛飛,我自短褲背心、雪糕涼茶。那麼在科技沒這麼發達的古代,古人們是如何過冬的呢?暖閣說起火道,就不得不提它的大哥火炕了,火炕以前是北方必不可少的過冬至寶,
  • 古人取暖花樣多 椒房殿、手爐、暖硯都是神器
    冬天的第三個節氣大雪已到。在這個北方靠暖氣、南方靠一生正氣的寒冬,如果能像唐代詩人白居易那樣喝著小酒、烤著火爐,小日子幸福得就要冒泡了。沒有空調、暖氣,也沒有電熱毯、保溫杯,古人如何有情調地度過寒冷的冬天呢?漢代的皇后們住在花椒和泥塗成的椒房殿,不僅暖和,還能防止蟲蛀。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描述河北觀雞寺的地暖,房外點火房內暖和,後來紫禁城的地暖與之如出一轍。
  • 古代生活趣談:清朝時期北方人如何過冬?其都有哪些取暖方式?
    二、燒爐子取暖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古代,錢和權利直接影響到人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身份地位和財產不同,所以保暖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古代的老百姓買不起碳、燒不起煤,只能使用灰渣來取暖。而有錢人則在家裡則會使用銅質的手爐或者火爐。
  • 「大雪」將至,還記得二三十年前那些本土「取暖神器」嗎?
    「大雪」將至,天氣越來越冷過冬好難?看看二三十年前的重慶人如何過冬:烘籠、火盆、煤球和暖手爐,哪一個代表了你的時代記憶?進入冬季的重慶,有一種想把自己包裹起來的感覺。 本周五,大雪節氣來臨。古語有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 故宮早就在冬天使用上地暖了,居然還有這幾個取暖的法子
    我們都知道現在取暖的工具有很多,一般小區都供暖還有空調。個個現代化的電器取暖非常方便。可是在古代佔地面積七十二萬平方的故宮,光裡面的房間就有九千多間。這麼大一個紫金城卻沒有一個煙囪,更沒有像現代取暖的電器化工具。皇帝和妃子是怎麼在巨大的紫禁城裡取暖的呢?
  • 過冬時,古代王公貴胄取暖有妙招,他們取暖不用火卻專門用女人
    過冬時,古代王公貴胄取暖有妙招,他們取暖不用火卻專門用女人現在已經住進了冬天,每天的氣溫都非常的難以忍受。並且全國範圍的大範圍降雪還沒有出現所以真正的冬天還沒有來到氣溫就已經這麼低了。取暖方式也非常的多。過冬時,古代王公貴胄取暖有妙招,他們取暖不用火卻專門用女人!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過冬這件事情。我們先說一個奇葩的過冬方式就是不是使用暖爐等方式而是使用女人來取暖其中做的最過分的就是唐玄宗的弟弟了他為了取暖經常找來女性把它團團圍住然後使用女性的體溫來取暖。
  • 原來古代皇帝是這樣取暖的
    馬上就要進入臘月了,眼看著這天越來越冷,好在如今北方都有暖氣,而南方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空調,來給室內增溫,可在古代,這冬天可沒這麼好過,接下來,小編就帶你回到離現在最近的清代,看看當時的皇帝怎麼取暖。
  • 古代沒暖氣沒空調怎麼過冬!古人有的是辦法,取暖方式厲害的很
    這也讓小編不禁想起,以前在古代那些皇帝沒有暖氣、沒有空調,是怎麼熬過大雪紛飛的寒冬呢?大家可別以為沒有空調、沒電熱毯的古代人取暖全靠抖!他們的的取暖方式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厲害得多!尤其是養尊處優的皇帝們,根本不會讓自己受寒,他們有自己的獨特保暖辦法!
  • 從古時候的取暖方法,窺探古代人的生活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季,外面寒風凜冽、大雪飄揚,但屋子裡卻無比的溫暖。人們睡在溫暖的火炕上,旁邊還有一個可以散發熱量的火牆,這種感覺不僅特別愜意,而且也體現出了北方人粗狂的生活方式。(3)古代暖寶「手爐」很多女性在冬季的時候由於手腳特別怕涼,所以即使待在溫暖的房間內,手上也會拿著一個暖寶。所謂的暖寶就是一種可以自熱的物品。雖然古代沒有如此發達的科技,但也有一種可以隨時暖手的「手爐」。
  • 古人為了冬天取暖有哪些妙招?古代版的暖寶寶、暖水袋了解一下
    在現代,由於暖氣和空調等取暖設備的存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再也不會威脅到人們的生存了。但是在古代,寒冷是和飢餓一樣讓人恐懼的事物,所以古代形容貧困的時候常常會說「饑寒交迫」。對古人來說,冬天取暖是和吃飯同等重要的生活大事,是生存所必需的保障。那麼沒有現代這些先進的取暖設備,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呢?
  • 歷史上寒冷冬天古人如何取暖?唐朝王爺的取暖方式太奇葩
    前幾天一場大雪讓我旅行可謂是飽嘗寒冷,真是冷的腳都沒有地方放。回到山東又迎上寒潮,零下十度的溫度也是沒誰了(記憶中應該好幾年都沒有這麼低的溫度)。這才想到這麼冷的天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呢?真是不查不知道了查了真知道,歷史上古人取暖方式可以說是別具匠心。而唐朝王爺的取暖方式更是奇葩。
  • 跟著古人學習——取暖技術!
    小寒已過,大寒將至 有一種冷叫忘穿秋褲! 你知道古人怎麼禦寒嗎? 火炕
  • 天寒地凍,故宮裡的冬天如何取暖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房屋共有九千餘間,但是在偌大的紫禁城卻沒有一個煙囪,古代沒有暖氣和空調,皇帝又是怎樣取暖的呢?古代地暖真相出乎你的想像——其實故宮裡早就用上「地暖」了。人們都以為地暖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地暖早在明代就出現了,只是叫法不一樣,叫地炕。晚明太監劉若愚著的《酌中志》寫道:「乾清宮大殿……右向東曰懋勤殿, 先帝創造地炕於此,恆臨御之。」「十月……是時夜已漸長,內臣始燒地炕。」到了清朝,地炕成為主要的供暖方式。故宮裡的地暖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 古代暖手爐欣賞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瑯荷塘蓮紋海棠式手爐  在今日的冬天,如果感覺手腳冰涼,可以抱著一個暖水袋或者暖手寶。但在古代的冬天,如果想要暖手的話,有什麼東西可以隨身帶著來取暖呢?那就是——手爐。  手爐,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隨手提動,這就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也親暱不少。  過去的讀書人,有了手爐,就能暖手疏血,書寫繪畫兩不誤,正是「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 古代暖手爐欣賞(組圖)(1/12)
    古代暖手爐欣賞(組圖) (1/12)
  • 瀋陽故宮看古代人取暖:原來距今400年前,皇室就用「地暖」了!
    在我國的北方,一般到十月份,大部分地區開始陸續隨著溫度的降低進入取暖期,農村人家傳統的取暖方式為睡火炕,搭地爐,爐灶的一頭通著火炕,這樣既可以燒水做飯,還可以使火炕熱起來,一舉兩得,這也是北方人不習慣睡床鋪的原因。可是在古代,人們冬天是如何取暖的呢?於那些皇家貴族,又有著怎樣的高級方式?
  • 紫禁城重要宮殿有「地暖」
    明清時期,即便是皇帝生活的紫禁城,也只有一些重要宮殿才能安裝「地暖」。  那時,最常見的取暖設備就是炕,不僅皇宮裡常見,尋常百姓家也會用到。另外,還有火盆、手爐等取暖工具也極為流行。當然,紫禁城裡的火盆、手爐等設備不僅製作精美,背後還藏著諸多故事。
  • 古人過冬取暖的N種方法:絕對出乎你的意料!
    在今天,暖氣和空調幾乎已成過冬標配,但是在這兩樣東西還沒有發明出來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過冬的呢?今天,就跟無邪君一起,去了解一下古人冬天如何取暖的冷知識吧~沒棉花前穿什麼過冬?在沒有羽絨服的古代,人們穿什麼來保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