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知天命,從內心深處徹徹底底地知道了上天創造我這條鮮活的生命的意義所在,找到了「我」在天地之間所處的那個位置。天命之謂性,只要循著這個「性」去行就從此不會再迷失自己,困境時會得到天助,順境時能夠替天行道。性,實際就是生命最本真的「人性」,是人人皆有的良知,無需外求。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習聖王之道;三十歲的時候學有所成;四十歲的時候,知理之當然,不再為物之表象所惑;到了五十歲,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於天而成;六十歲時,知天下通於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能一通百通,聞聲而盡知天下事;到了七十歲,乘物遊心,不離天道,不失人倫,不違禮制,不逾法度。」
如今,我們現代人基本還是順應孔子這樣一種認識和活法,只是比古人更加瀟灑自如,因為今天現代社會長壽的老人多不勝數,這是孔夫子絕對沒有想到的啊。如果孔夫子自道今天八十歲才算老年人的話,他在論語中一定會重新考慮是否再修辭一番啊?
夫子的意思就是知道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只要盡人事就行了。所以孔老夫子的知天命指的就是一種:這個時候,不再對成功有那麼大的執念,而只是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因為你已經五十歲了,在孔子那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也就三十多歲,活到五十歲是個很讓人羨慕的事情。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夫子的話,原文見於《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何為人的天命?其實很簡單,就是天生我才,我最適合幹什麼,我應該怎麼幹。
那天命到底是什麼使命?其實,孔子在著作裡早就說過了:人作為人,是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中,而這個環境在古代是一個國家、宗族、家庭、個人的種種框架之內。如何處理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就成了一個人作為一分子的使命。比如說:修身-齊家-治國-平臺下就是一個男人作為一個個體的使命。
這說明,孔子一生都在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較大的進步,直到晚年到達了最高境界。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和六十歲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