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說的這句話有道理嗎?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11 明星大事件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知天命,從內心深處徹徹底底地知道了上天創造我這條鮮活的生命的意義所在,找到了「我」在天地之間所處的那個位置。天命之謂性,只要循著這個「性」去行就從此不會再迷失自己,困境時會得到天助,順境時能夠替天行道。性,實際就是生命最本真的「人性」,是人人皆有的良知,無需外求。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習聖王之道;三十歲的時候學有所成;四十歲的時候,知理之當然,不再為物之表象所惑;到了五十歲,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於天而成;六十歲時,知天下通於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能一通百通,聞聲而盡知天下事;到了七十歲,乘物遊心,不離天道,不失人倫,不違禮制,不逾法度。」

如今,我們現代人基本還是順應孔子這樣一種認識和活法,只是比古人更加瀟灑自如,因為今天現代社會長壽的老人多不勝數,這是孔夫子絕對沒有想到的啊。如果孔夫子自道今天八十歲才算老年人的話,他在論語中一定會重新考慮是否再修辭一番啊?

夫子的意思就是知道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只要盡人事就行了。所以孔老夫子的知天命指的就是一種:這個時候,不再對成功有那麼大的執念,而只是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因為你已經五十歲了,在孔子那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也就三十多歲,活到五十歲是個很讓人羨慕的事情。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夫子的話,原文見於《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何為人的天命?其實很簡單,就是天生我才,我最適合幹什麼,我應該怎麼幹。

那天命到底是什麼使命?其實,孔子在著作裡早就說過了:人作為人,是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中,而這個環境在古代是一個國家、宗族、家庭、個人的種種框架之內。如何處理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就成了一個人作為一分子的使命。比如說:修身-齊家-治國-平臺下就是一個男人作為一個個體的使命。

這說明,孔子一生都在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較大的進步,直到晚年到達了最高境界。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和六十歲的代名詞。」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我們以往的...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段話中,其實包含了,孔子自己練習「動態入定」的三個階段。(什麼是「動態入定」,這裡不累述了,有興趣的可去看我的文章)第一個階段:十五歲到三十歲,「動態入定」的學習,老師是很難用語言傳授的,學生也很難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所以,需要花很大的功夫慢慢體悟、揣摩……第二階段:三十歲到四十歲。在這個階段對「動態入定」有了領悟,知道「動態入定」是怎麼回事了,屬於入了門道。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原來是這個意思
    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這是孔子七十歲回顧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閱歷的一句話,他說起來是很平實的口氣。甚至是相當客觀的記敘,沒多少主觀感情。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看完真的長智慧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事情要做,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會不斷提高,心性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後世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孔子說的這句話,你知道「五十而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嗎?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關於儒家思想的天命,你可能理解錯了
    其中談到了古代聖王的治國理念、仁政思想,也談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以及社會的道德倫理,內容非常豐富。在《萬章》的上篇中,我選取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為大家分享。就是關於儒家的「天命」思想。我們都知道,「天」是儒家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是講終身學習的,到了五十歲時,自己這一生做成了什麼?人生能達到什麼境界,就已經很清楚了。所以他認為:五十是人生的分水嶺。很多人據此錯誤的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農村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這句話啥意思?
    農村俗語很多都有一定的警示意義,或宣揚美好品德,或教育後人遠離奸邪。雖然伴有一定的誇張手法,但從長遠看來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拿今天這句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來說,一起來看看吧!
  • 知天命是多少歲?
    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知天命這三個字,古人經常會用知天命來代指自己的年齡,那麼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知天命是古人用來形容人到了五十歲。「知天命」,不是說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卻不再在意結局。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到底怎麼理解?
    孔子講「樂天知命,故不憂」,又講「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大部分人讀到這些都是懵懵懂懂的,更多時候對於命運的直觀印象,大概就是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浩瀚無際的星空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總感覺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主宰著自己。古希臘人曾說:「向命運大聲叫罵又有什麼用?命運是個聾子。」
  •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叫「知天命」?就是明白自己的能力,到底能幹點什麼,命中注定該幹點什麼。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他認為,學習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讀書一定要做官,沒商量,但什麼時候出山,在誰手下幹事,全看天命如何。五十而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 五十而知天命?(一)
    孔子曾說過:......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