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需要解決三個主要問題

2020-12-14 搜狐網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郭華紅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和今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發展的主旋律。要使其真正成為惠及全體人民的現實目標,關鍵是要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構建和諧社會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工作思路,探索發展途徑。

我認為,現在需要解決的主要是三方面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本出路;著力解決民生大業是關鍵問題;樹立法治誠信意識是社會條件。

  一、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本出路。

  我國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黃金髮展期」和「矛盾凸現期」。在社會和諧方面,我們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大量存在,有些看似經濟問題,實際是政治問題,是我們黨如何從政治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問題。

  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它應該以社會公平作為基本原則,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公平的政治、經濟環境,使每個公民能夠在公平合理的起跑線上,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並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獲取自己的物質利益和精神享受。但目前存在的社會不公,雖然經濟方面有嚴重的缺陷,但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不公平。其根源就在於一部分人掌握著不受監督、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把本應當用來為人民服務的權力變成了私有的特權。這種政治不公平的局面,只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強有力的監督制約機制,把執掌權力者的行為,置於法律、輿論和人民群眾的嚴格監督之下,才可能有效改變。

  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政治民主化。要達到這一要求,重要的是必須解決權力的授予方式,擴大民主選舉,使公民在更大的範圍之內真正地實現政治參與,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力,並對自己選出的官員確實擁有監督權和罷免權。還必須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原則,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當然,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考慮策略方式,選擇有利時機,形成動力機制。但正如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

  二、著力解決民生大業是關鍵問題。

  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正處在中國社會的整體轉型期,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因而,使得關係民生基本問題的一些社會矛盾都特別地突出起來,主要集中表現在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三個方面。因此,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始終將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著力解決民生大業作為關鍵問題。

  民生問題是指國民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問題。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民生問題的要素在不斷變化。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它主要表現為城鄉居民的衣食之憂。那麼現在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如何更好地解決住、行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特別是合理地解決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問題。

  就業作為民生之本,現在正面臨巨大的壓力。解除就業壓力,除了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之外,主要還是要靠強化政府作用,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首先,要促進靈活、統一、公平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為城鄉人口特別是人才的合理流動創造寬鬆的環境,逐步在全社會消除城鄉分割所造成的身份歧視。其次,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比如儘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加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大力發展各種免費的職業介紹機構,疏通就業信息,溝通就業渠道;增加政府對失業勞動者進行再就業培訓的經費投入,建立各種就業培訓和指導中心,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改善其知識結構和技術結構;由政府投資舉辦各種公共工程建設項目,以暫時緩解再就業的壓力,等等。再次,是逐步轉變全社會的擇業、就業觀念以及不切實際的對就業問題的過高期望值,發展彈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鐘點工等多種多樣的靈活就業方式,以拓寬就業渠道。

  收入分配作為民生之源,現在是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最近,中央政治局專門研究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問題,強調要「構建科學合理、公平正義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它向我們發出了強烈的信號。現在重要的問題是,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將其落到實處。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現在,我國社會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除了保障不足:資金保障不足,社會覆蓋面太小;責任不清:歷史責任和現實責任不清,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單位責任不清;立法滯後以外,還面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因此,要儘快建立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體系,並推動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全面、正確地實施;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範圍,把讓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為發展目標;要加大公共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將社會保障基金落到實處。

  三、樹立法治誠信意識是社會條件。

  胡錦濤同志關於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就是因為經歷了28年的改革開放大潮洗禮後,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我們這個擁有燦爛文明的民族當今也出現了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滑坡、價值失範、社會腐敗等問題,影響我國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樹立法治誠信意識,就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社會條件。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按照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進行現實的、針對性教育尤為重要。它就是要讓全黨、全社會成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起碼要按照做事的原則和做人的底線去做。只有會做人,才可能會做事;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一個人的道德高低也許不重要,但一個民族的道德高低就重要了;一個官員的道德高低也許不重要,但一個執政集團的道德高低就很重要了。要通過教育、制度建設,在各級領導幹部、國家公務員、教育工作者中,在廣大青少年、全體社會成員中,牢固樹立法治誠信的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社會環境。

  (作者為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科社部主任、教授)

  來源:《山西日報》 

(責任編輯:宛振宏)

相關焦點

  • 胡錦濤同志《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篇目介紹
    要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關係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關係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工作緊緊抓好,始終堅持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是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的講話。講話闡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徵、重要原則和主要任務,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
  • 探索構建和諧社會制度保障 (8)
    和諧社會呼喚和諧文化王漢衛 紀荔  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其主要議程是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  對於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專家們從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李忠傑: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需要,也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努力建設和諧世界的需要。
  • 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
  • 構建和諧社會背景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並列的突出位置。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貢獻和重大成就
    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回顧和總結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成功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發展基礎上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保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進一步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 解讀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關鍵詞:各種利益關係 五個著力點 各盡所能 各得其所  一個重點五個著力點  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必須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更加注重社會公平
    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角度,明確提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黨執政的重要目標,並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同樣重要的位置。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實踐表明,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關鍵。
  • 從四個層面構建和諧檢民關係
    當前,群眾對檢察機關的司法期望和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正確處理檢民之間的矛盾、構建新時期和諧檢民關係,成為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影響檢民和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社會因素。社會轉型期,群體利益的多元化、社會矛盾的複雜化使檢力有限的檢察機關應接不暇。我國貧富差距日漸拉大,部分群眾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
    從2007年年初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是黨中央從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一年多來,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紮實地開展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505.8萬件,已化解436.6萬件,化解率86.3%,有效地促進了信訪形勢的持續好轉,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 周高雄:提高執政能力 構建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目標,省委九屆五次全會也提出建設和諧廣東的重要決策,使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到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總要求,體現了黨科學執政
  • 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內容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一個理想。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是否和諧的一個重要尺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
  • 做好三篇文章助推和諧警民關係構建
    筆者認為,警民關係是一種由主體、客體和媒介三要素組成的公共關係,在構建和諧警民關係方面,必須在警民關係三大要素上做文章,才能找準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最佳切入點。  一、立足主體挖潛,做好警民關係主體文章,助推和諧警民關係構建  民警是既影響警民關係的主要因素,也是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主要推進者和主導力量。
  • 論和諧家庭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建設和諧家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主要表現為:和諧家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構建和諧家庭有利於穩定低生育水平;構建和諧家庭有利於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構建和諧家庭有利於抑制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攀升的趨勢。筆者僅就和諧家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等問題展開論述。  1、和諧社會與和諧家庭的基本內涵  關於和諧社會。
  • 壟斷已成為建設和諧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
    實踐證明,壟斷不但造就了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和成員,而且造成了社會資源進一步向這些既得利益群體和成員的加速聚集,從而嚴重地破壞了建設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客觀物質基礎,使得「政府失靈」問題日益突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是社會各群體及成員的利益博弈均衡,可是,目前社會資源流動的極端化卻導致了社會各群體及成員利益博弈的嚴重失衡,並且正在進一步加深和激化社會各群體及成員之間的矛盾,如果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必然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
  • 和諧社會理念是新的裡程碑
    此後,社會建設便與經濟、政治、文化一起相提並論,「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戰略意向日趨明晰。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周東華教授表示,六中全會以未來構建和諧社會為主軸,是中國社會發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從非敵即友、非左即右的二元思維轉而多元,更貼近社會的現實,體現了一種新的價值取向。周東華說:「和諧社會更把解決就業問題、社會公平問題、關注民生放在重要位置,這不僅是理念,更是重要實踐。」
  • 淺談人民法院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如何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法院如何應對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立足於自身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確實是一個擺在各級人民法院領導面前的重要的新課題。社會和諧,實質上是通過調和的手段使矛盾雙方找到雙方利益的均衡點,從而平息糾紛來實現的。這種調節的依據應該是為社會大多數成員所認可的規則或一種習慣,而這種規則或習慣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則上升為國家法律。
  • 南京鎖金村「18個字」構建和諧社區(圖)
    ,也是我國國家政權的基石,長期以來,它已成為國家對基層社會管理的主渠道,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重大戰略任務中,它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加強城市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從建設和諧社區入手,使社區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發揮服務作用,在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係上發揮橋梁作用,在維護社會穩定、為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上發揮促進作用。」那如何發揮社區居民委員會的作用,以建設好和諧社區呢?
  • 費縣上冶鎮強化「三個全面」,構建安全穩定和諧鄉鎮
    費縣上冶鎮強化「三個全面」,構建安全穩定和諧鄉鎮 2019-04-18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聞會客廳]李源潮:江蘇構建和諧社會之路(05年)
    今年兩會有一個詞出現頻率特別高,和諧社會。假如落實到一個省,和諧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應該怎樣構建,今天我們請來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跟我們說一說他心中的和諧社會。知道您是中央黨校的博士生,上來得先考您一道理論題。     李源潮:先來個下馬威。     沈 冰:之前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概念是小康社會,今年兩會期間聽到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之間是個什麼關係?
  • 「人才培養與構建和諧社會」論壇
    主持人張秀琴: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歡迎大家出席人才培養與構建和諧社會論壇。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是中國政府提出的奮鬥目標,「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