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郭華紅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和今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發展的主旋律。要使其真正成為惠及全體人民的現實目標,關鍵是要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構建和諧社會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工作思路,探索發展途徑。
我認為,現在需要解決的主要是三方面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本出路;著力解決民生大業是關鍵問題;樹立法治誠信意識是社會條件。一、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本出路。
我國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黃金髮展期」和「矛盾凸現期」。在社會和諧方面,我們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大量存在,有些看似經濟問題,實際是政治問題,是我們黨如何從政治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問題。
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它應該以社會公平作為基本原則,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公平的政治、經濟環境,使每個公民能夠在公平合理的起跑線上,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並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獲取自己的物質利益和精神享受。但目前存在的社會不公,雖然經濟方面有嚴重的缺陷,但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不公平。其根源就在於一部分人掌握著不受監督、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把本應當用來為人民服務的權力變成了私有的特權。這種政治不公平的局面,只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強有力的監督制約機制,把執掌權力者的行為,置於法律、輿論和人民群眾的嚴格監督之下,才可能有效改變。
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政治民主化。要達到這一要求,重要的是必須解決權力的授予方式,擴大民主選舉,使公民在更大的範圍之內真正地實現政治參與,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力,並對自己選出的官員確實擁有監督權和罷免權。還必須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原則,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當然,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考慮策略方式,選擇有利時機,形成動力機制。但正如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
二、著力解決民生大業是關鍵問題。
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正處在中國社會的整體轉型期,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因而,使得關係民生基本問題的一些社會矛盾都特別地突出起來,主要集中表現在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三個方面。因此,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始終將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著力解決民生大業作為關鍵問題。
民生問題是指國民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問題。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民生問題的要素在不斷變化。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它主要表現為城鄉居民的衣食之憂。那麼現在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如何更好地解決住、行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特別是合理地解決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問題。
就業作為民生之本,現在正面臨巨大的壓力。解除就業壓力,除了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之外,主要還是要靠強化政府作用,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首先,要促進靈活、統一、公平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為城鄉人口特別是人才的合理流動創造寬鬆的環境,逐步在全社會消除城鄉分割所造成的身份歧視。其次,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比如儘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加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大力發展各種免費的職業介紹機構,疏通就業信息,溝通就業渠道;增加政府對失業勞動者進行再就業培訓的經費投入,建立各種就業培訓和指導中心,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改善其知識結構和技術結構;由政府投資舉辦各種公共工程建設項目,以暫時緩解再就業的壓力,等等。再次,是逐步轉變全社會的擇業、就業觀念以及不切實際的對就業問題的過高期望值,發展彈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鐘點工等多種多樣的靈活就業方式,以拓寬就業渠道。
收入分配作為民生之源,現在是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最近,中央政治局專門研究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問題,強調要「構建科學合理、公平正義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它向我們發出了強烈的信號。現在重要的問題是,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將其落到實處。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現在,我國社會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除了保障不足:資金保障不足,社會覆蓋面太小;責任不清:歷史責任和現實責任不清,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單位責任不清;立法滯後以外,還面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因此,要儘快建立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體系,並推動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全面、正確地實施;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範圍,把讓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為發展目標;要加大公共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將社會保障基金落到實處。
三、樹立法治誠信意識是社會條件。
胡錦濤同志關於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就是因為經歷了28年的改革開放大潮洗禮後,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我們這個擁有燦爛文明的民族當今也出現了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滑坡、價值失範、社會腐敗等問題,影響我國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樹立法治誠信意識,就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社會條件。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按照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進行現實的、針對性教育尤為重要。它就是要讓全黨、全社會成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起碼要按照做事的原則和做人的底線去做。只有會做人,才可能會做事;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一個人的道德高低也許不重要,但一個民族的道德高低就重要了;一個官員的道德高低也許不重要,但一個執政集團的道德高低就很重要了。要通過教育、制度建設,在各級領導幹部、國家公務員、教育工作者中,在廣大青少年、全體社會成員中,牢固樹立法治誠信的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社會環境。
(作者為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科社部主任、教授)
來源:《山西日報》
(責任編輯:宛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