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諾曼第
1970年7月初,粟裕率領軍事代表團訪問完剛果返回時,途經「時尚之都」巴黎,並在那裡作了短暫的停留。
這是粟裕第一次到巴黎,時任駐法大使的曾濤同志專門去看望了他,並詢問他想到哪裡逛逛。巴黎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無數,各種商品店鋪琳琅滿目,數不勝數,通常人們來到這裡都是要好好遊覽一番的。
但是,粟裕將軍卻獨獨對二戰時盟軍登陸的地點——諾曼第,十分感興趣,他說自己想去那裡看看。
第二天,在使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一行人驅車4小時,終於來到了位於阿羅芒什鎮的諾曼第登陸遺址。
1944年6月,正是在這裡,盟軍投入了4個集團軍共280萬人,調動了上萬架飛機,9000多艘艦船,坦克運輸車17萬餘輛,前後歷時49天,最終完成了二戰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兩棲登陸作戰。此次登陸作戰為盟軍開闢了歐洲戰場,深刻地改變了二戰的態勢,其意義自不待言。
粟裕向南望去,那是一片縱深長達50公裡的登陸場,他時而沉思,時而向陪同人員詢問一些問題。陪同人員對軍事了解甚少,他們很難答上來粟裕提出的問題,於是就請來了當地紀念館的解說員。
但是粟裕的問題太過專業,他問當初盟軍登陸都用過哪些登陸工具?在戰役開始的那幾天裡,盟軍在塞納灣建造的人工港是什麼情況?它們為什麼能浮動?如何讓他們保持固定?那些水泥墩子的體積參數是多少?是否都一樣……這幾個問題問下來,解說員也答不上來了。
時任駐法大使館副武官的韓開合少將後來回憶,為了搞懂這些問題,粟裕將軍就帶著代表團和陪同的一行人往灘頭深處走,一直走了二三裡,才在灘頭找到了當年人工港的水泥墩的殘骸,一番測量後,終於解決了困擾著粟裕的那幾個問題。
純粹的軍人
粟裕將軍是一個純粹的軍人,關於這一點坊間一直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當初上海剛解放,他和夫人楚青一起去逛街,走到一個咖啡館前時,粟裕突然停下腳步說:「這裡不錯」。楚青正疑惑丈夫為何突然對這種「小布爾喬亞」的東西感興趣時,粟裕又說:「在這裡架幾挺機槍,就能封鎖整個街區……」
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不好說,但是下面這件事卻是真的,據粟裕的保健醫生曾醫生回憶,粟裕晚年病重時,仍以軍人標準要求自己:身上的襯衣毛衣一定要扎進褲腰,脫了衣服鞋襪要放在隨手就能夠到的地方……軍人的習慣已經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
粟裕把軍人職責和操守看得很重,把功名利祿他看得很輕。他一讓蘇皖軍區司令給張鼎丞,二讓華野軍區司令給陳毅。有人說粟裕曾經還讓過元帥,此事雖然缺乏依據,但是我們並不懷疑以粟裕的品格,完全是可以做出這樣的事情的。
老部下的回憶
粟裕大將謙虛謹慎,雖身居高位,但從不矜功自傲。三野老將、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康林少將曾回憶過以下兩件事:
某日,粟裕去某軍部辦事,進門時卻被哨兵攔下,粟裕溫和地說明了來意,哨兵卻因為不認識他不肯放行,讓他在門外等待,粟裕便蹲在門口,一直等到哨兵通報完出來回復。
還有一日,將軍夫人患病在北京301醫院治療,粟裕身著便裝提著一網兜蘋果去看夫人,當時探視時間還沒有到,醫院的工作人員也沒有認出他,不許他進入,粟裕就抱著那一網兜蘋果坐在大樓的臺階上靜靜地等,直到探視時間到了他才進去。
粟裕大將身經百戰,戰功卓著,卻依舊保持本色,平和樸實如初,這怎能不叫人欽佩?
參考資料:
《粟裕傳》 當代中國出版社 粟裕傳編寫組
《開國將軍軼事·精選版》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吳東峰
紀錄片《粟裕大將》 中央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