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90後」青年也「佛系」:冥想、吃素、打毛線

2020-12-14 澎湃新聞

「植物之夜」在美國36個州的酒吧和餐館裡舉辦活動,教人們做玻璃盆栽。 圖片來源:PLANT NITE

「佛系」已然成為中國許多「90後」青年樂於貼在自己身上的一個新標籤,以展現面對壓力與挑戰時淡然隨性的生活哲學。

不僅在中國,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新一代青年,也紛紛開啟了「佛系」生活模式。「美國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一代人可能永遠不會像其父輩那樣奢侈地過日子。」《大西洋月刊》曾如此評論道。

冥想、吃素、打毛線成為了新一代美國「佛系」青年的生活常態。對於這一現象,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30日撰文指出,很多成長於經濟衰退期的年輕人,面對延續至今的全球不確定性,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當作一種尋找平衡的辦法。

大學生成冥想App最活躍用戶

《華爾街日報》指出,過去,35到50歲的人是某冥想App的最大用戶群,但近期,20來歲的年輕人也開始使用這個App,人數甚至與35-50歲那撥人相當。大學生成為了這個冥想App的最活躍用戶,很多人一天使用三次:早上做引導冥想,白天選擇聽一些恬靜的音樂,晚上聽一個溫柔的「睡前故事」。

「這個年齡群容易受同齡人、特別是社交媒體上同齡人的影響,網上有這樣一個聊天室,大家在裡面不停地講著冥想、正念和健康生活。」該冥想App所屬公司的聯席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Michael Acton Smith指出,「以前,人們訴說著自己昨晚如何酩酊大醉或許很榮耀,但新一代年輕人聽到這樣的『事跡』只會白你一眼。」

來自達拉斯的27歲女性布朗(Royal Brown)告訴《華爾街日報》稱,每周一和周二通常是她的社交禁日。「這兩天晚上我要練瑜伽。」在出版行業做銷售的布朗說,自己會在商務活動上點無酒精的雞尾酒,會選擇健康餐廳作為會面地點,保證菜單上一定有素食開胃菜、各種沙拉和一些魚類主菜,有時年齡大點的同事會因此打趣她。布朗說:「我就是不想看到所有菜都是油炸過的,新鮮食物吃起來真的很棒。」

素食不是淡而無味的將就

布朗並不是完全的素食主義者,但她喜歡保留素食這一選項。前不久她還向朋友諮詢,有沒有值得推薦的素食菜譜。據布朗介紹,她幾乎每個月去農場兩次,買一些農副產品,還常常自己動手做花生醬。「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是糖少一些,吃起來更新鮮。」她說。

市場調查公司NPD集團(NPD Group)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18到34歲的消費者每人每年消費的蔬菜量同比增加了7%。同期,55到64歲的消費者每人每年消費的蔬菜量減少了13%。

但是,選擇素食並不意味著年輕人喜歡將就地咀嚼淡而無味的生疏。

《華爾街日報》援引食品公司DanoneWave旗下愛邦莊園(Earthbound Farm)的首席商務官艾迪格(Alan Ediger)說,儘管偏好素食,但年輕人也更看重有創意的重口味、多種食材的混搭以及食材的不同質感,該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亞洲風味碎丁沙拉包」的有機沙拉碎,包含了紫甘藍、羅馬生菜和羽衣甘藍,還有可撒在上面的中東芝麻醬、日式醬油拌菜籽和薄脆條。

此外,愛邦莊園還豐富了網站上的菜譜,給那些像布朗一樣尋求素食菜譜的年輕人提供更多選擇和方便。

與素食一同興起的還有烘焙和手衝咖啡。相比複雜的咖啡機,簡單的瓷質咖啡壺反而變得更為流行。「沒什麼比杯子上放個圓錐濾杯更簡約的咖啡衝泡方式了,可以將咖啡粉和純淨水直接倒在濾杯裡,這是一個充滿禪意和儀式感的過程。」美樂家集團(Melitta Group)美國子公司的營銷副總裁希爾曼(Chris Hillman)說,年輕人用手衝咖啡壺的增長速度是平均數值的兩倍。「你可以控制手衝咖啡的整個過程,你會給這杯咖啡留下個人標籤,這一點對於千禧一代來說非常重要。」希爾曼補充說。

追求靜態而富有藝術感的消遣方式

令人意外的是,打毛線也成了美國年輕人時下崇尚的消遣方式之一。

據行業組織美國紗工藝理事會(Craft Yarn Council)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學習打毛線和鉤針編織的18至34歲年輕人的增長速度是35至54歲人的兩倍。該理事會執行理事Jenny Bessonette說:「年輕人在尋找組織,針織品讓他們覺得找到了組織。」她說,大多數毛線編織者都說,這件事給他們一種成就感,有助於他們應付壓力。

與打毛線類似,繪畫與盆栽等靜態而富有藝術感的消遣方式成為年輕人消磨時光的好方法。

俄克拉荷馬城的行政助理德賽(Priya Desai)已上了五次「酒畫」課。這是她給那些酒吧聚會起的名字。聚會上通常有一位繪畫指導老師,教他們如何在畫布上作畫。31歲的德賽告訴《華爾街日報》,「既度過一段美好時光,又做了東西,會很有成就感。」德賽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會傾向於做點什麼,然後把做成的藝術品掛在家裡。下周,她打算去當地某酒吧參加植物之夜(Plant Nite)組織的一個活動,做一個玻璃盆栽。

據市場調研機構歐睿(Euromonitor)的分析師安格斯(Alison Angus)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些「佛系青年」一般都受過良好教育,年齡在20到29歲之間,他們把追求健康生活當作維持掌控感和在不穩定的世界裡尋找慰藉的一種方式。歐睿今年將「佛系」(「清心者」,clean lifers)認定為改變消費行為的十大新興力量之一。安格斯在研究報告裡寫道:「他們覺得他們能創造不同,而這一點會影響他們的消費選擇。這意味著他們會對更多東西說不,比如不喝酒,不要不健康的習慣,不用動物性產品,尤其是不要無節制的花錢,不做冤大頭消費者。」

相關焦點

  • 中國90後被說「佛系」,牛津詞典2017年度熱詞卻是「青年震蕩」
    繼「保溫杯」「油膩」「脫髮」後,最新一個被印上年齡標籤的是「佛系」。不同於以往禿了、垮了、油膩了、保溫杯裡要放枸杞了的「中年危機」,這次中招的是90後。  「佛繫戀愛」、「佛系追星」、「佛系交友」、「佛系購物」、「佛系上班」……所謂「佛系」,大概意思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為何90後容易走向佛系的怪圈,是因為90後的佛系是被逼出來的
    什麼是「佛系青年」?為什麼90後就那麼容易走向「佛系」?先知君在前後也寫過不少的文章,零零總總都是說明「佛系」的危害,今天我想談談的是「佛系」為什麼就那麼容易在90後這個群體產生呢?事實上,「佛系」這個詞的起源應該是要追溯到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因為從某方面來說我們的「佛系社會」是從日本的「低欲望社會」演變而來,它與「低欲望社會」有著相同之處但是它也極富有自己的特色!現在的「佛系青年」有著自己更為顯著的標籤,「超單身」、「不婚族」、「租房派」。
  • 「佛系」 是什麼意思 佛系青年指的是什麼樣的人 佛系是什麼心態
    來自洛陽的疏桐並不覺得「佛系」多麼新鮮,她認為,這只是一個現象而已,上升到社會群像就有些以偏概全了。今年,疏桐同時備考國考和碩士研究生,在此之前,她已經考過兩次研究生了。在最後階段,為了避免壓力過大,她就保持著「佛系考研」的狀態。
  • 「佛系青年」:鐵打的90後,流水的群嘲
    但與此同時,無論是「佛系90後」一文,還是之前的「脫髮」「熬夜養生」「枸杞茶」,卻在90後中引起一陣共鳴。有人說,90後不是「佛系」了,是「喪」了。這些自嘲式標籤背後,更多的是對現狀無力改變的一種無奈,個人的奮鬥被碾壓在時代進程的車輪下,那種深深的無力感融入了90後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無止境加班、瘋漲的房價、父母逼婚,一種自發的群體「自嘲」成了90後們在社交媒體抱團取暖的方式。
  • 「90後佛系青年們」,人民日報給你們敲警鐘了
    「油膩大叔」還沒走遠,「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別誤會,跟宗教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借這個符號,講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雙11」,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幹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無可無不可的「佛系」一夜風行,其實是擊中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痛點
  • 90後低欲望?透視日本「平成廢宅」和中國「佛系青年」的差距
    近些年,在媒體上也有不少人說,中國青年人現在也有類似的「低欲望」狀態:不想升職加薪,不想出人頭地,無欲無求,年紀輕輕十分「佛系」。於是有人問:中國青年會不會成為下一屆「平成廢宅」?我的回答是:不會!因為日本的「平成廢宅」與中國的「佛系青年」,他們產生的現實基礎完全不同。02「平成廢宅」進入了令和時代平成是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的年號,使用時間為1989年1月8日——2019年4月30日。
  • 佛系青年,中國農村比城市更先「低欲望」,90後:努力也沒用
    所謂低欲望,其實就是「佛系青年」的精神核心,喪一點說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在一個公司裡,佛系員工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按說這麼喪的人生態度,應該是在壓力重重的都市之中開始萌發才對,畢竟日本青年的壓力之大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
  • 90後的你,為什麼越來越佛系了?網友:想開了,看透了
    從「第一批90後都XX了」開始,「佛系」這個詞突然流行起來了,佛系,是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看破紅塵。從這個詞衍生出來的「佛系男子」、「佛系女子」、「佛系子女」、「佛系父母「、從佛系追星、佛系玩家到佛系鏟屎官,好像你不佛系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年輕人了,那是什麼讓年輕人變得佛系了呢?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很大,買房買車還得養孩子。每天拼了命的工作卻還看不到希望,讓人變得麻木。
  • 西安「佛系」90後已經「出家」了
    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第一批90後「西漂」也開啟了「佛系」生活的一天:06:45:00好夢總被尿憋醒城中村、合租房、擠公交、熬夜加班、工作動蕩、空巢青年......這些詞彙構成幾十萬90後「西漂」生活的常態,頭禿、早衰、單身狗是這個群體常掛嘴邊的自嘲,不知何時起「喪文化」在悄悄蔓延,「佛系」一詞大行其道,在朋友圈刷屏——
  • 佛系青年的實質、成因和發展趨向
    摘 要:佛系反映以「90後」為主體的青年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是青年消解社會焦慮心態的一種消極方式,也是一種逃避性的青年亞文化形態。佛系青年是在社會現實與個體期望的衝突中,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擴散以及個體社會化的影響下產生的。
  • 今天,我要為「佛系」90後正一正名
    晨間在公交車上偶然聽到兩個阿姨在討論「佛系」90後,大致的意思就是90後時常打著「佛系」的旗號,行慵懶造作、不思進取之事,作為一枚「不幸中招」的90後姑娘,我無奈地笑了笑:阿姨,你們真的冤枉我們了,我們時常自稱的「佛系」,真的不能與消極畫劃上等號。
  • 素食也能大快朵頤,深圳佛系青年快收下這份素食餐廳指南吧!
    深圳這5家特色素食餐廳,佛系青年也可以吃得有滋有味!原創 2018-02-07 播味合集 播味精選前段時間佛系青年、佛系遊戲大火,大家都非常喜歡用佛系來標榜自己。但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佛系」青年,如果連一頓正經八百的素食都基本沒吃過的話,那就十分尷尬了。
  • 佛系出自哪裡佛系什麼梗?解釋佛系屬性什麼意思及佛系生活來源出處
    網絡流行語90後佛系女孩是什麼意思  佛系是什麼意思這段時間,網上特別流行一個詞「佛系」,什麼佛系90後、佛繫戀愛、佛系追星……看得很多人不明所以,那麼,這個佛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一篇關於細數了90後佛系生活的原創微信文章,作者新世相。
  • 中國青年形象的演變:從「沸系」到「佛系」
    2017年成了網絡熱詞,網絡上鋪天蓋地都是佛系,一時間冒出「佛系購物」、「佛系打車」、「佛繫戀愛」,還「佛系學生」、「佛系員工」、「佛系家長」、「佛系打車」、「佛系官員」等詞。2018年2月9日《探索與爭鳴》編輯部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複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項目課題組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舉辦「佛系:中國社會心態新動向」圓桌會議。
  • 做佛系青年 Or 苦行主義者?
    這一段話是不是讓一眾佛系青年有當頭一棒的感覺?OH,My God!我明明躺在舒服區裡很享受,你讓我去做苦行主義者,還讓肉體去經受磨難?佛系青年和苦行主義者,你站哪邊?一、何謂佛系?佛系,是一種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態度。該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絡。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
  • 「佛系90後」,心理的逃生通道 - 南風窗網
    在營銷號炒熱「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談資的那兩天裡,我問了一個佛教「大師」和幾個信佛或自稱信佛的精英人士,想看一下他們對「佛系90後」有什麼看法。 他們只是笑笑,拒絕發表評論。
  • 小花妹妹為什麼提醒孫儷吃素?網友戲稱佛系少女!舒淇搞笑回應
    小花妹妹為什麼提醒孫儷吃素?網友戲稱佛系少女!舒淇搞笑回應作為演技派的孫儷,不僅僅為觀眾們帶來了很多優秀作品,而且她還是一個養生的小能手,相信關注她的人都知道她很執著於泡腳。大家紛紛好奇,如此養生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怎麼樣呢?而近日,孫儷攜一雙兒女前往上海觀看NBA籃球賽,首次曝光了小花妹妹的正面照,滿足了網友們的心願。
  • 當代佛系青年的佛系日常,你中招了嗎?
    不知何時起,佛系一詞已經火爆全網,一度入選年度時尚流行詞。聚光燈下閃耀的佛系,帶著三分調侃,七分從容的自我消解,讓快時代發展浪潮下的大眾們,紛紛開始在佛系裡尋找自己的身影。所謂的佛系,它不是妥協逃避,而是在「盡人事」之後「聽天命」的淡然,也更是一種不爭不搶,不浮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態度。凡人入世,一切隨緣的普通日子裡,佛系行為好像無處不在,諸如以下佛系行為:佛系健身:去健身房走一圈,就很開心。
  • 【調查】90後想把錢花在哪?這個答案看完懷疑人生,這也太不「佛系...
    「油膩大叔」還沒走遠,「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別誤會,跟宗教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借這個符號,講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那麼「佛系」青年是什麼消費觀,《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有個顛覆三觀的發現!
  • 孫儷曬與小花妹妹聊天記錄,女兒提醒媽媽初一吃素化身佛系少女
    孫儷發文孫儷與小花妹妹聊天記錄10月9日清晨,孫儷曬出一張社交軟體的聊天記錄,並配文寫道:「可愛的妹妹早上用阿姨微信給我發語音提醒我,今天初一要吃素」,今年是農曆九月初一,4歲的小花妹妹不忘提醒孫儷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