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這本是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一書中的一句話,用來描述日本當代年輕人消極的生活狀態。
日本社會的冷漠幾乎人盡皆知,可以人情社會著稱的中國,似乎也開始面臨「低欲望社會」帶來的困境。所謂低欲望,其實就是「佛系青年」的精神核心,喪一點說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在一個公司裡,佛系員工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
按說這麼喪的人生態度,應該是在壓力重重的都市之中開始萌發才對,畢竟日本青年的壓力之大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可奇怪的是,網絡上最先表現出」佛系「的那批人,似乎大部分都來自經濟並不怎麼發達的小地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近和一個朋友聊到此事,他頗有感觸,自認話題中「90後、佛系、低欲望、小地方」這些關鍵詞他都佔全了。他出身農村,也曾有過夢想,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本想留在大城市好好地闖蕩兩年。可是兩年下來,沒迎來收入上的起色,物價和房價倒是漲的跟插上了翅膀似的。
心灰意冷的他回到家鄉,在鄉政府做一名小小的科員,雖然工資不高,但是落得清閒,不用再為房租一日三餐發愁。轉眼27歲,他在農村已經算是大齡青年了,但是結婚的事情用他的話說:「想都不敢想,一個月一兩千的工資,自己無欲無求的生活,自在的很,要是結了婚,麻煩大著吶。」
像朋友這種無欲無求,怕麻煩的佛系青年,如今在鄉下可不能算得上少數了。他們大多是經歷過大城市的殘酷才「頓悟」到家鄉的好。對他們來說,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偶爾有三兩好友路邊擼個串兒,這樣的生活可以說很完美了。
相比城市青年無路可退,面對城市的經濟壓力,必須負重前行。農村青年,有閒逸舒適的老家可回,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多的發生,對本就不發達的地區實在難說是一種好事兒,消費降級是最直接的表現,拼多多上「山寨」商品大量捲土重來,席捲三四線城市就一個最好的證明。在低欲望下的社會,消費和人口都減少了,而這二者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來源,缺少兩者的支撐,很容易就造成經濟下滑,這也是日本近些年來經濟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面對各種刺激欲望的政策比如「鼓勵二胎」「調控物價」「刺激內需」佛系青年們仍然不為所動,難道中國真的要和日本一樣進入低欲望社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