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著省級和地市級國稅局、地稅局合併,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7月20日全國各縣級國稅局、地稅局正式合併掛牌並對外履行職責,這意味著分設了24年的國稅局和地稅局成為歷史,80多萬稅務幹部合二為一,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取得關鍵性進展。
多位財稅專家認為,國地稅由分設向合併改革有利於提高運行效率,提升納稅人便利度,降低納稅遵從成本,優化稅收營商環境,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根據改革部署,隨著國地稅合併之後,還需要「總結經驗找差距、優化完善再升級」,做好「三定」(即定機構、定編制、定職能)等事情,同時還會大力推進辦稅便利化改革,切實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降低納稅成本。
1993年之前,省及省以下級地方政府只有一個稅務局,負責所有稅收和非稅收入徵收,匯總收入後中央從中抽成。但當時地方通過多種手段導致中央獲得的收入佔比持續減少。為了提高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分設國稅和地稅,國稅負責徵收中央稅收收入,地稅則負責徵收地方稅收收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地稅分設漸漸弊大於利,企業抱怨多頭收稅的聲音愈來愈大,而且國地稅執法尺度不一也讓不少企業困擾。隨著地方主體稅種營業稅被改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的增值稅之後,增值稅成為第一大主體稅種,共享稅成為稅收主體,這也為國地稅合併奠定基礎。
在此背景下,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稱,為降低徵納成本,理順職責關係,提高徵管效率,為納稅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利服務,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
6月15日,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以及計劃單列市國稅局、地稅局合併且統一掛牌。7月5日,全國各市級國稅局、地稅局合併,535個市級新稅務局集中統一掛牌並對外履行職責。隨著縣級國稅局和地稅局合併,全國國地稅正式合併。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認為,國稅地稅機構由分設向合併改革有利於提高運行效率,這體現在降低徵納成本、提升徵管效率。
「比如,從徵稅主體的稅務徵收成本來看,由兩套獨立機構改為單一機構,會減少徵收機構辦公場所、設備配置等固定成本,以及人員成本和運行成本。從納稅主體的納稅成本來看,可避免分別向兩個稅務機關報送財務報表、納稅申報表,接受兩個稅務機關的徵收、管理和檢查,減少納稅人的納稅遵從成本。」胡怡建說。
隨著全國國地稅機構正式完成合併,改革也進入深水區。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湯繼強表示,國地稅徵管體制改革面向10多億納稅人和繳費人,情況複雜、任務艱巨。合併改革將面臨人員任命、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撥付、薪酬待遇等財權、事權方面的利益調整,需要理順縱向、橫向、內部三大關係。
根據稅務總局改革部署,稅務機構改革分為統一思想保穩定、頂層設計定方案、動員部署鼓幹勁、改好省局樹樣板、市縣推進全覆蓋、總結經驗找差距、優化完善再升級七個主要階段。隨著市縣推進完成了全覆蓋和改好省局樣板仍在進展中,未來將進入總結經驗找差距、優化完善再升級兩大階段,目的是優化稅收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