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在造物賜予人類的財富中,月亮一直是人類詩詞中的永恆意象。宋人葛立方有言:「月輪當空,天下之所共視,故謝莊有『隔千裡兮共明月』之句,蓋言人雖異處,而月則同瞻也」。(《韻語陽秋》)在清淨的夜色中,人們望月、賞月、玩月,也在行旅中對月懷遠、思念故人。
月的亙古長存,最容易喚起人們的追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但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們最終只好惆悵地發現,「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水光月色消融於無際,讓人深味著人生短暫的寂寞,從而更加呼喚生命間的溫情;回憶起今夜的扁舟子與相思明月樓,當然也為搖情的落月披上了多情的面紗。
在月夜之下,人們最能享受閒適與清歡,拋卻塵囂與世俗的煩惱,暫時沉浸在自然之間。「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裡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王維,因仕偽朝而留下汙點。他逃避著現實,與孤獨為伴,追尋著竹林幽深處的寂寞。而彼處明淨的月光,留給他一份難得的寧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靜謐的孤獨伴隨著自然的靈動,或許也是治癒王維的一劑良方。
玩月總是雅士不可或缺的風流,而雅士自有特殊的玩法。若是「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或者「亦樓亦船,名娃閨秀,邪及童孌,笑啼雜之,環坐露臺,左右盼望」,這便俗了。真正為雅士所欣賞的,永遠是清淨之月,必須「小船輕幌,淨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方是「看月而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張岱《西湖七月半》)。月不僅是歡聚的由頭,也不是賞玩的對象,而是心靈的知己。
古代詩人中最引月為知己的,可能就是李白了,月夜之下,孤獨的他卻瀟灑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與李白共享著「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寂寞,成為他傾訴的對象,而在「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下獨酌》)的光影旋舞之間,月、影早已與李白融為一體,化為一個孤獨而又高潔的生命個體。
月雖有圓缺,卻總依時節,來而有信,因此,與月為友的絕不止李白一人。請看楊萬裡的這首詞: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谷望月作》)
「齋」讓我們想到的首先是書齋,而楊萬裡又號「誠齋」。於是,尚未映入齋室的月色,便成了一位還未及拜訪誠齋先生的故友。故友為何遲遲未至呢?原來那「萬花川谷」也被「一林修竹」擋住了。楊萬裡的誠齋依然幽靜,而他卻期待著月亮。十三夜的月色已令他喜出望外,更何況十五、十六呢?在詩詞中,我們常見「未是」、「不知」等否定詞,或者「誰家」、「何處」等疑問詞,其實越是在否定、在疑問,詩人反而更有一番期待。而那十五、十六夜的「秋光奇絕」,便留給讀者想像好了。
七月半的玩月可能更偏重於文人情懷,而在此之後的八月半,才是賞月的高潮。提起中秋月,人們最先想到的很可能是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的那個中秋,這一夜,醉後的蘇軾一首《水調歌頭》成了千年絕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我們總喜歡這首詞的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因為這裡寄託著蘇軾對弟弟蘇轍的思念,當我們詠唱它時,也寄託著我們對親友的思念。月亮總是那輪月亮,而身處四方的人們共同欣賞著這輪明月,也就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的共情感。而作為團圓的節日,詩人們甚至相信「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棲白《八月十五夜玩月》)如此,竟是月亮多情,還是詩人多情呢?
有趣的是,明月雖然象徵團圓,但古人對月中世界的想像,卻充滿了清冷與孤寂。月宮被稱為「廣寒」,相傳為嫦娥所居,而傳說中的嫦娥因為盜取后羿的不死藥,而獨自升入廣寒宮,所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對月宮孤獨的想像,就連蘇軾都會覺得「高處不勝寒」,與其在此「起舞弄清影」,還不如重返人間。於是,在「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中,蘇軾筆下的月夜變得纏綿,也帶來一份人生的安慰。
對妻子的思念,也常是明月所喚起的詩情。杜甫每每在詩中寫下對妻子的思念,往往都與月夜相伴,這或許可以追溯到《詩經·陳風·月出》的傳統。須知杜甫筆下的妻子常常是「老妻」「瘦妻」形象,所以《月夜》中「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這樣真正寫出女性美感的句子,實在難得。按通常的邏輯理解,這句話的語序應該是「霧溼香雲鬟,清輝寒玉臂」才對,是霧氣打溼了雲鬟,月光之下,寒氣凝聚於玉臂。但是杜甫卻以倒裝的、亂序的方式構句,從而充分調動起觸覺、嗅覺、視覺的多重體驗,形成聯覺,使楊氏的雲鬟、玉臂融入到一片夜深溼寒、月色清輝之間。而啟發了杜甫如此靈感的,大概也正是那一輪明月吧!
明月讓我們感受到孤獨與靜謐,它模糊了時間與生命的界限,也喚起了我們的思念之情。「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轉眼又是中秋將至,走入這樣一個良夜,望月的你又會想起了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