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之一,印度是一個令我們無法理解的國度。
數據顯示,印度擁有著全世界最廣袤的耕地資源(僅次於美國),但每年的糧食產量卻只有2.5億噸左右,不到我國糧食產量的一半。
在人口方面,目前印度人口約有13億,與我國的差距在快速減少,但每年印度的稻穀消費量不足億噸。相對而言,我國的主食主要是小麥和大米,即便如此,每年的稻穀消費量也在2億噸左右,又是一個一半。
由此造成 後果就是,目前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而印度則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大米出口國,還是小麥淨出口國,還會出口大豆等農產品!
那麼,都出口了,印度人都吃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牛在印度被視為神聖的動物,很多邦都立法保護牛,還出臺了不少政府層面的保護措施。印度人由於特殊的飲食習慣,以素食為主,他們的能量來源主要就是高糖、高油食品及奶製品,特別是牛奶。
數據顯示,印度是全球棕櫚油消費最大的國家,每年的消費量接近1000萬噸,主要原因就是棕櫚油是最廉價的食用油。
此外,在印度,牛奶是十分重要的食物來源,在農村家家戶戶都養有牛,有數據顯示,目前印度人均牛奶消費品達到100公斤以上,在全球範圍內排名前列——當然,印度牛奶主要是國內消費,出口量並不大,因此在我國很少見到。
而在食糖消費方面,印度也是全球最大的食糖消費國。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些食物就能滿足印度人的需求——高糖、高油帶來的後果就是肥胖。
而印度之所以還要拼命出口糧食,主要目的是增加外匯——這一點和我國上世紀計劃經濟時代有點像。
資料顯示,在印度,貧富差異是比較大的。印度66%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生產,而農業只佔GDP的18%。這意味著印度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6%。
以印度每年2.5億噸左右的稻穀消費量來講,人均糧食每年只有160公斤左右,考慮到貧富因素,真正到農民手中的可能更少。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印度66%的人口種植者比中國還多的耕地,生產出來的糧食不足中國產量的一半,這些糧食還要被大量出口換取外匯,最終的種地者反而得不到足夠的食物——這是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的農業現狀。
多年前《誰能養活中國》一書的作者、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布朗拋出「世界能否養活中國」話題,稱中國糧食進口急劇增加,其他低收入國家很難與之競爭,中國正在威脅世界糧食安全。
實際上在經歷這麼多年的發展之後,一方面我們通過進口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食品需求,特別是在肉蛋奶方面,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量,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另一方面,我國龐大的糧食進口也給全球貿易帶來了更多的活力,通過資源的全球配置,確保小麥、稻穀等主糧供應的絕對安全。
這就是中國農業,沒你想像的那麼好,但也絕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一步步的摸索中,滿足低收入者最基本的食物需求,又給更廣泛的人群帶來多樣的食物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