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們去看看我們社區的茶園,現在又長高了不少。」日前,在百裡杜鵑沙廠鄉沙廠社區,村黨支部書記餘琳熱情邀約大家一同去社區的茶葉基地走走看看。
初秋夜漸長,臨近茶園,山間微風吹拂過臉頰,隱約聽到歡快的勞作聲。十數名村民麻利地操作著手裡的工具,除去雜草,茶樹苗漸漸顯露出來。一番忙碌之後,一行行滿枝嫩綠,尖上吐露著新芽的茶苗仿佛綠龍般盤繞在山坡上,漫山的茶樹猶如一排排列隊的士兵,昂首挺胸佔滿整個山坡,蔥蔥鬱鬱的茶樹在陽光的照耀下,色澤翠綠,十分養眼,處處散發著生機盎然的蓬勃景象。
「別看這裡現在滿山披綠,入眼皆茶,三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野嶺,山上雜草叢生、荊棘滿山。」餘琳向筆者介紹,沙廠社區位於百裡杜鵑中部,多為山地丘陵地形,半山半地。以前農戶的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玉米、洋芋等傳統農作物,坡耕地的土層薄、落差大、保水性差,縱使辛勤勞作也沒法「多收三五鬥」,許多青壯村民紛紛外出務工,以致多數山地被撂荒。
近年來,百裡杜鵑管理區立足脫貧攻堅實際,把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立足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寡日照的地理條件,圍繞景區景點周邊種植了茶葉4.5萬畝,圍繞「茶花旅」謀篇布局,立足「茶旅文」融合發展,將荒山撂地變成披綠茶山,把農業產業做成綠色產業,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誰也不曾想到,昔日的「撂荒山」竟會搖身一變成了大家的「致富靠山」。2017年,沙廠社區村民李興碧把家裡的幾畝土地全部種植茶樹,除了每年領取土地的流轉費,她從茶樹栽種開始,每道工序都在裡面務工,一年算下來,她領到了1萬多元。李興碧談起茶葉種植讚不絕口:「我家這片土,就在這山間,東一塊西一塊的,以前就是種苞谷、洋芋、豆子,年成好還能多少收點,後來又栽地蘿蔔,種的地蘿蔔賣不出去,有7、8千斤地蘿蔔就爛在地裡,後來就丟荒了。村裡組織栽茶葉我第一個贊成,哪個想到栽茶這麼肯長,現在茶樹成溝成溝的,今年茶葉已經開採了,相信只要把茶葉管好,以後生活會越來越旺。」
在百裡杜鵑,和李興碧一樣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數,沙廠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李付連夫妻倆,自2017年社區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以來,他們在茶基地上找到了一份收入穩當的「工作」。「我們倆在茶基地上務工將近有三年的時間了,工作除了定期給茶園除草、施肥、除蟲之外,還可以在採茶季節幫助採茶。另外,根據『活路』多少,由我負責組織群眾來基地幹活,一年下來,我和老伴兒差不多有近三萬元的務工收入。」如今,茶產業與老百姓的聯繫越加緊密,正逐步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關鍵產業。
沙廠社區茶葉基地只是百裡杜鵑荒山變茶山的一個縮影。從鵬程街道箐門村、百納鄉龍竹村到金坡鄉化窩村,只見群山環繞,道路乾淨整潔,茶樹相連成片,綠化了百座山頭,建成的萬畝茶園將花都大地渲染得猶如人間仙境,之前的「撂荒地」如今變成了大家的「致富園」。
與沙廠社區茶葉基地略有不同,金坡鄉化窩村不僅將昔日荒山變為茶山,還依託獨特的杜鵑花資源,緊扣「茶·花·旅」總體布局和「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思路,著力打造「觀花海、遊茶園,宿茶海、品香茗」茶旅一體化發展品牌,努力推進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好的政策和環境優勢,吸引了不少外地商人。從內蒙古前來投資的高廷玉在金坡鄉成立百裡杜鵑雲崖天馨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發展1000畝茶園。高廷玉介紹,今年,該茶園將小批量生產,預計在2022年生產0.75萬公斤幹茶,豐產後每年生產幹茶1.25萬公斤。此外,百裡杜鵑還與全國農業龍頭企業蘭馨茶業、芸香茶業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推進茶旅一體化建設。
每逢四月,百裡杜鵑茶色漫山,花色奪目,形成了花、茶相襯,茶青花豔的獨特景觀。遊客不僅能欣賞到花開成海,還能在杜鵑花下感受萬畝茶園的茗香四溢。下一步,百裡杜鵑將以茶為載體,以花為媒,以旅帶茶,做成茶旅融合示範區,將與彝山花谷、跳花坡、米底河、杜鵑花王、戛木等景區等形成大旅遊環線,吸引大批遊客進入,屆時可輻射帶動2萬餘人進行相關產業發展。
產業調整造就百座荒山化致富茶山,民眾參與成就萬畝茶園變致富家園,花茶聯袂編織茶旅融合錦繡未來。如今,百裡杜鵑正在生態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茶旅融合的景點正逐步形成,一幅「望得見花、看得見茶、記得住鄉愁、富得了民眾」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開。(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