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璉瑰/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2015-06-19 08:47 來源:澎湃新聞
最近,有美國專家撰寫報告稱,若朝鮮問題不能儘快解決,韓國也可能走上有核道路。韓國一旦作出此政治決定,它在5年內可製造出數十枚核彈,因為韓已擁了可制數百枚核彈的鈽材料及相關技術能力。
但筆者不相信韓國決策者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當今韓國的領導人是韓國國民用選票選出的,國民對其決策和行政有著極強的監督、約束能力和機制。其決策一旦違背國民利益,立即會遭到彈劾下臺。當年,盧武鉉剛坐上總統寶座就被彈劾,只好回家等待大法院的最後判決。
韓國及與韓國同樣處於「核門檻」上的國家大概有40多個,之所以沒有邁過這門檻,相信各有各的道理。但對於一般國家,特別是對那些國小民寡、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來說,核武器實在是一種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怎麼說?
第一,搞核武器無非是為了國家安全,但小國擁核,反而會更不安全。核武器雖有威懾力,但它卻極為「勢利眼」,對大國和小國是完全不同的兩副面孔。大國由於國土遼闊,擁有戰略縱深,一次攻擊無法摧毀其所有核反擊能力,攻擊者必遭報復,故核大國之間形成「恐怖的和平」。小國沒有戰略縱深,一次密集襲擊可摧毀其所有反擊能力,攻擊者基本上沒有後顧之憂。所以對小國來說,其核威懾力是大打折扣的,它不但不會增加安全係數,反而會引火燒身。
第二,一旦擁核將會自動成為核打擊目標。目前核大國們雖未正式籤約,但基本上都遵守中國所倡導的「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從這個角度說,無核國家是享受免遭核打擊「特惠權」的。一旦擁核,就自然喪失了這一「特惠權」,徑直「升格」為核打擊目標國。2013年2月,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後宣布其核武已實現實用化,隨後宣布廢除停戰協定,半島重回戰爭狀態。這年10月,美韓籤署一項「對朝針對性核遏制作戰計劃」,明確表示,一旦發現朝鮮有使用核武器的跡象,就分三個階段對朝進行核打擊,摧毀其所有核設施,以及其首腦部,徹底改變半島現有格局。
第三,擁核將使國家背負沉重的包袱。研製核武器是一件非常燒錢的事。特別是對一些國土不廣,財力不逮的國家來說,要想搞這種既不能吃、又不能用(用即自殺)、威嚇效果有限而且引火燒身的「勞什子」,只有犧牲經濟發展一途。研製核武器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搞成後要維護其安全,安全期過後要花更多的錢銷毀之,這都是吸金無底洞。特別是在反對核擴散已成為國際共識的今天,搞核武所需的技術、設備、材料等若不能自給,則需在黑市購買,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事故隱患多多。為搞核武器而拖垮經濟,使國家成為國際社會的「另類」,是理智的國家決策者所不為的。
第四,搞核試驗會使國家環境安全面臨巨大威脅。迄今為止各核大國進行核試驗都是在無人大沙漠或太平洋無人小島上進行,劃定禁入的危險區多達20萬平方公裡。韓國國土面積9.9萬平方公裡,朝鮮為12萬平方公裡,諸如韓、朝這樣國土狹小國家基本上沒有進行核試的條件。強行核試,就只能在「有人區」進行。一旦失手,國土被汙染,國民將失去立足之地。即使未出現顯性事故,核設施的局部核汙染也將對國民健康和民族繁衍造成永久性傷害。
第五,擁核或使國家主權失去完整。由於核問題的特殊性,誰都不能保證巨大的破壞性核能不會溢出國界,特別是對國土狹小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日本福島核事故汙染海洋,蘇聯車諾比核事故使烏克蘭、白俄羅斯8000平方公裡土地變成荒蕪的鬼城。因此,一個國家的核活動嚴重威脅到其他國家環境安全時,國際社會進行國際幹預就成必然。這時任何以「主權」、「尊嚴」為說辭拒絕國際幹預都是乏力的。目前國際上一些法學家在推動相關的國際法建設。質言之,只要擁核,其國家主權就是有限的。
除此之外,由於禁止核擴散已成為國際法重要內容和國際社會普遍要求,罔顧一切闖關擁核,必遭國際社會嚴厲譴責和制裁,惡化國際關係,陷入惡性軍備競賽,使國家日益孤立。在經濟全球化和和平發展成為主題的當今,自我放逐於國際社會之外的國家,是沒有前途和希望的。
因此,我相信韓國不會走有核道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朝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