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瓷人|陶瓷之路

2020-12-21 鳳凰衛視

他們在世界各地

或居於鬧市,或隱於鄉間。

從他們的視角看瓷器沉澱的千年之美

從他們的故事,體味天下瓷人之心

《天下瓷人》之《陶瓷之路》

王魯湘: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就開始向外輸出。如今你去參觀外國人的宮殿,參觀他們的博物館,甚至偶爾進入到某一戶殷實的人家裡頭,你都會看到原產自中國的瓷器。隨著瓷器的外銷,中國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後來中國的制瓷技術傳到了當時的朝鮮,日本,甚至歐洲也學會了燒制瓷器。這樣一來陶瓷開始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而中華文化也藉助陶瓷這個載體形成了文化的輸出。在當今的中國,陶瓷仍然是一個很好的與世界交流的紐帶。

在上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瓷器之所以持續的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除了大師匠人們不斷的推陳出新,奮力求索外。還有一些人,他們在瓷器以及瓷器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才讓源於中國的文化瑰寶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

1705年,瓷都景德鎮,一位法國傳教士,從昌江碼頭下船登岸,他看到了一番前所未見的景象。「從各處嫋嫋升起的火焰和煙氣,勾勒出景德鎮宏大的輪廓,到了夜晚,它像是被火焰包圍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煙囪林立的大火爐」。這個人叫殷弘緒,是專門來刺探中國制瓷秘方的。

曹建文:古代呀,因為對這個技術的研究不像我們現在可以化學分析啊,它有什麼成分啊,那個時候只能靠經驗,靠推測,所以他們一直搞不清楚景德鎮的瓷器,中國的瓷器是什麼做的,最早可能他們甚至設想是不是這種蛋殼啊,或者說什麼。

王魯湘:貝殼啊。

曹建文:貝殼之類的東西做的,但是肯定不是,那麼試製呢,不可能。其實中國的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的瓷器主要是兩種成分,一個是我們叫瓷石,一個叫高嶺(土)這兩種成分,那麼這個成分他們一直破解不了,一直到後來殷弘緒來到景德鎮以後,一方面傳教,一方面他們也有法國的這種肩負,這個對陶瓷,中國陶瓷了解的任務在身上,所以後來殷弘緒寫了兩封信傳到法國了,就把景德鎮的陶瓷工藝了解得很詳細,包括這裡原料的配方,瓷石加高嶺(土),後來才慢慢的真正掌握了這一點,如果他們不到景德鎮來,就說殷弘緒不到景德鎮來,可能這個摸索的過程還要更長。

1712年,殷弘緒寫了一封三萬多字的書信寄回法國,信中詳細描述了當時景德鎮地理、治安以及胎土、釉料、成型及彩繪等生產製作情況。讓歐洲第一次知道了中國瓷器製作的詳細技法。

174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受到自己的情人蓬帕杜夫人的影響,創立了塞夫爾陶瓷御坊。並堅持以東方的陶瓷為素材,融入法式優雅韻味和獨特的審美觀,來製造出高檔精美的瓷器。

王魯湘: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就是塞夫爾這個瓷廠,就是法國的官窯。就有點像我們中國景德鎮的,官窯一樣。它是專門為這個皇室,進行這樣一種高檔次的,這種陶器的生產呢。

羅曼·薩爾法蒂:完全正確,塞夫爾生產的非常精緻的瓷器,是給法國的皇室和貴族們生產的。就像產自景德鎮官窯的陶瓷一樣,是給中國皇家生產的。中國當時的情況,大大地影響了法國。法國國王和中國皇帝一樣,有著建立陶瓷御坊的願望。路易十四在位期間,法國人就已經非常喜愛中國的瓷器。繼承王位的路易十五,終於在他在位期間。創立了這個陶瓷御坊。並出現了塞夫爾陶瓷。這些瓷器是在塞夫爾的火爐裡。生產出來的。當時塞夫爾供應法國的皇室和貴族但也供應歐洲其他國家。法國 德國 英國。比如說英國女王,就有大量的塞夫爾瓷器藏品。一直到俄羅斯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有很多塞夫爾瓷器藏品。我相信你們中國也會有塞夫爾的一些瓷器藏品。就像我們塞夫爾博物館一樣,也有許多中國的陶瓷藏品。

在蓬帕杜夫人審美風格的影響下,塞夫爾陶瓷廠的製瓷工藝師們,一筆一筆地,將精美的古典寫實油畫,濃縮繪製到小小的瓷器之上,這在世界陶瓷藝術界,也是獨具一格的。

制瓷工藝師:在您進入博物館的時候,您一定看到了一些作品。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很大的繪畫。感覺好像我們是從其他,像羅浮宮這種博物館借來的。但其實它們不是在布上的繪畫。而是在瓷器上的繪畫,現在塞夫爾的繪畫師,對自己的繪畫要求,以及他們所需要的工藝,和十六七世紀最偉大的繪畫家,是相同的。十六世紀呢,雖然塞夫爾還不存在,但我們的繪畫師是有能力,去模仿這些各個時代的作品的。這些作品是非常精彩的,繪畫師會在很小的盤子上或是很大的布上面,畫十九世紀的畫。

塞夫爾陶瓷集中了以往陶器的優點,構圖嚴謹,色彩富麗堂皇,金粉的巧妙運用,更顯示了皇家瓷的氣派。從最初受到法國宮廷廣泛收藏,後又被世界各地的皇權貴族追捧。

起初白、藍、金三個顏色,構成了塞夫爾陶瓷的主要色調,中國瓷器通透的白,蘊含著法式優雅的藍,象徵著權貴的金。隨著制瓷業的發展,塞夫爾陶瓷御坊,開始研發更多的顏色,並且追求豔麗奪目,經過了幾個世紀,陶瓷藝術家們的心血,如今屬於塞夫爾的顏色已經多達上千種。

羅曼·薩爾法蒂:最初的想法是模仿中國的瓷器,去製作出那種白色的效果,那種透光感 那種材質。那些特點是中國瓷器獨有的,塞夫爾首先有這樣一個使命,去追隨去發現中國瓷器。那些我們現在能在塞夫爾看到的,有我們自己製造出的。特別薄脆的瓷器。就是來自於這種追求,塞夫爾也製作出了很多豐富的。具有代表性的顏色,比如說塞夫爾藍,在這幾個世紀裡。我們逐步地創造出來上千種顏色,很多的藝術家,和我們一起研發了一些顏色。比如說尋找某種粉色某種綠色。偶爾也有紅色。如今 還有一些藝術家。在不斷地創造新的顏色。塞夫爾的瓷器上也用黃金,黃金是富裕的象徵 權力的象徵。象徵著皇室的權利。這也深受,收藏塞夫爾作品的人們的青睞。收藏家們也通過黃金,來展示自己的權利。確實 所有的這些工藝,這些知識都代表了塞夫爾,從某種角度來說,它繼承了中國陶瓷。後來它也帶著自己獨有的認識。帶著對手工藝的重視,將自己擁有的技藝傳承了下來。如今我們塞夫爾的制瓷手藝師。還在繼續製作有歷史的作品,也與高水準的當代藝術家合作。用顏色 用高水準的繪畫,用黃金使得塞夫爾的作品,能夠實現這種跨越時代的感覺。

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創立塞夫爾陶瓷御坊兩百多年後,法國賽努奇博物館第一次迎來了一位,當代中國土生土長的陶瓷藝術家,白明。2014年7月,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際,也是法國最宜人的旅遊旺季,世界各地的旅客在此時達到全年最高峰。賽努奇博物館宣傳所用的海報,將成為整個香榭麗舍大街的所有廣告牌、公車站,唯一的主題。7月14日,法國國慶大遊行這一天,當全世界的媒體都聚焦在香榭麗舍大街時,白明展覽的宣傳成為了見證這一盛事的最佳背景圖。

王魯湘:白明是中國當代的一位藝術家,而賽努奇亞洲博物館是法國國家級博物館中間專門搜藏研究亞洲藝術的博物館,作為一個最高級別的歐洲的博物館,主動地追蹤 搜集 研究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家,而且最後在這裡,給他舉辦一個展覽,這在歐洲的博物館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法國巴黎賽努奇博物館館長克裡斯蒂娜·清水女士專門從事陶瓷藝術研究,正是她在廣東的一次展覽上「發現」了白明。法國人鍾愛陶瓷藝術,18世紀後期就超越德國成為主宰歐洲陶瓷藝術的盟主。在歐洲的藝術界看來,陶藝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更是衡量一個國家藝術的標準。

如中世紀的英國 西班牙 義大利,都有過陶藝的輝煌期。那麼在清水館長的眼中,作為瓷器之國的中國,陶瓷中又承載了,怎樣的文化內涵呢?

清水女士:首先、我覺得陶瓷裡面,非常美的這個階段,宋瓷完全地體現了中國審美的最高情趣,就是簡約。之後的元代、清代,都有非常優秀的陶瓷。在中國的陶瓷史裡面,可以讀得出中國的一些思想,這是非常複雜的。陶瓷的文化基因裡面也承載了中國與外族的交往史和一部國際歷史,比如漢朝、唐朝,與外國有非常豐富的交流比如波斯和西方國家歐洲國家,當時都是以陶瓷作為商品貿易來交換交流的。它(陶瓷)就是在文明中間,在不斷地交流和交融的一個過程中見證了中國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向外面走出去的一個過程。

賽努奇博物館主持者的眼光挑剔、苛刻,只舉辦最高規格的展覽。這次展覽,賽努奇博物館館長克裡斯汀娜清水親自設計,花費了不少心思。

馬埃爾·貝萊克:白明不同於其他的當代藝術家的地方在於,他可以讓法國和西方的公眾了解到中國當代藝術以前不為人知的非常重要的一面。為什麼這麼說呢,目前西方公眾所知道的,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在近年名聲雀起的這批當代藝術家,他們基本上有一個固定的模板,他們運用了比如說波譜藝術,還嫁接了一些形象,包括毛澤東時代的這種時代烙印的形象,然後把它從藝術書法表現出來。但是中國當代藝術遠遠比這一個側面要重要,因為它更多元化,更複雜和更有深度。

王魯湘:貝萊克先生對白明先生這個評價,我非常認可,因為我們中國的當代藝術進入西方世界被西方的這個社會所理解,或者所接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是它的內容和它的裡頭表現的一些符號,一些作為中國的一些符號,這些符號被西方人認可然後說這就是中國,就像一個標籤一樣,被貼到了中國身上,而且貼到了中國的當代藝術身上,但是在白明身上,沒有這些社會性的符號,沒有這些政治性的符號,那麼在他的繪畫中間表現了更多的純粹性的東西,是不是這樣。

馬埃爾·貝萊克:不是的,博物館有自己的定位,因為這樣的一個博物館更多地會去關注一些有文化深度的、有文化內涵的,這種藝術家,比如說您剛剛說的就是有一些中國當代的藝術家在國際上比較知名、名聲比較大,他們其實是內容,重於藝術形式本身的,並且是因為這個而成名的,他們的作品裡面,可能很多是涉及到政治,或者說是涉及到時代,還有非常重要的。是中國的當代藝術,不是只有一種,而是有很多種,其中還有除了剛剛我們說的,這個流派的其他風格。

古代藝人在造器之外傳達的哲學讓白明欽佩,而在細心品味宋代瓷器的時候,白明從中感受到了一種令人震撼的安靜氣質,宋代那種安靜、高貴的美學,也就成為了他所追求的表達。

白明:只有陶瓷它是真正具備,中國人很講究的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集中在一種物質上。而這個又是人造之物,這才是神奇之處。所以金木水火土加人的智慧情感,對實體和空的理解,賦予了中國的陶瓷美學裡面,最智慧的那一面。而這一面往往被西方人所忽略,西方更多的是看到外在的,看到外在的,它的形、它的色,而很多人卻忽略了,是什麼樣一個民族,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時期,在引導著 發明著一種新的東西。而這個東西竟然是追尋於類玉的那種感覺,實際上瓷,它追求類玉的這個過程本身,就包容了整個東方的,這種審美哲學的偉大的綜合性在裡面,說白了就是器雖小而容天下。

其實,不管是創立了塞夫爾陶瓷御坊的法國國王,還是在法國舉辦陶瓷作品展的白明,亦或是日本丹波窯的清水俊彥父子,韓國康津的李龍熙先生。以及在景德鎮來自五湖四海的「景漂們」,他們都是千百年來陶瓷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堅守者。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存在,陶瓷才異彩紛呈,呈現出不同的美。千年的爐火不息,陶瓷之光才能持續閃耀。

王魯湘:世界的文化是多樣的,陶瓷技術傳到世界各地之後,也有了多種多樣的風格和特色。不同地域的瓷器在各個時間段和空間都有著發展和聯動,它們和而不同、共同發展。「和」不是講抹殺差異,「和」是強調多元化和多樣性的並存。好,謝謝大家收看《天下瓷人》這樣一個,在疫情期間專門為大家製作的專題,我們《文化大觀園》節目對瓷器的關注還會繼續下去,在這裡可以給大家透露一點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文化大觀園》欄目組會沿著中國陶瓷之路走向世界各地,去探尋中國瓷器走向世界的各種各樣的路徑,和它們在國外受到的隆重的禮遇,以及對於中國文化和世界聞名的推動。

編輯:王竹、巴塔木

相關焦點

  • 《瓷行天下》弘揚的是一種精神
    胡辛先生的長篇著作《瓷行天下》,如中國好書頒獎盛典所言:「從外銷瓷的角度來切入,它追溯了自漢唐至明清,歷代帝王他們的政治制度、個人意志和審美情趣,對瓷器瓷業以及外銷瓷的影響。它以瓷帶史,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陶瓷文化傳播天下的滄桑之路,勾勒出了中國瓷器行走天下,榮耀世界的華美圖景」。中國,是瓷的祖國。
  • 國瓷永豐源:中國瓷的逆襲之路
    2017年金磚國家峰會宴會用瓷 夫人瓷·石榴家園國瓷永豐源向「世界第一」不斷靠近的道路,也是中國瓷器重歸榮耀之路!一曲《青花瓷》傳唱大江南北,「China的原意是瓷器」本就被人熟知,周董把「瓷器=中國風」的印象進一步加深於國人腦海。提到陶瓷,那自然是中國,似乎沒有多少人去懷疑。但你知道嗎?其實,中國早已不是獨步天下的瓷器大國了。
  • 絞胎陶瓷 瓷中君子
    絞胎陶瓷作品  張二孬是土生土長的孟津縣南石山村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瓷泥花紋  「絞胎瓷又名透花瓷、攪胎瓷,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採用獨特的絞胎手工技法,相間糅合制胎成型,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於泥坯絞合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不同。
  • "噸瓷」在衛生陶瓷企業中的應用
    所謂噸瓷,就是將衛生陶瓷以重量噸計算,這個噸瓷可以是出窯產品的噸重,也可以是合格品的噸重,然後以1噸為基本單位進行質量指標和經濟指標的統計與計算,產品以噸為單位就簡稱噸瓷。這是筆者給出的噸瓷定義,其實只是一個解釋。按照噸瓷的定義,我們可以計算出產品的噸瓷合格率、噸瓷產量、噸瓷產值、噸瓷銷售額、噸瓷成本等。
  • 孟津非遺|絞胎陶瓷 瓷中君子
    孟津非遺|絞胎陶瓷 瓷中君子 2020-03-23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光國瓷:中國高端陶瓷領軍品牌的榮耀和責任——抗菌瓷 國瓷戰疫...
    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蘇同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華光人的心,面對巨大的防控任務,作為中國中國高端陶瓷市場的領軍品牌企業,華光有覺悟、有責任用行動為抗疫助力。」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以極大的工作熱情開展復工復產工作,用實際行動支持疫情防控工作開展。
  • 「碗姐說瓷」走訪第一站:高淳陶瓷——魅力無限
    2017年,「碗姐說瓷」團隊開始籌備「碗姐中國陶瓷行」,宣傳推廣中國瓷文化的同時,挖掘中國陶瓷品牌背後的故事。在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和篩選後,碗姐陶瓷行第一站走進「中國骨瓷品牌——高淳陶瓷」。陶瓷,從中國獨有獨享的創造,成為遍布全球的產品,在那個閉塞阻隔的時代,暢遊著世界。    近代以來,世界上70%的日用瓷是由中國生產的,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用的是中國瓷器。但是,當今世界知名品牌價值較高的陶瓷無一不是歐洲品牌,完全見不到中國陶瓷品牌的身影,中國日用陶瓷淪落為世界陶瓷市場的低檔貨!
  • 2014法藍瓷陶瓷設計大賽開跑 讓中國設計走向國際
    【環球網報導 記者李柏濤】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與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共同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與法藍瓷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八屆的法藍瓷陶瓷設計大賽,5月14日於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開跑發布會。
  • 北宋胡人牽馬俑:見證古代「海上陶瓷之路」
    新華社南昌12月14日電題:北宋胡人牽馬俑:見證古代「海上陶瓷之路」新華社記者袁慧晶在江西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有一件表情惟妙惟肖的北宋青白釉胡人牽馬俑,是當時蜚聲海內外的景德鎮瓷器對外貿易的真實寫照,
  • 品類混戰年|陶瓷人請注意瓷拋磚的爆發
    急需新品類振奮信心 2019年或成品類混戰年 2019年,陶瓷行業不好做,已成為眾多陶瓷企業老闆的共識。2019年,陶瓷行業品類混戰,已然成為趨勢。但是千萬不要搞錯,品類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已經開始或者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比如大理石瓷磚。
  • 制瓷人夏獻國:「以瓷為業」的人生
    「經過一年的打磨,我創作出了一種新型制瓷品種——『瓷膽內畫』,即呈現內外兩面圖案花紋的瓷器。雖然製作工序多出一兩倍,但呈現的美感足以讓人欣喜。」夏獻國說。 以瓷為業的人生 夏獻國,字國牛,號左指一絕,華廈墨客,1953年出生於湖南常德,畢業於湖南師大藝術系美術班,自幼學習書畫。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家,中國陶瓷美術家,中國左指書畫創始人,深圳清美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 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絞胎瓷
    絞胎瓷器是我國古代陶瓷裝飾工藝中特殊的品種,由於工藝複雜,製作難度大,因此其產品、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是中國鞏義窯與當陽峪窯窯工的發明創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根據目前掌握的考古資料分析,絞胎工藝最早產於唐代,至宋代蓬勃發展並發揚到極致,元以後逐漸衰亡。
  • 中國動力谷品牌巡禮丨振美陶瓷:「匠心」造國瓷
    紅網時刻記者 龍琦 通訊員 譚小洋 株洲報導9月9日上午,記者走進醴陵振美藝術陶瓷有限公司(後稱「振美陶瓷」),擺放在大堂裡的陶瓷展品立刻吸引住了大家的眼光:從2014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的國宴用瓷「萬紫千紅」系列、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亮相的「盛世芳華」系列,到今年9月啟運,即將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2016嘉俊陶瓷秋季新品發布會 瓷拋石風華盡顯驚豔全場
    中國陶瓷網訊 正值第28屆佛山陶博會鼎盛之際,作為建陶知名品牌的嘉俊陶瓷,於2016年10月19日在佛山嘉俊王宮,召開2 016新品發布會。嘉俊瓷拋石的全球首發,除了匯聚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朋友,更聚焦包括陶城報、陶瓷信息報、中國陶瓷網等數十家行業主流媒體的爭相報導。
  • 清代陶瓷燒造的創舉——粉彩瓷
    清雍正粉彩葫蘆瓶 大英博物館館藏 粉彩瓷與青花瓷、顏色釉瓷和玲瓏瓷並稱為「清代四大名瓷」,其做工細膩、色彩豐富、清雅柔潤,充滿著詩情畫意,富有強烈的藝術感和觀賞價值
  • 華光國瓷位列「中國輕工業陶瓷行業十強企業」
    青島上合峰會元首國宴用瓷 千峰翠色華光國瓷董事長蘇同強介紹,近年來,華光國瓷在陶瓷的創新發展上不斷突破與超越,先後自主研發出天然礦物骨質瓷、華青瓷、華玉瓷等新材質,以及無鉛釉、抗菌釉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 陶瓷文化—景德鎮
    揭秘72道工序的制瓷工藝,穿越時空,探索陶瓷的「前世今生」,製作青花大器,感受瓷器的藝術審美價值。以「一件瓷器影響一個世界」為主題,從瓷器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瓷器的發展之路中國陶瓷博物館是中國國內首家大型陶瓷專題藝術博物館,收藏陳列瓷器品達40萬件,集中國古瓷之精華,匯天下名瓷之大成,全面展示古今中外的陶瓷文化。
  • 陶瓷餐具選購要訣 骨瓷、強化瓷是最佳材質
    餐具卻是進食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健康、美觀、實用的陶瓷餐具怎麼選?   首先從瓷質上看。陶瓷餐具選購時,以骨瓷、強化瓷為佳,兩者都是上等餐具的材質。骨瓷是世界上公認的高檔瓷種,它是自然的奶白色,通透度很高,質地輕巧細膩。骨灰瓷本身成型與色澤形成主要依靠氧化矽、氧化鋁和氧化鈣,其中氧化鈣的含量越高,色澤越好。
  • 臺灣法藍瓷十周年陶瓷設計大賽在京啟動
    法藍瓷設計師回答記者提問    華夏經緯網訊:5月13日,臺灣法藍瓷十周年陶瓷設計大賽徵件活動在王府井大街88號法藍瓷商鋪正式啟動。自2007年開辦以來,法藍瓷陶瓷設計大賽從臺灣、兩岸走向國際,共吸引來自全球超過30國、近萬名的設計新秀報名參賽。大賽金獎得主不僅能獲得人民幣10萬高額獎金,於邁向十周年之際,主辦單位更邀請到十大華人設計界導師,重量級國際評審傳承豐富經驗,為全球設計新秀們點亮未來。
  • 「淘」瓷正當時|唐山陶瓷企業以銳意進取實現不斷自我超越
    在第二十三屆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唐山亞洲時代陶瓷有限公司的展廳,參觀者們被一件件藝術品所折服。唐山亞洲時代陶瓷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是由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劍平與人一同創辦的,二十多年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製作的瓷器以亞洲文化為背景,借鑑西方設計風格,將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統一、傳統圖形與現代風格相融合,兼具傳統工藝與國際時尚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