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世界各地
或居於鬧市,或隱於鄉間。
從他們的視角看瓷器沉澱的千年之美
從他們的故事,體味天下瓷人之心
《天下瓷人》之《陶瓷之路》
王魯湘: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就開始向外輸出。如今你去參觀外國人的宮殿,參觀他們的博物館,甚至偶爾進入到某一戶殷實的人家裡頭,你都會看到原產自中國的瓷器。隨著瓷器的外銷,中國開始以「瓷國」享譽於世。後來中國的制瓷技術傳到了當時的朝鮮,日本,甚至歐洲也學會了燒制瓷器。這樣一來陶瓷開始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而中華文化也藉助陶瓷這個載體形成了文化的輸出。在當今的中國,陶瓷仍然是一個很好的與世界交流的紐帶。
在上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瓷器之所以持續的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除了大師匠人們不斷的推陳出新,奮力求索外。還有一些人,他們在瓷器以及瓷器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才讓源於中國的文化瑰寶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
1705年,瓷都景德鎮,一位法國傳教士,從昌江碼頭下船登岸,他看到了一番前所未見的景象。「從各處嫋嫋升起的火焰和煙氣,勾勒出景德鎮宏大的輪廓,到了夜晚,它像是被火焰包圍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煙囪林立的大火爐」。這個人叫殷弘緒,是專門來刺探中國制瓷秘方的。
曹建文:古代呀,因為對這個技術的研究不像我們現在可以化學分析啊,它有什麼成分啊,那個時候只能靠經驗,靠推測,所以他們一直搞不清楚景德鎮的瓷器,中國的瓷器是什麼做的,最早可能他們甚至設想是不是這種蛋殼啊,或者說什麼。
王魯湘:貝殼啊。
曹建文:貝殼之類的東西做的,但是肯定不是,那麼試製呢,不可能。其實中國的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的瓷器主要是兩種成分,一個是我們叫瓷石,一個叫高嶺(土)這兩種成分,那麼這個成分他們一直破解不了,一直到後來殷弘緒來到景德鎮以後,一方面傳教,一方面他們也有法國的這種肩負,這個對陶瓷,中國陶瓷了解的任務在身上,所以後來殷弘緒寫了兩封信傳到法國了,就把景德鎮的陶瓷工藝了解得很詳細,包括這裡原料的配方,瓷石加高嶺(土),後來才慢慢的真正掌握了這一點,如果他們不到景德鎮來,就說殷弘緒不到景德鎮來,可能這個摸索的過程還要更長。
1712年,殷弘緒寫了一封三萬多字的書信寄回法國,信中詳細描述了當時景德鎮地理、治安以及胎土、釉料、成型及彩繪等生產製作情況。讓歐洲第一次知道了中國瓷器製作的詳細技法。
174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受到自己的情人蓬帕杜夫人的影響,創立了塞夫爾陶瓷御坊。並堅持以東方的陶瓷為素材,融入法式優雅韻味和獨特的審美觀,來製造出高檔精美的瓷器。
王魯湘: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就是塞夫爾這個瓷廠,就是法國的官窯。就有點像我們中國景德鎮的,官窯一樣。它是專門為這個皇室,進行這樣一種高檔次的,這種陶器的生產呢。
羅曼·薩爾法蒂:完全正確,塞夫爾生產的非常精緻的瓷器,是給法國的皇室和貴族們生產的。就像產自景德鎮官窯的陶瓷一樣,是給中國皇家生產的。中國當時的情況,大大地影響了法國。法國國王和中國皇帝一樣,有著建立陶瓷御坊的願望。路易十四在位期間,法國人就已經非常喜愛中國的瓷器。繼承王位的路易十五,終於在他在位期間。創立了這個陶瓷御坊。並出現了塞夫爾陶瓷。這些瓷器是在塞夫爾的火爐裡。生產出來的。當時塞夫爾供應法國的皇室和貴族但也供應歐洲其他國家。法國 德國 英國。比如說英國女王,就有大量的塞夫爾瓷器藏品。一直到俄羅斯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有很多塞夫爾瓷器藏品。我相信你們中國也會有塞夫爾的一些瓷器藏品。就像我們塞夫爾博物館一樣,也有許多中國的陶瓷藏品。
在蓬帕杜夫人審美風格的影響下,塞夫爾陶瓷廠的製瓷工藝師們,一筆一筆地,將精美的古典寫實油畫,濃縮繪製到小小的瓷器之上,這在世界陶瓷藝術界,也是獨具一格的。
制瓷工藝師:在您進入博物館的時候,您一定看到了一些作品。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很大的繪畫。感覺好像我們是從其他,像羅浮宮這種博物館借來的。但其實它們不是在布上的繪畫。而是在瓷器上的繪畫,現在塞夫爾的繪畫師,對自己的繪畫要求,以及他們所需要的工藝,和十六七世紀最偉大的繪畫家,是相同的。十六世紀呢,雖然塞夫爾還不存在,但我們的繪畫師是有能力,去模仿這些各個時代的作品的。這些作品是非常精彩的,繪畫師會在很小的盤子上或是很大的布上面,畫十九世紀的畫。
塞夫爾陶瓷集中了以往陶器的優點,構圖嚴謹,色彩富麗堂皇,金粉的巧妙運用,更顯示了皇家瓷的氣派。從最初受到法國宮廷廣泛收藏,後又被世界各地的皇權貴族追捧。
起初白、藍、金三個顏色,構成了塞夫爾陶瓷的主要色調,中國瓷器通透的白,蘊含著法式優雅的藍,象徵著權貴的金。隨著制瓷業的發展,塞夫爾陶瓷御坊,開始研發更多的顏色,並且追求豔麗奪目,經過了幾個世紀,陶瓷藝術家們的心血,如今屬於塞夫爾的顏色已經多達上千種。
羅曼·薩爾法蒂:最初的想法是模仿中國的瓷器,去製作出那種白色的效果,那種透光感 那種材質。那些特點是中國瓷器獨有的,塞夫爾首先有這樣一個使命,去追隨去發現中國瓷器。那些我們現在能在塞夫爾看到的,有我們自己製造出的。特別薄脆的瓷器。就是來自於這種追求,塞夫爾也製作出了很多豐富的。具有代表性的顏色,比如說塞夫爾藍,在這幾個世紀裡。我們逐步地創造出來上千種顏色,很多的藝術家,和我們一起研發了一些顏色。比如說尋找某種粉色某種綠色。偶爾也有紅色。如今 還有一些藝術家。在不斷地創造新的顏色。塞夫爾的瓷器上也用黃金,黃金是富裕的象徵 權力的象徵。象徵著皇室的權利。這也深受,收藏塞夫爾作品的人們的青睞。收藏家們也通過黃金,來展示自己的權利。確實 所有的這些工藝,這些知識都代表了塞夫爾,從某種角度來說,它繼承了中國陶瓷。後來它也帶著自己獨有的認識。帶著對手工藝的重視,將自己擁有的技藝傳承了下來。如今我們塞夫爾的制瓷手藝師。還在繼續製作有歷史的作品,也與高水準的當代藝術家合作。用顏色 用高水準的繪畫,用黃金使得塞夫爾的作品,能夠實現這種跨越時代的感覺。
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創立塞夫爾陶瓷御坊兩百多年後,法國賽努奇博物館第一次迎來了一位,當代中國土生土長的陶瓷藝術家,白明。2014年7月,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際,也是法國最宜人的旅遊旺季,世界各地的旅客在此時達到全年最高峰。賽努奇博物館宣傳所用的海報,將成為整個香榭麗舍大街的所有廣告牌、公車站,唯一的主題。7月14日,法國國慶大遊行這一天,當全世界的媒體都聚焦在香榭麗舍大街時,白明展覽的宣傳成為了見證這一盛事的最佳背景圖。
王魯湘:白明是中國當代的一位藝術家,而賽努奇亞洲博物館是法國國家級博物館中間專門搜藏研究亞洲藝術的博物館,作為一個最高級別的歐洲的博物館,主動地追蹤 搜集 研究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家,而且最後在這裡,給他舉辦一個展覽,這在歐洲的博物館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法國巴黎賽努奇博物館館長克裡斯蒂娜·清水女士專門從事陶瓷藝術研究,正是她在廣東的一次展覽上「發現」了白明。法國人鍾愛陶瓷藝術,18世紀後期就超越德國成為主宰歐洲陶瓷藝術的盟主。在歐洲的藝術界看來,陶藝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更是衡量一個國家藝術的標準。
如中世紀的英國 西班牙 義大利,都有過陶藝的輝煌期。那麼在清水館長的眼中,作為瓷器之國的中國,陶瓷中又承載了,怎樣的文化內涵呢?
清水女士:首先、我覺得陶瓷裡面,非常美的這個階段,宋瓷完全地體現了中國審美的最高情趣,就是簡約。之後的元代、清代,都有非常優秀的陶瓷。在中國的陶瓷史裡面,可以讀得出中國的一些思想,這是非常複雜的。陶瓷的文化基因裡面也承載了中國與外族的交往史和一部國際歷史,比如漢朝、唐朝,與外國有非常豐富的交流比如波斯和西方國家歐洲國家,當時都是以陶瓷作為商品貿易來交換交流的。它(陶瓷)就是在文明中間,在不斷地交流和交融的一個過程中見證了中國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向外面走出去的一個過程。
賽努奇博物館主持者的眼光挑剔、苛刻,只舉辦最高規格的展覽。這次展覽,賽努奇博物館館長克裡斯汀娜清水親自設計,花費了不少心思。
馬埃爾·貝萊克:白明不同於其他的當代藝術家的地方在於,他可以讓法國和西方的公眾了解到中國當代藝術以前不為人知的非常重要的一面。為什麼這麼說呢,目前西方公眾所知道的,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在近年名聲雀起的這批當代藝術家,他們基本上有一個固定的模板,他們運用了比如說波譜藝術,還嫁接了一些形象,包括毛澤東時代的這種時代烙印的形象,然後把它從藝術書法表現出來。但是中國當代藝術遠遠比這一個側面要重要,因為它更多元化,更複雜和更有深度。
王魯湘:貝萊克先生對白明先生這個評價,我非常認可,因為我們中國的當代藝術進入西方世界被西方的這個社會所理解,或者所接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是它的內容和它的裡頭表現的一些符號,一些作為中國的一些符號,這些符號被西方人認可然後說這就是中國,就像一個標籤一樣,被貼到了中國身上,而且貼到了中國的當代藝術身上,但是在白明身上,沒有這些社會性的符號,沒有這些政治性的符號,那麼在他的繪畫中間表現了更多的純粹性的東西,是不是這樣。
馬埃爾·貝萊克:不是的,博物館有自己的定位,因為這樣的一個博物館更多地會去關注一些有文化深度的、有文化內涵的,這種藝術家,比如說您剛剛說的就是有一些中國當代的藝術家在國際上比較知名、名聲比較大,他們其實是內容,重於藝術形式本身的,並且是因為這個而成名的,他們的作品裡面,可能很多是涉及到政治,或者說是涉及到時代,還有非常重要的。是中國的當代藝術,不是只有一種,而是有很多種,其中還有除了剛剛我們說的,這個流派的其他風格。
古代藝人在造器之外傳達的哲學讓白明欽佩,而在細心品味宋代瓷器的時候,白明從中感受到了一種令人震撼的安靜氣質,宋代那種安靜、高貴的美學,也就成為了他所追求的表達。
白明:只有陶瓷它是真正具備,中國人很講究的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集中在一種物質上。而這個又是人造之物,這才是神奇之處。所以金木水火土加人的智慧情感,對實體和空的理解,賦予了中國的陶瓷美學裡面,最智慧的那一面。而這一面往往被西方人所忽略,西方更多的是看到外在的,看到外在的,它的形、它的色,而很多人卻忽略了,是什麼樣一個民族,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時期,在引導著 發明著一種新的東西。而這個東西竟然是追尋於類玉的那種感覺,實際上瓷,它追求類玉的這個過程本身,就包容了整個東方的,這種審美哲學的偉大的綜合性在裡面,說白了就是器雖小而容天下。
其實,不管是創立了塞夫爾陶瓷御坊的法國國王,還是在法國舉辦陶瓷作品展的白明,亦或是日本丹波窯的清水俊彥父子,韓國康津的李龍熙先生。以及在景德鎮來自五湖四海的「景漂們」,他們都是千百年來陶瓷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堅守者。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存在,陶瓷才異彩紛呈,呈現出不同的美。千年的爐火不息,陶瓷之光才能持續閃耀。
王魯湘:世界的文化是多樣的,陶瓷技術傳到世界各地之後,也有了多種多樣的風格和特色。不同地域的瓷器在各個時間段和空間都有著發展和聯動,它們和而不同、共同發展。「和」不是講抹殺差異,「和」是強調多元化和多樣性的並存。好,謝謝大家收看《天下瓷人》這樣一個,在疫情期間專門為大家製作的專題,我們《文化大觀園》節目對瓷器的關注還會繼續下去,在這裡可以給大家透露一點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文化大觀園》欄目組會沿著中國陶瓷之路走向世界各地,去探尋中國瓷器走向世界的各種各樣的路徑,和它們在國外受到的隆重的禮遇,以及對於中國文化和世界聞名的推動。
編輯:王竹、巴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