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
夏獻國認為,自己一輩子就幹了一件事:做瓷器。憑著對瓷器的喜愛與專注,他四十年磨一劍,從一個瓷器製作的「門外漢」變身瓷廠廠長,最終成為制瓷名家。 仲春午後,記者來到了夏獻國深圳工作室。忙著配料的他,正在趕製將在今年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上亮相的陶瓷重器——「瓷膽內畫」作品。夏獻國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二次參與文博會,去年首次現身,其作品就獲得工藝美術類銀獎的稱號,讓他倍感鼓舞。「經過一年的打磨,我創作出了一種新型制瓷品種——『瓷膽內畫』,即呈現內外兩面圖案花紋的瓷器。雖然製作工序多出一兩倍,但呈現的美感足以讓人欣喜。」夏獻國說。
以瓷為業的人生
夏獻國,字國牛,號左指一絕,華廈墨客,1953年出生於湖南常德,畢業於湖南師大藝術系美術班,自幼學習書畫。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家,中國陶瓷美術家,中國左指書畫創始人,深圳清美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其繪畫作品由香港會展中心、臺灣國學美術學院等單位收藏;其陶瓷繪畫作品「百花齊放」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雙層鏤空自動旋轉花瓶由湖南歷史博物院收藏;由他創造的雙層中空「御溫杯」多次饋贈外國元首……
夏獻國表示,走上制瓷之路,純屬偶然,「大學時,我學的是工藝美術專業,畢業後,理所當然地被分配到湖南省界牌陶瓷總廠擔任技術工作一職,後輾轉車間、研究所等若干崗位,最終成為瓷廠廠長。」 夏獻國告訴記者,湖南省界牌陶瓷總廠是專業的出口瓷廠,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廠裡新建了研究所生產工藝美術瓷,「當時工廠生產的藝術瓷數量不多,但名聲頗大。研究所陳列室四百多平方米,陳列著琳琅滿目的陶瓷精品,曾吸引不少人前來參觀,如許世友將軍、畫家黃永玉、聶南溪、曾鍾亞都光臨過。我在陶瓷廠待了半輩子,現在,剛剛辦完離退手續,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希望走上一條全新的制瓷新路,完成我以瓷為業的人生。」夏獻國說。
首創「御溫杯」絕技
在夏獻國的事業圖表曲線上,「御溫杯」的誕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裡程碑式的節點。夏獻國介紹說,「御溫杯」是仿照皇宮御用的「九龍杯」創造出來的一種更具特色的雙層杯,故名為「御溫杯」,曾多次作為國禮饋贈外國元首。
夏獻國介紹說,「御溫杯」又稱「保溫杯」,它採用界牌優質高嶺土為原料,瓷質潔白、菲薄,晶瑩玉潤,透明度好,音響鏗鏘悅耳;雙層真空,採用特殊的原料配方及成型工藝,用特定的燒成方法製成。杯內層繪有兩條金魚,杯外面採用中國傳統的釉下五彩裝飾,所有的圖案由夏獻國舉筆,全手工繪製。當往杯內倒入開水時,在外界光線照射下,隱約可見金魚在水中遊玩嬉戲,栩栩如生,而它還有裝滿開水不燙手,保溫約兩小時,泡茶隔夜不餿之特點。「御溫杯」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讓人愛不釋手。「它不僅是實用的日用品,也是高雅的藝術瓷。在所有工藝瓷中,『御溫杯』的產量是最多的。」夏獻國說。
再創「瓷膽內畫」工藝
眾所周知,「內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尤以鼻煙壺內畫最為人所熟知。現在,夏獻國把這門傳統技藝運用到制瓷業當中,成為獨具匠心的創新藝術品。
夏獻國介紹說,「瓷膽內畫」是目前陶瓷藝術領域的又一新探索。它採用特殊的原料配方、成型工藝和特定的燒成方法,加之獨到的繪畫技巧,通過1380度的高溫燒制而成。為了設計這些創新作品,夏獻國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通過一年多潛心研究,他終於燒制出了滿意的作品。
夏獻國自豪地把記者帶進他的展示廳,只見百餘件陶瓷作品呈現在眼前,有羅漢、觀音,也有花卉、動物,均做工精湛、色彩絢爛。最讓記者驚奇的是他製作的「紅樓金釵」、「大小羅漢」等歷史和文化的瓷器人物群像,表情各異、栩栩如生。
雖然熱愛的是一門古樸的手工藝,夏獻國卻從不刻意比附古人,「除了在原材料和工藝上進行創新和改進,我最想做的是把各個歷史時期的故事和文化融入作品當中,讓更多的人通過瓷器了解制瓷工藝。」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