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瓷人夏獻國:「以瓷為業」的人生

2020-12-15 SZNEWS

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

夏獻國認為,自己一輩子就幹了一件事:做瓷器。憑著對瓷器的喜愛與專注,他四十年磨一劍,從一個瓷器製作的「門外漢」變身瓷廠廠長,最終成為制瓷名家。 仲春午後,記者來到了夏獻國深圳工作室。忙著配料的他,正在趕製將在今年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上亮相的陶瓷重器——「瓷膽內畫」作品。夏獻國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二次參與文博會,去年首次現身,其作品就獲得工藝美術類銀獎的稱號,讓他倍感鼓舞。「經過一年的打磨,我創作出了一種新型制瓷品種——『瓷膽內畫』,即呈現內外兩面圖案花紋的瓷器。雖然製作工序多出一兩倍,但呈現的美感足以讓人欣喜。」夏獻國說。

以瓷為業的人生

夏獻國,字國牛,號左指一絕,華廈墨客,1953年出生於湖南常德,畢業於湖南師大藝術系美術班,自幼學習書畫。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家,中國陶瓷美術家,中國左指書畫創始人,深圳清美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其繪畫作品由香港會展中心、臺灣國學美術學院等單位收藏;其陶瓷繪畫作品「百花齊放」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雙層鏤空自動旋轉花瓶由湖南歷史博物院收藏;由他創造的雙層中空「御溫杯」多次饋贈外國元首……

夏獻國表示,走上制瓷之路,純屬偶然,「大學時,我學的是工藝美術專業,畢業後,理所當然地被分配到湖南省界牌陶瓷總廠擔任技術工作一職,後輾轉車間、研究所等若干崗位,最終成為瓷廠廠長。」 夏獻國告訴記者,湖南省界牌陶瓷總廠是專業的出口瓷廠,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廠裡新建了研究所生產工藝美術瓷,「當時工廠生產的藝術瓷數量不多,但名聲頗大。研究所陳列室四百多平方米,陳列著琳琅滿目的陶瓷精品,曾吸引不少人前來參觀,如許世友將軍、畫家黃永玉、聶南溪、曾鍾亞都光臨過。我在陶瓷廠待了半輩子,現在,剛剛辦完離退手續,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希望走上一條全新的制瓷新路,完成我以瓷為業的人生。」夏獻國說。

首創「御溫杯」絕技

在夏獻國的事業圖表曲線上,「御溫杯」的誕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裡程碑式的節點。夏獻國介紹說,「御溫杯」是仿照皇宮御用的「九龍杯」創造出來的一種更具特色的雙層杯,故名為「御溫杯」,曾多次作為國禮饋贈外國元首。

夏獻國介紹說,「御溫杯」又稱「保溫杯」,它採用界牌優質高嶺土為原料,瓷質潔白、菲薄,晶瑩玉潤,透明度好,音響鏗鏘悅耳;雙層真空,採用特殊的原料配方及成型工藝,用特定的燒成方法製成。杯內層繪有兩條金魚,杯外面採用中國傳統的釉下五彩裝飾,所有的圖案由夏獻國舉筆,全手工繪製。當往杯內倒入開水時,在外界光線照射下,隱約可見金魚在水中遊玩嬉戲,栩栩如生,而它還有裝滿開水不燙手,保溫約兩小時,泡茶隔夜不餿之特點。「御溫杯」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讓人愛不釋手。「它不僅是實用的日用品,也是高雅的藝術瓷。在所有工藝瓷中,『御溫杯』的產量是最多的。」夏獻國說。

再創「瓷膽內畫」工藝

眾所周知,「內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尤以鼻煙壺內畫最為人所熟知。現在,夏獻國把這門傳統技藝運用到制瓷業當中,成為獨具匠心的創新藝術品。

夏獻國介紹說,「瓷膽內畫」是目前陶瓷藝術領域的又一新探索。它採用特殊的原料配方、成型工藝和特定的燒成方法,加之獨到的繪畫技巧,通過1380度的高溫燒制而成。為了設計這些創新作品,夏獻國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通過一年多潛心研究,他終於燒制出了滿意的作品。

夏獻國自豪地把記者帶進他的展示廳,只見百餘件陶瓷作品呈現在眼前,有羅漢、觀音,也有花卉、動物,均做工精湛、色彩絢爛。最讓記者驚奇的是他製作的「紅樓金釵」、「大小羅漢」等歷史和文化的瓷器人物群像,表情各異、栩栩如生。

雖然熱愛的是一門古樸的手工藝,夏獻國卻從不刻意比附古人,「除了在原材料和工藝上進行創新和改進,我最想做的是把各個歷史時期的故事和文化融入作品當中,讓更多的人通過瓷器了解制瓷工藝。」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唐五代是我國制瓷業高度發展的時期
    唐五代是我國制瓷業高度發展的時期,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宮窯民容星羅棋布。南方以浙江越窯為中心,形成青窯瓷系,北方以河北邢窯為中心,形成白瓷窯系,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而南方的越窯青瓷則代表了當時制瓷業的最高水平。
  • 制瓷業的繁盛期——北宋時期的定窯
    晚唐五代時期,定州保持了一個相對安定的政治局勢,具有優越制瓷自然地理條件的定窯得以迅速發展,並迎來了其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北宋 白釉 「孟」字款刻花蓮紋碗這一時期定窯已經完全掌握了燒制精細白瓷的工藝技術,開始大量生產高品質白瓷,其產品在造型、工藝、裝飾等方面都明顯受到邢窯的影響,但是質量已經超越邢窯,其中刻有「官」、「新官」款的精細白瓷供應上層社會甚至皇宮內廷。
  • 三國兩晉南北朝,古代手工藝,制瓷業的發展
    大家好,我是唐利君,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三國、兩晉、南北朝制瓷業的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360多年間,我國封建社會處於大動蕩的歷史時期,除西晉得到短暫的統一外,我國南北之間長期陷於分裂局面。戰亂迫使人民四處遷徙,民不聊生,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 醴陵民國瓷業改革:攻苦食啖的實業精神,破除當今瓷業窠臼方法論
    文斐《體陵瓷業考》記載:清初,廣東興寧人廖仲威,於邑之溈山發見瓷礦。雍正七年…創設瓷廠……遂為醴陵瓷業之嚆矢。因此,我們一般將雍正時期的溈山鄉,作為醴陵近代瓷業的發端。清末,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外國商品得以進入。甲午戰爭後,洋貨傾銷更加嚴重,中國傳統經濟遭到極大衝擊。
  • 明代制瓷業,高度發展,瓷都景德鎮
    這些制瓷原料不但雜質含量少,工藝性能好,適宣了製造高級瓷器,而且蘊藏量極為豐富。景德鎮及其四鄉山區,盛產松木和其它雜木。松木火焰長,燒瓷最為合適,為燒窯提供豐富的燃料。很多瓷窯設於昌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水可供淘洗瓷土,設置水雄,利用水力粉碎瓷土。同時,昌江水運暢通,大批瓷器可順流而下至都陽湖,轉由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九江、南京、揚州等地,運銷國內外市場。
  • 明代景德鎮成全國制瓷中心
    原標題:明代景德鎮成全國制瓷中心   明永樂青花海水紋爐   明代陶瓷發展最突出的特徵就是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在宋、元制瓷成就基礎上,早在明初,為滿足宮廷日常生活、祭祀活動、內外賞賜或官辦貿易活動對瓷器的巨大需求,朝廷就在景德鎮建立了專燒宮廷官府用瓷的官窯(文獻稱「御器廠」或「御窯廠」)。生產御用瓷器的官窯,無疑會佔有景德鎮最好的制瓷原料,擁有最優秀的工匠,且燒造不計工本。據清康熙《浮梁縣誌·陶政》記載,明代景德鎮御窯廠內分工精細,設有「大碗作、酒鍾作、碟作、盤作……西碓作」等23個作坊,有工匠三百餘人。
  • 白瓷出德化,元時上供:一則從平凡白瓷製瓷人到窯神的美麗傳說
    祖龍宮一、從平凡白瓷製瓷人到窯神的美麗傳說根據記載,在北宋早期宋代紹聖元年(1204年),德化白瓷製瓷人林炳開始不斷嘗試窯爐改造,力求將原來的小窯改造成大窯,使白瓷生產量有所提升。多次探索嘗試,均遭遇失敗的結果。其中最關鍵的技術難題是:受高溫影響,大一點的窯頂經常坍塌。傳說有一次,林炳在窯前打盹時,夢中忽然煙霧渺渺,一位袒露胸脯的仙女翩翩而至。
  • 中國瓷器及制瓷技術在歐洲的流傳
    1517年葡萄牙船隊抵達中國,便開始為其國王定製專屬的瓷器。保存至今的一把1520年生產的青花寬口執壺,繪有古式地球儀圖案,既是葡萄牙國王的私人紋章,也是大航海的象徵。從此,瓷器成為中歐貿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歐洲也成為中國制瓷業的重要市場之一。中國瓷器以如絲般的光滑潤澤、美觀的器形以及豐富多彩的紋飾,迅速成為歐洲市場上的搶手貨。
  • 泰山瓷業通過山東名牌產品複評
    淄博泰山瓷業有限公司等5家日用陶瓷企業榜上有名。泰山牌日用陶瓷 (鎂質強化瓷系列餐具)繼2006年被認定為山東名牌產品後順利通過今年的山東名牌產品複評。  淄博泰山瓷業有限公司是我國日用陶瓷骨幹企業。近年來,他們堅持科技發展戰略,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整體實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一是重視品牌建設。把產品定位在為國內星級酒店賓館製造高檔日用細瓷上。
  • 世界上第一部瓷質版圖書《瓷韻匠心》將在南昌開展(圖)
    記者張緒鴻攝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瓷韻匠心》在景德鎮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瓷質版圖書,將一幀幀紀實的攝影畫面永久定格在一頁頁的瓷質版面中,給人以嶄新的藝術美感和體驗。這部" 世界第一" 將於11月 9日至12日在江西科技學院圖書館展出,市民可近距離感受瓷書之美!
  • 風華絕代的克拉克瓷
    因為不知這些瓷器的具體產地,歐洲人就用運載船的型號,將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紋飾獨特,融合了中西方古典藝術的風格,讓世人驚嘆。儘管克拉克瓷出名了幾百年,但其源頭究竟在哪?卻是一個世紀謎團。  「在發掘了南勝窯後,謎團才漸漸揭開。」
  • 焦作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瓷中君子」絞胎瓷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為續寫新時代的「河南故事」,助力河南「走出去」「引進來」,國際在線河南頻道《豫見國際》欄目將持續聚焦河南各地的城市發展、特色產業(產品)、文旅美食等,以及值得向全球推薦的「河南名片」。
  • 「瓷中君子」再展華彩
    11月22日至23日,參加「中國絞胎瓷之都」專家考評會的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十餘名專家來到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當陽峪村。通過實地考察,專家們對被稱為「瓷中君子」的絞胎瓷給予高度評價。  據《修武縣誌》等記載,陶瓷業的鼻祖寧封子在修武,死後葬在雲臺山。北宋時,當陽峪是當時中國北方的重要瓷都。當陽峪窯址因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火神瓷業研學基地上榜「浙江十佳研學旅遊目的地」
    衢州火神瓷業研學基地, 又雙叒叕獲得一項省級榮譽。 是什麼呢? 快和小編一探究竟 近日,記者從柯城區文旅體局獲悉,衢州火神瓷業研學基地成功入選「浙江十佳研學旅遊目的地」。
  • 國寶,成化蛋殼杯,天字款珍寶,明代制瓷業的巔峰
    國寶,成化蛋殼杯,天字款珍寶,明代制瓷業的巔峰國寶,成化蛋殼杯,天字款珍寶,明代制瓷業的巔峰   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很多空的放古董的多寶閣,如今沒有人知道,這一個個空蕩蕩的格子裡,原來放的都是什麼寶貝。專家說多寶閣裡的寶貝呢,都是皇帝的心愛之物,比如精美的玉雕,小巧的瓷器等等。
  • 從「十字杵」紋飾的起源發展,探究明代制瓷業中的宗教與皇權因素
    這樣的舶來紋飾,能被融入中國制瓷業,這與明代皇帝中有不少是藏傳佛教的信徒是息息相關的。帝王的喜好,帶動了「十字杵」紋飾在明代制瓷業的流行、發展。所以說,明代制瓷業中滲透著宗教與皇權因素。一、帶有神秘色彩的「十字杵」紋飾的起源和發展1、 「十字杵」紋飾的原型來源古代印度。
  • 從朝廷政策角度看清朝陶瓷技術發展,論皇權對瓷業的促進和桎梏
    此外,「官搭民燒」制度打破了官窯和民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天然關係,大量優秀瓷工進入民間,技術得以流動,使景德鎮整體瓷業水平有了質的飛躍。3、對官窯技術的促進隨著清初「官搭民燒」制度向「盡搭民燒」的轉變,御窯呈現出「去生產化」的趨勢。當時御窯廠定員僅有二、三十人,但均才華橫溢,且有足夠的精力從事陶瓷研究工作。
  • 自晉代開始制瓷,初時並不叫景德
    千餘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 越地梵音滌塵心——宋代景德鎮制瓷工藝
    北宋 景德鎮湖田窯青白釉瓷佛坐像北宋政權建立以後,社會恢復穩定,生產得以發展,制瓷業進入到一個繁榮時期,各地名窯百花齊放,此時景德鎮窯以創燒「青白瓷」而聞名。據江西通志記載,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宋真宗趙恆派人到昌南鎮,制瓷供京師,命陶工書建年「景德」於器,並將年號「景德」賜予其作鎮名,景德鎮始有今名。
  • 唐山研製出"骨玉瓷" 透光度、硬度等均優於普通骨質瓷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趙立峰)骨質瓷以瓷質細膩、白度柔和、透光性強的特性成為瓷器中的佼佼者,一直以來是唐山人的驕傲。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推動製造業轉型步伐,骨質瓷科技研發取得了積極進展,骨質瓷已經進一步突破至更高級的「骨玉瓷」,其外觀、使用性能極大提升,不久的將來,市民就能夠使用這種精美好用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