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唐利君,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三國、兩晉、南北朝制瓷業的發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360多年間,我國封建社會處於大動蕩的歷史時期,除西晉得到短暫的統一外,我國南北之間長期陷於分裂局面。戰亂迫使人民四處遷徙,民不聊生,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相對而言,此時長江流域廣大地區較為安定,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為制瓷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東漢晚期出現的新興制瓷業,迅速成長壯大,制瓷地區從浙江上虞、寧波、永嘉發展到紹興、餘姚、德清、蕭山、麗水、金華、臨海和江蘇南部、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廣東、福建等地區。
此時,在中國文字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瓷」字(在晉代呂忱的宇書《字林》中)。同時,「瓷」字出現於文學作品中,例如,晉人潘嶽的《笙賦》中寫道:「傾縹瓷以酌娜」。據考古調查,縹瓷的窯址在今浙南溫州地區,稱為匝窯,晉人杜毓《拜賦》中就有「器擇陶揀,出自東甌」之說。「瓷」字的出現,說明在晉代瓷器已大量生產,並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讚賞。同時表明瓷器的發明應在晉代之前,因為,只有先有了產品然後才能有文字記載,這一點已為現今考古發現的歷史事實所證明。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瓷窯在江南地區有不少發現。當時已經使用規模較大的龍窯燒瓷,浙江上虞曾發現一座三國時龍窯,全長13.32米,寬2.1-2.4米,保存完整。這座龍窯的窯身比東漢時的龍窯加長了,裝燒量增加,產址明顯提高。這一時期的壺、碗等圓器都採用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器型規整。南京林山梁代幕葬出土的青釉蓮花尊,高達「釐米,氣勢雄偉,表明當時的成型工藝已具有較高的水平。此外,南京趙士崗墓出土一件「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X X作」款銘虎子,刻有製作工匠的名字,說明當時制瓷已成為專門職業,並形成一支規模不小的專業人員隊伍。
三國時期,浙江地區青瓷的主要器形有碗、盤、盆、洗、碟、缽、耳杯、鑲、盤口壺、雞頭壺、唾壺、香燻、虎子、水孟、水注、羊形器、福以及隨葬明器穀倉、雞籠、狗圈、灶等。青瓷穀倉造型別致,成型很複雜。穀倉為深腹罐形,雄上塑有樓閣亭圈、各式人物和飛禽走獸等。浙江紹興墓葬出土的一件穀倉,嫩上碑面有「永安三年(260年)時,富且洋(樣),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銘文,這是一件有明確紀年的重要青瓷器物。穀倉為富者的陪葬明器,象徵著財富和權勢,盛行於三國、西晉時期。三國時期,瓷器還剛剛興起不久,造型和裝飾基本上承襲漢代特徵,常見的水波紋、弦紋、鋪首及獸頭足等,均是漢代常用的。當然也有一些變化,例如,盤形器盤口增大,頸比較短小,虎子出現束腰,造型豐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在江蘇南京雨花臺吳末晉初墓葬中,出土一件青瓷釉下彩帶蓋盤口壺,釉下繪畫羽人鳥獸、仙草雲氣,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繪瓷器,說明在三國時瓷匠就已掌握了釉下彩的工藝技術,這是一項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它為以後的釉下燕彩、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瓷的出現開了先河,在我國陶瓷史上其有重大盤義。
西晉時期常見的器形又增加了雞頭或羊頭、虎頭雙耳誰、鷹形盤口壺、方形或圓形扁壺,人形、熊形、兔形水注、闢邪水注、水孟、盆盆、三足盤、笠和瓷俑等。瓷器裝飾也出現新手法,日常用器如碗、盆、壺、嫩等普遍採用印、劃或堆貼各式花紋,在器物的肩腹或口沿劃弦紋和壓印斜方格紋、聯珠紋和禽獸紋等。器物上還常常堆貼鋪首、闢邪、人物、朱雀和白虎等,它們常與斜方格紋、聯珠紋結合在一起,是不同於前代的新風格.
佛教在漢代開始傳入我國,到了三國、西晉時期,在瓷器裝飾上也出現了受佛教藝術影響產生的紋樣,例如佛造像和忍冬紋等。
東晉時期青瓷生產繼續發展,除上述器形外,又出現了一些新器形,如牛形燈、圓形格盤和蓮花尊等。人們日常所用的飲具、文具和衛生用瓷等相當齊備,其中碗、碟大小配套,多至十數種。三國、西晉時一度大量生產的明器基本停燒。瓷器的造型裝飾有了明顯的變化,器形由西晉時的矮胖逐漸向高瘦發展,變得更為秀氣,紋飾簡樸,注重經濟實用。裝飾以弦紋為主,西晉後期出現的褐色點彩,此時盛行。例如褐彩蛙尊,是東晉時獨有的器物,器口與蛙頭、足等主要部位點飾褐彩,打破了青瓷清一色的格調,格外醒目。
東晉時,浙江德清窯興起,德清窯是黑瓷和青瓷兼燒的瓷窯,以生產黑瓷為主。德清窯黑瓷產品在內地的四川也有發現,說明當時黑瓷產品的運銷區域是相當廣泛的,受到人們的歡迎。
南朝時佛教盛行,所以,瓷器中常以蓮瓣或荷花作裝飾,例如,在碗、盞的外壁,常常劃飾重線仰蓮,形似一朵盛開的荷花。除碗、盤、碟等日常用器外,常見器形有蛙形水孟、六系盤口壺、帶託雞頭壺、雙系雞頭壺、獅形燭臺等。
南方的瓷業正在大發展時期,可是在中國的北方,此時卻連年兵禍,經濟凋敝,手工業極端衰落。439年魏太武帝統一丁中國北部,實行均田制,農業得以逐漸恢復發展,手工業也開始復興。
北朝時期的瓷業,以北齊成就最為突出。山東省淄博寨裡窯,這是目前考古發現唯一的北方青瓷窯遺址,年代為北齊。它證明了在北朝時期,北方已經能夠燒造青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齊時在東漢的基礎上,白瓷製作技術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在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範粹墓首次發現了北齊白瓷,有碗、杯、缸、長頸瓶等,其特點是釉層薄而滋潤,呈乳白色,但釉色仍泛青,可見還不是成熟的白瓷。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不成熟到成熟。它有待中國古代制瓷工匠長期經驗的積累,掌握了胎釉中含鐵量的控制技術,從而燒制出成熟的白瓷。自北齊以後,中國的瓷器開始分為青、白兩大瓷系並駕齊驅地向前發展。
北朝的瓷器主要有碗、盤、壺、瓶、杯、缸等,均為日常生活用具。裝飾方面注重實用,大多為素麵,常見紋飾為蓮瓣紋和弦紋,蓮瓣紋的廣泛應用,與北朝佛教的興盛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