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拼多多,像極了當年的京東

2020-12-14 鄰章

5月22日,拼多多披露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收65.41億元,同比增長44%,淨虧損31.7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19%。

此外,一季度拼多多的平均月活用戶數達到4.87億,人均GMV為1842.4元,2019年底為1720.1元。

一系列數據表明,在核心指標增長的同時拼多多的劣勢也在放大,而從近期市場上對其與京東的比較來看,它似乎正如兩年前的京東,進入了一個不太好的拐點。

一、京東要渡的劫,拼多多一個也沒躲過

從電商歷史來看,拼多多與京東一樣都經歷了一段高增長時期,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用戶規模。2014年,在騰訊的流量加持下,活躍用戶從4730萬翻了一倍至9660萬,在2017年底達到了2.92億。

但是,電商和社交不一樣,它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行業,用戶的選擇有十分大的彈性。京東在2017年~2018年遭遇第一次寒冬,核心數據連續4個季度下滑。2018年,京東活躍用戶數為3.053億,同比增長僅僅4.38%,甚至在Q3環比減少860萬用戶。

2018年Q1,京東淨利潤15億人民幣(GAAP),其中來自經營性利潤只有區區4百多萬,經營性利潤佔比不到1%,真實盈利能力堪憂,京東股價從年初的50.6美元高點,一路跌到了19.2美元,市值抹去了62%。

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京東在之前幾年快速消化騰訊帶來的流量,弓弦拉滿之後,目標客戶被開發完,既沒辦法再次尋求用戶增量,也沒辦法盈利。

再來看拼多多。

用戶層數量上,拼多多也陷入了瓶頸。從Q1公布的數據來看,拼多多過去12個內的活躍買家數為6.281億,這一數字已經與中國網購人員數量相差不大,意味著過去一年大部分網民都曾體驗過拼多多,獲客成本從200猛增到1200,擴大了6倍,說明社交電商和下沉市場的紅利也差不多耗光,這一點可以從拼多多的獨立月活增量中看出來,從上季度的5200萬突然下跌到本季度的500萬,即便是大量燒錢也難抑下滑,增速慢下來是一件必然的事。

虧損方面,拼多多和京東半斤八兩。在2020年Q1拼多多淨虧損31.7億元,虧損同比擴大超119%,相當於一個季度虧了2019年大半年的錢,從2016年以來共計虧損超過221億元,這種虧損能力就是京東也自愧不如。

用戶粘性上,拼多多比京東還要差。一直以來,拼多多一直在向外界灌輸一種觀念——拼多多一直以虧損換用戶,放棄短期盈利搞「百億補貼」,一步步進軍中高品類,遲早能成實現盈利,成為電商一極。

但現實是截止到2020年Q1,拼多多的人均GMV為1842.4元,增速十分緩慢,這個數字相比於阿里的9720元相比,相距甚遠。這說明,大部分用戶對於拼多多這種主打低品類的平臺只是一個補充心態,中高平類還是得去天貓、京東、蘇寧之類的地方。

另外,拼多多和京東也都被假貨問題困擾。長期以來,京東一直都向外界宣稱沒有假貨,但這是一種混淆概念的說法,用戶依然困惑於在POP和自營平臺上流竄的假貨問題。

此前,在社交平臺就有網友反應自己在京東蘋果自營旗艦店裡買的手機,用了兩年多卻發現屏幕不是原裝的。

自媒體「AI科技新社」在《京東售假被處罰,網購不應是假貨的逞兇之地,再買到假貨怎麼辦?》一文中,就提到:在2018年消費者權益日,劉強東才喊了打假口號,次日一個網友在第三方旗艦店購買的U型枕被確認是假貨,但京東卻說是另外一個品牌的正品。

王思聰也加入吐槽大軍,自曝一次在京東上買了一部iPhoneX,收到貨結果顯示的是iPhongX,而京東卻告訴你『我們經過認真的核實發現,你購買的iPhongX並非假貨,而是另外一個正品品牌,是賣家發錯貨導致的,非常抱歉』。

至於拼多多上的假貨,自然就不必多說了,大家自己細品。

二、疫情期間,到底誰沒穿褲子?

拼多多為何與京東有如此多相似的弱點?究其原因,是因為二者各自在中國電商夾縫中找到了一個細分市場,成了兩個極端。

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給零售業帶來了巨大衝擊,正所謂危難時刻見英雄,退潮的時候誰沒穿褲子一目了然,京東和拼多多的真實狀況在這一場疫情期間得到了驗證。

零售的本質,是連接「人」與「貨」的「場」,而「場」的本質,是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萬千組合。電商平臺就是這樣一個「場」,信息流和資金流在此交匯,然後依靠物流去履約。在這三個方面,電商行業本身就是做平臺的,在信息流上各有各的優勢,不便於一個個比較,區別在於資金流和物流。

在此之前,有人說物流是京東的優勢,但是從第一季度財報來看,其實物流是京東和拼多多共同的劣勢。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2020年Q1財報中,京東履約費用為10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81億元增長29.0%,履約費用在淨營收中的佔比為7.1%,高於上年同期的6.7%,履約業務毛利率為8.3%,低於上年同期的8.4%。

也就是說,GMV和單量上升的同時,京東履約費不降反增,效率和性價比反而下降了,規模並沒有給京東帶來成本上的節約,反而是規模越大,成本越高,這與京東過去一直宣稱的「規模增長會導致物流成本降低」的故事相悖。長期來看,京東物流大概率只能依靠京東自營業務存活,成本難以降下來,這是其作為電商的一大制約,也是一個瓶頸。

拼多多的物流則是另外一個極端,它的虧損幾乎都用來搞補貼拉新用戶了,所以在用戶數量上比較好看,但實質上它的短板比京東更多更明顯,劉強東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看衰拼多多的模式,認為其服務能力不行。

從目前來看,拼多多自己培育的極兔物流尚在起步階段,服務能力還不如十年前的三通一達,與國美合作的安迅物流同樣難堪大用,在最後一公裡上建設上是一個巨大短板,只能做一個備選方案。而民營快遞中的「四通一達」都是菜鳥系,拼多多的命脈被掐在別人的手裡,順豐更是和低價路線沒有什麼交集,唯一一個可以依靠的就是EMS,但偏偏很多商家未必會選擇。

物流的短板,在GMV上可以看出來,根據國內著名數據分析機構「超對稱」最近報告顯示,拼多多4月GMV與1月漲幅些微,這說明疫情絕不是拼多多的推進器,而是一塊試金石,相較於阿里和京東,沒有物流和支付等電商必備的護城河,拼多多對抗市場波動能力是最差的。

所以,從幾大電商平臺的Q1可以看出,拼多多和京東都在疫情間暴露出了物流的短板,或許目前並不是致命的,但是這個缺陷的爆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當然,疫情期間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擠佔商家資金的問題。在一個正常的財務報表中,這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會計科目,因為各個行業的情況各有不同,應付帳款的日期只要在約定範圍內就行。

但是,京東和拼多多在這一點上有著十分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商家或供應商的資金髮生了嚴重的擠佔。

前面那張分析京東的表格裡,已經有了關於京東的供應商具體數字,這裡就不多贅述,在2017年Q2最長達到了59.1天,十分接近國家規定的60天帳期。

疫情期間,京東的應付帳款佔債務的均值為63.7%(在會計科目中,京東將貨款計入債務科目),按照同樣的測算,拼多多應付帳款/總債務的均值為64.22%,甚至還要高於「先貨後款模式」的京東。

這說明,拼多多的債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商家資金,擠佔資金量十分巨大,而這一部分被擠佔的資金會被計入到現金流中,所以看似充沛的現金流裡,到底有多少是來自剋扣?

當然,這也不是拼多多剛剛才暴露出來的問題,實際上從2018年以來就一直存在,今年的512期間就已經有商家上訪,因為剋扣資金的問題起訴到了法院,表示被「從繳納保證金5W第二天被全部凍結三級限制」,並一直在知乎上更新帖子,並表示有諸多商家到拼多多上海總部維權。

不過,這對於拼多多來說卻是不得不做的事,它與京東不一樣,燒錢純粹是拿去換用戶去了,沒有像京東一樣有大量重資產和虧損項目,可以用來彈性調節,在巨額虧損下如果砍掉這一部分擠佔商家而來的現金流,那麼極大可能將導致資金鍊斷裂。

三、結語

拼多多從崛起到壯大,積累了大量用戶,雖然有燒錢換用戶的爭論,但是說明它也自有一套邏輯。

但是,它的狀況可能比當年的京東更糟糕。因為不管如何,京東是重資產運營,在遭遇到用戶瓶頸之後可以通過裁員、剝離虧損業務、減少重資產投入等一系列操作,讓公司緩一口氣。

但是,拼多多不能。從一開始,它就是用低價策略和社交電商積累了大量羊毛黨,本質上來說是電商巨頭們的一個補充,只是喝一些湯湯水水,利潤空間和彈性空間都非常小。

2020年Q1,拼多多的營銷費用率達到111.6%左右,經營虧損比市場預期多出7億,虧損率達到了67%,這是上市以來最大的虧損率,大幅不及預期。本質上,這還是持續燒錢換用戶的戰略,絲毫沒有進一步收斂的跡象,之前市場預期的拼多多會在今年實現盈利的預期大概率會落空。

或許,我們應該從更長的時間線去理解一個企業,但斌在《時間的玫瑰》裡說過,價值投資就像是龜兔賽跑,一個企業能跑多遠不在於它的速度,而是能堅持多久。

那麼,對於拼多多而言,是更想做一隻穩當命長的烏龜,還是做一隻爭一朝一夕的兔子?

相關焦點

  • 國美牽手拼多多與京東 黃光裕能否再現當年雄風?
    今年以來,國美零售動作頗多,3月入駐京東,開設官方旗艦店;4月19日晚間,拼多多以2億美元戰略投資國美零售,佔國美股本近6%。  十幾年來,國內的零售格局悄然生變,阿里、京東、拼多多、蘇寧已攻城略地,社交電商、下沉渠道也是方興未艾,連年虧損的國美零售能否絕地反擊?牽手拼多多與京東,是否合縱連橫?即將「王者歸來」的黃光裕能否再現當年雄風?
  • 阿里奇門、京東虎符、拼多多方舟是什麼?
    隨著京東、拼多多這兩大平臺的發展,出於各種目的,也推出了類似阿里奇門的服務,分別叫做「京東虎符」、「拼多多方舟」。無論是阿里奇門,還是京東虎符或者拼多多方舟,這三個本質上是一個東西,對接和使用都差不多。那麼,該怎麼直白的理解和向普通用戶解釋阿里奇門、京東虎符、拼多多方舟這些概念呢?
  • 阿里、京東、拼多多的618版「三國演義」|Morketing深度
    文丨Amy Ma、Rita Zeng在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預熱,年中電商狂歡節618在今日達到熱度最高點,這個被稱為夏日版的「雙11」火熱程度不可小覷。1989年6月18日,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京東,所以一直以來618就是京東的主場。
  • 阿里、京東、拼多多鼎足而立,財報裡的電商「三國殺」
    營收格局差異過去的一個季度,電商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不過從整體來看,阿里、京東、拼多多的成績單還算合格,部分數據並沒有像市場預期的那樣悲觀。京東2020年一季度實現營收1462億元,同比增長20.7%;阿里2020年四財季實現營收1143.1億元,同比增長22%;拼多多2020年一季度實現營收65.41億元,同比增長44%。
  • 拼多多甩開京東|深論
    此後三天,拼多多股價累計漲幅超過35%,總市值躍至1811億美元,拼多多著實幹了一番大事,甩開了京東直逼阿里,成為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公司。那麼從「拼夕夕」到「拼多多」再到「拼爹爹」,神奇的拼多多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拼多多 VS 淘寶京東,從下沉向上遊發展
    總結:其實拼多多的客戶群已經很淘寶、京東很像了,以幾億規模,日活的這個數量級來看,拼多多的用戶的增長已經慢慢從3~5線城市轉向了1~3線城市內了。拼多多用其獨有的優勢在入侵淘寶、京東的市場,並且主推低價商品(1~200元左右)和淘寶、京東(200~1000左右)的商品形成了對比,形成了一個錯位競爭來搶奪市場。
  • 紅鬍子:拼多多,接下來拼什麼
    擺在拼多多面前的未來是:拼什麼?拼多多能在淘寶與京東統治的電商市場,殺出一道縫隙,佔有一席之地,隱隱有超越京東之勢,對其冠以奇蹟並不為過。其奇蹟的誕生,首先來源於市場定位為三線以下城市人群,特別是中老年用戶。
  • 「百億補貼」背後:拼多多、阿里、京東的「三國殺」
    這過去的210天,拼多多第一次參加618,黃崢、徐雷、蔣凡三大少壯派首次交鋒,電商行業的價格戰也再次被點燃。上一次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價格戰還要回到十多年前。憑藉跟噹噹、蘇寧的兩場價格戰,當年的後起之秀京東一躍成為中國第二大電商。跟之前不同的是,這次的主角變成了拼多多。
  • 淘寶、京東、拼多多下沉市場「肉搏戰」
    近兩年,關於下沉市場的話題就層出不窮,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眼中,下沉市場「熱土」裡埋藏著挖不完的金子,針對這一領域已經進入了貼身肉搏戰的關鍵時期,一元包郵、新人紅包、百億補貼等花樣玩法,吸引無數想「薅羊毛」的商家和用戶湧入平臺。
  • 電商版三國演義:拼多多是當年的劉皇叔 那誰是曹操和孫權?
    拼多多的出現,讓中國的電商版圖,有了一些「三國演義」的味道。而在這場「電商大戰」裡,拼多多似乎就是當年的「劉皇叔」。那麼,阿里和京東在忙乎些什麼呢?阿里巴巴是做「平臺」出身的,所謂「平臺」,其實有點像「聯盟」,按照武俠小說裡的說法,就是「幫派」。武林盟主馬雲建立電商交易的規則,各個品牌商家「入夥」開店,各路快遞公司則提供「鏢局」服務。
  • 拼多多聯手國美,取代京東之心昭然若揭!
    此次與拼多多「牽手」,並非是國美第一次嘗試與網際網路公司合作,此前國美曾入駐拼多多,後來又成為京東「店中店」。以阿里和蘇寧的貓寧電商為例,據行業人士分析,「貓寧」的成交總額佔據了蘇寧易購全渠道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天貓用戶規模的帶動下,蘇寧易購的線上成交額實現了大幅增長。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京東開啟雙11預熱,騰訊果斷扔下拼多多
    看樣子今年的雙11對於京東來說,意義非凡。據京東副總裁韓瑞稱:這一次的京東雙11,是京東商城歷史上優惠力度最大的一次,京東方面將會拿出百億的補貼,更會給出超過千億的優惠政策。要知道,往年的雙11和618,都只是補貼了5個億左右,而這一次京東直接拿出100億,翻了20倍。看樣子京東是準備破釜沉舟,將阿里、拼多多都斬於馬下了。
  • 拼多多創辦三年上市,市值趕上 2/3 個京東。40 張圖看懂這是一家...
    在幫忙砍價的同時,這些點擊連結進入的人,也就完成了拼多多的註冊過程,成為了拼多多的用戶。這是最近拼多多的社交網絡促銷方式。創辦三年來,拼多多換了不少社交分享玩法,共同的特點都是門檻低、傳播廣。黃崢說,在 2017 年上半年以前,拼多多在獲客上的成本都是極低的:「我們基本上是別人的零頭。」
  • 馬化騰作為京東最大股東,為什麼投資拼多多?這不是集團內鬥嗎?
    騰訊作為京東最大的股東,為什麼還要投資京東的競爭對手拼多多,把更多的流量資源輸出給京東,讓京東的實力變得更強,豎起和阿里巴巴競爭的最強屏障不好嗎?其中的原因有騰訊電商夢碎的不甘心、拼多多商業模式的巨大前景、以及騰訊財務投資的策略。
  • 各平臺戰況:天貓2684億京東2044億 蘇寧拼多多未公布
    京東平臺累計下單金額達2044億元。京東則公布數據稱,11.11全球好物節自11月1日零時至11日24時,京東平臺累計下單金額達2044億元。蘇寧、拼多多則未公布各自的成交額。阿里巴巴方面,2019年雙11從11月11日0:00開始,至11月12日0:00結束。
  • 黃光裕回歸漸近,國美聯手京東拼多多,等蘇寧應戰
    繼拼多多之後,公告顯示,國美再向京東發行1億美金的可換股債券,初步股份轉換價為每股1.255港元,這個價格比拼多多三十多天前的認購價高了0.04港元。但京東認購價的溢價幅度低於拼多多。公告顯示,1.255港元相較國美5月28日(即認購協議日期)0.91港元的收盤價溢價37.91%。
  • 京東GMV被拼多多反超,卻被微信封殺「砍一刀」?
    京東GMV被拼多多反超,卻被微信封殺「砍一刀」?國內電商平臺不斷增加,但是對於大平臺只有京東、淘寶、拼多多、天貓,每年的雙十一都是一次大比拼。京東電商平臺作為電商行業口碑最好的平臺,但在每年的交易金額上都沒有超過其他平臺,在京東上購物多數偏於數碼產品,主要是保障問題。而拼多多就像它的外號名一樣「坑多多」,淘寶卻是一個不上不下的電商平臺。
  • 「貓狗拼」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算穩,阿里提前到中年危機
    京東的下單總額也達到了2715億元。拼多多雖一如既往沒有參與公布GMV的數字遊戲,但這並不代表拼多多的缺席。天貓、京東和拼多多不變的江湖地位「貓狗拼」繼馬雲、劉強東,黃崢退出江湖後的第一場大戰廝殺:不死不休!
  • 奇蹟增長故事:拼多多憑什麼?
    用戶在這裡開團,然後分享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或者發在微信群分享給其他好友,非常像P2P的模式,用戶用自己的流量幫拼多多來做電商,這使得拼多多的獲客成本極低。對比淘寶和京東300~400塊錢的獲客成本,拼多多的早期獲客成本只要1塊錢,幾乎為0。
  • 拼多多:農村包圍城市
    2019年1月25日美股收盤,拼多多股價爆漲7.76%,市值達到318.38億美元,與京東市值(319.74億美元)近乎持平。而據彭博社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月25日上午9:11,拼多多市值報320.14億美元,已然超過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