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劉春妍 李文亮 唐詩穎)北京市朝陽門街道一居民樓地下出口處,一個大型貨櫃被改建成「黑小賣部」,這種違法建築,既擾民又不安全。街道立即啟動「吹哨」程序吹響集結號,街道綜合執法隊、城市管理部聯合區城管、公安、消防等多部門應聲而出,對貨櫃依法進行了切割拆除,清理後的場地建成了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居民一致拍手叫好。
這一稱為「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聯合執法機制,握指成拳,打破了多年來基層多部門分散治理的弊端和壁壘。今年,北京市委以此改革為抓手,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體制機制創新,破解制約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裡」難題,成效突顯。
為街鄉賦權讓基層執法有了「主心骨」
昌平區龍澤苑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伊然全安介紹黨員回社區情況
黨員回社區
街道、鄉鎮是社會治理的一線部門,但長期以來,卻面臨沒有執法權、只能協調執法部門一線執法、有時聯合執法後問題死灰復燃,甚至部門執法時「你來他不來」、互相推諉等尷尬局面,導致「看見的管不了,管的了的看不見」。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有效化解了這一尷尬,而改革來自北京的基層創造。
北京市委改革辦工作人員介紹,2017年1月,為治理多年來屢禁不止的盜採金礦、盜挖山體、盜偷砂石等事件,平谷區開展了「街鄉吹哨、部門報到」試點,要求鄉鎮「吹哨」後,各相關執法部門必須在30分鐘內「報到」。同時,將執法主導權下放到鄉鎮,賦予鎮黨委執法指揮權,上下聯動,「事不完,人不撤」,大大增強了條塊合力,有效根治了盜挖盜採的行為。
今年,北京市委因勢利導,在總結平谷區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將其作為2018年「1號改革課題」,在16個區169個街鄉進行試點,建立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下一步將全面推開。
群眾的訴求就是哨聲,「吹哨」就是建立快速響應、有效解決群眾訴求的機制,分級統籌協調、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報到」就是向基層報到、向一線報到、向群眾報到,樹立到一線解決問題的導向,圍著問題轉、圍著群眾轉,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
通過改革,召集各部門解決問題的「哨子」交給了最容易發現問題的街鄉鎮和社區,基層執法有了統一主導者,管理不再分散,也不會再出現「你來他不來」「腰來腿不來」的窘境。
哨子要「吹得響,叫得來,響得好」
東四七條周末大掃除
街鄉吹哨,有些「哨」必須吹,但也不是隨意吹。北京市立足實際,明確了三種適用範圍。
首先是針對城鄉治理一些亂象,如無證無照經營、地樁地鎖、黑車黑摩的、小規模違規施工或裝修等需要綜合執法的問題要「吹哨」。其次是針對違法建設拆除、群租房和開牆打洞治理、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等重點工作,明確街鄉以「一事一通知」的形式吹哨。此外,針對城市道路、地下管線、消防、防汛等應急處置事項,必須及時吹哨。
同時,形成了四種「部門報到」形式,即駐區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回屬地(居住地)街鄉、社區(村)「雙報到」、執法力量到綜合執法平臺「報到」、街道幹部任街巷長沉到基層「報到」、通過「周末衛生大掃除」組織黨員幹部到現場「報到」。
「吹哨」和「報到」的效果拿什麼保證?別擔心,北京市建立了多項機制,堅持黨建引領,強化管理和監督。以平谷為例,誰發現問題誰負責「吹哨」,有督查問責制落實每次「吹哨」記錄電話打給誰了、誰打的、誰接的、幾點到現場、都有哪個部門到;應急值班機制保證各部門24小時值班待命;力量下沉機制規定相關執法單位必須派專人到鄉鎮,直到問題徹底解決;清單式執法機制則根據每個委辦局的權力清單,來確定「哨」應該吹給誰;還有延伸執法機制、執法會商機制等,以保證改革真正落實。
向社區延伸激活城市治理「神經末梢」
龍潭小巷管家
現在,街道一吹哨,市政、電力、園林、城管、交通……多部門即集結報到,勠力同心,化解城市治理難題。
北京市還推進「吹哨報到」向社區延伸,以健全完善機制為突破口,釐清部門、街道、社區職責權限,明確職責清單,激活社區這個「神經末梢」,讓群眾從「站著看」到「跟著幹」。
具體工作中,北京市專門出臺《方案》,完善社區工作事項清單,建立以社區居民群眾滿意度為主要評價標準的社區考核機制,推進社區減壓減負,讓社區把該幹的事幹好。同時,推行「街巷長」機制和建立「小巷管家」隊伍,履行「每日巡、經常訪、及時記、隨手做、實時報」等職責,共同參與家門口街巷環境整治提升,實現街巷環境的共建、共管、共治、共享。
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反彈反覆嚴重的問題得到解決,是「街巷吹哨、部門報到」實效的體現。
朝陽區三裡屯北三裡南42號東側有一條百米小巷,曾經遍布酒吧、餐飲和夜店,噪音擾民和環境髒亂差等問題突出。為此,三裡屯街道黨工委主動「吹哨」,會同有關部門綜合施治,曾經的「髒街」變為生機盎然的「靚街」。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調查顯示,八成以上居民對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感到滿意,95.3%的居民對佔道經營整治表示滿意,群眾安全感明顯提升。「街鄉吹哨、部門報導」的創新,正讓北京城市治理呈現1+1遠遠大於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