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也叫雲吞、抄手、清湯,是我國人民比較喜愛的小吃之一,「餛飩」最早出現在南北朝,到了宋代有「冬至吃餛飩,過年吃湯麵」的習慣。而冬至日是盤古開天地的日子,餛飩因與「渾沌」音諧故冬至日吃餛飩乃成為盤古開天地的飲食風俗。對於腸道不好的人來說,餛飩可選擇性豐富,容易消化, 既滿足了身體需求,又增進食慾。那麼在地緣廣闊的中國,到底哪裡的餛飩更好吃一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曲曲湯,一種維吾爾族的傳統小吃和餛飩很像,那就是曲曲。曲曲餡兒多是羊肉和皮牙子(洋蔥)混成的,而且煮曲曲的湯也是羊湯。 當然了,不同的維族家庭也許都會有自家喜歡的味道。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的曲曲,在新疆城鄉到處都可以吃到。不論餛飩或是曲曲,那份美味八成都是離不開新疆的羊的。新疆各地的羊是不同的,比如阿勒泰大尾羊、麥蓋提大尾羊、巴爾楚克羊、巴什拜羊、黑頭羊……這麼多種羊,其實統一的特點就是……好吃,幾乎沒有羶味。這應該就是新疆的羊肉餛飩那麼味美的主要原因了吧。
廣東雲吞,去到廣東,自然是少不了吃一份鮮蝦雲吞麵。清透的湯裡,不僅有白裡透紅的雲吞,還有彈牙勁道的銀絲面,看似一碗平平無奇的雲吞麵,背後卻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雲吞皮薄如蟬翼,還要包入一整隻鮮蝦,飽滿透亮,咬一口沁出鮮美的湯汁。這一份湯鮮味美的吃食可能是許多廣東人從小吃到大的。
抄手,辣油飄香,時光緋紅,餛飩在四川叫「抄手」,當中還有一段故事。傳說,有人在成都街上閒逛至一小吃店,問老闆為什麼「餛飩」到這裡變成了「抄手」?老闆不說話,只將手中餛飩往湯鍋裡一扔,而後雙手在胸前一抄,身體往門框上一靠,雙目炯炯地瞪著湯裡。只一分鐘,便麻利一撈,盛滿一碗端給食客,口中大叫「抄手二兩!」正是指這食物皮薄易熟,抄手之間,就能煮熟上桌。吃抄手,最好在秋冬清寒午夜,湯裡加紅油,唇齒間飛速地閃過細軟的皮、入口即化的餡、香辣的湯水,紅塵瀟灑當如是。
扁食,餛飩在中國流傳了千年,要說最懂它的,當屬福建。因為在古代,餛飩曾被稱為「扁食」,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唯有福建,仍保存著它曾經的名字,以及最初的味道。正宗的福建扁食,一定是肉餡彈嫩,外皮柔嫩完整。扁食體型小,精髓在內裡包著的肉。傳統的扁食,取上好的豬後腿肉,切成薄片後不是由刀剁成肉餡的,而是要靠捶打的。肉經敲打變成又爛又粘的肉醬狀的餡兒,包出來的扁食口感脆嫩,很有嚼勁。在福建當地吃扁食,可以吃油炸的,如果吃湯的,湯碗中或許還會有油豆腐。
鴨血餛飩,鴨血搭配餛飩,這種組合在外地絕對吃不到,南京也不是處處都有,搭配了鴨血的餛飩更有層次感,口感更豐富,更美味,還能夠讓你一下子感受兩種南京人愛吃的小吃。正宗南京餛飩,辣油都是老闆秘制,要麼豬油,要麼菜籽油,各有各的香。一碗清湯小餛飩,滴上幾滴辣油,立馬多了一層香而不嗆的鍋氣。碰上能吃辣的,重重挖上幾勺,光看他碗裡厚厚的一層紅光,再喝上一碗餛飩,簡直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