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思想的因與革

2020-12-20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許紅霞(曲阜師範大學講師) 劉佳 (河北北方學院助教)

  「誠信」是由「誠」與「信」兩個既有差異,又相互貫通的德目融合而成。朱熹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認為「誠」就是真實無妄,是天道之本然,也是天地自然運動變化的原動力。關於「信」字,《說文解字》「信,誠也,從人從言」,認為「信」的基本語義是言行一致、誠實不欺。在「誠」與「信」的關係上,儒家主張「誠於中,信於外」。「誠」屬於道德理念本體,是道德主體的一種內在德性,也是「信」的前提與內在依據;「信」是一種實踐理性法則,體現的是社會化的道德踐行,是「誠」的保證與外在表現。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內「誠」的品質,在為人處事時才能做到誠實不欺、信守承諾。

  《管子》「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儒家重視誠信之德,源於誠信在修身做人、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守誠信,真不知道他怎麼能行?還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一個人說話做事能誠實守信,雖行萬裡也不難,反之,如果不講誠信,必然會寸步難行。孟子也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認為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必備品質。在朱熹看來「信」是一個人能夠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根本,「人若不忠信,如木之無本,水之無源」。

  取信於民是為政之根本,也是一個國家政治生命之所在。《論語》中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認為治理面積小、資源少的小國,基本的施政方針是工作嚴謹,信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根據農時役使百姓。當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時,孔子說有足夠的糧食和軍備,還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子貢再問,在這三者中必須去掉一項,哪一項是應該先去掉的呢?孔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要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剩下的兩項中,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應該先去掉哪一項?孔子回答說去掉食物吧!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一死,但失去人民的信任,政府就無法立足。可見,在孔子的治國思想中,當政者可以沒有飯吃,政府也可以去掉武備,唯獨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所以,唐代的柳宗元就說:「信,政之常,不可須臾去之也。」

  誠信既是一種重要的內在德性,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實踐。儒家認為個人要養成誠信之德,需要不斷地自我學習。比如,《論語》中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在通往誠信的道路上,應該要有堅定的信念,勤奮好學,誓死固守至善之德。「好信而不好學,其蔽也賊。」一個只講誠信而不好學習的人,因為不明是非就容易為人所利用,反過來還會害己害人。孔子還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通過道德教化,以德教的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誠信意識和道德覺悟。所以,在孔門「四教」中,孔子一直把誠信作為日常教育的科目之一來教育學生。

  儒家雖然主張「言必信,行必果」,但又強調堅守誠信是有條件的,須以合乎「義」為前提,只有合乎正義、公理的承諾才能兌現。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諾言是否履行,需要以「義」作為衡量標準。離開了道德標準,片面強調守信,機械地遵循言行一致的行為規範,守「非義之信」,必然會造成「惡」的後果。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堅守誠信道德標準,應建立在堅實的道德正義基礎之上;在國際交往中維護國家信用,也應該建立在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儒家誠信思想歷經幾千年發展嬗變,積澱為悠久精深的民族傳統,為當代中國誠信社會建設提供重要的文化資源。

  今天,誠信仍然是公民一切道德行為的根基和實質所在。一個不講誠信、虛偽欺詐的人,不僅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而且在社會上也是無法立足的。只有信守承諾、誠懇老實、言行一致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家庭才能和睦,事業才能興旺。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和充分闡發中國傳統儒家誠信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助推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儒家誠信倫理思想是適應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形態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其作用範圍主要限於熟人社會,履行諾言帶有超功利的道義性而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等等。今天,我們重視從儒家誠信思想中汲取豐厚滋養的同時,也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儒家誠信倫理並不能直接孕育出當代誠信,應根據時代需要對其加以轉化和創新,既要有因,也要有革。

  一是由「心性誠信」向「制度誠信」轉化。中國傳統儒家誠信倫理屬於一種人生道德和政治倫理,誠信的實現主要由道德教化培育,依靠個人人格保證。換言之,誠實不欺主要是基於個人的道德修養,守信踐諾也主要是基於個人的自律。今天,誠信之德既是個人的私德,也屬於社會公德的範疇。作為一種私德,一個人不講誠信,必然要受到良心的制約和他人的譴責;作為一種公德,個人或整個社會誠信缺失,必然要受到社會的監控。如果個人或市場主體誠信缺失超出了道德領域,還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因此,在構建現代誠信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汲取傳統儒家誠信倫理思想,又要讓其朝著制度倫理方向轉化,逐漸建立一套行為準則和法律規範,對失信行為進行強制性矯正,為誠信的生長提供剛性的制度保障。

  二是由「自我約束」向「綜合治理」轉化。儒家傳統誠信倫理強調,誠信之德的養成主要靠自己的道德良心或者「自律」來決定,通過「養心」「慎獨」「自我反省」等方式,促使人們在道德踐行中產生強烈的自律意識。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建設誠信社會、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家庭,實現人人誠信,需要多管齊下,進行綜合治理。我們既要加強道德建設,不斷提高公民個人誠信意識,夯實社會誠信建設的道德基礎,使人們不願失信;也要加強制度建設,逐漸完善信用管理的制度體系,形成嚴密、完善的制度網絡,讓誠信在規範中自覺,使人們不能失信;還要加大法律對誠信建設的介入,增強法律的威懾力,使人們不敢失信。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01日 11版)

[責任編輯:徐皓]

相關焦點

  • 因革損益:中國傳統制度文化的精髓
    中國傳統制度文化,是諸子百家思想在政治社會層面匯集與融合的產物,是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融合的結晶。  因革損益 隨時變通  自漢代以後,外儒內法成為歷朝歷代實際的指導思想,儒法兩家匯合起來形成的制度文化總體上是居於顯處的,而道家思想在傳統制度文化中則居於隱秘或者說深層之處。
  • 劉後濱:因革損益——中國制度文化的內在精神
    中國傳統制度文化,是諸子百家思想在政治社會層面匯集與融合的產物,是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融合的結晶。因革損益  隨時變通儒家主張禮治,強調將禮體現的秩序制度化,以其「內聖外王」理想和德治、仁政方針,在歷代帝王治國實踐中被奉為圭臬,使其在傳統制度文化中居於主導地位。
  • 儒家誠信思想的精髓與啟示
    【摘要】誠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的基本要求。當代誠信道德建設要主動汲取傳統儒家誠信思想精髓,注重誠信制度建設與誠信教育,以誠信實踐與發展為著力點,培養誠實守信的時代風貌,讓誠信思想深入人心。
  • 儒家的誠信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誠信"是儒家所一貫提倡併力求踐履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其思想內涵主要有三層意義:其一,"誠"作為哲學範疇,是為真實,亦即真實無妄的本然之道,係指宇宙萬物之實有而言,不誠不能有萬物,即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其二,"誠"作為道德範疇,是為誠實,這是為人的基本素質。
  • 清明尋根:在因革兩契之際
    歷史之輪在不斷的因革生死中運轉不息,國家與民族也才得以世世賡續。從這個角度說,清明既是一次孝的「凝思」,也是一次忠的「光合」,在這一天,忠與孝、家與國,真正匯聚成了默契的江河。也正因如此,在這一天,我們必須保持肅穆,慎終追遠,虔禱亡靈;我們必須懷著一顆敬畏與感恩之心,重溫苦難歷史,牢記責任使命。  責任與使命從來都需要見諸於行,虛功實做。
  • 以誠為本思想經久流傳,試析宋代理學的誠信倫理思想
    就古代中國而言,誠信乃進德修業之本,立人立政之道。縱觀傳統中國數千年,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經濟上的經營之道,還是政治上的為政之道,也無論倫理上的養成之道,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誠信思想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誠信作為我國傳統道德最基本的和至關重要的範疇,理所當然的成為中國古代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誠信教育進校園 南陽市不斷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誠信是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不斷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近年來南陽市各地多形式開展誠信教育進校園主題活動,用誠信來感染、影響、教育學生,使其確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今後走好人生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 生命因誠信而綻放光彩
    這位在年齡上做手腳的家長,乍一看似乎很聰明,殊不知,那以付出失去誠信巨大代價騙來的成績,是見不得陽光的。這不,冒用身份造假事件甫一揭穿,戰績全部取消不說,人品和素質問題更應該受到輿論譴責,可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令人憂慮的是,類似「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造假案例早已不是個案。
  • 皮是皮,革是革,皮和革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1.皮革的定義皮與革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不過現在不少經營者往往把皮革簡稱為皮,把人造革簡稱為革,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嚴謹的。皮是指皮膠原纖維仍處於其在動物身體上時的狀態(指化學結構);革是指將動物皮經過物理及化學處理,除去了皮中無用的成分,並使皮的膠原纖維的化學結構發生變化而不同於其在動物體上時的狀態。另外,革乾燥狀態柔軟易曲,潮溼狀態也不易腐爛,而皮是製革的原料,革是由皮製成的。
  • 從「因革損益」中探尋端午的中國味道
    大師湯用彤曾用「中西互補,因革損益」作為治學之道。從因革損益探討了變與常的歷史規律,教會了我們要有所承襲,有所變革,變中有常。而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端午這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活動,端午早就成為一種文化認同。
  • 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明日舉行 厚植誠信文化基因,擦亮「誠信山東...
    孔子故裡曲阜,以「守信互信 共踐共行——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為主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將於12月7日在這裡舉辦。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是現代社會運轉的重要基石,也是網絡空間的基本共識。
  • 吳佩孚剛中秀才,卻因一次「替天行道」,即被縣太爺革去功名
    然而,還未等這位秀才繼續朝著科舉之路走下去,便因為一次「替天行道」的衝動,被縣太爺革去了功名,要不然,我們熟悉的北洋巨頭就少了一位儒將。吳佩孚趕緊趁亂跑回家中,他自知闖了大禍,估計功名是要被革了,沒準天一亮就要被捉拿歸案呢,不如早點出外闖蕩呢!於是,吳佩孚泣別母親和弟弟(其父已在其14歲的時候去世),連夜逃往北京。在那裡,還有父親生前的朋友孫庭瑤或可接濟他。
  • 誠信 從我做起
    時代在發展,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可是越來越多的人因背棄了誠信,讓我們的社會多了很多不和諧的音符,且不說商人們是耳虞我詐,市場小商販的缺斤少兩,以次充好,也不必說他們販黑心米、白酒摻甲醇。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問題一次又一次地充斥著我們的眼球。在今天,即使你一不小心在馬路邊發現了一個鼓鼓的錢包,還得慎重考慮一下該不該撿。所幸的是,誠信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和部分人的重視,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 張之亮:只有劉德華才能演好革離
    剛剛從東南亞歸國的張之亮就這部體現先秦哲學思想及軍事戰爭理論的電影,與來自北京35所高校的學生在北京師範大學進行交流。前天下午,提前觀看了影片的學生對《墨攻》的片名提出了質疑,認為「墨擅守」,《墨攻》花了很大篇幅講述革離如何守城,與「攻」的關係不大。張之亮笑答,《墨攻》其實是一部「矛盾」的戲,「像革離,他本來是要去救人,卻不得不殺很多人,這就是無奈的狀況。」
  • 什麼是仿皮人造革 真皮和仿皮人造革如何辨別
    什麼是仿皮人造革 真皮和仿皮人造革如何辨別 2018-09-25 11:43:53 來源:全球紡織網 什麼是仿皮人造革?
  • 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7日將舉行!擦亮「誠信山東」品牌
    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是現代社會運轉的重要基石,也是網絡空間的基本共識。「《論語》中,『信』字出現了38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都是說『信』的重要性。」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說。   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塑造了山東人重禮節、講信義,正直厚道、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忠誠可靠的品質。
  • 誠信作文:誠信的代價
    誠信作文:誠信的代價2011-12-28 16:09:52出處:其他作者:佚名而他之所以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基於他從小接受的「誠信教育」。而《一千棵櫻桃樹》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它的大概內容是:華盛頓小時侯幫他爸爸砍雜樹,不小心砍倒到了一棵小櫻桃樹,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如實向父親承認了錯誤,決心接受懲罰。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父親不但沒有責怪他,跟沒有懲罰他,反而還對他的誠實行為大加讚賞。
  • 隋唐時期,文學創作的因革,在理論上開始走向系統化
    隋唐時期,文學創作的因革,在理論上開始走向系統化,在實踐中則更加普遍和廣泛。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對詩壇「落梅芳樹,共體千篇,隴水巫山,殊名一意」、「負日於珍狐之下,沈螢於燭龍之前,辛勤逐影,更似悲狂」現象的批評,還只是反對沒有創新的模仿。劉知幾的《史通·模擬》篇,則已經開始將文學因革理論系統化。
  • 梧州中山紀念堂民革黨員教育基地、李濟深故居民革黨員之家揭牌
    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梁燕如 通訊員 蕭凝)12月14日,梧州中山紀念堂民革黨員教育基地、李濟深故居民革黨員之家舉行揭牌儀式。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惠東,中共梧州市委書記全桂壽出席儀式,共同為梧州中山紀念堂民革黨員教育基地、李濟深故居民革黨員之家揭牌。
  • 2020年度麗水市「誠信守法企業」擬命名名單公示啦~
    2020年度麗水市「誠信守法企業」擬命名名單公示啦~ 2020-10-27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