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上,我們經常能看到豬肉、牛肉、羊肉、雞肉等肉類,就連狗肉都不算稀奇,但是我們也發現,我們很少能看到馬肉,而且在養殖戶的口中,肉牛、肉雞、肉狗等詞彙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但是肉馬這個詞卻少聽說。都說耕牛是農民的命根子,如今也沒有躲過被端上了餐桌的命運,那麼和耕牛同樣地位的馬,為啥吃貨們不吃呢?
從馬肉的營養價值來說,馬肉的脂肪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預防動脈硬化,而且馬肉還有補氣補血、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由於馬是食草動物,農民餵馬的時候,馬的草料裡基本沒有精飼料和添加劑,更符合人們綠色食品的標準。其實,我們不吃馬肉,是有原因的。
一、肉質原因。
馬經常奔跑,還要幫農民耕地和拉車,高強度的體力工作讓馬的肌肉纖維變得粗,而且脂肪很少,嚴重影響馬肉的口感,吃起來也沒有牛肉香,一般來說,能端上人們餐桌上的馬肉都是不能幹活的老馬,大家根本就咬不動,自然就對馬肉失去了興趣。
二、繁殖原因。
農民常說:「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個頭」,說的就是牛的繁殖速度很快,馬就不同了,懷孕的母馬需要12個月才能產下小馬,小馬長大到能夠繁殖的程度需要4年的時間,這樣的繁殖速度,明顯不符合產肉的需求,因此,經常能聽說肉牛這個詞,卻不會聽到肉馬。
三、歷史原因。
馬在過去的作用是很大的,農民用馬來耕地,能加快耕田的速度,出行可以用馬來代步,能節省大量的趕路時間,而且馬在古代更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歷朝歷代都禁止對馬匹隨意宰殺,這就造成了人們沒有吃馬肉的習慣。
四、感情原因。
由於過去的生活條件有限,很多人養不起寵物,就算要養也會放出去自己找吃的,而馬因為吃草的原因,不會給農民增加負擔,農民很容易對馬產生感情,就像現在人們會把寵物當兒子養,農民對馬的感情也是一樣的。
雖然現在農民種地農用機械已經代替了馬的作用,但在偏遠地區,馬匹仍是農民耕種的主要勞動力,特別是在水稻插秧的時候,農用機械根本就無法進到田裡,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了馬的作用了。因此,大家不吃馬肉,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