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是現實的,機遇是潛在的」
1988年8月,「山東第一鎮」——臨沂羅莊鎮的銷售門市部由於經營不善倒閉了,留下幾間漏雨的破房屋。幹醫生的劉保起看到鎮裡沒有一家搞藥材經營的,於是東挪西借湊夠了兩萬元,一家簡簡單單的藥材經營部就開張了,幾間爛房屋就成為了他最初的創業舞臺。
1995年,劉保起的藥材經營部也發展成為了一家醫藥公司,主營中西藥品和醫療器械,當年公司年營業額突破億元大關。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劉保起就這樣在短短的七年時間裡掘到了一大桶金,但他卻沒有感到太多的興奮,相反還被怎樣才能加快企業發展問題所困擾,因為他已經明顯地感覺到,要在藥品經營上取得更快的發展已經比較艱難,只有走醫藥工業才可能強大起來。因此,當年他就出資460多萬元成立了山東羅欣製藥廠,由於缺乏科研、技術、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企業只能靠著生產一些普藥緩慢地發展。面對殘酷的競爭現實,劉保起始終相信總會有機遇的存在,只不過這樣的機遇是潛在的罷了,正所謂「挑戰是現實的,機遇是潛在的」。
「潛在的機遇」最終被劉保起開挖了出來:2000年,劉保起請來了瀋陽藥科大學、臨沂市人民醫院等戰略合作夥伴,共同發起成立山東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羅欣藥業集團,劉間接地成為了第一大股東。由於有了瀋陽藥科大學等同盟者,公司的科研水平、產品市場、渠道營銷以往較為被動的環節迅速得到扭轉。時至今日,羅欣藥業已經呈現出來的兩大競爭優勢被業內人士所關注——不斷推出「三高」(高科技、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擁有一個從科研到原料,從試劑到生產的一條龍優勢。而據了解,目前頭孢系列產品已被廣大患者接受,且市場容量較大,預計3-5年內將取代普通抗生素。
對劉保起來說,這的確是他挖掘出來的一個潛在機遇。但是,挖掘這一機遇的又遠不止他一個人,就拿加替沙星來說,國內的生產企業已經不少,甚至讓人感到有點混亂。劉保起承認,作為新起步的企業,羅欣藥業與其它大企業差距還是很大的,但在同類企業中還算是一個佼佼者,同類藥品生產廠家多並不代表市場就是亂,產品競爭是符合市場規律的,關鍵是市場的定位。
「沒有淘汰的行業,只有淘汰的企業和員工」
劉保起最年的職業是鄉鎮醫生,經過10幾年的商界歷練,他早已成為了一個安安心心做實業的人。他靠著敏銳的洞察和深入的分析,的確發現了不少潛在的機遇,但要讓這些機遇轉化成為看得見的實業,靠的就是一個團隊的力量而不是僅僅是他一人的奮鬥了。
而帶領好一個團隊同樣是一門學問,劉保起就在這門學問裡不斷探索,最終找到了適合企業發展之道的「管理藝術」——企業實行的是梯型人才管理模式,即中高層的職位都是預留好了的,誰達到標準誰就上去;對不合格的員工,給予一次培訓機會,培訓後仍然沒有部門願意接收就自動下崗。即使是中高層人員也同樣如此,如今年一位能力不強的常務副總經理就被調到一個分公司任基層幹部了。
劉保起認為,世上幾乎沒有淘汰的行業,但一定會有淘汰的企業和員工。為不斷創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他不惜以年薪6-30萬元的碼價吸收各類人才,並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的舞臺;為了企業的發展和對股東和消費者負責,少數不稱職的員工最終被企業所淘汰。
「香港上市,追求更寬廣的平臺」
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羅欣藥業股份公司步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階段,年銷售額為3億元,但就是這麼一家公司流動資金運行良好、利潤連年增長、沒有短期償債壓力和財務壓力的企業卻準備在香港上市,而且聲稱不是為了募集資本,這多少讓人感到一點意外。
這,其實又是劉保起為了企業的穩健發展而布下的一著棋。羅欣藥業選擇香港上市,主要就是為了尋找一個更為寬廣的平臺,塑造企業「金牌」形象,追求更多的機遇,「圖謀」國際市場,同時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在管理上再提升一個檔次,與國際接軌。
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由羅欣藥業集團控股53%,瀋陽藥科大學、臨沂市人民醫院、利君集團等參股的股份制企業,而羅欣藥業集團(包括羅欣醫藥有限公司和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則由劉保起控股52%的股份。作為企業的領軍人物,劉保起目前身兼三職,分別是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和股份公司董事長。
羅欣藥業的上市工作2002年10月就開始運作了,本來計劃在2003年4月掛牌交易,但後來由於SARS的原因耽誤了,SARS過後又重新操作了一遍,目前審計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即將上市。劉保起表示,羅欣藥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基本上是隨股份公司的建立而逐步推行的,由於赴香港上市,香港有關方面對企業進行了諸多培訓,現代企業制度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符合香港上市條件。目前還需要完善的是增加一名獨立董事,因為目前股份公司董事會共有8人,7人為執行董事,1人為獨立董事。
在關聯交易方面,劉保起認為,作為一個產業集團,通過關聯交易往往可以降低成本,節省支出,只要對企業發展有利,不侵犯小股東的利益,羅欣藥業將不迴避關聯交易,但肯定會按香港的有關規定,及時公布交易情況。
在許多醫藥同仁都在感嘆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劉保起卻一邊在迎接競爭,一邊又不斷尋找潛在的、新的發展機遇,而機遇往往就是垂青於這樣有準備的人。我想,做人、做企業其實都是這麼一個道理。
原載:《醫藥經濟報》
韋紹鋒 產業觀察者 歡迎任何形式的交流與溝通。聯繫電話: 020-86571888-8861,電子郵件: gdklez@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