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紙是以竹子為原材料造的紙,是古代中國人的發明,同時造紙術也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人用竹子造紙書寫文章,代替竹簡。中國福建寧化縣、長汀縣、四川省夾江縣和浙江省富陽市為竹紙的重要產地。以嫩竹為主料生產的夾江手工書畫紙具有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等特點,被人們贊之曰「淡畫不灰、淡潑濃、濃潑淡、詩有煙霞氣,書兼龍虎姿」。與安徽宣紙齊名,曾被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贊之為「國之二寶」。
以竹造紙,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南方盛產竹的地方,如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省,竹紙業都曾盛極一時。而浙江富陽素有「土紙之鄉」的稱號,其竹紙製造技藝始於南宋,世代相傳,已有一千多年。2006年5月20日,竹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上,富陽竹紙名品輩出,故而富陽素有"土紙之鄉"之稱。富春竹紙名品竟出,卷舒雖久而墨中不渝,不為蟲蛀的特點,享譽國內外。其實竹紙製造技藝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以當年生嫩毛竹為原料,包括製漿、造紙等72道大小工序,主要品種有元書紙、京放紙、高白、海放、花箋等近20種。富陽竹紙在繼承中國傳統造紙技藝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製作技藝,如製漿技藝中的「人尿發酵法」,抄制技藝中的「蕩簾打浪法」等,都是富陽竹紙生產過程中的絕藝了,這些技術為其他竹紙產區所無。
用竹子造紙要趁早準備。當竹筍生出以後,到山窩裡觀察竹林長勢,將要生枝葉的嫩竹是造紙的上等材料。每年到芒種節令,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開一口山塘,灌水漂浸。為了避免塘水乾涸,用竹製導管引水滾滾流入。浸到一百天開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後洗掉粗殼與青皮,這一步驟就叫做「殺青」。這時候的竹穰就像薴麻一樣,再用優質石灰調成乳液拌和,放入楻桶裡煮上八天八夜。
煮沸之後,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繼續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卻以後,要煮沸再淋洗。這樣經過十多天,竹麻自然就會腐爛發臭。把它拿出來放入臼內舂成泥狀(山區都有水碓),倒入抄紙槽內。富陽竹紙製作技藝是富陽造紙工匠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智慧結晶,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偉大發明造紙術的重要例子。
富陽竹紙行銷國內並出口日、韓、新加坡、菲律賓等國。而且伴隨著富春造紙技藝的傳承,富陽地區還派生出一年一度祭祀蔡倫、紙工諺語、山歌和長篇民間敘事歌謠《朱三與劉二姐》等民俗文化內容,說明富陽造紙技藝中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但是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生產陷於窘境,加上造紙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春竹紙傳統製作技藝後繼乏人,瀕臨消亡,亟待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