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49年從臺灣國民黨駕機起義第一人,參加開國大典,晉升正師級

2020-12-01 蘭蘭歷史春天

1949年4月17日,在解放區江蘇省徐州機場上,一架美制C-46運輸機徐徐降落在機場跑道上,等飛機停穩之後,飛機上走下兩名身穿國民黨尉官軍服的軍人,二人走下掛梯,握著歡迎人群熱情伸來的手,看著一張張笑臉,聽著熟悉的鄉音時,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喜慶的熱淚。他們把帽子上的國民黨軍徽撕下扔掉後,乘車離開了機場。

他,就是杜道時,曾任國民黨駐臺灣空軍第八大隊上尉飛行員,在第二十大隊機工長郝子儀的協助下,駕駛這架飛機,從臺灣新竹機場起飛,衝破國民黨飛機的尾追堵截,歷經了7個半小時的艱難飛行,帶著200多個彈孔,終於降落在我徐州機場上。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納的從臺灣駕駛飛機起義飛歸大陸的第一名飛行員。

這個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陳兵長江北岸,尚未發動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渡江戰役,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軍當初幾乎是沒有防空力量,擔心國民黨飛機大規模對我軍進行轟炸,造成不必要的傷亡事故。

然而,就在杜道時二人駕機起義的第三天,我解放軍百萬雄師聲勢浩大地揮師渡江,而當時的國民黨蔣介石,最擔心的是那些飛行員,全部向杜時道學習,乾脆連人帶飛機一同投入解放軍的懷抱,起義。所以,這些天都在整頓紀律,沒有派飛機轟炸過江的解放軍,害怕再有起義事件發生。

我軍的廣大指戰員都說,杜道時如此重要的時期駕機起義,對解放戰爭的渡江戰役起到了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為此,4月23日,杜道時駕駛這架飛機飛抵北平。在中南海懷仁堂,得到了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的特別接見,杜道時握著兩位領導人剛健有力的大手,不由得心潮澎湃,再次湧出激動的熱淚。兩位領導人說他立了大功。

杜道時,1917年2月生於山東高唐縣南街的一個書香家庭。1933年,杜道時在北平四中畢業,後考入匯文中學。1935年冬,他在北平親身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九學生運動,思想更趨於進步。1936年冬,杜道時不顧寡母的極力勸阻,放棄了升入清華大學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毅然報考了國民黨航校。

1943年,國民黨空軍第八大隊因需要補充飛機,杜道時被派赴美國接收B—24新型遠程轟炸機。在留美期間,斯諾等進步記者報導延安革命進步情況的英文書刊《紅星照耀著中國》等,成了他愛不釋手的讀物。他還經常與同窗好友劉善本交流讀後感想。再加上國內師友早有介紹,使杜道時對延安的廉潔樸實、艱苦奮鬥、團結抗日的革命精神更加敬佩神往。基於對進步和光明的追求,對延安的嚮往以及對國民黨倒行逆施的痛恨,杜道時此時已經萌發了棄暗投明的想法。

在策划起義的這段,杜時道為避開中隊長和特務們的「星期天拜訪」,杜道時攜妻女搭車去海灘玩。來到海岸不久,他忽然聽到遠處傳來了急駛的汽車聲。循聲望去,從停在岸南路口處的一輛中吉普上跳下來幾個人,打頭的是空軍第八大隊政訓室主任謝某。杜道時見敵人尾隨追來,只好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帶著妻女沿海岸向北漫步走去。

正在這時,有一個身著淺綠色布夾克的修長身影,疾步向他走來。「杜分隊長,可見到你了!」杜道時一看,原來是自己的老朋友——原空軍第八大隊的機械員郝子儀。共同的愛國思想,早已把他倆緊密聯繫在一起。

4月16日晚10時,杜道時正要上床睡覺,郝子儀偷偷進來輕叩房門。郝子儀低聲告訴杜道時,二十大隊中隊長毛尚貞(蔣經國的表弟)明天早晨要駕駛一架C—46飛機去南京,並安排他準備一架飛機。郝子儀便順水推舟,專門挑了一架全大隊最精良的333號,並將油加足。杜道時高興之餘,本想馬上去通知本機組的起義人員,但因時間太晚,又處在敵人監視之下,自己又不便冒險去通知,最後只好作罷。

4月17日黎明,杜道時折身而起,先把裝滿子彈的手槍掛在脖子上,將早已用針眼作記號的三張地圖及各色鉛筆等飛行用品揣入襯衣口袋,接著穿上一件機務人員常穿的淺綠色布夾克,告別妻子,悄無聲息地溜出家門,並在4時前到達新竹橋畔。不一會兒,郝子儀也騎車趕到。郝子儀人地兩熟,在機場門口,他向衛兵說來給中隊長毛尚貞飛南京作機務準備的,就順利進入了機場。

為便於行動,郝子儀此前已把飛機拖到跑道旁邊的停機坪。一切都按預定的計劃緊張地進行著。杜道時坐上正駕駛位置後,把手槍子彈推上膛遞給郝子儀,指著自己的太陽穴,神情嚴肅地說:「萬一起飛出問題,你就朝這兒打,你也別讓他們抓活的!」郝子儀猶豫了一下,最後點了一下頭。

時針指向5點時,天色已經大亮,為爭取時間,杜道時完成一系列飛行準備工作後,立即啟動發動機,並加大油門,飛機左歪右斜地起飛了。離地後,兩人相視而笑,為順利起飛而慶幸。為避開地面障礙物,飛機急劇上升,脫離機場向西南方向插去。為免遭敵機追蹤攔截,他們不直接往北飛,而對正航向朝金馬、廈門一帶飛去,起義成功!

杜道時起義帶回的美制大運輸機,編為8003號,參加了開國大典受檢,他駕機通過了天安門廣場,接受了毛主席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檢閱。

1949年5月,中央軍委任命杜道時為航空局(後為空軍司令部)訓練主任兼助教課長。1958年後,杜道時歷任空軍某獨立大隊隊長、航空某學院飛行技術檢查主任、副團長、後晉升為正是師級顧問等職,1978年任陝西省政協委員。幾十年來,他先後在27個機種上安全飛行了4000多個小時,為新中國空軍建設培養了3000多名優秀的飛行員和指揮人才,並在訓練、空運、航測、開闢西藏航線、保衛國土、搶險救災等各項任務中,都為黨為人民作出了卓越貢獻。上級黨委曾先後5次為他榮記三等功,中央軍委授予他三級解放勳章。

相關焦點

  • 第一個國民黨空軍駕機起義人員:「駕著飛機反內戰」
    1945 年春,他和同批受訓人員駕駛美制 B-24 型轟炸機回國。想儘快參加對日作戰的他,途經喀拉蚩時,卻接到了「就地待命」的命令,直到日本投降後才獲準回到上海。這時,他看到的不是和平建國的景象,而是內戰迫在眉睫,因此對國民黨徹底喪失了信心,下定決心駕機起義,即使蔣介石擬選他擔任「美齡」號專機機長也不為所動。
  • 國民黨空軍投誠中共第一人劉善本駕機「叛變」始末
    直覺告訴他:內戰在即。到上海後不久的一天,國民黨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來到空軍第8大隊,給全體空勤人員訓話:「我們有40個美式裝備的機械化師,美國還給了我們幾百架作戰飛機,三個月內一定可以消滅共產黨。」參加開國大典的17名受閱飛行員,有12人是國民黨空軍起義或投誠過來的。在這些人當中,第5分隊分隊長兼長機劉善本堪稱「領頭雁」。
  • 1949開國大典,毛主席做大膽決定,空軍飛行員籤「絕密誓言」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正式成立並舉行了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決定了當年10月1日將在北平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聶榮臻擔任閱兵總指揮,楊成武擔任京津衛戍區司令員,負責保衛北平。與此同時,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共54個單位的54門禮炮齊鳴28響。
  • 新中國成立時,哪四位前國民黨高官受邀參加開國大典?
    按照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今天,回首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雖然那個時代的很多人都變了,但我們的祖國每天都在飛速向前奔跑,令人激動。70年前的開國大典上,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內的622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這幾百人都是新中國的棟梁之才。他們中有應邀參加開國大典的軍隊,中共,各界代表和4名原國民黨高官。他們是誰?
  • 駕機起義第一人劉善本,他那留在敵佔區的妻女,為此受了四年苦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劉本善代表空軍進行發言。此時,距北京1700公裡外的四川,劉本善的妻子周淑璜時隔四年重新聽到了丈夫的聲音,激動的流下眼淚。這一刻,積壓在心頭四年的委屈與心酸,終於隨著丈夫聲音的響起而全部釋懷。
  • 駕機起義第一人劉善本,他那留在敵佔區的妻女,後來怎麼樣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時,開國大典正式舉行。4點半,17架飛機組成六個梯隊,自東向西飛越天安門,接受檢閱。威武帥氣的飛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屏息凝神,認真觀看。當3架C—46運輸機通過天安門時,天安門城樓上的周總理開心的笑了,他碰了碰邊上的主席,開心地說:看,領頭那架就是劉善本開的。主席聽後,高興的朝著飛機用力的揮了揮手。
  • 開國大典受閱飛行員有多少國民黨空軍(圖)
    劉善本,國民黨空軍駕機起義第一人參加開國大典的17名受閱飛行員,有12人是國民黨空軍起義或投誠過來的。在這些人當中,第5分隊分隊長兼長機劉善本堪稱「領頭雁」。1946年6月26日,即將接任蔣介石專機——「美齡」號機長的國民黨空軍第8大隊上尉飛行參謀劉善本駕機飛向延安,開創了國民黨空軍人員駕機起義的先例。在他之後,國民黨空軍先後有40架飛機、近百人駕機起義。周恩來多次稱讚劉善本是「國民黨空軍駕機起義的帶頭人」。
  • 機身帶200個彈孔降落 臺灣駕機起義第1人
    1949年4月17日,國民黨駐臺灣空軍第八大隊上尉飛行員杜道時,在第二十大隊機工長郝子儀的協助下,駕駛第二十大隊的1架美制C-46運輸機從臺灣新竹機場起飛,衝破國民黨飛機的尾追堵截,歷經了7個半小時的艱難飛行,帶著200多個彈孔,終於降落在我解放區徐州機場上。杜道時也成為從臺灣駕駛飛機起義飛歸大陸的第一名飛行員。
  • 機身帶200個彈孔降落 臺灣駕機起義第1人杜道時
    1949年4月17日,國民黨駐臺灣空軍第八大隊上尉飛行員杜道時,在第二十大隊機工長郝子儀的協助下,駕駛第二十大隊的1架美制C-46運輸機從臺灣新竹機場起飛,衝破國民黨飛機的尾追堵截,歷經了7個半小時的艱難飛行,帶著200多個彈孔,終於降落在我解放區徐州機場上。
  • 他參加過開國大典,卻投敵叛國,最終被判死刑,可悲可嘆
    1949年開國大典,究竟有多少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呢? 據文獻記載,有資格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典禮的新中國領導人、政協代表和候補代表共622人。我們知道林彪等人由於各方面原因沒有參加,登上天安門參加慶典,是何等的殊榮?
  • 1946-1989:200餘名國民黨起義飛行員回歸大陸
    1946年6月29日,劉善本從昆明駕機起義到延安後的第三天,毛澤東親自接見了他和機組人員。劉善本是國民黨空軍第一個駕機起義的飛行員,由此拉開了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飛行員駕機起義的序幕。  幾十年後,劉善本在回顧當年駕機起義前的心情時說:「1946年的一個下午,灰色的低雲沉重地籠罩著黃浦江,美國軍艦和貨船像一座座黑色的礁石突出江面,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士兵像沙丁魚似地被塞進登陸艦的大艙。
  • 95歲的他曾是國民黨空軍少尉,當年從上海江灣機場駕機起義,朱德...
    「申城智囊與新中國70年」④95歲的他曾是國民黨空軍少尉,當年從上海江灣機場駕機起義,朱德、聶榮臻接見他 文/王海燕70年之後,他仍清晰得記得那一天,讓他改變命運的那一天。解放前,王凡是國民黨空軍少尉空勤通訊員。1949年4月9日,他和另一名飛行員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從上海江灣機場駕機起義。腰杆筆直、握手有力,95歲的王凡講起駕機起義的場景激動非凡。他是湖南省邵陽縣人,卻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我在上海、北京、成都、河北都呆過呢。」
  • 解放軍十位大將都有誰參加了開國大典
    解放軍十位大將都有誰參加了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的新中國開國大典,是開闢歷史新紀元的重大事件。為創立新中國做出卓越貢獻的重要將領,哪些人參加了大典,那些人為何沒能參加,真的很令歷史迷們關注。
  • 蘭州故事:國民黨駕機起義第一人劉善本在蘭謀劃飛往延安
    這人就是首位駕機起義的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劉善本。也就在這天,蔣介石悍然撕毀國共雙方重慶談判後籤訂的停戰協定,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人民解放戰爭大幕由此拉開。劉善本駕機起義飛往解放區的行動,不僅開創了一個先河,而且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在他的影響下,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先後駕駛100多架飛機起義。
  • 致敬1949:開國大典中那些大忙人
    1949年8月19日晚上,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的李維漢跌成重傷,不得不住院治療,以致後來的會議和開國大典都未能參加。■ 第四個大忙人:林伯渠 ■1948年12月26日下午,林伯渠告別延安來到西柏坡,開始參與籌備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2月16日,林伯渠從西柏坡啟程到達瀋陽。在瀋陽的幾天裡,林伯渠與民主人士頻繁接觸。
  • 解密南苑機場的接收和開國大典受閱飛行
    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張雨農等4人從上海駕機起義,直接向北飛行到南苑機場降落。當他們落地走下飛機時,立即受到了解放軍的熱烈歡迎。但是國民黨反動派並不甘心南苑機場的丟失,更害怕人民空軍的成長壯大。聶榮臻認為準備參加受閱的飛機太少,需要增加。所以,此後參加開國大典受閱編隊的飛機達到5種類型17架,即P-51戰鬥機9架、「蚊」式轟炸機2架、C-46運輸機3架、L-5通信聯絡機1架、PT-19教練機2架。這些飛機都是國民黨空軍購買的外國貨,除一部分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駕機起義飛過來的外,大部分則是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繳獲的。
  • 南苑機場的接收和開國大典受閱飛行
    國民黨哨兵看到開來的車隊是清一色的美國造,並不敢盤問,還給進門的車隊行軍禮。車隊矇混過了門崗,開到跑道南側營房區內佔領了一座平房。這時正是午夜時分,敵人大部分已經撤退,剩下的殘兵敗將沒有什麼戰鬥力,聽說解放軍已經進了機場就倉皇逃竄了。 1949年2月3日,正值北平舉行隆重的人民解放軍入城式之際。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張雨農等4人從上海駕機起義,直接向北飛行到南苑機場降落。
  • 駕機起義第一人劉善本,他那留在國統區的家人,後來怎麼樣了
    因為劉善本是新中國歷史上具備影響力的駕機起義的空軍飛行員。劉善本生於1915年。1935年,雖然中日戰爭還沒全面爆發,但是有識之士都知道,中日之間的戰爭,已經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了。此時少年熱血的劉善本,選擇參加了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並在1938年,參加了國民黨的空軍。當時國民黨的空軍已經找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殘餘的空軍力量,蔣介石不捨得再讓他們繼續執行作戰任務。
  • 國民黨空軍起義的飛機(1945-1989)
    飛抵延安後為紀念此次起義行動改名820號。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空軍第8大隊上尉飛行員劉善本、副駕駛張受益、空勤機械師唐世耀、通信員唐玉文駕駛1架美制B—24轟炸機從成都起飛,飛抵延安,首創國民黨空軍駕機投奔G.C.D的先例。
  • 開國大典上,他指揮奏響共和國第一個音符
    幾天後,聶榮臻叮囑時任華北軍區宣傳部副部長的張致祥:「儘快將國民黨第三軍的軍樂隊收容過來。」受領任務後,張致祥對羅浪說:「趕緊帶人把國民黨第三軍軍樂隊收容過來,以此為基礎,成立我們自己的軍樂隊。」1949年8月,組織上決定由羅浪負責組建一支200多人的聯合軍樂隊。此時,羅浪才知道組建的這支聯合軍樂隊將要參加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閱兵,而是開國慶典。從閱兵副總指揮聶榮臻到閱兵指揮部主任楊成武,都再三強調這次閱兵的意義十分重大。聶榮臻還向全體人員發出一道命令:如遇空襲,要原地不動,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動,保持原隊形。「為什麼不用我們自己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