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能放走智謀張良,朱元璋卻不能放走劉伯溫?

2020-12-09 騰訊網

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兩位皇帝卻非常的特別。他們都出身草根,從平民做到了皇帝這個位置,非常不容易。他們兩個一個是沛縣的亭長,一個吃喝嫖賭的小混混,也就是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另一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和尚皇帝朱元璋。

這兩位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不拼家底的創業者,最終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漢朝和明朝政治集團的扛把子和領頭大哥。但是這兩個人的性格卻是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體現得十分的明確,特別是在處理事情的方式上面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

雖然這兩個人吧,跟著他們創業都普遍地沒有什麼好下場。基本上開國功臣,都被他們倆殺光了。但是對於這件事情,他們還是有著很多不同的。就比如說:劉邦能放過張良,而朱元璋卻不肯放過劉伯溫。同時開國的謀臣,為何君主對待他們的結局卻截然不同呢?

劉邦雖然窮,但好歹還能混個泗水亭長,還算是個小吏。除此之外,劉邦經常帶著兄弟朋友到處蹭吃蹭喝,基本上還沒有餓著過,在窮困的時候,呂公還把呂雉嫁給了一窮二白的劉邦,可見劉邦才出身比朱元璋好上不少。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極為深遠,劉邦或許生活貧苦,但家庭健全,這使得劉邦的心智不至於那麼極端。我們再反觀朱元璋,不僅家庭條件極端貧困,父母兄弟還相繼去世。要論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如果說他排在第二,估計沒有人敢說排第一。朱元璋十七歲的時候,由於大饑荒,父母相繼餓死,而朱元璋兄弟幾人連給父母安葬的地方都沒有。

而朱元璋本人曾經流離失所,要過飯、當過和尚,全天下的苦楚他幾乎全部嘗了個遍,一方面這些痛苦的經歷讓朱元璋的內心變得極其強大,另一方面,也讓朱元璋的性格變得多疑且極端。

劉邦基本做到知人善任,在成就大業後對待功臣也算不薄。朱元璋則將其暴虐之心隱藏的很深,在統一之前,朱元璋很擅於收買人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而在立國之後,朱元璋便開始大肆殺戮功臣。

而張良非常了解劉邦,對「狡兔死,走狗烹」理解得極其深刻。在國家安定之時,張良就退居幕後,儘量遠離權力中心。而劉伯溫在朱元璋即位後並沒有即刻退隱歸鄉,而是繼續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由於劉伯溫的特立獨行,將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一併得罪。就算劉伯溫退隱還鄉,也無法安度晚年。

所以劉邦對於遠離朝堂的張良就多了一份寬容,畢竟還是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嘛。只要不威脅到自己,就一切都好商量。而朱元璋不同,朱元璋的忌憚之心太重,而劉伯溫的本事又太高,他是不允許這種人存在的,於是劉伯溫無法得以善終。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劉邦能放走張良,朱元璋卻不能放走劉伯溫?看完後明白了!
    眾所周知,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被劉邦譽為「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漢朝建議後,張良有感政權日益穩固,於是提出辭呈,劉邦答應了。劉伯溫是朱元璋身邊的首席軍師,在民間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美名,可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卻不肯放走劉伯溫,最後不得善終。
  • 為什麼劉邦能放走張良,朱元璋卻不能放走劉伯溫?
    答:張良是劉邦手下頭號謀臣,為劉邦的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建國之後,先後殺掉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有人說劉邦弒殺,事實卻並非如此。韓信的功勞很大,幫劉邦擊敗項羽之後,韓信的野心得不到滿足,之後生出異心,劉邦才殺掉了韓信。假如韓信能安安分分做他的淮陰侯,劉邦也不會殺他,彭越、英布同樣如此,或許劉邦有意剷除異姓王,但彭越、英布也是反叛在先,所以劉邦不得不殺掉他們。
  • 張良和劉伯溫都是頂級謀士,為何劉邦放了張良,朱元璋沒放劉伯溫
    張良和劉伯溫都是謀士,都是大才,他們都輔助了開國皇帝。不過兩個人的命運不一樣,張良是得到了善終的。但是,劉伯溫的死就有點蹊蹺了,確切地說他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那麼,問題來了張良得到了善終,是不是劉邦放過張良的原因呢?劉伯溫不能得到善終,是朱元璋導致的嗎?
  • 朱元璋說劉伯溫是他的張良,為什麼劉基最終結局遠不如張良?
    中國古代被稱為謀聖的有四人,分別是姜子牙、鬼谷子、張良、範蠡。如果你經常翻史書,你會發現很多人喜歡將自己的謀臣稱為張良。比如曹操稱荀彧是他的張良,司馬昭稱鍾會是他的張良,朱元璋說劉伯溫是他的張良。為什麼會這樣?知常容就以劉伯溫與張良為例進行比較,討論為什麼劉伯溫不如張良的結局好。劉伯溫與張良在很多情景中都很相似。劉邦對張良很敬重,當蕭何和曹參在為誰是功第一暗中較勁之時,劉邦對張良說,我封你三萬戶,地方隨便你挑。
  • 張良和劉伯溫都是功成身退,為何張良能得善終,而劉伯溫卻不能?
    張良和劉伯溫分別在劉邦和朱元璋各自的隊伍中扮演重要角色。張良和劉伯溫兩個集團的主要謀士,都是通過對天下形勢的分析,為劉邦和朱元璋制定了正確而詳盡的戰略計劃,在漢朝和明朝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國家建立之後,二人的命運卻大不相同。
  • 劉邦蕭何韓信張良VS朱元璋李善長徐達劉伯溫
    朱元璋八次北伐蒙古,把蒙古人打殘廢!打的蒙古人跪地喊爹!見了明軍就躲!劉邦?差點被匈奴人活捉!之後就嚇得不敢打了!一個名相,一個兵仙,一個謀聖,個個都帶尊稱。在各自領域都是歷史前幾的存在。有的認為:有劉邦在,劉伯溫敢跟著朱元璋混,他這是要要造祖宗的反啊,死了想埋哪,沒有劉伯溫朱元璋團隊大打折扣!如果身份不變,都是在秦末,劉邦組合有天然優勢,劉邦,蕭何都算是基層公務員,張良還是舊韓國貴族,號召力上就比和尚朱元璋強好多。
  • 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項伯,劉邦坐穩江山之後,他去哪裡了?
    大家都知道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項伯,劉邦坐穩江山之後,他去哪裡了?在鴻門宴上,劉邦沒死,一方面是因為他自己的聰慧,還有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項伯,是項伯放走了他。我們都知道,楚漢爭霸中,劉邦勝了項羽,那麼劉邦在稱帝後對項羽部下,這個在鴻門宴中放走他的人,會怎麼樣呢?
  • 朱元璋說劉伯溫是自己的張良,為何張良能善終,劉伯溫卻沒有
    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後,張良便開始稱病,閉門不出,目的就是為了自保。之後在政事上,張良也很少參與策劃。直到劉邦有意易儲,呂后找張良幫忙。他認為易儲一事非同小可,這才答應呂后出面幫忙。接著,張良建議呂后去請「商山四皓」出山,終於順利幫助劉盈保住太子之位。
  • 親赴鴻門宴的劉邦,怎麼走出鬼門關的,是項羽放走的嗎
    可是事實上劉邦卻沒有被殺,那麼為什麼劉邦最後能活下來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親赴鴻門宴的劉邦,怎麼走出鬼門關的,是項羽放走的嗎大家都知道象棋為了紀念劉邦和項羽爭天下而流傳下來的,既然說到這場戰爭,那就得提一下鴻門宴。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項羽邀請劉邦去吃飯,實際上是想趁著劉邦吃飯的時候,殺掉劉邦,可是由於項羽的狂妄自大最後沒有殺掉劉邦,反而是放走了劉邦。
  • 項羽為何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
    最早對此總結者當屬劉邦本人,他歸為自己善於用人,認為自己技不如蕭何、張良、陳平等,但卻能夠駕馭他們,為自己所用。司馬遷將項羽失敗歸為「以力徵經營天下」,即單純的崇尚武力,從而導致了他的失敗。翻閱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的一些治秦漢史名家的著作,會發現他們對楚漢戰爭有另一番解讀,基本上把項羽的失敗和劉邦的勝利歸為新舊兩個階級的鬥爭。
  • 華容道上諸葛亮為什麼放走了曹操?
    有人說了,三國演義那一章都是非常精彩,為什麼華容道義釋曹操就成了點睛之作了?問得好,下邊就由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看一看華容道義釋曹操,究竟點睛在了什麼地方。原文中說:『玄德曰:&34;孔明曰:&34;玄德曰:&34;』根據原文中所說是諸葛亮有意放走的曹操。
  • 姜子牙,張良,劉伯溫誰是歷史最強謀士
    他在秦末楚漢間遊走,慧眼識珠相中勢力很弱的劉邦,幫助劉邦從弱到強,七年時間劉邦從一個亭長成了大漢皇帝。張良的智慧在於審時度勢,判斷形式,快速幫助劉邦制定應對策略,他的很多策略都是有頭有尾,比如鴻門宴。鴻門宴上他看透了各種危險,隨機應變運用各種應對策略,最後幫助劉邦安全撤走,張良留下善後。做事有始有終,把所有的危害降低到最低。作為歷史上最危險的飯局之一,沒有張良的謀劃應對,不知道劉邦能不能活著走出霸王的大營。
  • 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項伯,在劉邦得了天下後,後來怎樣了?
    項羽帳下的謀士範增更是一門心思地想把劉邦幹掉,明顯的,不幹掉他,項羽以後有的苦吃,項羽也有些心動,畢竟皇帝寶座太誘人,想平靜都難。於是,他設下鴻門宴,請劉邦過來話話衷腸,順便看看能不能把未來的隱患給一舉除掉。
  • 蕭何、張良、韓信和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對比,哪邊更厲害?
    歷史上有兩位帝王的成長之路極為相似,那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和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兩人都是底層出身,劉邦出身略強於朱元璋,兩人都有一些文臣武將輔佐於自己共創大業,由於兩位帝王共同點很多人會把兩位帝王手下的功臣比較一番。劉邦的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和朱元璋的三傑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哪邊更牛?
  • 劉伯溫為何不得善終?朱元璋這三招太狠
    由這麼一句民間俗話,我們不難知道,劉伯溫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古代人中智慧的化身。可是劉伯溫既然這麼聰明,為什麼不得善終?看完朱元璋的三招,就會知道劉伯溫為何晚年鬱郁不得志,甚至是離奇死亡了。01 降低地位,故意打壓有很多人喜歡拿朱元璋和漢高祖劉邦作比較,因為他們兩個都出身十分貧窮 ,後來擊敗了各自強大對手的開國皇帝。而劉伯溫之於朱元璋,就相當於張良之於劉邦。那麼為什麼同樣殺戮功臣的劉邦,最後選擇了放過張良,而朱元璋卻一定要置劉伯溫於死地呢?
  •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歷史上,鴻門宴很有名,暗藏殺機。在秦朝末年,以劉邦為首的集團與項羽集團匯聚一堂,經過了一場刀光劍影,最終和平結束。可是大家在思考,既然項羽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什麼沒有殺掉劉邦呢?
  • 為何劉邦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有筷子為證
    開頭先來一首誇讚張良的詩:一對湘江玉並看,二妃曾灑淚痕斑。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候一借間。這首詩是誰寫的呢?劉伯溫。據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劉伯溫來投靠朱元璋,朱元璋有心考一考他,就問他會不會作詩。劉伯溫道:「此乃儒者的末技,怎麼不能!」
  • 那個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人項伯,在劉邦得了天下後,怎麼樣了?
    於是,他設下鴻門宴,請劉邦過來話話衷腸,順便看看能不能把未來的隱患給一舉除掉。這個絕密的消息,被項伯知道後,就失敗了一半。原來項伯是個重情重義的漢子,他得知項羽有殺劉邦的意思,趕緊跑去劉邦軍營,告訴他的恩人張良,讓張良隨自己走。原來當年的楚國左尹項伯不小心殺了人,被張良給救了,他一直牢記張良的大恩。聽得張良不日將有大難,他怎麼會不著急?
  • 千古奇算劉伯溫為什麼學不了張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不過,命運總是無法捉摸的,本來把紅巾軍視作「逆賊」的劉伯溫,在1360自己也加入了紅巾軍。並且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重要謀士之一,在後世更是被小說「神化」,從而出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典故。不過,「一統江山」的劉伯溫結局卻很狼狽,千古奇算劉伯溫為何學不了張良,功成身退?都是董仲舒害的!
  • 華容道上是諸葛亮放走了曹操,還是關羽放走了曹操?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放走曹操呢?這就是三國演義的關鍵的部分。三國演義是一部具有真實軍事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作品,美中不足的就是經濟思想稍差了些,如果羅貫中先生再能把如何發展經濟寫作演義中,真可謂是治世之作了。即便是這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從三國演義中獲益匪淺。走題了,回歸主題。如果不是寫成諸葛亮有意放走曹操,那麼就顯示不出諸葛亮的超人才能,羅貫中先生所以這樣寫,也是寫給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