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為敏感的暗物質實驗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

2020-12-18 科技領航人

在一個極其敏感的暗物質搜尋實驗中,出現了一個神秘的信號。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看到的是「雜音」,他們認為可能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

今天,氙氣暗物質實驗背後的科學家們,報告了他們通過數據搜索與探測介質中電子相互作用的粒子的結果。他們發現了與檢測器的相互作用超出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所預測的證據。 他們還不知道是什麼引起信號; 這可能是罕見但平凡的事件,也可能是其他未知物理學現象的證據。

蘇黎世大學粒子天體物理學家蘿拉·鮑迪斯(Laura Baudis)對Gizmodo表示:「我們正在竭盡所能尋找可能的東西。」 她解釋說,蘇黎世大學研究員米歇爾·加洛韋熬夜至深夜,以便與芝加哥大學研究生埃文·肖克利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學生Yejingqiang Ye一起完成分析。

氙氣暗物質實驗(XENON1T)是一個含有3.2公噸氙元素的實驗,它被深埋在義大利INFN Nazionali del Gran Sasso實驗室的一座山內,該實驗室收集了2016年至2018年的數據。實驗裝置坐在那裡,等待幾乎不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粒子對氙核或其電子造成輕微撞擊,實驗牆壁上傳感器釋放出探測到的微小閃光。

氙氣暗物質實驗合作組織的科學家們希望揭示暗物質的真實身份,暗物質是一種神秘的物質,其引力被認為是宇宙的支架,但遺憾的是,我們的粒子物理學理論無法解釋。到目前為止,實驗數據還沒有揭示出任何新的物理現象。

但是,根據今天發表在XENON1T網站上的文章,從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的數據顯示,與氙電子的低能相互作用出乎意料地過剩了285個事件,而不是預期的232個事件。

物理學家們假設了各種可能的過剩來源,用數據來檢驗他們的觀點。他們找到了三個最有可能的來源:

也許是一個未觀測到的理論粒子,叫做軸子,在從太陽出發後撞擊了探測器。也許中微子粒子的一個特性,叫做它的磁矩,比之前預測的要高。或者,也許它們只是發現了一個未知的背景輻射過程,叫做氚的氫同位素的衰變。只有少量的氚原子散布在兩噸原本超純氙中,才可能產生這個信號。

軸子是理論上的低質量粒子,旨在解決一個稱為「強CP」問題的物理問題,該問題問為什麼當用帶有相反電荷的鏡像替換它們時,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如果軸子真的存在,那麼科學家們預測太陽會在其核心產生軸子,而且我們可能能夠從地球上探測到它們。軸子也是解釋暗物質的候選粒子。

通過探測器的太陽軸子看起來最像研究人員觀察到的信號,具有3.5西格瑪的顯著性,這意味著觀察到的信號有99.98%的可能性不是由典型的物理過程所引起。然而,波迪斯說,引入氚衰變作為另一個背景過程會降低2西格瑪的重要性,或者說典型的物理相互作用加上衰變的氚不會導致信號的95%的可能性。更多的數據可以很容易地消除這種波動,過去也有過這種波動。粒子物理學家力爭達到5西格瑪重要性,以便宣布這一發現。

其他物理學家對分析中的大量工作和思想以及探測器的極端靈敏度印象深刻,但他們敦促對結果的解釋要謹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教授鮑勃雅各布森(Bob Jacobsen)對Gizmodo說:「他們在了解自己的背景方面做得非常好。」但他指出,這裡根本沒有太多數據可供參考。「這只是非常有趣的暗示。」

西班牙扎爾戈扎大學的物理學家哈維爾·雷東多,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Gizmodo,這個信號看起來就像是太陽軸子穿過氙氣,但是他說,如果太陽產生的假設軸子粒子產生了這個信號,這意味著軸子和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比今天理論預測的要強。

氙氣實驗所暗示的太陽軸子特性,將導致太陽比天文學家預測的更熱,產生的中微子比天文學家觀察到的要多得多。他說,為了讓分析能讓他相信是太陽軸子導致了過剩,他希望看到一個決定的證據信號,比如太陽軸子出現在被稱為太陽磁場望遠鏡的專門實驗中。他說,也許是其他未知粒子造成了這個信號。

揭開信號的真正原因需要更多的工作。一系列類似的實驗,如南達科他州桑福德地下研究設施的LZ實驗和中國四川錦屏地下實驗室的PandaX實驗,可能會隨後進行自己的分析,看看是否發現了相同的信號。氙氣實驗很快就會升級為氙氣實驗,現在有更多的液態氙氣,物理學家可以重複這一分析。當然,氙氣和太陽磁場望遠鏡應該能夠更容易地發現和解釋這個信號,如果信號成立的話。

這就是物理學的方式。 有時,最有趣的信號位於實驗敏感度的最遠範圍,而發生的頻率不足以使物理學家斷言這一發現。儘管我們所有人都希望這些信號最終成為宇宙中一些無法解釋的特徵,但有時它們只是幾個討厭的放射性原子的普通衰變。 目前,物理學家不知道他們探測到的信號是什麼, 他們只能說這肯定很有趣。

相關焦點

  • 再次落空 暗物質新實驗未發現軸子證據—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3月31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物理學家正在開展一項新實驗,希望能探測到假想中的暗物質粒子——軸子(axion)的「
  • 科學家發現宇宙第五種基本力:可能連接暗物質世界
    來自匈牙利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Attila Krasznahorkay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實驗中發現,當粒子裂變時,會觀察到一個被激發的衰變氦原子從奇怪的角度射出光,這是當前物理定律無法解釋的現象;這也是他們第二次觀察到這種被稱為X17的新粒子(能量為17兆電子伏)。
  • 暗物質終於找到了?科學家們明爭暗鬥,對暗物質的搜索正急劇擴大
    但為了防止暗物質過輕,一些科學家正在設置更小的"保齡球瓶"。 第一個專門設計用來探測這種暗物質的實驗是——亞電子噪聲跳躍CCD實驗儀器(Sensei),它使用類似於數位相機的技術來放大材料內部意外釋放的電子的信號。 當Sensei原型機只用十分之一克的矽開啟時,它並沒有發現暗物質。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根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的觀測數據,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並估算出宇宙由73%的暗能量,23%的暗物質和4%我們已知的物質組成,可以說4%以外的部分大都屬於未知。如果此次暗物質的發現能夠得到確認,那麼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無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暗物質的發現比上帝粒子更重要」
    什麼是暗物質?它的發現將有什麼重要意義?與「上帝粒子」的發現相比,暗物質發現更重要嗎?帶著這些問題,早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 ■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科普暗物質
  • 有科學家認為,sexaquark是暗物質候選粒子
    幾十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把所有物質的內部粘在一起的「膠水」背後的數學原理,發現了一種奇怪的假設粒子,這種粒子從未出現在任何實驗中。這個怪胎被稱為sexaquark,由六個不同味道的夸克組成。除了是一個聽起來很酷的角色外,這個怪胎最終可以解釋一直令人發狂的神秘暗物質。物理學家發現,如果sexaquark有一個特定的質量,粒子可能永遠存在,不會發生衰變。
  • 最新研究:要解釋暗物質,引力一定要變得很奇怪
    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其引力被認為是可以將星系保持在一起,這可能是物理學中最不令人滿意的概念。但是,如果要擺脫它,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需要用更奇怪的東西代替它:引力會在一定距離處將巨大物體拉在一起,而在其他距離處會將它們推離分開。該研究分析強調了解釋暗物質的難度。
  • 大型暗物質探測實驗組PandaX發表重要成果
    今天,以中國科學家為主導的大型暗物質探測實驗組PandaX(熊貓計劃)在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了實驗組使用120公斤級液氙探測器所獲得的首批數據,實驗結果對以往國際上發現的疑似輕質量暗物質信號提出質疑。
  • 研究人員發現,中子星周圍1000億特斯拉的磁場讓暗物質原形畢露
    目前,軸子是最有希望的暗物質候選者之一,因此世界各地無數的研究團隊都在嘗試探測它們。如華盛頓大學和世界其他大學進行的軸子暗物質實驗(ADMX),迄今為止已經取得了最有希望的結果。基於射電望遠鏡數據的搜索對於尋找軸子暗物質同樣有價值。
  • 暗物質原子能解釋最近的觀測結果嗎?
    結果有點混亂,因為宇宙的常規物質似乎比我們預期的要冷得多,這是基於宇宙在大爆炸後不久所擁有的能量。如果測量是正確的,那麼一定有什麼東西使常規物質冷卻規則物質。物理學家立即懷疑暗物質,因為每一個跡象都表明暗物質相對寒冷,這意味著它的移動速度足夠慢,以至於引力相互作用可以控制它的行為。但暗物質一般不與規則物質相互作用,因此很難看出兩者如何交換足夠的能量來冷卻規則物質。
  • 世界暗物質日:專家聚焦三類實驗尋找暗物質粒子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2019年國際暗物質日北京地區活動上,來自中國、英國的多位專家學者共同科普暗物質研究進展,一起探討「上天」「入地」「人造」三類實驗搜尋暗物質粒子的可能路徑。最流行的理論猜想是一種具有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而通過大型對撞機、在外層空間間接探測、深地實驗直接探測等三種類型實驗來尋找暗物質粒子,近30年來一直是國際粒子物理實驗的熱點之一。  他表示,暗物質和暗能量對物理學的嚴峻挑戰,也意味著物理學面臨重大突破的機遇。物理學正處於重大革命的歷史前夜,希望中國物理學家能夠對這場革命作出重大貢獻。
  • 「暗物質」概念是如何提出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暗物質的基本性質可以概括為:參與引力相互作用。火星和其他行星是一樣的。中國發射的暗物質衛星「五孔」正在尋找天文觀測,並試圖通過測量宇宙射線中正電子和負電子的比例來尋找暗物質信號。所謂暗物質的「看不見」並不是簡單地用肉眼在可見光中隱形,而是說不管探測到哪一段電磁波,例如紅外線、紫外線和X射線,現在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實際上是某種粒子。科學家們已經正式提出了「暗物質」這個術語,我們對暗物質的探測越來越多地是通過所謂的「引力透鏡」來完成的,而引力透鏡是由大量的質量來彎曲光線所引起的。但它們不涉及電磁相互作用。
  • 科學家發現不存在暗物質的星系
    然而,當前大多數的宇宙理論認為,只要有普通物質的地方,就應該有暗物質。而新發現的這個星系是例外,顯得頗為奇怪。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NGC 1052-DF2星系影像。據估計,暗物質遠多於普通物質,是後者的5倍。最清晰的一些證據是通過追蹤星系外圍的恆星得出的。這些恆星繞軌運行的速度似乎始終快於它們的逃逸速度(如果達到超逸速度,恆星就應該擺脫引力的束縛,飛向宇宙空間)。這說明,有看不見但質量很大的東西把這些恆星束縛在軌道上。在銀河系,暗物質大概是普通物質的30倍。
  • 中國暗物質探測「熊貓計劃」首發實驗數據 挑戰宇宙起源理論
    昨天(24日),中國主導的大型暗物質探測「熊貓計劃」(PandaX)在上海交通大學首次發布實驗數據,對以往國際上發現的疑似輕質量暗物質信號提出強烈質疑。暗物質是理論物理學界幾十年來的一個核心假設,是科學家破解宇宙誕生之謎的重要努力,但由於探測進展不大,近年來科學界對這一理論多有懷疑。暗物質探測難度極大,要求完全屏蔽地球磁場。
  • 捕風捉影:暗物質|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暗能量是一種奇怪的斥力,充斥在宇宙的角角落落,不斷把東西往外扯,把宇宙撐大,但暗能量的密度卻不會隨著宇宙膨脹而稀釋,所以也有人稱它為「真空力」,是真空本身具有的一種排斥力。 暗能量目前只是一個概念,很可能是有別於四大基本力之外的第五種基本力。至於怎麼證實或找到暗能量,科學家折騰了幾十年還沒找著門,咱也不多說了。
  • 本來是為了探測暗物質,卻發明定位重金屬礦層的技術!
    本來是為了探測暗物質,卻發明定位重金屬礦層的技術!找到金礦和其他重金屬礦層的一種方法,不太可能是一項大型實驗的副產品,該實驗旨在探測維多利亞州斯塔威爾(Stawell)礦井下的暗物質。來自斯文本天體物理和超級計算中心的副教授艾倫·達菲(Alan Duffy)是「活躍背景抑制碘化鈉」(SABRE)項目的成員之一,達菲說:宇宙輻射實際上在地下探測器和地表之間形成了地球的x射線,在礦井中,SABRE實驗試圖探測暗物質粒子。
  • 暗物質由什麼組成?超流體氦告訴你
    質量更小:弱相互作用重粒子可能不是重量級粒子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探測器,這種探測器對低質量的暗物質粒子很敏感,就目前的實驗而言,這種粒子太輕了無法檢測。該裝置以超流體氦-4為核心,通過與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的碰撞,利用場電離發現從超流體表面噴射出的單個氦離子。自20世紀初以來,物理學家們通過恆星和星系的速度比理論值高得多推斷出暗物質的存在,而對引力波的觀測則排除了一些其他導致恆星和星系轉速過快的假說,從而進一步證明了暗物質的存在。
  • 本意尋找暗物質,卻發現了黃金,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財了!
    據悉,為了探索宇宙的起源,理解正物質和暗物質之間的關係,澳大利亞超級計算中心的一位教授組建了一組科研團隊,前往一個礦場做實驗,希望能夠利用礦井的地理優勢,以深度密閉的環境對抗宇宙射線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下什麼叫暗物質。暗物質的體積極小,比電子g和光子還要小很多,能夠穿越電磁波和引力場。
  • 丁肇中團隊探訪暗物質「寶藏王國」的入口
    國際空間站搭載的探測器接收了更多疑似暗物質的信號,從宇宙射線檢測的信號可能由神秘的暗物質發出,粒子探測器的更多發現為暗物質領域投射了新的光芒。科學家在宇宙射線之中檢測到了過量的正電子,為檢驗暗物質的存在提出了新的洞見。宇宙射線在宇宙空間通常呈現離子束的形態,離子束中的粒子主要由質子和電子構成,其中包括在空間馳騁的其它類型的粒子,比如:正電子。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物質態同伴,簡而言之,電子和正電子質量相同、電荷相反。一些正電子來源於宇宙射線的碰撞,然而,由宇宙射線碰撞產生的正電子只是反物質數量的極小部分。
  • 2400米地下搜「幽靈」:世界最大暗物質實驗浮現隱形結果
    在宇宙間,人類可見的普通物質不足5%,大部分的物質都是無光無影的暗物質——目前全球幾十個頂尖實驗室正在搜尋這一物質世界的「幽靈」。今天在英落幕的兩年一度「國際暗物質大會」傳出信息:中國主導的PandaX(熊貓計劃)二期實驗,在2400米深度的山體隧洞中,利用半噸級暗物質探測器,獲得了百日運行的第一個物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