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各個年齡的稱謂,你都知道嗎?

2020-12-04 長文陪你讀歷史

在中國古代,古人的年齡並不用具體的數字體現,而是使用其他的稱謂來指代。不同的年齡,對應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也沿用到了今天。

那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的稱謂,你都知道嗎?

總角:代指兒童時代。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時疏的髮型,就是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好像頭頂兩角。

垂髫:指童年。等到兒童年齡稍大,不再能札髮髻,頭髮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齔:按照正常的生理現象,小孩七八歲的時候開始換牙,「始齔」就成了換牙年齡小孩的代稱。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歲,杜牧的詩裡有「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詩句。

及笄:特指女子15歲。「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結髮用笄貫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歲。

二八:16歲。

弱冠:指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較成年人弱,所以稱為「弱冠」。

而立:出自論語「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歲獨當一面

不惑:同樣出自論語,「四十而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就已經見慣各種情況,不會被迷惑了。

艾:語出《禮記》,「五十曰艾」。

知命:語出論雲「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幹地支輪迴而得,天幹十種,地支十二種,一輪迴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歲。

古稀:出自杜甫的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因此作為七十歲的代指。

耄耋:指八九十歲。語出曹操的《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期頤:指百歲老人。出自《禮記》「百年曰期頤」。意思是說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後世就用「期頤」指代百歲老人了

相關焦點

  • 國學課 |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你知道多少?
    (原標題:國學課 |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你知道多少?) 你知道古代的年齡稱謂都叫什麼嗎?今天,小編收集了古人年齡稱謂大全,古人談個年齡,都有這麼多講究!
  •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你知道多少
    你知道古代的年齡稱謂都叫什麼嗎?今天,si妹收集了古人年齡稱謂大全,古人談個年齡,都有這麼多講究!幼年初度小兒初生之時。《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也代稱生日。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你了解多少?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常識題中也會涉及到考察。在中國古代,關於年齡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從嬰兒到青年,從中年到老年,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說法,古代人的年紀一般不用數字表示,一般不會直接說出某人幾歲,而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用不同的稱謂。今天中公教育就帶領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稱謂: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古人對年齡的稱謂,你知道多少?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年齡的稱謂可以說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古人對年齡的稱謂生動形象,從剛出生的嬰兒到百歲老人,不同的階段對應有不同的稱謂,而且男女的稱謂也有區別。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很美,可是現在已經有很少人知道這些稱謂了。不免讓人遺憾。
  • 古代的那些年齡稱謂
    古代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稱謂,你知道都怎麼稱呼嗎?古代年齡有時是不用數字來表示的,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那怎麼向別人告知自己的年齡呢?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例如: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 你知道「一障」是幾歲嗎?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從生到老都很講究
    歷史第273淘——年齡經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究竟博大在哪裡,精深在哪裡,每個人都是懵懵懂懂,不知根底。今天,我們就從最簡單的「年齡」,來見識一下,中國古代人,是如何把繁瑣跟優雅結合到一起的。首先,一個剛出生的小寶寶,它的年齡是如何表達的呢,現代人會統稱為「嬰兒」,但在古代,對這一階段的年齡,有三個表示,一個是「初度」,在屈原的《離騷》中,有一句詩「皇覽揆餘初度兮」,這個初度,就是嬰兒的意思。
  • 公共基礎知識:聊聊古代的年齡稱謂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璀璨的文明長河也催生了我們中國最優(fu)秀(za)的國學文化,比如說我們小時候怎麼也搞不清楚的年齡稱謂,一度給我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很多問號。那麼我們今天就談一談古代的年齡稱謂有哪些。(一)什麼是年齡稱謂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因為古人要比我們今人禮貌的多,所以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所以往往相應的稱謂一出來,就直接可以判斷人年齡的大小啦。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涵蓋一生智慧
    原標題: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涵蓋一生智慧什麼時候才是人生中最好的階段有人說,是天真的孩童有人說,是青春奔放的20幾歲也有人說是享受天倫之樂坐著搖椅慢慢搖的老年但不管何時,都是在羨慕未到或是懷念逝去的年齡其實,人生每一階段都是美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酸甜苦辣的混雜,也讓每一個年齡都顯得美好而珍貴。
  • 古代年齡稱謂中的「玄機」
    在文化常識的考查中,年齡稱謂是一個經常考查的部分。可能「而立之年」「古稀之年」各位考生還能應付的過來,那麼諸如「襁褓」「孩提」「始齔」「總角」「鮐背」「期頤」這些呢?相信很多人看到以後,已經滿腦子問號了,而且不去理解其中的含義,是很難將這些拗口的稱謂一一記住。
  • 中國古代稱謂,你知道多少?
    (二)稱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年齡不限,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三)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如範仲淹稱文正,歐陽修稱文忠。(四)稱籍貫: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稱孟襄陽,柳宗元又稱柳河東。(五)稱官名:以人的官名來命名,如杜甫稱杜工部。
  • 【家風文化】古代對年齡的稱謂
    【家風文化】古代對年齡的稱謂 古代對年齡的稱謂,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常見年齡之稱謂
    在公基非法的考試中,考點眾多,其中中國古代常見年齡之稱謂作為一種常規的考核是比較值得深入了解的一個,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常見年齡之稱謂的相關知識點考察。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 古代最全年齡稱謂,30歲女子已是半老徐娘!
    在我國古代對年齡的稱謂有非常多種,可以說是每個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稱呼,在古代年齡稱謂中我們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華、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古代年齡稱謂的最全信息,以及古代年齡稱謂的相關介紹。
  • 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小結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在事業單位考察中,年齡稱謂屬於常考考點,需要大家積累識記。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幫助大家能夠掌握。1.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2.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3.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 中國古代女子的稱謂
    在中國的古代,對於很多事物都有獨特的稱謂,比如色彩,比如髮飾,比如年齡。這些或許就是中國風的靈魂所在,讓原本普通的事物變的美好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古代對女子的年齡有哪些稱謂。更有陶淵明詩句「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來形容這個年齡的無憂無慮。除此之外,無論男孩女孩,幼年都泛稱總角,或者10歲以下的都泛稱黃口,所以在今天的許多古裝電視劇裡都有戲稱「黃口小兒」。
  • 古人對年齡的稱謂,0到140歲都有,快來漲知識吧
    這是論語中孔子對人生狀態各個階段的評價,也正是因為熟知這句話,才讓我們知道了從三十歲到七十歲,各個年齡段古人的稱謂。那麼其他階段的年齡古人是怎麼稱謂的呢?少年稱謂古人的年齡一般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稱謂表示,可能古人覺得這樣比較風雅吧。
  • 值得收藏: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大全,看看你身邊有沒有活到茶壽的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古代,人們將年齡的增長不說成幾歲或者幾十歲,而是用很多稱謂來表示,如今我們能聽到這些稱謂也就只能從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口中聽到,今天小編就將古人口中的年歲整理一下,有需要的可以收藏!100歲及以上:期頤、上壽108歲:茶壽140歲:雙稀、雙慶更大歲數:萬壽、遐齡以上就是我國古代年齡的稱謂大全
  • 古今以來我國對醫學從業人員的稱謂以及由來,你都知道了嗎?
    醫生顧名思義就是學醫治病之人,中國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現在將那些鑽研學習醫學科學技術,挽救生命以治病為業的人稱之為醫生,然而,在過去,對醫生還有各種不同的別的稱謂,有的稱謂現在已經不再用了,有的在民間卻仍沿用至今,那麼你都知道都有哪些別的稱謂以及這些稱謂的由來嗎?一、醫生,大多數人都認為醫生是近現代對醫學從業者的稱謂,其實不然,醫生這一稱謂在唐代就有了。
  • 84.中國古代年齡稱謂集錦
    圖片來自網絡古人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稱謂,也應該了解和掌握。7.始齔(齠齡):齔和齠都指兒童換牙,具體來說指七八歲的孩童。這兩個詞語泛指幼年。如《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8.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女孩,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出自杜牧的《贈別》一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史上最全人物年齡對應稱謂,快來看看你是什麼稱謂
    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含蓄的文化,古人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不是直接的去說對方的年齡而是有獨屬於自己的專門稱謂文化,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具體形象,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古人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稱謂吧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布,後來引申為對不滿周歲的孩童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