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後,不再擔任總負責人的博古,後來去了哪裡?

2020-07-27 三十八畫生

1935年1月15日-17日,紅軍在遵義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史稱「遵義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中,政治局委員6人,他們分別是毛主席、博古 、洛甫、朱老總、陳雲、周恩來,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他們分別是王稼祥 、鄧發、劉少奇、凱豐,紅軍總政治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彭德懷、楊尚昆、鄧小平等人,以 及當時的軍事顧問李德等人。

遵義會議後,不再擔任總負責人的博古,後來去了哪裡?

這次會議在主席、張聞天、王稼祥等人的推動下,集中糾正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使紅軍指揮權回 到主席手中。在之後的扎西會議上經過討論決定,博古不再擔任「總負責」,這為紅軍在軍事指揮上變被動 為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那麼卸任「總負責」後,博古又擔任什麼職務,後來怎麼樣了呢?事情還要從博古的真名說起!

博古,原名秦邦憲,生於1907年5月,他年少有為擅長宣傳,17歲就擔任當地著名的報刊《無錫評論》的編輯 ,發表大量時事文章。18歲入黨後由於他出色的宣傳才能,很快就被組織派往蘇聯留學。

遵義會議後,不再擔任總負責人的博古,後來去了哪裡?

在蘇聯求學的這段時間,成為他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在此期間他積極學習革命理論,結識了同在蘇聯留學的 王明、張聞天等人,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

1930年根據共產國際和黨組織安排,他從蘇聯回國擔任全國總工會宣傳幹事、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長等重要職 務,當時在反對冒險主義的「立三路線」中,它和王明等人站在一起持反對意見受到處分,這次「處分」也 讓博古收穫了王明的信任。

後來上海的形勢日益嚴峻,中央主要領導只得暫時離開上海,在這種背景下,為加強黨在上海的革命工作, 根據共產國際遠東局的指示,1931年臨時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博古在王明的支持下,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排第一位,對黨負總責,當時他僅僅24歲。

臨時中央遷移往中央蘇區後,博古在蘇區全面推行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由於他之前主要從事宣傳領域,很少 接觸軍事鬥爭,因此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他非常依賴洋顧問李德。而李德不懂中國實際情況,拿紅軍與 裝備精良的敵人硬拼,致使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處處被動。到1934年,中央蘇區周圍戰略要地相繼被 敵人攻陷,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8萬餘人從瑞金出發,衝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後只剩3萬餘人,面對嚴峻的形勢,紅軍上下都開始對博古左傾錯誤路線不滿。

從1934年12月上旬開始,紅軍一邊急行軍,一邊相繼召開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討論紅軍長徵中的兩大問題:第一、戰略方向問題,紅軍到底去向哪裡?第二、軍事指揮問題,如何改變錯誤軍事指揮路線,變被動為主動?

在這幾次會議中,毛主席與王稼祥、張聞天先後深入溝通,逐步達成共識,而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逐步被限制。

遵義會議後,不再擔任總負責人的博古,後來去了哪裡?

經過前幾次會議的鋪墊,1935年1月15日紅軍召開了具有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在會上博古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歸結於敵強無弱,為自己辯護,這個時候張聞天、王稼祥、毛主席等先後發言指出博李在軍事上的一系列指揮錯誤,經過討論,會議決定讓主席參與軍事指揮。

不久之後,博古的「總負責」職務交由張聞天擔任。然而博古雖然犯了錯誤,被解除了最高職務,但是他卻是一個具有大局意識,知錯能改,心胸寬廣的革命家。1935年6月紅軍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懋功,然而張國燾卻仗著兵強馬壯企圖分裂紅軍,這個時候博古堅定地與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一起與之堅決鬥爭。

紅軍到達陝北後,博古先後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紅軍野戰部隊政治部主任、中央組織部長、長江局組織部部長、南方局組織部部長、新華通訊社社長等重要職務,在此期間他擔任我方代表參與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一手創辦《解放日報》發起輿論攻勢,撰寫大量文章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倒行逆施,同時翻譯宣傳馬列主義,為提高全黨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

遵義會議後,不再擔任總負責人的博古,後來去了哪裡?

可以說在宣傳領域,博古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是我黨新聞事業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1946年4月8日,博古在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後,和王若飛、葉挺、鄧發等人乘飛機返回延安請示工作。然而不幸的是,在途徑山西興縣黑茶山時,飛機遇上惡劣天氣發生事故,博古在內的機上全部人員不幸罹難。

值得一提的是博古的子女後來大多遠離政治,從事文化教育和其他事業。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博古的女兒秦摩亞和秦新華。秦摩亞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成為一名大學教授,同時繼承父親的文學宣傳才能,寫出了40萬字關於博古的文章,對後事研究黨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博古的另一個女兒秦新華,則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之後擔任過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會長,為我國婦幼保健和衛生科教工作作出了大量工作,而他的丈夫李鐵映,曾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官至副國級。

相關焦點

  • 遵義會議結束後,被解除職務的博古,後來去哪了?
    說這一番話的正是博古,1935年1月16日與17日,博古在親自主持遵義會議的時候,說了上述這一番話。隨後,參加會議的各級領導對此事做了非常透徹底的分析,同時會議還決定,增選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的軍事領導小組,此次會議沒有讓李德發言。
  • 在遵義會議後,他憑什麼會成為總負責人
    遵義會議可以稱之為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在遵義會議裡,糾正了博古等「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那麼在遵義會議後,究竟是誰獲得了當時的最高指揮權呢?他又是憑什麼獲得了當時最高的指揮權呢?當時在遵義會議後,獲得最高指揮權的是張聞天。
  • 遵義會議結束後,失去實權的博古哪裡去了?其後代現今如何?
    想必有很多朋友對博古這個人有所了解,他是紅軍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原名是秦邦憲。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他的故事。博古是江蘇人,長大之後也去留過學,後來回國之後擔任了全國總工會的宣傳幹事,很快24歲的他擔任了上海的共青團書記,這個時候的黨中央內部動蕩,留在上海的政委也不多,成立了一個臨時中央,而博古就是這個中央的總負責人。
  • 遵義會議後的博古後來怎麼樣了?
    1931年10月博古作為黨中央政治局常委,負總責。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就是由於博古錯誤的聽取了王明、李德的意見,實行左傾線路,導致中央紅軍失去根據地被迫戰略轉移。可以說博古的這一錯誤問題是嚴重的,差點斷送了中國革命的前途,今後的博古又將何去何從?
  • 遵義會議之後,失去指揮權的博古和李德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這次他吸取了以往失敗的教訓,不再長驅直入,而是採用了步步為營的堡壘政策。面對國軍的這種新戰術,紅軍有點不適應,打了一些敗仗。此時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站了出來,說自己在巴伐利亞革命期間參加過街壘戰,有破解之道。於是時任總負責人的博古就把紅軍的指揮權交給了他。
  • 遵義會議後,被解除最高指揮權的博古,後來又擔任了什麼職務?
    博古年輕時是個很能幹的人,很早就成為了黨員,後來還留學過蘇聯一段時間,他既聰明又足夠有主張,是以才能在回國後迅速在黨中站穩腳跟,加上和王明的同窗關係,他的仕途因此變得更加順利,這才有了後來的風光。1931年,王明前往蘇聯擔任駐共產國際代表,他前往蘇聯前特意把指揮權交給了自己在蘇聯留學時的同學博古,自此之後,博古成為了我黨的負責人,肩負最高指揮權。1931年一直到1934年,博古一直都是我黨的負責人。可惜博古卻辜負了大家對他的期望,在負責人這個位置上博古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 遵義會議上,博古被解除職務後,他去了哪裡?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是我黨的關鍵性會議,此次會議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路線,在我黨生死存亡之際,找到正確方向,挽救了黨,挽救了黨的武裝力量。並且這次會議糾正了以博古為首的左傾錯誤路線,解除了博古的最高領導權和軍事指揮權,那麼博古被解除職務後,他去了哪裡?
  • 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的博古、李德,遵義會議後,他們哪裡去了?
    特別是湘江血戰後,紅軍由原來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此時博古和李德卻仍然堅持北上,想要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好在通道會議最終通過了主席繞道貴州的建議,避免了又一次重大傷亡。此時,紅軍內部對李德和博古的質疑聲越來越高,大家都認為打仗還是要毛同志出來。
  • 遵義會議之後的博古
    1935年1月中旬,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召開之後,博古(秦邦憲)中央總負責人的職務被解除,改由張聞天擔任。會後很長一段時間,博古的心情十分沉重,總是繃著個臉,少言寡語。期間,曾經有個人來找博古,以同情的口吻說:「我看有人把你的錯誤看得太重了,權無論如何不該交……」博古沒等他說完,就嚴肅地制止了他,說:「解除我總負責人的職務,不是哪一個人的意見,而是中央的決定,我應該堅決服從和執行。」那人被博古駁得啞口無言,只好悻悻而去。博古時常說:「一個黨員,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服從組織。」他的這個信念異常堅定,哪怕是被解除職務之後,也仍然是這樣講,這樣做。
  • 遵義會議上,被解除職務的博古,後來的結局如何?
    先是順利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不過由於掌握軍事指揮權的博古、李德一味的退卻逃跑,消極避戰,使紅軍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最終在湘江之戰中致使中央紅軍損失過半,遭受重大打擊的廣大紅軍官兵士氣低落,甚至對革命前途有了悲觀的情緒。緊要光頭,大家聽從主席改變原計劃,向貴州進軍的提議,並在攻佔遵義後,召開了會議。
  • 遵義會議後,成為我黨總負責人的洛甫,為何後來基本銷聲匿跡了?
    當年他與博古同為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員,關係不一般,1931年,洛甫回國時,博古已經擔任我黨的總負責人,對洛甫甚為了解的博古就推薦他擔任宣傳部部長。擔任總負責人起初兩人在立場上是一致的,不過在中央遷往蘇區,掌握中央蘇區的軍事指揮權後,洛甫對博古、李德漸漸有了質疑,特別是是在第五次反「圍剿」打響後,他們錯誤的軍事路線造成中央紅軍重大損失,洛甫幾次與博古發生激烈的爭執。
  • 遵義會議上,支持解除博古領導職務的洛甫,王稼祥,後來怎麼樣?
    擔任臨時中央總負責後,博古積極推行王明路線,軍事上盲目聽從李德的指揮,結果可想而知,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長徵路上,博古把持大權,繼續執行錯誤的軍事路線,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1935年1月,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大會解除了博古等人的最高領導職務,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手上。
  • 遵義會議上,擁護偉人的王稼祥、洛甫,後來哪裡去了?
    特別是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由原先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此時,博古等人仍然固執已見,堅持部隊要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好在有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大會最終通過了偉人繞道貴州的正確主張。紅軍到達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後,被動挨打的局面逐漸得到改善,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偉人對紅軍的領導作用。
  • 遵義會議後,擔任軍事三人小組成員的王稼祥,後來怎麼樣了?
    1930年回國後,王稼祥便受到重用,先後擔任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革委副主席。與同時留蘇回國的博古等人不一樣,王稼祥不盲目遵從共產國際路線,而是尊重真理。早在1931年4月到中央蘇區後,王稼祥就見證了主席的軍事指揮能力,在主席的領導下,紅軍相繼粉碎了敵人幾次重兵「圍剿」,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 遵義會議後,曾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後來去了哪裡
    後來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他參加了蘇俄紅軍,在蘇俄內戰中,因表現勇敢被升為騎兵旅的參謀長,待蘇聯政局穩定後,他返回德國。 在一次工人運動中,李德被捕關押入獄,後在獄友幫助下越獄成功來到了蘇聯,重新加入蘇聯紅軍。數年後不但升為騎兵師的參謀長,還送進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畢業後被分配到共產國際東方部,在這裡結識了王明、博古等人。
  • 曾任「一把手」,1935年遵義會議被解職的博古,之後怎樣了?
    王明的「左」傾領導錯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的遵義召開會議,會議上糾正了由李德、博古帶領下,使得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錯誤,解除了博古等人的職務,博古在被解職後,關於他的消息似乎也杳無音信,那之後的他去了哪裡,又去做什麼事了呢?
  • 遵義會議後,成為我黨總負責人的洛甫,為何後來沒有消息了?
    遵義會議,是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是對第五次反&34;以及長徵初期受挫的反思。第五次反&34;為什麼失敗,導致蘇區面積不斷縮小,形勢很是危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央領導決定進行戰略性轉移,也就是長徵。在遵義會議後,洛甫成為了我黨的總負責人。洛甫是誰?
  • 遵義會議後的博古:出版《前進報》,提出「長徵」概念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批判了博古(秦邦憲)、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取消了最高「三人團」的軍事指揮權。從權力頂峰跌落下來的博古,如何對待其人生中最艱難的考驗呢?在遵義會議準備期間,博古已經得知,許多紅軍指戰員對他的錯誤路線不滿,連「三人團」成員周恩來的態度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有人建議博古,利用手中的權力,否決召開會議的提議。但博古沒有壓制任何人,也沒有進行任何非組織活動。
  • 遵義會議上,不同意罷免博古指揮權的凱豐,後來怎麼樣了?
    在我黨的成長過程中,有一次重要的會議改變了我黨的命運,它就是遵義會議。1935年的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博古等人的錯誤「左」傾思想,成立了新的領導小組,這是紅軍長徵勝利的基礎,也是中共走向勝利的一個轉折點。
  • 遵義會議上,當面和主席爭論的凱豐,後來去了哪裡?
    無為 紅星故事關注軍旅警營公眾號 閱讀更多軍旅美文來源:歷史收集冊在我黨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留學生特殊團體,史稱「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後來該團體的成員,在革命時期很多都成為我黨的高級幹部和將領,其中王明、博古、洛甫先後擔任過我黨的「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