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結束後,被解除職務的博古,後來去哪了?

2021-01-11 小曲趣說歷史

「今天請軍隊的領導同志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是中央想直接聽聽大家對第五次反」圍剿「和戰略大轉移方面,中央軍事領導上犯了哪些錯誤,對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有什麼意見。」

說這一番話的正是博古,1935年1月16日與17日,博古在親自主持遵義會議的時候,說了上述這一番話。

隨後,參加會議的各級領導對此事做了非常透徹底的分析,同時會議還決定,增選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的軍事領導小組,此次會議沒有讓李德發言。

當時的博古也同意了此次會議所做出的決定,博古為了革命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主動地把領導崗位讓了出來,並勇於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才是一位真正革命者的坦蕩胸懷。

遵義會議結束後,博古被解除了職務後,他又去了哪裡?

博古,1907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原名秦邦憲,去蘇聯學習的時候,取俄文名「博古諾夫」,後來演化成博古。

他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也是受到家裡的影響,從小的博古就學習成績優異,在學校也是學生們的領袖,畢業於江蘇省第二工業學校預科。

18歲那年,他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歲的時候,他考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學,隨即便到蘇聯學習,

博古在蘇聯學習期間,與王明、張聞天等都是同學,並與其它一起在蘇聯學習的同學合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他畢業後還留在學校工作了一段時間。

1930年,博古回國,次年,他擔任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一職,也是在這一年的10月,24歲的博古臨危受命,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總負責人。

從1931年開始至1935年,博古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並重用德國軍事顧問李德,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徵。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中,博古勇於承認自己在這次事件中的重大失誤,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並交出了軍事指揮權,從此不再擔任中央負責人。

博古對於會議所做出的決定沒有任何不滿和抱怨,並且協助組織向共產國際匯報了情況,這次會議後,張聞天正式接替了博古成為負責人,並支持毛主席的許多決定。

當時的博古剛好28歲,其實在他的心裡只有黨的利益,個人得失不太重要,他只想堅決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為此,毛主席還曾說過,博古是一個很有原則,很有組織觀念的人。

遵義會議後,紅軍後抵達陝北吳起鎮,在分工期間,此時的博古被認命為中華蘇維埃西北辦事處主席,在他工作的這段時間中,對陝北根據地的經濟和一些事務做了大量的工作,對當時根據地形勢的穩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36年,發生了西安事變,博古便輔助周總理,先後前往西安解決,等事情完全解決後,博古在次年被派往南京做中共代表,在此期間,幾經曲折,與蔣介石談判,促成了抗日統一戰線。

並在南京發展黨員近7萬人,還與別的同志一起營救了一千多名黨員出獄,也是在這期間,博古被任命為新華通訊社社長,在博古的積極參與下,《新華日報》成為了宣傳與支持抗戰的主要機構,他做出的許多貢獻得到了很多同志們的肯定。

1940年,博古返回延安,並繼續擔任新華通訊社社長一職,在延安工作期間,他還在百忙之中翻譯了許多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當時在延安高級黨校規定讀的書中,有一多半都是他譯的,可見,博古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一個人。

那時,在延安,每天晚上最晚熄燈的就是毛主席和博古,博古為黨的新聞事業所做的貢獻確實是有目共睹的。

1946年,博古作為中共代表,從重慶乘飛機返回延安的途中,飛機失事遇難於山西興縣黑茶山,博古不幸遇難,終年39歲,當時飛機上還包括王若飛、葉挺等人,也都不幸遇難。

結語:博古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也是黨的新聞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犯了錯誤後,勇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了黨的利益,從不計較個人的得與失。

他也是我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對中國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遵義會議上,支持解除博古領導職務的洛甫,王稼祥,後來怎麼樣?
    1935年1月,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大會解除了博古等人的最高領導職務,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手上。但鮮為人知的是,博古當時權力很大,想要解除他的領導職務並不簡單,在這個過程當中,洛甫和王稼祥功不可沒,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洛甫, 又名張聞天,當時他擔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是僅次於博古的二號人物。
  • 遵義會議上,被解除職務的博古,後來的結局如何?
    先是順利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不過由於掌握軍事指揮權的博古、李德一味的退卻逃跑,消極避戰,使紅軍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最終在湘江之戰中致使中央紅軍損失過半,遭受重大打擊的廣大紅軍官兵士氣低落,甚至對革命前途有了悲觀的情緒。緊要光頭,大家聽從主席改變原計劃,向貴州進軍的提議,並在攻佔遵義後,召開了會議。
  • 遵義會議後,被解除最高指揮權的博古,後來又擔任了什麼職務?
    此人就是博古,而他的真實名字叫秦邦憲。博古年輕時是個很能幹的人,很早就成為了黨員,後來還留學過蘇聯一段時間,他既聰明又足夠有主張,是以才能在回國後迅速在黨中站穩腳跟,加上和王明的同窗關係,他的仕途因此變得更加順利,這才有了後來的風光。
  • 遵義會議上,博古被解除職務後,他去了哪裡?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是我黨的關鍵性會議,此次會議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路線,在我黨生死存亡之際,找到正確方向,挽救了黨,挽救了黨的武裝力量。並且這次會議糾正了以博古為首的左傾錯誤路線,解除了博古的最高領導權和軍事指揮權,那麼博古被解除職務後,他去了哪裡?
  •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上被解除職務的博古,後來的結局如何?
    1935年1月,為了糾正王明的「左傾」主義錯誤,我黨召開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系統地糾正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的錯誤,同時解除了博古等人的軍事指揮權。那麼大家知道博古被解除軍事指揮權後的結局怎麼樣嗎?
  • 遵義會議後,不再擔任總負責人的博古,後來去了哪裡?
    1935年1月15日-17日,紅軍在遵義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史稱「遵義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中,政治局委員6人,他們分別是毛主席、博古 、洛甫、朱老總、陳雲、周恩來,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他們分別是王稼祥 、鄧發、劉少奇、凱豐,紅軍總政治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彭德懷、楊尚昆、鄧小平等人,以 及當時的軍事顧問李德等人。
  • 遵義會議上,反對解除博古指揮權的凱豐,後來怎麼樣了?
    ,最終促成遵義會議的召開。 會議上主席著重指出和批評在第五次反」圍剿「以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並提議解除兩人的最高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以主席、周公、王稼祥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大部分參會人員都通過了這項決定。 不過卻有一人反對解除博古的軍事指揮權,他還與主席爭辯,這個人就是凱豐。
  • 遵義會議之後的博古
    1935年1月中旬,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召開之後,博古(秦邦憲)中央總負責人的職務被解除,改由張聞天擔任。會後很長一段時間,博古的心情十分沉重,總是繃著個臉,少言寡語。期間,曾經有個人來找博古,以同情的口吻說:「我看有人把你的錯誤看得太重了,權無論如何不該交……」博古沒等他說完,就嚴肅地制止了他,說:「解除我總負責人的職務,不是哪一個人的意見,而是中央的決定,我應該堅決服從和執行。」那人被博古駁得啞口無言,只好悻悻而去。博古時常說:「一個黨員,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服從組織。」他的這個信念異常堅定,哪怕是被解除職務之後,也仍然是這樣講,這樣做。
  • 遵義會議後的博古後來怎麼樣了?
    1931年10月博古作為黨中央政治局常委,負總責。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就是由於博古錯誤的聽取了王明、李德的意見,實行左傾線路,導致中央紅軍失去根據地被迫戰略轉移。可以說博古的這一錯誤問題是嚴重的,差點斷送了中國革命的前途,今後的博古又將何去何從?
  • 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的博古、李德,遵義會議後,他們哪裡去了?
    特別是湘江血戰後,紅軍由原來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此時博古和李德卻仍然堅持北上,想要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好在通道會議最終通過了主席繞道貴州的建議,避免了又一次重大傷亡。此時,紅軍內部對李德和博古的質疑聲越來越高,大家都認為打仗還是要毛同志出來。
  • 遵義會議後,洛甫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為何後來三次主動讓賢?
    說起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那可謂是關係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個轉折點。在那場大會上,瞎指揮的博古和李德受到了大家一致指責,最終被解除了最高領導職務,紅軍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身上。但鮮為人知的是,遵義會議只是在思想上確立了主席的領導地位,真正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是洛甫。
  • 遵義會議後,洛甫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為何後來三次主動讓賢?
    說起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那可謂是關係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個轉折點。在那場大會上,瞎指揮的博古和李德受到了大家一致指責,最終被解除了最高領導職務,紅軍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身上。但鮮為人知的是,遵義會議只是在思想上確立了主席的領導地位,真正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是洛甫。
  • 遵義會議結束後,失去實權的博古哪裡去了?其後代現今如何?
    想必有很多朋友對博古這個人有所了解,他是紅軍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原名是秦邦憲。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他的故事。博古是江蘇人,長大之後也去留過學,後來回國之後擔任了全國總工會的宣傳幹事,很快24歲的他擔任了上海的共青團書記,這個時候的黨中央內部動蕩,留在上海的政委也不多,成立了一個臨時中央,而博古就是這個中央的總負責人。
  • 遵義會議上,不同意罷免博古指揮權的凱豐,後來怎麼樣了?
    在我黨的成長過程中,有一次重要的會議改變了我黨的命運,它就是遵義會議。1935年的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博古等人的錯誤「左」傾思想,成立了新的領導小組,這是紅軍長徵勝利的基礎,也是中共走向勝利的一個轉折點。
  • 遵義會議上,反對解除博古指揮權的凱豐,他後來的結局如何?
    遵義會議上,反對解除博古指揮權的凱豐,他後來的結局如何?要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特別是那些反對的話更要耐心聽,因為那會讓你受益良多。凱豐,原名何克全,出生於江西萍鄉,早年曾留學蘇聯,與博古等人一起被稱為「28個半布希爾維克」,在革命戰爭年代一直擔任重要職務。
  • 遵義會議上,博古卸任職務後,去哪了?
    這都是共產黨上英明的領導者,但是在這之前還有一位最高領導者,他的名字是博古,他的領導權利從1931年到1935年間持續了四年之久。但是在遵義會議的時候,他主動卸任,交出了自己的領導權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的領導出現了"左"傾的錯誤。
  • 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被解除職務的博古,後來怎麼樣了?
    例如,我們教科書裡面聊到的博古和第5次反圍剿就是一個真實案例,當年出國留學的博古回來以後,對於中國國情不甚了解,結果導致了第5次反圍剿的失敗,而他本人也犯了很大的錯誤。雖然最後還是主席力挽狂瀾,但是曾經犯錯誤的博古卻似乎銷聲匿跡的。那麼問題來了,博古這個人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 遵義會議上,擁護偉人的王稼祥、洛甫,後來哪裡去了?
    特別是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由原先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此時,博古等人仍然固執已見,堅持部隊要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好在有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大會最終通過了偉人繞道貴州的正確主張。紅軍到達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後,被動挨打的局面逐漸得到改善,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偉人對紅軍的領導作用。
  • 博古是何許人也,遵義會議後他去哪了?
    提起秦邦憲,不熟悉黨史的人可能會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另一個名字"博古",則大名鼎鼎。在我們的印象裡,他曾是共產黨"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代表人物,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罪魁禍首",紅軍被迫長徵的"元兇",但是,博古在遵義會議後去哪了,我黨對他的評價如何,你了解嗎?
  • 曾任「一把手」,1935年遵義會議被解職的博古,之後怎樣了?
                              ——莎士比亞從鴉片戰爭開始,其成為了我國近現代史的開端,使得當時的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大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戰爭後的中國社會性質從本質上發生了改變,為後來我國的近代革命史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