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請軍隊的領導同志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是中央想直接聽聽大家對第五次反」圍剿「和戰略大轉移方面,中央軍事領導上犯了哪些錯誤,對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有什麼意見。」
說這一番話的正是博古,1935年1月16日與17日,博古在親自主持遵義會議的時候,說了上述這一番話。
隨後,參加會議的各級領導對此事做了非常透徹底的分析,同時會議還決定,增選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的軍事領導小組,此次會議沒有讓李德發言。
當時的博古也同意了此次會議所做出的決定,博古為了革命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主動地把領導崗位讓了出來,並勇於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才是一位真正革命者的坦蕩胸懷。
遵義會議結束後,博古被解除了職務後,他又去了哪裡?
博古,1907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原名秦邦憲,去蘇聯學習的時候,取俄文名「博古諾夫」,後來演化成博古。
他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也是受到家裡的影響,從小的博古就學習成績優異,在學校也是學生們的領袖,畢業於江蘇省第二工業學校預科。
18歲那年,他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歲的時候,他考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學,隨即便到蘇聯學習,
博古在蘇聯學習期間,與王明、張聞天等都是同學,並與其它一起在蘇聯學習的同學合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他畢業後還留在學校工作了一段時間。
1930年,博古回國,次年,他擔任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一職,也是在這一年的10月,24歲的博古臨危受命,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總負責人。
從1931年開始至1935年,博古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並重用德國軍事顧問李德,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徵。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中,博古勇於承認自己在這次事件中的重大失誤,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並交出了軍事指揮權,從此不再擔任中央負責人。
博古對於會議所做出的決定沒有任何不滿和抱怨,並且協助組織向共產國際匯報了情況,這次會議後,張聞天正式接替了博古成為負責人,並支持毛主席的許多決定。
當時的博古剛好28歲,其實在他的心裡只有黨的利益,個人得失不太重要,他只想堅決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為此,毛主席還曾說過,博古是一個很有原則,很有組織觀念的人。
遵義會議後,紅軍後抵達陝北吳起鎮,在分工期間,此時的博古被認命為中華蘇維埃西北辦事處主席,在他工作的這段時間中,對陝北根據地的經濟和一些事務做了大量的工作,對當時根據地形勢的穩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36年,發生了西安事變,博古便輔助周總理,先後前往西安解決,等事情完全解決後,博古在次年被派往南京做中共代表,在此期間,幾經曲折,與蔣介石談判,促成了抗日統一戰線。
並在南京發展黨員近7萬人,還與別的同志一起營救了一千多名黨員出獄,也是在這期間,博古被任命為新華通訊社社長,在博古的積極參與下,《新華日報》成為了宣傳與支持抗戰的主要機構,他做出的許多貢獻得到了很多同志們的肯定。
1940年,博古返回延安,並繼續擔任新華通訊社社長一職,在延安工作期間,他還在百忙之中翻譯了許多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當時在延安高級黨校規定讀的書中,有一多半都是他譯的,可見,博古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一個人。
那時,在延安,每天晚上最晚熄燈的就是毛主席和博古,博古為黨的新聞事業所做的貢獻確實是有目共睹的。
1946年,博古作為中共代表,從重慶乘飛機返回延安的途中,飛機失事遇難於山西興縣黑茶山,博古不幸遇難,終年39歲,當時飛機上還包括王若飛、葉挺等人,也都不幸遇難。
結語:博古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也是黨的新聞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犯了錯誤後,勇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了黨的利益,從不計較個人的得與失。
他也是我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對中國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