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後,洛甫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為何後來三次主動讓賢?

2021-01-11 大麗歷史說

說起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那可謂是關係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個轉折點。在那場大會上,瞎指揮的博古和李德受到了大家一致指責,最終被解除了最高領導職務,紅軍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身上。但鮮為人知的是,遵義會議只是在思想上確立了主席的領導地位,真正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是洛甫。

洛甫,又名張聞天,他1900年出生於江蘇南匯縣(今上海浦東)的一個農民家庭。受到進步思想影響,青年時代的洛甫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後來遠赴蘇聯留學,與博古、王明等人是同學。1930年回國後,洛甫晉升很快,相繼擔任中宣部部長、臨時中央政治局成員、常委。

1933年初,上海局勢急劇惡化,臨時中央遷往中央蘇區。總負責博古和洋顧問李德把持了蘇區的軍政大權,洛甫則成為黨內第二號人物,擔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後來博古等人瞎指揮,使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初期相繼失利,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洛甫逐漸醒悟,幾次與他們展開激烈爭論。

湘江血戰後,八萬紅軍銳減至三萬餘人,主席審時度勢,提議部隊繞道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洛甫和王稼祥馬上站出來表示支持,正是因為如此,紅軍才沒有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避免了又一次重大損失。紅軍到達遵義後,洛甫覺得再這樣下去不行,打仗還是要請毛同志出來。在他的推動下,紅軍最終召開了遵義會議,洛甫在會上作反報告,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初期的軍事路線是錯誤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博古和李德。很快,大家相繼發言表態,博古和李德被解除了職務,洛甫當選為臨時中央總負責。

洛甫取代博古後,積極支持主席的軍事指揮,紅軍得以轉危為安。期間,他曾經三次主動「讓賢」,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眾所周知,洛甫屬於學者型人物,他平時戴著副眼鏡,舉止談吐優雅,看上去文質彬彬。相比於領導具體事務,洛甫更熱愛理論研究和宣傳,因此他認為自己不適合擔任領袖,於是三次「讓賢」給主席。第一次是1935年4月,紅軍長徵渡過北盤江後,洛甫主動要求離職前去白區工作。第二次是紅一、四方面軍會師,為了表示團結,他又主動提出「讓賢」。前兩次都被人勸止了,直到1938年秋,共產國際確認了主席的領袖地位,洛甫才「讓賢」成功。

此後,洛甫來到他擅長的理論研究和宣傳領域,擔任過宣傳部部長、東北局組織部部長等職務。建國後,洛甫轉到外交部門工作,歷任駐蘇聯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為新中國外交事業做出了貢獻。

相關焦點

  • 遵義會議後,洛甫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為何後來三次主動讓賢?
    在那場大會上,瞎指揮的博古和李德受到了大家一致指責,最終被解除了最高領導職務,紅軍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身上。但鮮為人知的是,遵義會議只是在思想上確立了主席的領導地位,真正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是洛甫。1930年回國後,洛甫晉升很快,相繼擔任中宣部部長、臨時中央政治局成員、常委。1933年初,上海局勢急劇惡化,臨時中央遷往中央蘇區。總負責博古和洋顧問李德把持了蘇區的軍政大權,洛甫則成為黨內第二號人物,擔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後來博古等人瞎指揮,使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初期相繼失利,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洛甫逐漸醒悟,幾次與他們展開激烈爭論。
  • 遵義會議上,支持解除博古領導職務的洛甫,王稼祥,後來怎麼樣?
    他走後,中央由博古負責。博古原名秦邦憲,他與王明在蘇聯一起留過學,關係很好,還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主張。擔任臨時中央總負責後,博古積極推行王明路線,軍事上盲目聽從李德的指揮,結果可想而知,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長徵路上,博古把持大權,繼續執行錯誤的軍事路線,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
  • 遵義會議後,成為我黨總負責人的洛甫,為何後來基本銷聲匿跡了?
    ,而在不久後的扎西會議,洛甫成為我黨最高負責人,洛甫是誰?他為何能夠取代博古,今天我們就講一講他的事跡。遊歷豐富的青年才俊洛甫其實就是張聞天的化名,他原名張應皋,1900年生於江蘇南匯,當年五四運動爆發時,他積極響應,成為最早宣傳馬列思想的先驅者之一。
  • 遵義會議時確定的總負責並不是洛甫,為什麼後來他會成為總負責?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局勢,主席認為湘南地區黨和群眾基礎比較好,有利於紅軍的機動作戰,提議乘國民黨各路軍隊正在調動,「追剿」軍主力薛嶽、周渾元兩部還沒有靠攏時,組織力量進行反擊,尋殲國民黨軍一部,以扭轉戰局,變被動為主動。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也向中央建議:「在靈活機動中抓住戰機消滅敵軍小股,追使蔣軍改變部署,阻擊、牽制敵人」;「否則,將被迫經過湘桂邊之西延山脈,同桂軍作戰,其後果是不利的。」
  • 遵義會議後,成為我黨總負責人的洛甫,為何後來沒有消息了?
    遵義會議,是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是對第五次反&34;以及長徵初期受挫的反思。第五次反&34;為什麼失敗,導致蘇區面積不斷縮小,形勢很是危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央領導決定進行戰略性轉移,也就是長徵。在遵義會議後,洛甫成為了我黨的總負責人。洛甫是誰?
  • 遵義會議上,擁護偉人的王稼祥、洛甫,後來哪裡去了?
    1934年10月,因為博古和李德等人的瞎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在長徵途中,把持最高領導權力的博古和李德,繼續執行錯誤的路線,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1935年1月,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作為當時僅次於博古的第二號人物,洛甫首先發表報告,指出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的軍事路線是錯誤的,矛頭直指博古和李德。但博古和李德等人卻總是片面強調敵人力量如何強大,為自己辯解。就在雙方爭執不下時,王稼祥首次提出要偉人出來指揮紅軍,旗幟鮮明地擁護偉人的正確主張。作為時任軍委副主席,王稼祥的這一票無疑至關重要。
  • 遵義會議後,不再擔任總負責人的博古,後來去了哪裡?
    1935年1月15日-17日,紅軍在遵義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史稱「遵義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中,政治局委員6人,他們分別是毛主席、博古 、洛甫、朱老總、陳雲、周恩來,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他們分別是王稼祥 、鄧發、劉少奇、凱豐,紅軍總政治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彭德懷、楊尚昆、鄧小平等人,以 及當時的軍事顧問李德等人。
  • 遵義會議的轉折點,此人的支持至關重要,曾三次讓賢傳為佳話
    由於指揮上的失誤,紅軍在長徵初期損失慘重,在紅軍存亡的關鍵時候,遵義會議的召開,使得紅軍未來前進的方向上有了主心骨,但在當時除了公認毛主席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外,還和一個人的努力分不開關係,此人就是在遵義會議以後,一度擔任總書記職務長達八年之久的洛甫,這個名字其實是個化名,而他的大名叫做張聞天。
  • 遵義會議上,被解除職務的博古,後來的結局如何?
    先是順利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不過由於掌握軍事指揮權的博古、李德一味的退卻逃跑,消極避戰,使紅軍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最終在湘江之戰中致使中央紅軍損失過半,遭受重大打擊的廣大紅軍官兵士氣低落,甚至對革命前途有了悲觀的情緒。緊要光頭,大家聽從主席改變原計劃,向貴州進軍的提議,並在攻佔遵義後,召開了會議。
  • 遵義會議後的博古後來怎麼樣了?
    1931年10月博古作為黨中央政治局常委,負總責。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就是由於博古錯誤的聽取了王明、李德的意見,實行左傾線路,導致中央紅軍失去根據地被迫戰略轉移。可以說博古的這一錯誤問題是嚴重的,差點斷送了中國革命的前途,今後的博古又將何去何從?
  • 在遵義會議上替博古出頭,強烈反對毛主席的凱豐,後來怎樣了?
    ——遵義會議中的實況。會議由是博古主持的,博古避重就輕地作了關於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一味推卸責任,把紅軍的失利歸結在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上。他的報告遭到了周恩來、洛甫的強烈駁斥。這個在遵義會議中表現得如此「頑冥不靈」的凱豐,他後來到底知道「誰正確,誰錯誤」沒有呢?老覃今天就來詳細說說他。凱豐並非姓「凱」名「豐」,他本名何克全,是江西萍鄉市湘東區老關鎮三角池村人,出生於1906年2月。他的本質是一介書生,「凱豐」是他的筆名,由「開封」的諧音轉換而來。
  • 遵義會議上成為最高負責人的張聞天後來去哪了?
    遵義會議,挽救了紅軍,在這一次會議上,博古被解除了總負責人的職務,改由洛甫接替他的工作,洛甫便成為了當時我黨的最高負責人。洛甫原名張應皋,又名張聞天,1900年出生於江蘇省南匯縣張家宅鎮一個農民家庭。中共臨時中央在上海成立,他被選為常委,成為我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後來臨時中央遷入蘇區,洛甫也隨即進入蘇區,隨後被選為書記處書記兼任政府主席。
  • 遵義會議上,反對解除博古指揮權的凱豐,後來怎麼樣了?
    當時不懂軍事的博古,將來華執行任務的李德留在身邊,並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中央蘇區。 1933年9月,第五次反」圍剿「打響了,此時不了解中國國情的李德和不懂軍事的博古,掌握了軍事領導權。他們錯誤的軍事路線,令中央紅軍苦戰一年後仍沒有粉碎第五次」圍剿「,反而因局勢的逐漸惡化致使紅軍開始了長徵。
  • 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的博古、李德,遵義會議後,他們哪裡去了?
    當時不僅有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紅軍還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他們爬雪山、過草地,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最終勝利到達陝北。那麼紅軍為何要進行戰略轉移呢?這其實就要從這兩人說起了,他們分別是博古和李德。特別是湘江血戰後,紅軍由原來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此時博古和李德卻仍然堅持北上,想要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好在通道會議最終通過了主席繞道貴州的建議,避免了又一次重大傷亡。此時,紅軍內部對李德和博古的質疑聲越來越高,大家都認為打仗還是要毛同志出來。
  • 他在遵義會議中質疑主席,後來卻成為了最支持主席的人,這是為何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遵義會議是一個關係到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重要會議。為什麼這樣說呢!是因為從一大到六大等重大會議,背後都有共產國際的影子,而遵義會議是在和共產國際 「失去聯繫」的情況下舉行的,是我黨獨立自主解決路線、方針等問題的開始。然而這次重大會議的勝利召開,並非一帆風順,在會議中甚至出現了「激烈的爭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凱豐,在現代史上可謂大名鼎鼎。
  • 遵義會議上成為中央總負責的張聞天,後來擔任什麼職務?
    【近現代史系列172,初延原創作品,請勿轉載和抄襲】1935年所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一次偉大的會議,在這次會議之後,張聞天成為了中央的總負責。早年間,張聞天曾在家鄉學校讀書,後來,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並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張聞天的學歷雖然不高,但卻十分刻苦,上世紀二十年代,張聞天為了更好的開展革命鬥爭,曾先後到日本和美國留學,後來,他受到組織調遣,並去了蘇聯。
  • 遵義會議結束後,被解除職務的博古,後來去哪了?
    「今天請軍隊的領導同志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是中央想直接聽聽大家對第五次反」圍剿「和戰略大轉移方面,中央軍事領導上犯了哪些錯誤,對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有什麼意見。」說這一番話的正是博古,1935年1月16日與17日,博古在親自主持遵義會議的時候,說了上述這一番話。
  • 遵義會議的前前後後
    但遵義會議能夠順利召開,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並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 參會人員除了凱豐、博古和李德外,都支持毛澤東的意見。 最後,周恩來建議停止博古、李德和他組成的「三人團」。這個建議得到了一致通過。 遵義會議增補的第三項議程是關於中央領導的變動。陳雲在《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中寫道:「擴大會最後作了下列的決定:(一)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託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 實現歷史性轉折的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紅軍長徵的轉折點,是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由幼年走向成熟的轉折點,並因此而彪炳史冊。 遵義會議召開的背景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長徵初期的嚴重損失,使黨和中央紅軍陷入極端危險的境地,它宣告了博古、李德領導的破產。但是,博古、李德沒有因此而改變錯誤領導。
  • 博古是何許人也,遵義會議後他去哪了?
    提起秦邦憲,不熟悉黨史的人可能會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另一個名字"博古",則大名鼎鼎。在我們的印象裡,他曾是共產黨"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代表人物,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罪魁禍首",紅軍被迫長徵的"元兇",但是,博古在遵義會議後去哪了,我黨對他的評價如何,你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