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那可謂是關係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個轉折點。在那場大會上,瞎指揮的博古和李德受到了大家一致指責,最終被解除了最高領導職務,紅軍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身上。但鮮為人知的是,遵義會議只是在思想上確立了主席的領導地位,真正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是洛甫。
洛甫,又名張聞天,他1900年出生於江蘇南匯縣(今上海浦東)的一個農民家庭。受到進步思想影響,青年時代的洛甫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後來遠赴蘇聯留學,與博古、王明等人是同學。1930年回國後,洛甫晉升很快,相繼擔任中宣部部長、臨時中央政治局成員、常委。
1933年初,上海局勢急劇惡化,臨時中央遷往中央蘇區。總負責博古和洋顧問李德把持了蘇區的軍政大權,洛甫則成為黨內第二號人物,擔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後來博古等人瞎指揮,使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初期相繼失利,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洛甫逐漸醒悟,幾次與他們展開激烈爭論。
湘江血戰後,八萬紅軍銳減至三萬餘人,主席審時度勢,提議部隊繞道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洛甫和王稼祥馬上站出來表示支持,正是因為如此,紅軍才沒有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避免了又一次重大損失。紅軍到達遵義後,洛甫覺得再這樣下去不行,打仗還是要請毛同志出來。在他的推動下,紅軍最終召開了遵義會議,洛甫在會上作反報告,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初期的軍事路線是錯誤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博古和李德。很快,大家相繼發言表態,博古和李德被解除了職務,洛甫當選為臨時中央總負責。
洛甫取代博古後,積極支持主席的軍事指揮,紅軍得以轉危為安。期間,他曾經三次主動「讓賢」,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眾所周知,洛甫屬於學者型人物,他平時戴著副眼鏡,舉止談吐優雅,看上去文質彬彬。相比於領導具體事務,洛甫更熱愛理論研究和宣傳,因此他認為自己不適合擔任領袖,於是三次「讓賢」給主席。第一次是1935年4月,紅軍長徵渡過北盤江後,洛甫主動要求離職前去白區工作。第二次是紅一、四方面軍會師,為了表示團結,他又主動提出「讓賢」。前兩次都被人勸止了,直到1938年秋,共產國際確認了主席的領袖地位,洛甫才「讓賢」成功。
此後,洛甫來到他擅長的理論研究和宣傳領域,擔任過宣傳部部長、東北局組織部部長等職務。建國後,洛甫轉到外交部門工作,歷任駐蘇聯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為新中國外交事業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