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

2020-12-19 小書童寄情書

本文《道德經》之章節屬於新開系列,主要講述中國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與其經典,敬談先哲思想,品論古今人事,作者才疏學淺,只能淺薄俗談,希望大家支持!

《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這是《道德經》的第一句話,作為這部哲學經典的開頭,也作為本文的一個起點。講述源起自然要追根溯源,尤其作為一部跨越數千年的經典,在歷史長河中不滅不減的思想,它帶給了世人什麼真理,其亙古的真理的意義對於人類短暫的生命又有何啟迪?其實一切故事,源起既緣起。

中國人的信仰在世界上其實比較奇怪,西方國家喜歡說「神跡」,有神才有神的力量。而中國則不然,中國人喜歡「神化」,先為人事後而成神。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秦廣王蔣,萬應鐘馗。而老子的出生也有神化的部分,傳說他的母親懷胎了很久,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是白鬍子的老頭樣,所以稱為老子,也叫老聃,當然這也只是傳說。言歸正傳,大家一提起《道德經》,問起作者是誰,十個有九個都會答:老子。其實不然,準確的說老子應該是個編纂者和記錄者,那麼《道德經》的作者是誰呢?那就要提起一個銘文了,那就是《金人銘》。

《金人銘》是上古時期君主治理國家時的領導者法則,傳說被刻在一個金人身上放在太廟之中。現在流傳下來的內容不多,但跟老子的道德經極為相似。如《金人銘》:「無多言,多言多敗」《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金人銘》:「執雌持下,人莫逾之」,《金人銘》:「天道無親,而能下人。」《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而兩者之間的聯繫也十分直接,老子是當時的國家書籍管理者,是有極大可能看過《金人銘》原文的,為了後世領導者學習,而將其繼承整理了下來。而凝結此篇的上古時期的帝王,諸如堯舜禹商周等千古命帝,在那個玄妙的時代,其智慧源起就不得探究了,只能說,現在的很多傳承都是當時直接誕生的,非常奇妙。

很多人將道家和道教混為一談,其實兩者的區別是很大的。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修煉並非本意,誕生於中國本土的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而兩者結合其實是在很久之後了,其中也出現了很多宗師人物,故事也極為神奇,這些我們下篇再講!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內容為作者原創,可供探討分享,請勿轉載,謝謝!)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領導者被稱為「領袖」?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代表作,被很多人稱作「萬經之王」。本來是一部表達道家宇宙觀和處世觀的哲學著作,但是卻被很多人看作是講述政治和權謀的厚黑學經典。也就是說,老子出身史官,做的就是記錄興亡禍福的工作,從中就能夠知道作為君王應該抓住重點、寡慾淡泊、謙卑自重,這些就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權術法則啊。不僅如此,連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十分重視對《道德經》的學習,他專門寫過《解老》和《喻老》來記錄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他在《韓非子》中提到的眾多君王的權謀都與《道德經》中的說法十分相近,甚至有人認為,《韓非子》就是《道德經》的實踐操作版。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老子與《道德經》
    原創圖文 若轉載請註明出處據聯合國統計,在所有被譯成外語的文化名著裡,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全球發行量第二,僅次於《聖經》。春秋局勢相傳老子生於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他本名姓李,是因為母親把他生在一棵李樹下面,而孩子剛出生時就是滿頭白髮
  • 馬王堆帛書《道德經》通釋(序一):老子其人與《道德經》其書
    這其中的「君人南面之術」,與史官之論構成了相互印證,不光是對於道家源流的追溯總結,亦可作為《道德經》一書的寫照。將「君人南面之術」作為《老子》的學術背景,這可以從上面所引的《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得到證明。但是,僅有這一文獻記載,證據尚顯不夠全面與紮實。
  • 聖人老子與《道德經》
    也正是擔任這一職務,為老子日後能寫下《道德經》打下來一定的基礎。2.道德經的成書《道德經》的成書其實於一個人有關,誰呢?這個人就是『尹喜』,尹喜擔任函谷關關令,當初老子見周朝氣運衰弱,打算出函谷關就此隱去。尹喜知道此人有大才,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什麼意思呢?大致為,你有大才,既然打算隱去我不攔你,但是你想出關必須寫點什麼。
  • 每天聊會《道德經》:跟老子學學如何做好領導者
    以後每次要講的《道德經》的原文,虎爸都會用硬筆書法的形式寫出來。如果想學習硬筆書法可以留言告訴我,願意跟您分享自己的經驗。今天的這幾句《道德經》歷史上也讓很多人容易產生歧義,這也是好事,百家爭鳴嗎。今天來聊聊我對這幾句的看法。
  • 《道德經》的世界性
    文徵明《老子像》(局部) 資料圖片一《道德經》凡五千餘言,引導人們突破眼前狹小空間的限制,把思維拓展到廣袤的宇宙,啟示人們自由地去探索未知世界。2011年連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在就職演說中援引《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名言,表示將用道家「不爭」思想踐行《聯合國憲章》的時代精神,將這一智慧應用到工作中,與各國共同應對當今世界的挑戰,求同存異,消除爭端,找到行動上的統一性。
  • 老子《道德經》思想概括
    老子博學多聞,遍覽上古留下的著名典籍後,給予繼承和發展,形成了《道德經》一書。老子是一位中華上古智慧的集大成者。《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但其中的內容排列得有些混亂,很多段落之間內容不連貫,還有一些重複的內容。筆著選擇《道德經》思想中主要的精華,去掉次要和重複的內容,形成了微縮版《道德經》。
  •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
    眾所周知,《道德經》不僅是道家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早的經典之一,其影響範圍之大,怎樣說都不算過分。關於這本書,歷代以來,解讀者無數,儘管這本書只有區區五千言,但為它註解的文字又何止千萬。其實《道德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可以借用清代學者紀曉嵐的話來說明,即「綜羅百代,廣博精微」。雖然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但同樣也適用於《道德經》一書。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青牛圖道德經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從《老子》到《道德經》
    ,其中,對《老子》一書的改造就很典型。 《老子》書名《道德經》,也是從漢代開始逐漸形成的。《老子》在漢代以前已經成書,帛書本、竹簡本《老子》的出土便是證明,漢初人稱之為《老子》,所以《史記》、《漢書》中普遍用的是「讀《老子》」、「問《老子》」、「好《老子》」、「通《老子》」等說法。
  • 名家對老子及《道德經》的評價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或稱《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是老子的著作,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奉為創始典籍,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二、宋大宗  「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並在其中。」  三、尼採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老子《道德經》是繼承黃帝思想,發展形成的
    老子《道德經》中的「物壯則老」正是繼承了黃帝的這一思想。《黃帝四經》講:「以剛為柔者栝(活),以柔為剛者伐(死)。重柔者吉,重剛者滅」。柔弱的會走向繁榮,剛強的則走向滅亡。老子《道德經》的「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的說法,是對這一思想的繼承。《黃帝四經》講「守雌賤身」才符合天道精神。
  • 讀老子《道德經》的體會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免會發生這樣哪樣的大事和難事,當你一籌莫展時,你試著翻開只有短短五千餘字的老子《道德經》,看看能否從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就有專門講怎麼去解決大事難事的問題。老子在這裡是這樣告訴人們的:「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裡的「難」指的是力所不及的目標或是難於成功的事情,「大」指的是偉大的事業或者是一個事所需時間長任務繁雜的事。老子告訴我們,難的事情就從容易的地方開始。大的事情需要從每件小的事情入手。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從小到大,由難到易開始的。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接見孔子:《道德經》大道與《論語》人道
    孔子問道老子如果說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自然科學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奇書,它是有一定智慧的人才可以理解、運用的哲理之書。老子之說是天地人和,注重大的世界。孔子之說注重人和,社會治理之術。所以,孔子《論語》的學問也只是老子《道德經》中學問中的組成部分。什麼《孟子》《大學》《中庸》和世界其它眾多的奇書,也可能是老子《道德經》中某一篇章的概述之詞,不尊重老子之學就談不上什么正統之術。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
  • 道德經 簡譯 眾妙之門
    《道德經.簡譯》是一個系列,文章末尾有陸續發表的各章節連結清單。注釋:這一章基本是對前八章的總結,境界太高,每一個字都可以解釋一籮筐,索性不注釋,釋義只是嘗試用現代語境描述老子所經驗到的合一境界體驗。在釋意中我會嘗試用比喻的方式闡述道的「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