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陽古琴臺的傳說你不知道的

2020-12-14 騰訊網

漢陽江灘

如果說晴川閣及漢陽江灘是我現在的樂園,也為越來越多的市民所青睞,那麼距此不遠的古琴臺及月湖周邊則是我往昔的天堂,它的知名度更大、更為流傳。

古琴臺也是我最感親近的地方。孩提時最大膽的遠行莫過於到河那邊的漢陽去玩,古琴臺是必經的目標。到漢陽月湖踏青,實際上是漢口人的傳統。如清代施襄有《漢口竹枝詞》道:「踏青先上伯牙臺,足底鞋新不染埃。走遍月湖堤十裡,過河還到後湖來。」五六十年代的古琴臺,還被月湖包圍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約同學來這裡進行異想天開的「寫生」,不是像王冕那樣著丹青畫荷,而是眼觀筆記,描寫月湖的景色。寫了些什麼呢?更多的是陶冶吧。坐在紅柱綠瓦下的走廊上觀景,滿眼是綠色的風,滿耳是青蛙的鳴。玩到該吃飯的時候回去,總要有所收穫,有時就撿了些蚌蛙、捉了些泥鰍,用荷葉包了,實在多了就把長褲子脫下來裝,滿載而歸。鄉野的古琴臺就是這樣沉浸在夕照中。

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小時候不能說沒有聽過。這座琴臺復建於長江大橋落成那年,卻在我心目中屹立千載。少年時多少次來這裡遊玩,誦讀碑文,並曾用鉛筆宣紙把它製成拓片,以摹寫隸書:「龜山橫亙漢水南岸,分一支曰翼際,北有半島形突入月湖西部,其地三面環水,魚藻交映,上多平曠,林木翳然。汪容甫所謂『無尋幽涉遠之勞,靡登高臨深之懼』,『桃花淥水,秋月春風,都人冶遊,曾無曠日。』相傳伯牙鼓琴於此,作高山流水之音。人能識其意之所在者,惟鍾子期,聞之稱其『巍巍乎若泰山,湯湯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碎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鼓者。後人豔其事,築館其上,名之曰『琴臺』。」

悲哀的故事,非凡的境界,如琮琮泉流,猶在身邊。一直以為附近的鐘家村即子期故裡,想像中的漢陽真是盎然古意。楚地漢陽江口的樵者竟為晉國上大夫視為相知並千古流傳,這是漢陽的驕傲。

「伯牙是個風流才子,那江山之勝,正投其懷。張一片風帆,凌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時當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風狂浪湧,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進,泊於山崖之下。不多時,風恬浪靜,雨止雲開,現出一輪明月。那雨後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艙中,獨坐無聊,命童子焚香爐內,『待我撫琴一操,以遣情懷。』」(馮夢龍《警世通言》)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它發生在約2300年前的戰國後期,那時的武漢尚未形成,漢水還沒改道,「漢陽江口」在如今的蔡甸,故事中的地名馬鞍山、集賢村、鳳凰嘴,都能在當地找到。因此,知音故事的發生地實際上是蔡甸,過去也屬漢陽縣。不過由於漢水北移,那裡成為一片湖,叫作南湖,環境十分優美,較為接近馮夢龍筆下的風景。鍾子期墓就在南湖之濱的新農鎮馬鞍山下鳳凰嘴,我們曾經尋訪。「楚隱賢鍾子期墓」前有幾棵柏樹,周圍是菜地,比較符合子期的漁樵身份。長揖墓前,仿佛神晤人生知己;久佇亭中,似乎聆聽靈魂知音。想起明代兵部尚書戴金曾為鄉梓知音亭所撰「亭載知音佳話,典羞勢利小人」,不由勾起共鳴。

古琴臺

「頗為鍾期數履來,杳無人處故徘徊。垂楊影裡日初落,流水聲中花亂開。山回片雲生絕壁,天空一鳥下平臺。莎青不礙東風路,獨把孤琴寂寞回。」這是我所看到的僅有的一首關於古琴臺的詩——無名氏寫的《伯牙臺園林題壁》。古琴臺就是這樣一處傷懷的地方,它令人橫生知音難再的寂寞。琴臺隨時可去,偶來一次,實際上就是解脫一次,重溫一次,讓心靈得到一次淨化,覺得人還是應該保持某一種孤傲,堅守像這位大夫與隱賢之間的那種品格,不在市俗中混跡,同流合汙。——古琴臺的高閣,「峨峨兮若高山」;朝聖者的心思,「洋洋兮若江河」。

「高山流水凌雲志,明月清風無限詩。」如果是秋日殘荷滿池,上得臺來徘徊秋風,觀宋人米芾的「琴臺」手跡,看今人劉政德的「知音」雕塑,然後面對湖色天光,不乏思古之幽情。或許有琴聲琮琮,那是從琴堂傳來。楚人好樂,至今依然。如果在琴臺品茗聽琴,了解琴臺雅集的知音文化,你會感到這一高遠和珍罕的友誼典故,兩千多年來躍動於歷代文人的詩文中,對中國文學、藝術和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積澱在炎黃子孫的心理文化中,成為中國人精神生活中一種至高境界的期盼。

知音這個詞,最早見於《禮記·樂記》,「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伯牙與子期的傳說故事,說明楚地不僅孕育了楚辭,也誕生了楚樂,構成楚文化的燦爛。「先秦時期,武漢地區既沐浴楚辭的光焰,又跳動著楚歌的音響。」(皮明庥《簡明武漢史》)「靈均芳草伯牙琴」,屈原的楚辭和伯牙的琴藝,是楚文化的兩座高峰。早在商周時代,楚樂的行為者就表達出一種智慧、一種意境,達到靈魂的升華。那是心靈的高山、情感的流水。武漢的山水,曾經讓人以撫琴的方式表達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和無限讚美之情,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榮幸。因此,很多人把琴臺視作中國古琴文化的聖地。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語:「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知音故事流傳久遠,雅俗共賞,在於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特質和深境。這個故事可以像馮夢龍那樣寫得很長,其實它最初像寓言一樣簡短,並具有寓言一樣的意義,即人貴真情和知音難覓,因為它遠遠超出了音樂本身,延伸到善解人意與貴相知音的人際交往領域,成為一種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音容萬春在,高明千載留。」作為知音文化的載體和標誌,琴臺古已有之,南北朝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就寫過《登琴臺》。北宋時琴臺在漢陽馬鞍山(現屬蔡甸),隨著人文變遷於明萬曆年間移到五十裡外漢陽縣城附近的月湖。中國與奧地利聯合發行《古琴與鋼琴》郵票圖案選用的南陽陳敬翔繪《琴臺全景圖》,顯示明清時期這裡就成為文藻繁盛之區;清代嘉慶年間的古琴臺園林景觀猶如一幅水墨畫:「層軒累榭,迥出塵表,上多平曠,林木翳然,水至清淺,魚藻交映,可以棲遲,可以眺望,可以泳遊,無尋幽涉遠之勞,靡登臨深之懼,懿彼一邱實具二美,桃花深水,秋月春風,都人冶遊,曾無曠日。」上世紀中葉,這裡建起了工人文化宮,是全市的休閒娛樂中心,弦樂聲聲,頗有情調。十年動亂結束後,1980年首屆琴臺音樂會在武漢舉行,名家雲集,盛況空前。此後琴臺音樂會舉辦三屆,與「上海之春」、「哈爾濱之夏」一起被列為全國性三大音樂節日,用音樂的形式把知音文化傳播到海內外。新世紀以來,這裡除舊建新,恢復生態,環湖有富麗堂皇的琴臺大劇院和音樂廳,形成知音文化主題園區。知音文化在江城故裡傳承光大而成為城市名片,湖北武漢旅遊的主題詞就是:白雲黃鶴,知音江城。與武漢結為友好城市的日本大分和法國波爾多建有「高山流水軒」和「知音亭」。中國古琴藝術已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迎接奧運會而建的首都新機場三號航站樓,以「高山流水」命名候機廳……知音文化已然成為中國亮相世界的名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在世界的影響延伸出許多佳話。早在1967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水星上的15座環形山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家命名,其中一座為 「伯牙山」 ,以紀念《高山流水》琴曲的原創者;1977年8月20日,當中國剛剛走出文革噩夢,美國「旅行者」宇宙飛船遁入浩瀚太空。飛船所載,有由著名琴家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錄製的鉑金唱片,將「人的意識與宇宙交融」的音樂信息傳播到太空中,藉以表達地球人類在茫茫宇宙中的孤獨感和對地外文明「知音」的強烈期待,這是多麼渺茫而悽美的希望啊。因此,漢陽古琴臺是高山流水古琴曲在地球上的紀念碑,也是世界少有的承載當代科技信息、與人類探索太空理想相連接的名勝古蹟。

「劍膽琴心」一詞比喻剛柔相濟、任俠儒雅、既有情致又有膽識的境界,非常人敢用。著名武俠小說家曾神交漢陽琴臺,金庸在「敬聆李祥霆先生雅奏謹題」並書:「高山流水覓知音,軒昂低語訴琴心。」梁羽生曾引用佚名者聯:「先生太得便宜,只弄了一張琴,將千古河山,盡行買去;我輩適當閒暇,聊憑這三杯酒,把兩人心跡,仔細讀來。」

高山流水,天設地造。很長時間,龜山上和古琴臺周邊被任意地侵佔,失去了它原本的自然生態環境。現在,月湖之濱終於拆除了一些讓它蒙羞的建築,面目一新地出現樹影湖光中,這是對的,應該讓高雅與世俗保持一定的距離,要讓人們對古人聖賢、對精神情操有一點敬畏,就像我們仰望星空一樣。

請到這裡來,請到這裡來。這裡有知音,這裡有琴臺……」這支曾經唱響的琴臺音樂會主題歌,我常常於月湖之濱想起並低吟。

備註:( 文章由羅時漢執筆,授權不懂哥、澤攀說編輯整理並在首發,轉載此文請備註出處)

相關焦點

  • 武漢小眾旅遊景點,古香古色的古琴臺,有特別的韻味
    目前這種情況,很適合到小眾景點走一走,武漢就有一個人少又好玩的地方-古琴臺。整個古琴臺不大,人又少,整個院子裡都很安靜,只有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古琴臺裡還展覽著很多碑帖,也是供遊人欣賞一番。這古琴,看起來撥弦容易,其實是很難的。
  • 武漢古琴臺的由來它和高山流水遇知音有啥關係和故事
    古琴臺是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漢陽琴臺大道10號,它也是是中國音樂文化古蹟、國家AAA級景區 、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文物旅遊景觀之一,古琴臺與黃鶴樓、晴川閣一起並稱為武漢三大名勝,其中古琴臺有著
  •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武漢古琴臺將再演「高山流水」
    記者近日獲悉,在當年「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武漢古琴臺,武漢致嘉鋼琴公司將邀請名手,以鋼琴再度演繹《高山流水》等名曲。  武漢著名風景區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據傳,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音樂家,技藝高妙,但「曲高和寡」,一直遇不到知音。一次,伯牙中秋節泊舟漢陽,面對皓月即興撫奏,琴弦忽斷,遂遇樵夫鍾子期。
  • 武漢三大名勝你知道嗎
    武漢歷史文化悠久,但武漢的許多古建築都顯得很低調。比如武漢三大名勝,你可能只知道黃鶴樓。另外兩個是什麼呢?登黃鶴樓,可一覽長江勝景,看長江與漢水交匯,將武漢分割成漢口、漢陽、武昌三鎮。黃鶴樓之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將「鵠」念為「鶴」,遂成事實。另一種是由於「仙人黃鶴」的傳說而得名。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今日所見黃鶴樓是幾經焚毀重建的,重建的黃鶴樓比舊樓更巍峨壯麗。
  • 晴川閣全國重點文物,與黃鶴樓、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晴川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與黃鶴樓、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魏相爭,設關於此。三楚勝境荊楚雄風碑,此碑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為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意為讚揚荊楚民眾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
  • 晴川閣國家重點文物,與黃鶴樓,古琴臺,被稱為武漢三大景區
    晴川閣,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景區,與黃鶴樓,古琴臺合稱武漢。鐵門關建於三國時期,被吳魏爭奪。三個楚景點荊楚雄風碑,刻於清乾隆由荊南觀察者李拔撰寫。禹吉星宮原名大禹廟,是武漢地區現存的少數具有代表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現存建築於清同治二年重建,按照「維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進行修復。禹吉星宮佔地380平方米,他由正廳、前廳、左右走廊和庭院組成。據說大禹治水成功是為紀念禹碑而刻的。
  • 武漢古琴臺,伯牙子期在此相遇,高山流水在此傳頌
    那這個典故的發生地,便是我們今天要尋訪的地方——古琴臺。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發源之處,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武漢三大名勝。它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嘉慶年間,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腳下,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稱。
  • 這座古建築與黃鶴樓、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但很低調鮮少認知
    武漢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武漢有許多的名勝古蹟,眾人所知的有黃鶴樓,不論是歷史還是知名度,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黃鶴樓、古琴臺和另外一座非常低調的古建築,並稱武漢三大名勝,但眾人皆知黃鶴樓
  • 韓公子:讀懂武漢歷史,漢陽傳說如夢
    本次「漢陽新玩法,全民YANG心遊」之「大V帶你遊漢陽」喜馬拉雅大咖韓公子帶大家走進漢陽傳說與故事美好的詩文,歷時千年而不朽,時過境遷,卻仍引得人們想去一探究竟。武漢三鎮,歷史傳說故事眾多,有些老街巷也頗具傳奇色彩。而在韓公子眼中,關於漢陽的人文故事,才是旅程中最應該收集的寶藏。
  • 武漢有三鎮,漢口、武昌、漢陽,哪個「鎮」才是武漢的市中心?
    長江漢水匯流,武漢有三鎮——漢口,武昌和漢陽。凡事都有個先來後到,武漢三鎮也各有特色,誰又能擔起武漢市中心的稱呼?這裡當然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漢口能擔此重任。第二種說法認為是武昌,中國光谷就在武漢武昌,大家也知道武漢這個地方的教育實力很強,但是武昌就佔了絕大部分高校,130萬的大學生中有100萬都集中在光谷。所以說武昌的教育力量、教育資源穩居第一,其衍生的經濟、文化繁榮圈也可以想像,畢竟大學生也是社會主流群體的一部分,消費能力那是槓槓的。
  • 我勸你莫克漢陽過周末
    在大武漢,最「冤」的就是漢陽了,漢陽明明有著值得驕傲的各種優點,卻偏偏被記住的只有「工業」,每次推薦武漢的美食、好玩的地方,總是忽略漢陽。但是你只要在漢陽住上一段日子,就能感受到它與其他兩鎮的不同。綠道建設儘量滿足生態性的原則,選取生態透水的鋪裝材料,選線及改造儘量不破壞現有植被,選擇已有園路,串聯了周邊多個文化點,還增加了濱水綠道,與水體親密接觸。古琴臺古琴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發源之處,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 疫之後,古琴臺,覓知音
    千年前,兩位友人在這裡遇見,一曲高山流水,惺惺相惜,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猶如這琴音,響徹在武漢的古琴臺上。世人皆知,武漢有個黃鶴樓,仙人駕鶴而來,乘鶴歸去,文人在此潑墨揮毫,歌頌這江南名樓。與此相較,與黃鶴樓並列為武漢三大名勝的古琴臺,就低調得多。
  • 旅遊:在武漢,鐵門關守望著漢陽的前世今生
    【旅遊:在武漢,鐵門關守望著漢陽的前世今生】龜蛇靜、風檣動,描繪的是武漢隔江相望的兩座山頭,長江南岸是蛇山,黃鶴樓就在那裡,長江北岸便是龜山了,龜山東臨長江、北帶漢水、西背月湖古琴臺、晴川閣就在龜山腳下,與黃鶴樓遙遙相對。來漢陽參觀完晴川閣後,接著步行不遠處就是鐵門關,鐵門關在那冷兵器時代,積極有效地發揮其重要的軍事功能,隨後漢陽城興建,這才由關隘變成了旅遊勝地。
  • 漢陽造是一個不為大多數人所知道的攝影拍照之佳地
    漢陽造藝術創意園區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腳下,和龜山公園,古琴臺,晴川閣相距不遠。導航「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既可到達。這裡隨處可見拿著相機自拍的小青年,也是攝影愛好者的打卡之地。其實漢陽造的原址是中國洋務運動時期漢陽兵工廠和824工廠的一部分,後來利用舊工業改商業變成了藝術創作園區的典範。武漢「824」工廠為新中國的代號軍工廠,和北京「798」工廠有著類似的歷史背景。
  • 行學篇:古琴臺,好基友鍾情一生
    張一片風帆,凌千層碧浪,船兒行駛到漢陽江口,遇大雨,停船在龜山之下。漢陽江口,就是漢水匯入長江的地方,現在,周邊是武漢三鎮最精華的地方。大雨過後,正是中秋,月朗星稀,星漢迢迢。藝術愛好者俞伯牙無事可做,於是撫琴給鬼聽,我想像,當時的武漢一帶是沒有幾個人的,就是鬼也不會多。
  • 武漢的這個景點,曾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之處,你知道在哪嗎?
    ~ 點擊上方關注,訂閱【和YOYOGI一起旅行】,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詩句中的龜山、蛇山隔江對峙,是武漢最壯美的景觀。同時,兩座山遍布著歷史的沉澱:蛇山有著名的黃鶴樓,龜山腳下則是聞名遐邇的古琴臺。這座相傳為俞伯牙鍾子期偶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琴臺,是「武漢三大名勝」之一。此臺為紀念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知音深情而建,因為俞伯牙曾在此彈琴,故又稱之為「伯牙臺」,千年傳頌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 古琴臺「伯牙絕弦,只因世上再無知音」
    古琴臺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於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為武漢三大古名勝之一。主要建築和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迴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 湖北:晴川歷歷漢陽樹 踏上探尋漢陽古樹之程
    要說「古」,武漢三鎮最有年頭的當數漢陽。「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瞧瞧,唐朝詩人崔顥很早就提及過漢陽的古樹了。歷史上,古漢陽林木繁茂。我們就去看看這方淨土上的漢陽古樹。此「漢陽樹」非彼「漢陽樹」到漢陽尋訪古樹,「漢陽樹」須首當其衝。到漢陽「古城之根」——西大街,隨便找個路人詢問「漢陽樹」,他定會把你指向市五醫院。
  • 傳說與現實的差距:武漢此景點,門票只要15元,卻讓人覺得不值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中國民間傳說最動人的一則故事,與許多描述浪漫愛情的傳說不同,這則傳說講訴的是知音情誼,是舉國皆知的一個流傳了數千年的故事。而在武漢的古琴臺,傳說便是伯牙鼓琴遇子期的地方。數百年間,無數古代文人、江湖豪客、達官貴人,甚至是帝皇,敬重伯牙重情重義紛紛出力建造,才使得古琴臺有機會拓建,直至今日才有了一定的規模,如今也有機會成為了武漢三大人文景點。傳說伯牙去武漢出差,有一日登高撫琴,恰好林中走來上山砍柴的鐘子期。見鍾子期聽懂音律,更是透過琴聲懂得他的理想。
  • 武漢這幾條旅遊公交路線,帶你看遍武漢三鎮的所有風光!
    民間傳說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亂,數載不克,後靈龜自空飛撲怪身始降服,治水遂得以成功,事後靈龜化為一山,即龜山。漫步在健身步道,你可以看到三國群英的塑像,感受著三國歷史,龜山電視塔坐落在龜山之巔,曾有「亞洲桅杆」之美稱,是俯瞰武漢三鎮景色的最佳去處。另外還有三國魯肅墓,向警予烈士陵園和紅色戰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