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山東省棗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棗莊菜煎餅加工製作規範》,明確規定了當地特色小吃「菜煎餅」要使用的材料以及做法的地方標準,因內容過於詳盡,引發網友吐槽。一位當地菜煎餅攤攤主表示,「管得太寬了!」也有當地居民認為,制定這樣的規範會增加製作成本,屬於多此一舉。(安徽網)
細讀這份《規範》,不難發現其中不僅給出了棗莊菜煎餅的術語和定義,也明確列出了棗莊菜煎餅的原料要求、加工器具、加工工藝、加工過程中衛生要求及最佳食用時間等幾項規定。其中引發爭議的,便是這看似對原料及做法過於標準化的要求。不少人認為這樣的規定會讓特色小吃失去特色,連「煎餅自由」都被剝奪了。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地方小吃的「標準化」,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早在2006年,沙縣便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制定了8個品種的沙縣小吃製作標準。如今,沙縣小吃的連鎖店已經遍布全國,甚至推廣至海外。不得不承認,統一的製作和經營標準為沙縣小吃打開市場,獲得知名度提供了條件。此外,柳州螺螄粉同樣是在2016年執行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後,保證了袋裝螺螄粉的品質和口味,從而使得螺螄粉火遍全國,成為柳州的「金字招牌」。
由此可見,地方小吃標準化並不像許多網友認為的那樣帶來的都是負面作用。相反,這應是把小吃做成大事業,讓地方小吃品牌化的重要一步。地方小吃的「標準化」,重點其實在於規範,而並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不允許差異和創新。對於棗莊煎餅的地方標準,棗莊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回應稱,這個標準是推薦性標準,適用於生產加工,個人可以自由選擇,「標準化」只是提供一個統一的製作範本。
各地地方小吃作為當地特色,其中蘊涵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內涵,承載了各不相同的鄉土情懷。但如果不加以規範,質量參差不齊,安全不能保障,那情懷也只會日漸消磨殆盡。給小吃定一個製作標準,不僅是讓食客吃得放心,更是旨在讓本地小吃走出去,走得更長久,走出一條產業化道路的方式。
當然,這個標準的制定必須廣泛徵求意見,否則就有剝奪「煎餅自由」的危險。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不能一手包辦,應該融合各小吃從業者及消費者等多方面的意見,制定出能為絕大多數人接受的標準。另一方面,標準也不能過於死板,在統一規範的基礎上也要留出彈性空間。除了小吃的主要原料及製作方法相對固定,配料、調製等可以有獨家秘方,有店鋪特色。畢竟眾口難調,小吃擁有豐富多樣的口味才能滿足食客的個性化需求。
小吃的標準化探索,需要制定標準的人與經營者和消費者協同努力。政府科學引導,經營者遵守標準並積極創新,才能讓小吃不僅為消費者果腹,而是讓消費者享受美味,同時創造更多消費,真正成為地方的特色名片。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