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為什麼讀三字經?三字經的啟蒙意義?

2020-12-13 善品堂藏書

「蘇老泉, 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蘇老泉就是著名詩人蘇軾的父親

但他為什麼到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呢?

「若梁灝, 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而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是真的嗎?

「瑩八歲, 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七八歲就才華橫溢的瑩和泌又是怎樣的神童?

...

《三字經》

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這些人?

從他們身上我們又能夠學到什麼呢?

「蘇老泉, 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晚年求學的例子非常多。在西漢劉向編的《說苑》裡面記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晉平公問師曠:「我現在已年過七旬,我現在想要讀書,是不是太晚了?」師曠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為什麼不秉燭而學呢?」

「我聽古人說過,少年時學習,如旭日東升;壯年學習,如日中天;而老年學習,如燃燭照明。」

「點燃蠟燭照明雖然沒有像剛剛升起的太陽,也沒有像正午的太陽那麼明亮,但是請問國君,點蠟燭走路和摸黑走路哪個更好一些?」晉平公一下明白了。

這就是三字經告訴我們的關於「學」,只要堅持不懈,只要想學習,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但是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的事是真的嗎?

「若梁灝, 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三字經中的一處紕漏!

梁灝,一個八十二歲取得最後成功的人。這個故事一定是驚心動魄的,非常吸引人的,但是《三字經》在這裡錯了,在這裡犯了一個和史事實不相符的錯誤,也許《三字經》在這裡沒有太嚴格的考察,用了一個民間傳說,忘了這個故事實際上是見於史籍的。

而錢文忠先生對此處的《三字經》重新做了解讀,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讓小編對常熟的《三字經》有了新的認知!

梁灝這個人在歷史上確實是有的,而且是個很著名的人,出生在官臣之家,他的曾祖、祖父、父親都是當官的,這樣來說想必他的仕途也是比較順暢的。但歷史上有那麼多的文人學士,梁灝為什麼會被民間傳頌?他還有什麼其他的獨特之處嗎?

「 是父是子同作狀頭千載少,為卿為相流傳歷代一門多」

梁灝的長子梁固,他在父親去世以後被蔭賜為進士出身。喪期滿了以後,賜進士出身給辭掉,自己主動參加科舉考試並考取狀元。這樣的父子兩狀元在中國歷史上僅有的。

所以梁灝才被收入《三字經》中吧!雖然年齡上弄錯了,但也讓我們了解到一對父子狀元的故事。雖然《三字經》認為,學習不分年齡,但年幼而聰明好學的就更加被稱讚了,那麼《三字經》當中所提到的瑩和泌(bì)又是怎樣的兩個神童呢?

「瑩八歲, 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瑩,北魏的祖瑩。祖瑩,字元珍,範陽人,祖瑩八歲的時候,能夠背誦《詩》《書》 ,他特別喜歡寫文章,當時有一些官員就經常讚嘆,他後來也憑藉著自己的勤學,到後來成為了一名學士。

李泌在他只有七歲時,已經受到玄宗與名相張說、張九齡的欣賞和獎愛。此前,唐玄宗在得知有神童之稱的李泌後悄悄派人捉了他,到了宮中看到唐玄宗和宰相在下棋,唐玄宗就讓他以棋盤的方圓動靜,來做詩。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

動若聘才,靜若得意

......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相關焦點

  •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第二十八集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第二十八集2009年08月26日 15:41:00來源:洞頭網核心提示:關鍵詞: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第二十八集編輯:陳志華洞頭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復旦教授錢文忠反對刪除三字經中語句
    收到記者電子郵件發送的採訪提綱,正應邀在汕頭講學的錢文忠從緊張的日程安排中抽出時間,以一貫嚴謹的治學態度認真作答,5日下午第一時間把書面解答回傳給記者。據了解,這是當下沸沸揚揚的《三字經》爭論熱潮中,在《百家講壇》以解讀《三字經》聞名的錢文忠教授首次接受媒體採訪。
  • 錢文忠:吃虧非《三字經》問題 刪書藐視學習者
    有報導稱錢文忠認為「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是吃虧的。」這讓人感覺,似乎是《弟子規》、《三字經》錯了。  然而,錢文忠並不是這個意思。  錢文忠說,錯的不是《三字經》、《弟子規》,而是在當下的社會當中,按照《三字經》、《弟子規》教育出來的孩子吃虧,我們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社會,而不是刪改《三字經》、《弟子規》。
  • 從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講起
    想想看,如果錢先生不給我們設置這些「路障」、不對頭四句反覆質疑,而只是帶著大家「朗朗上口」地讀一遍,那會有什麼效果?肯定許多讀者和觀眾會像古代私塾裡的孩子一樣睡著了,要讓老師叫醒挨板子。即使沒有睡著,也學不到什麼東西。當然,我對錢先生並非全無保留。他的講解,是從挑戰和分析文本開始,非常「西化」。但他講的方法,則還是中國傳統式的,即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權威色彩很重。
  • 古人的學習啟蒙讀物,《三字經》
    很多人都聽說過「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古人的學習啟蒙讀物《三字經》。古代兒童通過這本書開始認識字、學道理,明是非。作為這樣一本重要的古代教材,很多人對它的了解還是不多,很有必要和大家好好介紹一下《三字經》。
  • 錢文忠全身名牌:80%中國人只知道三字經前兩句
    近來頗引爭議的央視百家講壇「密謀」在今年春節重新「收復失地」,這一重任落在了上海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身上。春節七天,他將連續在百家講壇上開講國學經典《三字經》。而與此同時,曾經一手打造了《於丹<莊子>心得》200萬冊銷量的民主法制出版社,也將今年重點圖書的「寶」押給了錢文忠,即將出版的《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開機首印就是100萬冊,從而使錢文忠成為繼郭敬明、於丹和易中天之後,國內的第四個「百萬開機作家」。
  • 學者錢文忠:全按三字經等經典行事 90%要吃虧
    曾在央視主講過《弟子規》的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表示:  對於山東省教育廳關於經典誦讀的新規——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要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社會各界熱議不斷。對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絕大多數網友持認可態度。有網友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來培養孩子,將來走上社會肯定不適應。
  • 為什麼《聲律啟蒙》才是兒童最該讀的啟蒙書,而不是《三字經》?
    這句話就是出自中國傳統的蒙學經典《聲律啟蒙》。很多家長啟蒙孩子,第一的選擇,通常都是《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之類的。但是殊不知,雖然同樣是蒙學經典,但是在蒙學裡面,專門就有這麼一種是特地幫助小孩子學習聲律、音韻、對句等經典知識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聲律啟蒙》,它其實是更適合兒童從小訓練的。
  • 也談《三字經》的修訂
    時間:2008-06-10 03:12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近讀《山西日報·黃河文化周刊》上《童蒙教育的目的與〈三字經〉的修訂》一文,及附帶的《三字經》修訂意見稿(以下簡稱新經),再讀章太炎修訂過的《三字經》(下稱舊經),總的印象是新經刪除了舊經中由於處於封建時代,人們對自然、科學、社會制度認識不足所造成的一些語義局限性的文字
  • 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愚蠢的事?那讓孩子讀《三字經》到底好不好?
    這也有一個歷史類的自媒體大號發文稱,家長讓孩子讀《三字經》其實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因為在現在的社會當中,有很多優秀的識字課本都要遠勝於《三字經》,並且他認為《三字經》當中也存在著很多的糟粕,這個消息一經曝出之後,就引起了多方的議論,那麼讓孩子讀《三字經》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 是否讓孩子學《三字經》?易中天:給孩子讀安徒生,不要讀三字經
    家長們苦不堪言,一個勁埋怨,為啥要背《三字經》?過去的經驗放在現在還合適嗎?孩子又不懂,背了好像沒什麼意義?孩子負擔倒是很重。聽到朋友訴苦,忽然想到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發表的觀點。有一個媽媽說,我家小孩不想學三字經和弟子規,他才三歲,我跟老師說學不學?
  • 易中天:《三字經》是「毒藥」,給孩子讀《安徒生》
    而易中天則對這個家長的疑問給予了斬釘截鐵的答覆:不要讀《三字經》、《弟子規》,那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給你的兒子讀安徒生!  此言一出,很多對傳統儒學不大了解的家長也心生疑惑,《三字經》《弟子規》明明是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為什麼會被說成是「毒藥」呢?
  • 《三字經》通篇解讀(新)
    本解讀純屬個人理解,由於受到個人學識、能力的不足,會存在解讀的誤解,歡迎留言討論。《三字經》的作者是南宋王應麟,修訂者是章太炎。三字一句的格式使得其文字通俗,朗朗上口;被認為是傳統的啟蒙教材。而且我有理由相信《三字經》不是純粹給孩子啟蒙用的,而是給教育工作者看的,它更像是一本教育大綱,作為老師可以按照《三字經》的教育原則、理念以及目錄開展教育工作。如果把《三字經》作為教學目錄看待的話,依然不影響它的啟蒙作用,剛上學讀書的孩子自然也可以看,至少可以讓孩子了解教育的客觀事實以及將來要學的內容。
  • 【三字經】三字經讀後感1000字
    >【三字經】三字經讀後感1000字2012-07-03 09:27:3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短小精悍、膾炙人口的《三字經》,可謂是家喻戶曉。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小時候,就每天「人之初性本善」的背《三字經》,簡直可以說是滾瓜爛熟、倒背如流了,可是雖會背,但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幾天,我又找來這本書,細細的讀了起來。讀完後,我收穫很大,受益匪淺,終於明白了古人為什麼說讀了三字經,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這些故事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
  • 蒙學經典《三字經》還可以這麼解讀
    《三字經》是一部經典的國學啟蒙,三字為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淺顯易懂,容易背誦。《三字經》取材包括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包括了「仁、義、誠、敬、孝」等方面。
  • 三字經
    《熊貓樂園》傾力打造的《熊貓國學啟蒙·三字經》是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新修訂出版的完整內容進行製作,全文共計1188字,是目前市場上內容*全、畫面製作*精良的三字經產品。
  • 為什麼與《三字經》相比,《聲律啟蒙》才是兒童最該讀的啟蒙書
    為什麼我們看一副對聯,會覺得特別平衡協調,有一種對稱美?為什麼我們朗誦古詩詞,會覺得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悅耳動聽?就是因為詩詞對聯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那麼什麼是平仄、對仗和押韻呢?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 廣東這村是《三字經》作者故鄉?遊客:粵語念《三字經》更押韻
    來佛山遊玩,一定要感受這裡的悠久歷史、人文薈萃……而讓佛山人引以為傲的是:佛山是中國古代經典的傳統兒童啟蒙讀本《三字經》的首撰作者區適子的故鄉,儘管目前《三字經》作者仍存在著爭議。今天,珊珊三丫頭帶大家走進廣東佛山順德陳村鎮登州村,參觀《三字經》首撰作者區適子的故鄉,主要看一看村中保留區適子曾教書場所的「區氏大宗祠」,即現三字經文化展覽館。
  • 重讀《三字經》
    《三字經》是古人為兒童編撰的啟蒙讀物,相傳是南宋學者王應麟編著的。此後有明代末年王相、清代大學問家章太炎或加訓詁,或重訂。還有賀興思的《三字經註解備要》,尤為詳盡。歷來推崇《三字經》的人,稱之為「千古一奇書」、「袖裡通鑑綱目」。總之,自宋以後,《三字經》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啟蒙教材。
  • 湖北部分學校推刪節版三字經 網友質疑斷章取義
    記者近日探訪發現,此前湖北省已有部分學校專門對《三字經》等經典文本進行了刪節,然後重新編排後再發給學生學習。  部分學校推薦刪節版《三字經》  據了解,湖北省很多中小學都開展了《三字經》《弟子規》等誦讀活動。一些學校給學生推薦的是刪節版的國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