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老泉, 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蘇老泉就是著名詩人蘇軾的父親
但他為什麼到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呢?
②
「若梁灝, 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而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是真的嗎?
③
「瑩八歲, 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七八歲就才華橫溢的瑩和泌又是怎樣的神童?
...
《三字經》
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這些人?
從他們身上我們又能夠學到什麼呢?
「蘇老泉, 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晚年求學的例子非常多。在西漢劉向編的《說苑》裡面記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晉平公問師曠:「我現在已年過七旬,我現在想要讀書,是不是太晚了?」師曠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為什麼不秉燭而學呢?」
「我聽古人說過,少年時學習,如旭日東升;壯年學習,如日中天;而老年學習,如燃燭照明。」
「點燃蠟燭照明雖然沒有像剛剛升起的太陽,也沒有像正午的太陽那麼明亮,但是請問國君,點蠟燭走路和摸黑走路哪個更好一些?」晉平公一下明白了。
這就是三字經告訴我們的關於「學」,只要堅持不懈,只要想學習,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但是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的事是真的嗎?
「若梁灝, 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三字經中的一處紕漏!
梁灝,一個八十二歲取得最後成功的人。這個故事一定是驚心動魄的,非常吸引人的,但是《三字經》在這裡錯了,在這裡犯了一個和史事實不相符的錯誤,也許《三字經》在這裡沒有太嚴格的考察,用了一個民間傳說,忘了這個故事實際上是見於史籍的。
而錢文忠先生對此處的《三字經》重新做了解讀,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讓小編對常熟的《三字經》有了新的認知!
梁灝這個人在歷史上確實是有的,而且是個很著名的人,出生在官臣之家,他的曾祖、祖父、父親都是當官的,這樣來說想必他的仕途也是比較順暢的。但歷史上有那麼多的文人學士,梁灝為什麼會被民間傳頌?他還有什麼其他的獨特之處嗎?
「 是父是子同作狀頭千載少,為卿為相流傳歷代一門多」
梁灝的長子梁固,他在父親去世以後被蔭賜為進士出身。喪期滿了以後,賜進士出身給辭掉,自己主動參加科舉考試並考取狀元。這樣的父子兩狀元在中國歷史上僅有的。
所以梁灝才被收入《三字經》中吧!雖然年齡上弄錯了,但也讓我們了解到一對父子狀元的故事。雖然《三字經》認為,學習不分年齡,但年幼而聰明好學的就更加被稱讚了,那麼《三字經》當中所提到的瑩和泌(bì)又是怎樣的兩個神童呢?
「瑩八歲, 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瑩,北魏的祖瑩。祖瑩,字元珍,範陽人,祖瑩八歲的時候,能夠背誦《詩》《書》 ,他特別喜歡寫文章,當時有一些官員就經常讚嘆,他後來也憑藉著自己的勤學,到後來成為了一名學士。
李泌在他只有七歲時,已經受到玄宗與名相張說、張九齡的欣賞和獎愛。此前,唐玄宗在得知有神童之稱的李泌後悄悄派人捉了他,到了宮中看到唐玄宗和宰相在下棋,唐玄宗就讓他以棋盤的方圓動靜,來做詩。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
動若聘才,靜若得意
......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